第七章 品德習慣:再平凡的人,也能活成一座豐碑(3 / 3)

可是,如果有小朋友來家裏做客,結束後她就會責問別人為什麼不收拾好玩具。媽媽說:“你才是家裏的小主人,你應該帶頭收拾才對啊。”

她卻說:“玩具是她玩的,應該讓她收,我為什麼要收,小朋友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這樣看來,圓圓似乎什麼事情,什麼道理她都能夠明白,可就是不願意自己去做。對於這個聰明卻不容易說服教育的孩子,媽媽拿她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像圓圓這樣的習慣,很多孩子也都有。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就在於孩子沒有建立一定的責任心。

所謂責任心,它是一個人對他所承擔的任務的自覺態度,包括對自己的責任、對別人的責任、對集體的責任和對整個社會的責任。責任心不像知識、技能和能力那樣清晰可見,然而它卻是能力發展的催化劑。一個對自己有責任心的孩子,自主自覺的水平也高,父母也會很省心;一個對他人有責任心的孩子,親善的行為多,讓父母寬心;一個對集體和社會有著責任心的孩子,人小誌氣大,讓父母放心。

可以說,責任心是成功和幸福的基礎條件。一個缺乏責任心的人往往都無緣於成功,很難擁有幸福。

然而,孩子的責任心並不是一朝一夕就突然出現的,它是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發展成熟的。對於6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屬於理解責任水平,不僅知道應該對自己、對父母和對小朋友負責,同時還初步明白了對社會負責,例如環保意識、公益意識和集體意識,等等。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由認識層麵向行為層麵轉化的自覺性還不高,所以需要父母繼續進行培養。

那麼,父母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

1.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提高孩子的責任水平

6歲以上的孩子,思想品德已經按照從近到遠的順序來發展了,他開始學會對自己、對同伴和家人負責,然後再逐漸地對集體和社會負責。當然,對社會負責還是比較抽象的,父母往往隻是說一些大道理,其實所帶來的效果並不好,而應該帶孩子觀看和參與一些公益活動。

例如,和孩子一起看賑災義演、義賣和捐助的電視節目或者書籍等,這時,父母應該在一旁給孩子仔細講解這是怎麼一回事,並鼓勵孩子伸出小手為公益事業繪畫、簽名或者捐贈等,這些舉動都有利於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感。

2.提供選項,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不管多大年齡的孩子,責任心的發展都是一個先認識、後行動的過程。這是因為,孩子預見事物發展結果的能力和自我控製力比較薄弱,這個時候大人不要直接去給孩子一個唯一的行為後果,而是應該給他提供兩個以上的選項,從而幫助他們提高自我的管理能力。

春陽喜歡和小夥伴一起玩耍,可是比較霸道。當小夥伴到春陽家裏玩的時候,他就會指使著別人要玩些什麼和應該怎麼玩,並且還總是說“在我家裏就應該聽我的”。

這天,春陽又和小夥伴發生爭吵。爸爸把春陽喊到書房,悄悄地對他說:“你要讓你的小夥伴自己選擇玩些什麼,否則,你就一個人站在這裏思考。什麼時候想通了,才可以回到你的房間和他們一起玩,你自己選擇。”

春陽說:“我不想一個人站在這裏,想和他們一起玩。”

“那就不可以和他們爭吵。”爸爸說。春陽點點頭同意了。

過了一會兒,爸爸又聽見春陽在那叫嚷了,他就對春陽說:“春陽,你到書房來一下。”春陽很快就明白了爸爸的意思,立馬就又和平地和小夥伴們玩了起來。

這種將教育融入實際生活的方法,其實最能讓孩子進行改變。所以,父母不妨靈活使用。

不要欺負弱小

“小明爸爸,麻煩你到學校來一下,小明在學校又闖禍了。”剛剛下班回到家就接到小明班主任李老師打來的電話。

小明爸爸急急忙忙地趕到學校,看到小明低著頭站在李老師的辦公室裏麵,心裏是又心疼又生氣,心疼是孩子受到了太多的批評,生氣的卻是他可能又闖禍了。果然不出所料,小明把小張同學的胳膊給打腫了。

“小明,你為什麼要打別人?”爸爸非常生氣地責問著兒子。

站在一旁的小明顯得非常不服氣,說:“是小張他先惹我的!然後我才還手的!”

“他怎麼惹你的,你倒是給我說清楚!”爸爸氣急了,也不管這是在學校,就對兒子大聲喊道。

“是小張先打我的肩膀,我才推了他一下,他就摔倒在地上了。”

“闖了禍還死不承認!”小明爸爸顯然已經忍無可忍,打算通過武力去教訓小明了。

正當爸爸舉起手的時候,一旁的李老師製止了他,然後開始和小明爸爸說起了小明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在學校的行為越來越不可思議,好像還有了暴力傾向。隻要誰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會覺得自己被欺負了,很快就會伸出拳頭反擊,不僅如此,有的時候還會故意去欺負一些弱小的同學,因為這樣,很多同學都願意和他一起玩,他就追著別人。男同學在球場踢球的時候,他就會跑過去搶球,有一次還和一位男生發生了爭吵,然後把別人的額頭都打腫了。

“另外,他還非常喜歡惡作劇,下課的時候,他會突然伸出腳,讓路過的同學摔跤,然後再笑著對別人說不是故意的。小明要是再這樣下去,我擔心他會變得越發不可收拾了。”

小明的身上,明顯帶有強烈的攻擊行為。所謂的攻擊性行為,通常是指當個體的動機和目標在受到挫折時,常在態度和情緒上就會產生敵視和報複的心理,並且在行為上產生過激的舉動。對於很多男孩子而言,他們都有這樣的攻擊行為,主要表現為咬人、打人、用東西砸人、詛咒或者罵人等。

為什麼孩子會產生攻擊的行為?一方麵,這和孩子的心理有關,例如,多動、自閉,等等。也許一開始,孩子根本無意去傷害別人,有的時候可能隻是想和同學打個招呼,卻因為不會把握輕重而用力過猛傷害了別人,而同學如此莫名其妙地被“打”過後,肯定會心有不甘從而還手,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覺得很冤枉然後就開始攻擊別人,最終造成了惡性循環。因而,這一類孩子應該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而成長的環境,同樣也占了很大的原因。如果父母一味地寵溺孩子,就會讓孩子缺乏責任心,並任意放任自己的一些行為,即便在麵對挫折的時候也無法很好地控製自己,從而產生了傷害他人的行為。

既然已經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那麼如何去對症下藥來預防或糾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呢?

1.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一般情況下,“火藥味”濃厚的家庭,都會給孩子帶來緊張、恐懼和壓抑,從而會導致孩子尋找發泄口,並去欺負別人。而那些溫馨和睦的家庭就會緩和孩子在外麵所受到的壓力,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安全,心情也會跟著變得開朗起來,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會形成一種團結向上、生動活潑的個性。

另外,父母的形象,也是影響孩子的重要原因。當父母用謙讓、尊重和熱情的方式去處理鄰居、同事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時,孩子都會一一看在眼裏,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更能感染孩子。

2.提高孩子的認知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孩子喜歡經常欺負別人,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他在道德行為的認知上還存在著某些偏差,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及時地加以糾正,告訴孩子同學之間應該團結互助,並利用一切機會幫助孩子學會同情和尊重。

例如,父母可以針對社會上發生的一件事故和孩子展開討論,問問孩子:“你覺得那個被傷害的人有什麼樣的感受?”“這件事情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在彼此交流的過程當中,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尊重別人就是在尊重自己。不過,父母一定要切忌教條式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能為教育對象所接受,也就越能轉化為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

3.做個有心的父母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父母要做一個有心人,對於孩子喜歡看的電影、電視和遊戲等要有所了解。有的時候,我們甚至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起玩。這樣一來,父母就可以不失時機地幫助孩子理解什麼才是“正義”和“勇敢”,並懂得無端生事,欺負弱小的行為是錯誤不可取的,以便以此來消除大眾媒體對孩子所產生的負麵影響。

4.傾聽孩子的感受,教會他一些“自控”的方法

通常,那些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都比較容易生氣,容易受到挫折。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注意仔細觀察、善於傾聽,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把心中的委屈和煩惱給說出來。這樣做,不僅可以讓父母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同時還可以讓孩子通過宣泄來達到心理上的一種解脫,使得情緒趨向於平和。

父母在傾聽的同時,別忘了教給孩子一些處理衝突的方法。例如,利用深呼吸、握拳等情緒調控方法,或者立刻離開發生衝突的地方,從而讓大腦冷靜下來,然後再去思考如何去解決同學之間的問題。

5.和班主任老師保持經常性的聯係

學校是孩子生活的第二個家園,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裏麵度過的。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肯定是第一個發現孩子問題的人,對於常常欺負別人的孩子,班主任一定是傾注了大量心血,如果父母時常和老師聯係,並共同商量出對策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那麼,教育的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

咄咄逼人的驕傲最不好

小雪是個聰明伶俐的女孩,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經理,媽媽在一家醫院當醫生。在家裏,她要什麼有什麼,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學校裏,她成績優秀,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的疼愛,老師的讚譽,使小雪產生了一種飄飄然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一天比一天強烈——我就是比別人優秀!

漸漸地,小雪變了。在家裏,她隻要稍稍不順心就會對父母大發脾氣;在學校裏,小雪更愛表現和炫耀自己,取得好成績時就自鳴得意、沾沾自喜,甚至不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她總是拿自己的長處同別人的短處相比,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別人。在學校裏,她會笑話某些同學長得醜、成績差;回到家裏也總是沾沾自喜地給父母講,某某的爸爸是收廢品的,某某的媽媽長得很難看,等等。

後來,同學們都不怎麼愛和她玩,曾經很要好的玩伴也漸漸地疏遠她了,學校裏的班委改選時,她所得的選票也是最少的。

驕傲自滿、自以為是、孤芳自賞,是孩子成長的天敵。

驕傲自滿的孩子,大都以為自己聰明、能幹,比別人強,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看自己優點多,缺點少,甚至沒有缺點,因而對人冷淡,瞧不起別人。但與此同時,他們又特別脆弱,聽不得反麵意見,隻能聽表揚,不能聽批評。這種驕傲、脆弱的心理習慣一旦形成,會使孩子變得狂妄自負、故步自封,不但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會破壞其與夥伴的關係,從而失去朋友,孤立自己。

而通過對這類孩子的觀察可以發現:這些孩子主要集中於條件優越的家庭中。正是因為家庭環境較好,他們很容易得到想要的東西,和同學相比,他們顯然有點“高高在上”的意味。因此,驕傲自滿的情緒自然出現了。雖然,他們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往往隻滿足於眼前取得的成績,而看不到別人的成績。

驕傲自大的孩子,永遠無法和同學們友好相處,永遠都是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態。結果,他們在自己的周圍樹起一道無形的“城牆”,形成與外界的隔膜,這使他們的心胸變得很狹窄。他們看不到別人的成績,隻會“坐井觀天”。

這樣的孩子,未來自然會有很多棘手的問題。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該怎麼辦呢?

1.誇孩子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

誇孩子不是為了滿足大人的某種心理需要,而是為了孩子良好的發展。有的家長因為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家務,在繁忙勞累的狀況下,與孩子交流時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嫌他們囉唆,就隨便回應孩子幾句愛聽的話。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聽到父母誇大的讚美,他自然會表現得無比驕傲,並漸漸地目中無人。

所以,父母在誇孩子時,要做到不管什麼情況下,都要仔細觀察他們的表現,耐心傾聽他們的講述,並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然後,再對應該肯定的言行進行充分地表揚。同時,也要對不正確的言行進行正麵的引導和教育。

2.通過正反對比,讓孩子明白行為後果

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態度會產生怎樣的後果,於是出現了一些高傲的舉動。對於此,我們不妨利用“正反對比”,讓孩子明白道理。

比如,現在很多孩子都不願意看見別人與自己穿同樣的衣服,隻要看見有雷同的,心裏就很不平衡,作為家長要教育她:“你這衣服很漂亮,誰見了都會喜歡的,當然很多人都買了。如果這衣服不漂亮,別人才不買呢,對不對?”

同時,我們還可以從反麵教育她:“你幹什麼都不允許別人跟你一樣,這樣可能嗎?你天天吃飯,難道你能讓所有人都不吃飯嗎?”通過正反對比,孩子一定會明白人一定要有一顆包容的心。

3.精神鼓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

一般情況下,一句誇獎的話,一個讚許的微笑甚至一個肯定的眼神,都會讓孩子的心理得到滿足。而過多的物質獎勵,有時會使孩子產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進取的心態,要防止他們被誇獎聲所包圍,從而削弱進取意識。

所以,父母不能給孩子過多的物質獎勵,讓他們明白好條件是父母創造的,他其實和其他同學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父母要時刻注意觀察孩子的心態和行為表現,發現苗頭及時教育,將驕傲自大的不良心態扼殺在繈褓之中。

4.鼓勵孩子多和更強的人比一比

一個人把眼光局限在一個小的區域內很容易得到滿足,如果把眼光放遠放長,那他現在所取得的一切就微乎其微。而那些高傲的孩子,往往都會被眼前所取得的一些小成績所迷惑。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不妨鼓勵他和真正的高手比一比。例如,他總覺得自己跑得快,那麼不妨在合適的機會讓他和業餘體校的學生比一下。當他明白“強中自有強中手”的道理時,之前的那種沾沾自喜自然會煙消雲散。

“古惑仔”的行為要不得

坤坤今年剛上初一,但是脾氣卻非常暴躁,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同學們大打出手。全班同學都很怕他,都管他叫“古惑仔”。

有一天,同學們在上體育課,坤坤和十幾個男孩一起踢足球。突然,一個同學不小心碰倒了他,於是急忙向他道歉,並把他扶了起來。可是,坤坤站起來後,不僅沒有說聲“沒關係”,反而一拳揮向人家。

那個男生高高壯壯的,自然不會這麼屈服。當他站穩後,沒幾拳就把坤坤打翻在地。坤坤準備站起來反擊,誰知道,眼前的一切令他驚訝了:踢足球的同學們圍在一起,惡狠狠地看著自己。甚至,還有女生也跑了過來,指著他說:“叫你總欺負人,活該!打死古惑仔!”

看著大家那種憎恨、冷漠的眼神,坤坤頭一次感到了害怕,拍拍屁股急忙溜走了。晚上回家,他對爸爸說起了此事,爸爸勃然大怒,狠狠地把他揍了一頓。

坤坤大哭道:“爸爸,你別打我好嗎?其實,我想有朋友!”

“古惑仔”是一句廣東話,意為小混混、小痞子。像坤坤這種愛好以武力與他人交流的孩子,正是典型的“古惑仔”。沒有一個父母喜歡這樣的孩子,可是為什麼,小小“古惑仔”會在校園裏越來越多?

有的父母會說:“這都是受不良風氣影響的!”的確,如今社會上流行一些宣揚、鼓吹凶殺、暴力的書刊雜誌、音像製品、電子遊戲,而正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比較強,尤其崇拜那些充滿“血性”的人物角色,從而對暴力產生幻想,最終形成一種潛意識。但是,把所有的罪過都推給社會,這未免有失偏頗。

孩子之所以成了“古惑仔”,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孩子思維不成熟造成的。這些孩子往往好逞強,對義氣、男子漢氣概理解片麵,容易做出缺乏理智的行為,所以一遇到衝突,就會怒火中燒,想要用拳頭解決問題。

而還有的孩子,則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擔心同學們排斥他、擔心自己受到欺負,因而對同伴的舉動非常敏感,稍稍感到不安全,就主動攻擊。

對於這樣的孩子,作為父母的你,就必須讓他懂得涵養的道理,要讓他明白:所有的問題,都能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解決。然而,能做到這一點的父母卻少之甚少,就如坤坤的父親,聽到孩子在學校和人打架,就不由分說地選擇了打罵,這種現象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失誤。父母越是打,孩子就越是覺得拳頭最重要,否則,爸爸怎麼用力地打我,以此讓我屈服?

所以,對於“古惑仔”孩子,父母還是應該盡量走進他的心,了解到他為什麼要采取這種極端行為。在這之後,我們應該采用合理的手段,讓他學會涵養待人,這樣就能夠逐漸改變暴力行為。

1.教給孩子恰當的宣泄方式

孩子之所以選擇暴力行為,是因為他的心中有一團怒火。但他們無法發泄時,就會選擇暴力。所以,當看到孩子有些焦躁時,父母應及時與他溝通,了解他的真實想法,為他提供正常的體能和情感調解、宣泄渠道,讓孩子把自己的煩惱、憤怒通過合理的方法宣泄出來。

一般來說,怒火中的孩子身上總有無盡的能量,所以父母應當建議他盡量消耗體能,例如參加體育活動、娛樂活動,唱歌、跳舞,等等。

與此同時,父母還應教會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像數數、深呼吸等,都可以幫助孩子控製情緒,所以父母應當多教教孩子這麼做。

2.引導孩子進行移情換位

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明顯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然而,攻擊性很強的人則不然,他們會繼續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移情技能,不會同情受害者。

所以,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訴孩子,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再讓孩子換個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麼,你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呢?讓孩子從本質上消除攻擊行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3.及時製止孩子的行為

有的父母有這樣一種觀點:孩子正是衝動的年齡,打架反而會促進他的成長!尤其是在男孩子身上,這種看法更是普遍。於是看到孩子打架,父母反而會鼓勵他。

父母不知道,這麼做無異於把孩子向火坑裏推。如果孩子打了人父母不製止,打人就成為攻擊行為的“獎勵物”,使孩子覺得打人並沒有什麼不對,以後還可以去打別人。當看到孩子出現暴力行為時,父母必須及時製止,並對他進行批評,讓他明白:打人是不對的。

4.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

想要讓孩子擺脫打架的習慣,那麼父母就應該培養他豐富的情感。例如,父母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小動物,由此養成他的愛憐之心。這種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是糾正孩子攻擊行為的有效途徑,也是讓孩子懂得父母之意的最佳方式。

讓孩子養成具有愛心的習慣

一次,一個小學老師在班裏進行心理測試。其中,有一道題是這樣的:“一個小妹妹病了,她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她外衣嗎?”結果,很多孩子半天都不回答。

當老師點名時,第一個孩子說:“病了要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

第二個孩子站了起來,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

結果是,半數以上的小孩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願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

這位老師的孩子,也是這個班的學生。於是,老師問起自己的孩子:“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得直哭,你正在吃早點,該怎麼做呢?”

見兒子不回答,她又引導:“你借給他吃嗎?”

“不給!”兒子十分幹脆地回答。

媽媽又說:“可是,這個小朋友都餓哭了呀!”

誰知,兒子的回答竟然是這樣的:“他活該!一定是他不聽爸爸的話,被爸爸趕出來了!”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故事讓人不寒而栗。然而,這並不是特例,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回答,其實正是這個樣子。究竟是什麼使這些孩子這樣冷酷無情?愛心教育的忽視難辭其咎。有些父母,甚至老師把智力、分數看得過重,而有意無意地忽視包括“同情人”、“關心人”在內的人性、人格教育。結果,孩子們自然形成了這樣冷酷的“表情”。

然而,太多的父母對於此隻是暫時緊張片刻,很快便又忘記了。畢竟在他們看來,學習成績才是最重要的!的確,我們督促孩子把成績搞好,他未來能考入一所好中學、好大學,但是,這能保證他的品德習慣沒有問題嗎?您可能還記得發生在北京的“大學生傷熊事件”,一個名牌大學的高才生居然向動物園裏的大黑熊倒濃硫酸,造成黑熊大麵積燒傷。事件發生後,這位學生受到了社會的指責。這個高才生,正是現代年輕人的折射。

我們在譴責這樣的年輕人的同時,更要做的是反省,避免孩子也會走上這樣的道路。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以下幾點建議可以積極采納:

1.讓孩子愛護身邊的小動物

如果我們的家庭有條件,那麼不妨養一些可愛的小動物,例如小雞、小貓、小狗等。道理很簡單:孩子逛街時,迎麵過來一隻小狗,孩子情不自禁去撫弄小狗,眼裏流露出愛憐的神情;動物園、公園裏,往往是孩子們的天下。

孩子與小動物,這是天生的一對好朋友。英國有句名言:“愛我者愛我的狗。”把狗等同於人,借用小動物啟迪孩子的愛心,這是最直觀和便捷的方法。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大型犬、性格暴戾犬,我們還是少養為妙,以免這種犬類傷害了孩子的身體。

2、可以采取講故事片的形式

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具有同情心和愛心的故事,培養孩子從小善意地對待別人。例如《白雪公主》的故事,就可以通過皇後和七個小矮人的對比,讓孩子感受到怎樣的做法才是值得尊重和討人喜歡的;還有《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小女孩的淒涼,從內心萌發出一股暖暖的同情心。

3.做個有同情心的父母

一個從來沒有愛心的父母,怎麼可能培養出懂得關心他人的孩子?所以,對於愛心這件事,父母必須積極參與:遇到向災區捐款,應當積極參加;看到街坊鄰居需要幫助,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

一個熱心腸的父母,必然會培養出熱心腸的孩子。同時,對於某些社會公益活動,父母也不妨帶著孩子一起參加。而對於學校舉辦的慰問孤寡老人活動,我們更是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讓他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世界的溫暖,願意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