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財務基礎常識篇 第1章 摸清根本,了解基本財務術語
在各門學科中都有表示各個專業特殊概念的詞彙,在學習或了解某一學科之前,我們首先必須弄清楚這一學科的術語。要想對財務知識有所了解,學習財務術語則是排在首位的必要環節。
常識1 財務管理的四個假設是什麼?
任何理論都是有假設前提的,就如同我們學習經濟學,需要對人性進行假設一樣,它會成為我們研究理論的邏輯基礎。
對於財務管理也是一樣,我們要研究財務活動,首先必須明確,我們所要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對象主體具有什麼樣的特征?活動過程又該如何從時間上進行區分?研究要遵循什麼樣的統一標準?而這恰恰就是四個假設前提所要解決的問題。國內外會計界多數人公認的會計核算基本假設有以下四個:
1.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指的是會計核算服務的對象,或者說是會計人員進行核算采取的立場及空間活動範圍的界定。組織核算工作首先應明確為誰核算的問題,這是因為會計的各種要素,例如: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都是同特定的經濟實體,即會計主體相聯係的,一切核算工作都是站在特定會計主體立場上進行的。如果主體不明確,資產和負債就難以界定,收入和費用便無法衡量,以劃清經濟責任為準繩而建立的各種會計核算方法的應用便無從談起。
因此,在會計核算中必須將該主體所有者的財務活動、其他經濟實體的財務活動與該主體自身的財務活動嚴格區分開,會計核算的對象應是該主體自身的財務活動。
這裏應該指出的是,會計主體與經濟上的法人不是一個概念。作為一個法人,其經濟上必然是獨立的,因而法人一般應該是會計主體,但是構成會計主體的並不一定都是法人。比如,從法律上看,獨資及合夥企業所有的財產和債務,在法律上應視為所有者個人財產延伸的一部分,獨資及合夥企業在業務上的種種行為仍視其為個人行為,企業的利益與行為和個人的利益與行為是一致的,因此獨資與合夥企業都不具備法人資格。
但是,獨資、合夥企業都是經濟實體、會計主體,在會計處理上都要把企業的財務活動與所有者個人的財務活動區分開。例如,企業在經營中得到的收入不應記為其所有者的收入,發生的支出和損失,也不應記為其所有者的支出和損失,隻有按照規定的賬務處理程序轉到所有者名下,才能算其收益或損失。
2.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企業是否持續經營對於會計政策的選擇影響很大,隻有設定企業是持續經營的,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會計處理。比如,采用曆史成本計價,是設定企業在正常的情況下運用它所擁有的各種經濟資源和依照原來的償還條件償付其所負擔的各種債務,否則,就不能繼續采用曆史成本計價,隻能采用可變現淨值法進行計價。
由於持續經營是根據企業發展的一般情況所作的設定,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縮減經營規模乃至停業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為此,往往要求定期對企業持續經營這一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斷。一旦判定企業不符合持續經營前提,就應當改變會計核算的方法。
3.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又稱會計期間。
會計分期的目的是,將持續經營的生產活動劃分為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報財務報告,從而及時地向各方麵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信息。
根據持續經營前提,一個企業要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況繼續經營下去。要最終確定企業的經營成果,隻能等到一個企業在若幹年後歇業的時候核算一次盈虧。但是,經營活動和財務經營決策要求及時得到有關信息,不能等到歇業時一次性地核算盈虧。
為此,就要將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劃分成一個個相等的期間,分期核算和反映。會計分期對會計原則和會計政策的選擇有著重要影響。由於會計分期,產生了當期與其他期間的差別,從而出現權責發生製和收付實現製的區別,進而出現了應收、應付、遞延、預提、待攤這樣的會計方法。
最常見的會計期間是一年,以一年確定的會計期間稱為會計年度,按年度編製的財務會計報表稱為年報。在我國,會計年度自公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為滿足人們對會計信息的需要,也要求企業按短於一年的期間編製財務報告,如要求股份有限公司每半年提供中期報告。
4.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采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記錄和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會計是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全麵係統的反映,為此,需要貨幣這樣一個統一的量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充當了一般等價物,企業的經濟活動都最終體現為貨幣量,所以也有可能采用貨幣這個統一尺度進行會計核算。
當然,統一采用貨幣尺度也有不利之處,許多影響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因素,並不是都能用貨幣來計量的,比如,企業經營戰略,在消費者當中的信譽度,企業的地理位置,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等等。為了彌補貨幣量度的局限性,企業需要采用一些非貨幣指標作為會計報表的補充。
在我國,采用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是對貨幣計量這一會計前提的具體化。考慮到一些企業的經營活動更多地涉及外幣,因此規定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單位,可以選定其中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當然,提供給境內使用者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
看完上麵這些內容之後,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概念,是大家都明白的內容,為什麼會成為最重要的假設呢?這是因為,正是依靠這些最基本的概念,我們才劃分出了財務管理理論的邊界,讓大家明白財務理論是研究什麼的,又該如何研究。
不過,大家千萬不要忽略這些看似普通的假設內容,任何一個概念所發生的細微變化都會成為財務管理活動的重要內容,比如財務主體的變更,貨幣計量單位的換算等。在生活中看似普通的活動,在財務管理中卻可以帶來巨大的變化,因此要想對這門學科有一個透徹的了解,就必須對這些基本假設有深入的認識。
常識2 什麼是財務管理的六基本要素?
財務管理,說白了,就是管錢,但是生活中的“錢”與財務管理中的“錢”卻有完全不同的內涵。生活中,關於錢,人們一般隻需要思考兩點,即:如何“掙錢”與怎麼“花錢”。除此以外,錢不再具有其他內涵。
但是,對於一個企業的財務管理,錢卻被牽扯出更多的內涵,得到一些錢,我們要明白這些錢是從哪兒來的,我們要分析出其中的原因,以便發掘出企業的利潤增長點;支出一些錢,我們要明白這些錢被花到什麼地方,是否還存在能夠節省的空間。
在複雜的經濟行為中,在權責清晰的管理原則指導下,我們就給了“錢”以不同名目,而這也就是財務管理的六個基本要素。當一個外行人開始理解這些基本的要素之後,他也就接納了財務管理所應有的專業思維方式。
1.資產
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製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1)“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包括購買、生產、建造行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項。預期在未來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不形成資產。
(2)“由企業擁有或者控製”是指企業享有某項資源的所有權,或者雖然不享有某項資源的所有權,但該資源能被企業所控製。
(3)“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導致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企業的潛力。
符合資產定義的資源,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被確認為資產:
(1)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2)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2.負債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現時義務”是指企業在現行條件下已承擔的義務。未來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義務,不屬於現時義務,不應當確認為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