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財務報表常識篇 第5章 認識企業獲利能力的“儀表器”(2 / 3)

常識27 利潤表中的重要財務指標包含哪些?

一、從利潤表看經營能力與經營成長性

1.從利潤表看經營能力

經營實力或經營能力是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評價標準。影響一個企業經營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企業經營機製的靈活性、產品開發和生產能力與效率、經營者的能力和責任心、市場營銷和開拓能力等。所有這些因素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最終都在企業的經營能力上進行體現。

(1)主營業務收入

主營業務收入額直接體現企業的市場占有情況。

對於一個國家,在特定的時期,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容量是固定的,在市場容量一定的情況下,一個企業的主營業務或產品銷售規模越大,其產品市場占有份額也就越高,在同行業中的影響力和控製力也就越強,其經營和競爭能力也就越強。

當然,企業還必須把開拓市場和有效理財結合在一起。以商品銷售為例,企業在拓展銷售的過程中,如果銷售存在發生壞賬的風險,銷售增長的同時,壞賬也相應增加,無效銷售增多,這樣最終給企業帶來的也有可能是損失,而不是收益。

(2)淨利潤

企業經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利。因此,隻有將主營業務收入與獲利結合起來,才能更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或經營實力。

利潤也是企業穩定市場和開拓市場的最終目的。如果一個企業市場擴展了,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但相關營業利潤卻下降了,那就不能認為企業經營能力增強了。隻有利潤隨同市場的擴展一同增加,才可以說企業經營實力增強了。

2.從利潤表看經營成長性

經營能力隻是一個靜態的概念,也就是說,它是對企業在過去經營成果的一種集中展現,但是對於經營決策者來說,更注意企業未來的、長期的和持續的增長能力和發展能力。觀察企業經營的成長性狀況,可重點選擇主營業務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長率指標來判斷其變化態勢。

(1)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

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可以反映出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以此說明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的提高。從個別產品或勞務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上,還可以對企業產品或經營結構情況進行了解,進而可以進一步對企業的成長性進行觀察。

產品壽命周期理論認為,任何一種產品都存在自己的周期,一般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據這個原理,借助產品銷售增長率指標,就可以判斷企業生產經營的產品所處壽命階段,據此可以作出相應的經營策略調整。對一個有良好成長性的企業來說,較為理想的產品結構應該是“成熟一代、生產一代、儲備一代、開發一代”。對一個產品全都處於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企業來說,其未來的成長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2)利潤增長率

在排除了無效利潤的前提下,企業的有效利潤若能保持一個持續較高的增長率,則說明企業的經營成長性較好。

企業還可以將利潤增長率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進行比較分析。如果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高於利潤增長率,特別是主營業務利潤增長率,反映出的信息是企業成本費用的上升超過了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這是值得注意的事項。作為經營管理者,這個時候要注意成本的節約了。

二、從利潤表看經營結構和風險

企業持續經營的前提之一,就是企業要建立和保持一個合理的經營結構。企業經營結構合理與否,主要判斷依據還是財務報表所提供的數字,其主要分析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經營收入結構分析

企業的全部收入在結構上是複雜的,有營業收入、投資收入和營業外收入,還有經常性業務收入和非經常性業務收入之分。分析收入結構,可著重分析以下兩個方麵:

一是經常性收入比重。對企業來說,使再生的經常性收入始終保持一個較高的比例,無疑是必要的。借助這個指標,可以觀察企業經營持續化能力大小。如果經常性收入所占比重較小,那說明偶發性因素帶給企業收入較多,那對於決策者來說,在未來管理中,麵臨更多的是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

二是有效收入比重。這是一個新的但極具現實意義的概念。有效收入與無效收入的判斷標誌,主要是看收入是否能最終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主要形式是帶來現金淨流入。在傳統會計中,隻要收入實現了,就不管貨款是否收到,都會作為收入確認,但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收入與貨款回籠發生時間上的分離,甚至有部分貨款最終無法收回。對企業來說,較高的無效收入比重將意味著企業有較大利益損失。因此,一個經營業績良好的企業,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將無效收入的比重降低到最低程度。

2.經營品種結構分析

利潤表隻能反映企業全部主營業務收入的總體獲利水平,至於每種或每類業務的獲利情況,利潤表是看不出來的,但這方麵的信息對於了解企業的產品結構是否合理,特別是評估企業經營的未來發展前景又是十分必要的。鑒於此,企業有必要在利潤報表中增加“主營業務收支明細表”以供參考。要說明的是,這些報表信息並不對外提供,僅供企業內部管理使用。從這些數據中,可以分析出各個產品對主營業務收入的貢獻,讓管理者明白什麼才是自己的主打產品,同時又認識到哪些產品獲利,正處於增長階段,需要繼續增加投入,哪些產品已進入衰退期,需要及時調整經營策略。

3.成本費用結構分析

企業增加利潤、提高效益的基本途徑有兩條:一是增加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費用。在賣方市場環境中,市場供不應求,產品屬於“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時企業一般都選擇擴大生產和銷售作為獲利的主要途徑。然而買方市場環境就不同了。買方市場的形成迫使企業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經營思路,做到對內強化管理和對外擴大銷售同時抓,尤其對內部管理給予高度重視。對企業來說,優化成本費用結構與降低成本費用同等重要。進行成本費用結構的分析,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主營業務成本比重

主營業務成本是企業成本費用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在主營業務收入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在實務中,對主營業務成本比重的分析通常是借助於“主營業務成本率”指標。計算方法是:

企業應當深入到生產環節,對製造成本的具體結構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以便為製定降低成本的策略指明方向。

(2)三項期間費用比重

三項期間費用所指的是: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這是特別值得關注的數字。從實際情況來看,期間費用的上升是影響企業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

期間費用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利息費用。嚴格控製企業不合理盲目投資,控製企業負債經營的規模和水平,優化企業資本結構,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3)研究開發費用比重

從曆史來看,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有一兩項起火車頭作用的技術,它們把人類社會帶向全新的未來。18~19世紀,英國的內燃機和紡織機技術;20世紀初期開始,美國擁有的電氣技術;20世紀的50~70年代,日本擁有世界最先進的鋼鐵和家電技術等。而真正擁有這些起火車頭作用的技術,其所需要的就是高度重視研究與開發。政府如此,企業更是如此。

從現實來看,當前企業經營中麵臨的困難,表麵上看是市場問題,實際上正如有些專家所指出的,是技術問題,市場的真正瓶頸是技術創新不足,企業缺乏創造賣方市場的本領。因此誰能掌握這些技術,誰就能在未來發展中獲取更大空間。

4.利潤形成結構分析

一個合理的利潤形成結構,應當是經常性業務利潤占絕大比重。隻有經常性業務的利潤才是具有持續不斷再生特性的利潤,才對預測和決策具有價值。非經常性業務的利潤如營業外收支淨額等,不具有再生的性質,持續性和穩定性較差,不能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也無預測和決策價值。

另外,無效利潤和有效利潤的比重也應當成為利潤形成結構分析的重要內容。精確地測算利潤中無效和有效的比重是不現實的,可行的辦法是根據經驗和環境等因素來合理估計,就如同估算企業的壞賬損失一樣。

三、從利潤表看經營獲利能力和經營效率

獲利是企業進行商品經營的主要目的,因此獲利的能力和水平就是衡量企業經營目標實現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企業經營效率高低的重要方麵。實務中,企業經營效率主要是通過一係列的利潤率指標來體現。營業獲利能力、所得與所費關係、投入與產出關係指標是在分析中主要使用的衡量標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