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營業獲利能力分析
營業獲利能力是指經營活動自身形成淨收益的能力。衡量營業獲利能力的指標是主營業務利潤率或銷售利潤率,對於它的計算,存在兩種不同模式,一種是以淨利潤為核算對象,其計算公式為:
一般來說,該指標數值越大,反映主營業務獲利的能力越強。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樣計算有其不合理之處。在利潤表上,淨利潤包括三個方麵:營業利潤、投資淨收益和營業外收支淨額等。其中,與主營業務直接相關的是主營業務利潤和營業利潤。根據這個道理,計算的結果有時並不能真正體現主營業務的獲利能力,評價有時可能會出現失誤。
相對而言,西方企業財務分析和評價中經常使用的主營業務利潤率,不是按淨利潤來計算,而是按經常性營業利潤來計算。即:
之所以有此不同,目的是使利潤率指標的計算建立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前後各期一致的基礎上,這樣計算的利潤率指標更能反映企業的經營獲利水平,指標數值的高低更有利於評價企業經營者的經營效績。
在這裏還要說明一點,銷售利潤率與銷售成本費用率是相關聯的兩個指標,它們之間呈反比例變化。一個企業銷售利潤率提高了,便意味著該企業的銷售成本費用率下降了。
2.所得與所費關係分析
經營中有所得,當然也有所費。將所得與所費比較,計算所費帶來所得的效率,就是這裏講的成本費用利潤率。
計算公式為:
式中,營業成本和費用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和三項期間費用等內容,但不包括營業外支出。
首先,成本費用利潤率體現的所得與所費的比例關係,其數值越大,則所費的報酬就越高,這是人人都期望得到的結果。
其次,“所得”有多種理解。企業一定時期的增加值是所得,利潤和稅金即利稅是所得,總利潤或淨利潤也是所得。與之相適應,也就有多種所費與所得的對比關係,例如:
這些指標被綜合起來進行使用,以全麵反映企業所得與所費之間的關係,同時又有所區別,以使報表閱讀者更準確地對企業各項花費所占比重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3.所得與投入關係分析
對企業來說,投入一詞指的是企業控製的全部經濟資源即總資產,據以計算確定的收益率指標被稱為“資產報酬率或資產利潤率”;對企業投資者來說,投入一詞指的是投入資本或淨資產,在股份製的企業稱為股本或股東權益。其相關指標計算方法如下:
(1)資本收益率
這個指標的計算一定要使用淨利潤,因為隻有淨利潤才體現所有者的權益,才是投資者投入資本的報酬。其次,與資產利潤率等指標不同的是,實收資本可以使用資產負債表中的期末數字,而資產利潤率中的資產則要使用資產的平均數。由於資產負債表是靜態報表,損益表是動態報表,所以,如果一項指標既涉及資產負債表的數字,又涉及利潤表的數字,則資產負債表的數字一般要使用平均數。
(2)淨資產收益率
這是企業全部股權的收益率,在西方又被稱為“淨收益與股東權益比率”。
淨資產收益率通常被視為衡量企業經營效率的最重要指標,或者說是核心指標。在我國,公司上市發行的重要條件是淨資產收益率三年的平均值不得低於10%。在財政部公布的國有資本效績評價指標體係中,淨資產收益率是權重最大的指標。在西方人們通常所說的杜邦分析體係中,實際也是圍繞淨資產收益率指標來展開的。以淨資產收益率為核心指標的財務分析與業績評價體係,所體現的實際是“股東導向”的業績評價思想。
(3)資本保值增值率
如果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00%,就是保值;如果大於100%,就是增值;如果小於100%,就是減值。對投資者來說,減值就意味著投資權益的損失;對債權人來說,持續的減值將會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並降低債權人利益的保障程度;對企業經營者來說,減值就說明自己的受托責任沒有得到完全履行。所以,對各種報表的使用者來說,都不希望出現資本減值。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企業在一定期間的所有者權益變動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比如與業主之間的資本往來、經營贏利或虧損、偶然事項的利得或損失等。在計算資本保值增值率指標時,必須調整由於業主往來所引起的權益變動。
4.每股淨收益指標及其應用
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在諸多指標中,每股淨收益或每股盈餘是一個頗受人們關注的指標,並被許多公開財務文獻廣泛引用。一項對500家公司財務主管的調查表明,每股淨收益被列於最常用的十個財務指標之首。在各國,有關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準則和製度一般都要求在利潤表上列示每股淨收益的指標。每股淨收益又稱為每股盈餘或每股稅後利潤,其計算公式是:
每股淨收益可以認為是一家上市公司管理效率、贏利能力和股利分配來源的顯示器,通常在各上市公司之間的業績比較中廣泛運用。例如,甲企業的每股淨收益是1.75元,乙企業的每股淨收益是每股1.50元,因為企業之間的業績差異可以用每股淨收益來解釋,所以人們一般會認為甲企業比乙企業更具獲利能力,或者投資於甲企業比投資於乙企業更有利。每股淨收益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四、從利潤表看償債付息能力
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等是根據資產負債表計算分析的償債能力指標,從利潤表角度看,可以借助於計算利息收入倍數來觀察企業的償債能力特別是長期償債能力。利息收入倍數也稱為利息賺取倍數就是這樣的指標,其計算方法是:
例如,某公司2007年的稅前利潤為371000元,損益表中的利息費用為41500元,另有資本化的借款利息費用80000元,則其利息收入倍數為:
利息收入倍數= (41500+371000)÷(8000+41500)=3.4倍
企業的經營一般都需要舉債,通過對舉債資金的運用使企業獲得收益增加。將收益與利息費用對比,可以觀察企業從舉債資金中獲得的收益是所需支付利息費用的多少倍,以此測試債權人投入資金的風險。
一般地說,隻要企業利息收入倍數足夠大,企業無力償還債務的可能性就會很小,企業通常也就有能力再借款。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對外舉債的目的是獲取必要的經營資金,但對債務所支付的利息必須少於使用這筆資金所能賺取的利潤或收益,這才是舉債經營的精髓。不過,利息越高,借入資金的贏利少於利息的風險也就越大。因此,企業必須努力降低籌資成本。
從長遠來看,一個企業的利息收入倍數至少要大於1,否則就不能舉債經營。但在短期內,在低於1的情況下仍有支付利息的能力,在具體分析中,特殊情況要特殊對待。在實務中,使用利息收入倍數指標時,還可以采用以下兩種計算分析方法:
1.收益債務化的利息收入倍數
上麵的計算,是根據企業的全部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稅前利潤)計算的,其所指資金包括債務資金和權益資金。為了便於單獨分析債務資金的成本與收益關係,企業也可以將息稅前利潤一分為二,計算分析“部分利息收入倍數”,即:
通過轉換,也就使指標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不考慮債務比率或資產負債率的利息收入倍數實際上反映企業贏利用於支付債務利息的能力,而考慮了債務比率的利息收入倍數則反映舉債籌資的成本與效益的關係,它是進行舉債籌資決策的重要依據。一般情況是:如果部分利息收入倍數小於1,則舉債在經濟上是不利的。
2.長期負債的利息收入倍數
上麵討論的利息收入倍數實際上是判斷全部債務利息支付能力的指標。有時候,還需要單獨計算一個隻包括長期債務利息的利息收入倍數,用於衡量企業長期債務的償還能力,即每年能拿出贏利的多大部分用於支付長期債務利息。計算方法是:
對於企業外部的報表閱讀者來說,這個指標無法計算。但對於企業內部的經營者來說,應根據有關的賬簿和報表資料計算分析。
按照慣例,同一企業往往需要計算連續5年的利息收入倍數,這樣才能正確評價長期償債能力的穩定性。實務中,通常是選擇一個指標數值較低的年份來估計長期償債能力及其變化趨勢。這樣做的理由是:企業不僅在經營好的年頭要償債,而且在經營不好的年頭也要償還大約同量的債務;有些企業在某個年度利潤很高,利息收入倍數也很高,但不能說明年年如此。而采用指標最低年度的數據,則保證了最低的償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