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簡單是一種去繁就簡的做事方式(2 / 3)

但是,即使在當時那樣窘迫的情況下,穆爾也沒有絲毫氣餒。他仔細分析了自己的銷售圖表,發現他的80%收益來自20%的客戶,但是他卻對所有的客戶花費了同樣的時間。

發現這一不平衡的差異,對穆爾來說,可以說是絕大的轉折,他立即改變了工作重點。穆爾要求把最不活躍的36個客戶重新分派給其他銷售員,而自己則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戶上。很短的時間內,他一個月就賺到了1000美元。

在此後的事業發展上,穆爾也從未放棄這一原則,最終使他走上了成功之道。

當今社會,由於經濟利益的刺激,新鮮事物不斷湧現,人們的思想開始變得越來越複雜,考慮問題似乎也越來越周全、細致。但實際上,這正是在消耗時間成本。很多人做事喜歡兜圈子、繞彎子,生怕別人知曉自己的內心,生怕別人掌握了自己的動態。於是大家都慢慢變得含蓄起來,人人都在運用政治家的外交手腕處事。這樣做的結果,隻能大大增加做事的時間,走更多的彎路,消耗更多的生命。

對此,我們應學會限製時間的可利用性。具體體現在於:不要在思維需要高度運轉的時間,而固執地和他人發生爭執,甚至非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不要總是醞釀情緒,而要選擇在我們精力最充沛的時刻立即動手。就像一句話所說: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輕易放棄不該放棄的,而固執堅持不該堅持的。

總之,我們提倡簡單的處事規則,對於那些並不一定與我們人生目標相關的瑣事,要勇敢地說“不”。透過迷霧、集中精力地去做重要的事,排除次要事務的羈絆,就是為了最大化地降低時間成本,摒棄沒有目標、優柔寡斷、心機重重的做事方法,最終達到成功。

■ 凡事按計劃行事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裏的“預”說的就是一種預見性和計劃性。不管做什麼事情,光有目標還是不夠的,必須事先做好詳細的計劃和充足的準備,才有可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計劃能讓我們感到自己在做事過程中的明顯進步,即使有時的進步是微乎其微,或者有時可能幾天的計劃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我們仍能從檢驗自己的執行力中獲得大大小小的成就感。事先認真地做一份計劃不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更多的時候能讓我們事半功倍。

很多人一提起“計劃”,就好像要著手於一件極其宏大的工程,畏難情緒一湧而上,覺得耽誤時間的心理也跟風而至。但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事先計劃能讓繁亂複雜的團團頭緒條理清晰地分明開來,為即將要開始的行動爭取了時間,讓後續的行事變得更加簡單。

卡耐基在勸告一位因做事雜亂無章而手足無措的人時說:

“我們可以把生活想象成為一個沙漏;沙漏的上一半,有成千上萬粒的沙子,它們都慢慢地很平均地流過中間那條細縫。除了弄壞沙漏,我們都沒有辦法讓兩粒以上的沙子同時通過那條窄縫。你和我和每一個人,都像這個沙漏。每一天早上開始的時候,有成百上千件的工作,讓我們覺得一定得在那一天裏完成。可是如果我們不按照計劃一次做一件,讓它們慢慢平均地通過這一天,像沙粒通過沙漏的縫隙一樣,那麼到頭來有可能一件事也沒有幹成。”

一次隻流一粒沙,一次隻做一件事。這就需要我們提前依據工作任務和特點,分清輕重緩急,製訂出合理而符合實際的計劃,才不至於在行動過程中像一隻沒頭的蒼蠅。

按計劃做事,即是對自己要完成的事情有具體的時間規定,有步驟、有準備、有措施和有安排。這不僅能幫助我們有條不紊地照料自己的生活,更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各種事情。按照計劃中的每一步準備好,接下來,隻要一步一步朝著目標的方向走下去就可以。當最後一步也被做完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目標已經實現了。

在製訂計劃的過程中,人們必定會周密地預測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意外因素”,從而在問題發生時不會因詫異驚慌而不知所措,而是能夠按照當時的實際狀況和預先考慮的對策有條不紊地進行解決。有了計劃的指引,人們就能夠減少猶豫,減少無謂的精力浪費,少走彎路,從而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做盡量多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

同樣是叱吒在IT行業的風雲人物,“軟銀”總裁孫正義與憑借創新技術開拓市場的蓋茨不同,他以資本作餌,誘使全世界瘋狂追逐互聯網新貴。在上世紀末,數百億美元的身價直追全球首富。

1957年8月,孫正義出生於日本佐賀縣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祖父從韓國大邱遷到日本九州,先做礦工後務農。父親靠著賣魚、養豬、釀酒,慢慢小康起來。

孫正義從小就表現出超常的領導力,而且做事很有計劃。行內人都知道孫正義“用一年的時間贏得一生”的故事。

孫正義在23歲時花了1年多的時間來想自己到底要做什麼。他把自己想做的40多種事情都列出來,而後逐一地去做詳細的市場調查,並做出了10年的預想損益表、資金周轉表和組織結構圖。40個項目的資料全部合起來足有10米多高。

然後他列出了25項選擇事業的標準,包括該工作是否能使自己全身心投入50年不變、10年內是否至少能成為全日本第一等。

依照這些標準,他給自己的40個項目打分排隊,計算機軟件批發業務脫穎而出。

用十幾米厚的資料做事業選擇,目光放在幾十年之後,這樣的深思熟慮,這樣的周密規劃,注定了他日後的成功。

計劃的目的是要促使目標的實現,而並不是對個人的一種束縛與管製。必須做或不應該做什麼並不是由計劃決定的。製訂計劃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所以在行事之前,一定要堅持製訂計劃,並堅信會實現它。

計劃不分大小,都是通往目的地的燈塔和橋梁。大至國家的“五年計劃”,小到個人的一年、一季度、一月、一周,甚至每天,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性和指導性。而計劃,就很好地充當了提綱挈領的引導角色,讓人行事有線,做人有章。一個科學而周密的計劃,往往能減少人們通往目的地的阻力和波折,使得原本複雜的網絡化問題變得如條條清晰明朗的單線一樣,簡單而行之有效。

■ 把目標分級化

拿破侖·希爾的格言是:“欲速則不達。”他主張采取分步的方法進行活動,而不是邁開大步向前走。他指導年輕人時說,可先采取初級步驟,不能急功近利地試圖一蹴而就。

分步、初級,實際上這些都隻是讓複雜的“鏈式結構”化解為簡單的“一線排列”的行事方法。麵對繁多的任務時,隻有“化整為零”、分而簡之,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優質的成果。如此把所有的“優質”串聯,自然就會輕鬆地達成“鏈式”的終點。

曾經有一位73歲的老人從舊金山步行到了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市。經過長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難,她終於到達了邁阿密市。

這位老人吸引了當地各大媒體的記者,大家都想去采訪她。大家很好奇,她是如何鼓起勇氣,徒步旅行的?這路途中的艱難又是否曾經嚇倒過她?

“徒步這麼遙遠的路程,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幾乎都是不敢想象的,我們覺得您就像一個奇跡,能告訴我們您是怎樣達到的?”一位男記者抱著極大的好奇心問。

“事實上,這一路上我的計劃從未有所變動過,那就是:前麵下一個小鎮。”老人回答說,“要知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氣的,我所做的就是這樣。我先走了一步,接著再走一步,然後再一步,很容易就到達了前麵的小鎮。然後我再把上一個計劃原封不動地簡單重複一下,就可以了。”

的確,做任何事,隻要邁出了第一步,然後再一步步地走下去,就會逐漸靠近最終的目的地。利用分割法,化整為零,一點點向前逼近。把途中的每一點連成一條直線,它的終點既是成百上千個“點”中的一個,更是那個終極目標的達成地。這成百上千個“點”就是眾多的小目標,它自然而然地就會鋪就一條成功之路。

宏偉藍圖自然是具有無窮魅力的,但它同時往往並不是我們唾手可得的。若試圖一下去抓住事情的達成結果,無異於想在一天之內建造出一座羅馬城,給自己徒增繁重壓力的同時,也讓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所以說,人生無論是長久的計劃,還是宏偉的目標,都絕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而一個個量化的具體計劃,就是人生成功旅途上的裏程碑、停靠站,每一個“站點”都是一次評估、一次安慰和一次鼓勵。是否能量化,是計劃與空想的分水嶺;隻有把每一小段的目標都可視化,才不至於讓自己的理想成為海市蜃樓。

1984年的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大曝冷門,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的一句“憑智慧戰勝對手”讓當時體育界噓聲一片。許多人都認為這個偶然跑到前麵的矮個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馬拉鬆比賽是體力和耐力的較量,隻要身體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希望奪冠。而爆發力和速度都還在其次,說用智慧取勝確實有點勉強。

兩年後,意大利國際馬拉鬆邀請賽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比賽。這一次,他又獲得了世界冠軍。記者又請他談經驗。性情木訥、不善言談的山田本一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這回記者在報紙上沒再挖苦他,但對他所謂的智慧還是迷惑不解。

十年後,這個謎終於被解開了,他在他的自傳中是這樣說的:“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裏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裏外終點線上的那麵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裏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山田本一說的話不錯。眾多心理學實驗讓專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當人們的行動有了明確目標,並能把自己的行動與目標不斷地加以對照,進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進速度和與目標之間的距離,人們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就會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達到目標。

原來,在現實中我們做事之所以會半途而廢,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難度較大,而是覺得成功離我們較遠。確切地說,我們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倦怠而失敗。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不妨具有一點山田本一的智慧,化繁為簡,懂得大目標是由成千上萬個小目標組成的。這樣,很多事情做起來就沒有我們原先想的那樣難以達成。

設定一個不太難實現的小目標,無形中就讓自己長久堅持下去的動力變得強大起來。這樣我們就會因為每一個小目標的簡單易行而感到壓力減輕,也正因為感到應對自如,我們就會發現自己渴望去做生活中其他需要改變的事情。當實現每一個小目標後,就會有一種更加積極的強化力量來幫助我們沿著通向最終遠大目標的道路不斷前進。

■ 人就要有所不為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認為君子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就是“有所不為”。如果一個人修身能修到有些不該做的事情別人都在做,而自己硬是不做,這才達成了一種境界,算得上是“君子”。

“為”與“不為”在於取舍,或叫選擇。我們在謀劃應該做的事情時,也應該對絕不能做的事有一種判斷和執著。如此的做事方式才讓通向成功的道路更加簡單,讓我們感知生活美好的神經更加活躍。

我國著名文學家林語堂先生的書齋名叫“有不為齋”。林先生對語言的精準把握讓他很好地截取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句話作為自己的書齋名,以提醒自己人生要學會取舍。而林語堂的一生,的確也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

林語堂曾說:“寫作的時候,也是我最快活的時候。”為了“最喜歡做的事”,他一生“有所為”於寫作,對我國當代文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為此,林語堂斷然“不為”於做官。他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有的文人可以做官,有的文人不可以做。自己對官場上的生活是無論如何也吃不消的,一怕無休止地開會、應酬、批閱公文,二不能忍受政治圈裏小政客的那副尊容。

有一次,蔣介石要給他一個“考試院”副院長的職位,兩人談了好久。出來時,林語堂笑眯眯,一臉釋然的放鬆。

友人說:“恭喜你了,在哪個部門高就?”

他笑眯眯地回答:“我辭掉了,我還是個自由人。”

林先生為什麼不把書齋取名“有為齋”,而刻意截取“有不為齋”呢?或許在他心目中,“有所不為”比“有所為”更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更難做到。

這個世界充滿著矛盾,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多時候都會有正反兩麵。就像有為與無為,選擇其一,勢必會放棄另外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適時地放棄不僅會讓我們節省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還可以避免繁亂忙碌後的“竹籃打水”。為人行事中,隻有拋棄不適合之處,才能顯現出真正的傑出。

有所不為是一種豪氣和灑脫,是為了更深層麵的進取,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簡約。之所以舉步維艱,是背負太重,之所以背負太重,是還未學會“有不為”。“如果不是當初羅謝爾夫人的那段話,也許我一直還處於‘蒼蠅亂轉’的狀態。”時至今日,已是斯坦福商學院教師的吉姆,在回憶當初自己剛畢業的那段日子時,仍然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