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幸福的婚姻就是平淡中的踏實。平淡中不是沒有愛,愛就包含在平淡的每一個細節之中。真正幸福的婚姻就像煲湯,需要溫火慢慢燉,這樣做出來的湯方可醇香,才令人回味。
■ 彼岸就在腳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一首《青玉案·元夕》,讓古今多少癡情人信而往之。
當一份心儀已久的感情出現在你麵前時,那就請你用心去擁有吧!人生又能有幾次這樣的心動?不是每一次回首,都能看見有人在那燈火闌珊處立而等待的。一旦發現了,就該去珍惜和愛護,彼岸的幸福其實就在腳下;天涯,亦咫尺。
“剛剛風無意吹起,花瓣隨著風落地,我看見多麼美的一場櫻花雨。聞一聞茶的香氣,哼一段舊時旋律,要是你一定歡天喜地。你曾經坐在這裏,談吐得那麼闊氣,就像是所有幸福都能被預期。你打開我的手心,一切都突然安靜,你要我承接你的真心。花季雖然會過去,今年明年有一樣的風情,相愛以為是你給的美麗,讓我驚喜讓我慶幸,我有一生的風景。命運插手得太急,我來不及,全都要還回去,從此是一段長長的距離。偶爾想起總是欷歔,如果當初懂珍惜。我知道眼淚多餘,笑變得好不容易,特別是隻能麵對回憶和空氣。多半的自言自語,是用來安慰自己,也許你字字句句傾聽。”
一首江美琪的《想起》,真真切切地表達了有情人在失去之後的離愁別緒。生活中,人們常常都會為情躊躇,為愛停留。
誰也預料不到自己會在什麼時候遇見什麼樣的人。人生總是很奇怪,每天,我們總是在熙熙融融的人群中擦肩而過。也許,在我們曾經年少時,也會偶爾留意從身旁匆忙走過的人,幻想著如果在街上相遇也是一種緣分。然後在陽光下笑自己太傻太天真,怎能去幻想這樣美好又浪漫的相遇。想起一個人的孤單落寞,轉身卻望見闌珊處的他,心裏的幸福才如春天裏瘋長的花藤枝蔓。遇見愛,如此簡單,又如此難得。唯有彼此珍惜,相持相攜,才是歲月靜好裏最美的風景。
在《愛情呼叫轉移》的續集《愛情左燈右行》中,女主人公聶冰是一個30歲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獨立而不失優雅。
在現代都市的水泥叢林中,她在愛情和婚姻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什麼樣的男人才是自己的白馬王子。
最後,在天使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原來愛人其實一直就在身邊,隻不過自己從來不曾發現而已。
影片以其誇張諷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物的內心,表達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從律師到醫生、從大款到藝術家,每一類人的愛情觀都不同。要清楚自己真正需要和適合什麼樣的愛情,在和他們都接觸之後,聶冰才發現,原來真愛就是一種簡單,一份執著,一顆真心;不摻雜世俗的物質功利,這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最值得珍惜的人其實一直就在自己身邊,而自己卻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別處尋找。
我們常常念念不忘曾經為他(她)而付出的溫柔,相見時愛,離別時愛,在故人早已離去的時候依然難以忘懷曾經許下的諾言。站在窗前,望著遠方的那棵曾經相依的樹,那淡淡的憂愁不禁湧上心頭,不痛苦,卻不釋懷,在淡泊之時卻又絲絲的不舍。
當我們被命運散落在清涼的寂寞中,就拚命地追求繁華,想讓那火紅的生活燃燒自己的生命;當我們被繁華重重包圍之時,精神卻瘋狂地尋求突圍,總覺得繁華好似指間沙,握不住,留不下,想讓那清涼的寂寞來冷卻一下炙熱的靈魂。
生命中的這樣兩種心境,總在彼此羨慕和渴望著,宛如天平兩端的砝碼,平衡著生命的兩極。這或許是為什麼那麼多濃烈的愛總會在闌珊燈火處迸發的緣故。
其實,我們需要的,隻是簡單地聆聽內心的聲音,跟著感覺走,愛情原來一直都在燈火闌珊處,無奈霧裏看花摸不透。在愛情的道路上,一味地向前走,以為幸福就在前方。殊不知,在身後的某個地方,有個人,一直在原點等著自己,默默的守候。幸福的彼岸,或許就在腳下。昂揚地環顧四周時,猛然低頭一看,真愛就在那裏,簡單得我們幾乎認為自己從來不曾擁有。
有一對年輕的情侶,彼此交往了很長時間,女孩卻一直沒有非常肯定地答應男孩嫁給他。男孩對女孩疼愛有加,卻從未在女孩麵前流過眼淚。女孩一直聽別人說:隻有肯為你流淚的那個男人才是真正愛你的。所以,女孩對他們之間的愛一直沒有十足的信心。
有時,女孩也會嬌嗲嗲地問男孩,他究竟什麼時候才會哭一次。男孩說:“傻瓜,別試著想看見我的淚,真有那麼一天,也許就會有非常悲痛的事情發生。”他懂她的小心眼,卻又忍不住笑她的純真。
終於有一天,上天給了女孩這樣的機會,天使光顧了她的家。
“真的想看見他的眼淚嗎?”天使問女孩。
“能有辦法嗎?”
“可以,不過你會消失幾天。”
“我上哪兒去了呢?”
“你會變成空氣中的水,但能時刻陪著他,看著他。你願意嗎?”
女孩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天使,她瞬間變成了空氣中的水,一切變得新鮮。她先去了男孩的家,想看看他現在在幹什麼。停靠在男孩房前的窗戶上,她看見他正在辛勤地工作:計算數據,製作圖表,忙得不亦樂乎。
忽然他走到了電話機前。女孩想起,每天晚上10點鍾,他們都會通個電話。
他打不通電話會怎麼樣呢?女孩愈發好奇,瞪大了眼睛。
果然,男孩撥了好多次都沒人回應。這麼早就睡了?那讓她睡個好覺吧,男人嘴角浮現出溫柔的笑容。女孩卻有點失望:為什麼不著急呢?
第二天,男孩準時上班下班,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後,馬上又給女孩打了個電話,仍然無人應答。
他開始不停地打電話,打給了所有認識他們的朋友和親戚,沒有人知道女孩去了哪裏。男孩似乎有點著急了,在房間裏走來走去。女孩在窗口有些幸災樂禍。
男孩穿起外套,甩門而出。她緊隨其後。
他先來到了女孩的家,大門緊閉。鄰居說昨天晚上就沒見到她。女孩父母的家中,兩個老人以為他們倆在一起,看著二老鬢角斑白,他不忍告訴老人她失蹤了。看著男孩眼角的焦急,她有點後悔了。
整個晚上,男孩沒有睡覺,他找遍了所有他們約會過的地方,到處都有她的身影,可又到處找不到她。
一夜的奔波讓他憔悴了一大圈,連一向整潔、被他引以為豪的下巴也長出了胡子。他累了,癱倒在沙發上。
女孩忍不住想摸摸他的胡子渣,想給他蓋條被子。可她隻是空氣中的水啊!她想對天使說,我不想看見他的淚了,讓我回到人間吧!可天使沒有再光顧她的家。
第三天,男孩依然要上班,可是眼裏沒有了以前的光彩,走路時會突然轉過身找什麼。她以為男孩發現了自己,可她隻是透明的水氣啊,她隻能笑自己的純真。
男人下班後不再直接回家,來到了他們約會的老地方,那兒有棵老梧桐樹。他坐在梧桐樹下的座椅上,顯得是那麼孤單。他好像在想些什麼,在等些什麼。“你會出現的,對嗎?”
第四天,男孩又來到了這裏,並帶來了一塊小玻璃石,裏麵還有一艘小帆船。他不發一言,隻呆呆地望著玻璃石。女孩想起,他們說好以後要一起出海旅行。
第五天,男孩沒有來。女孩在他的床上找到了他,他在睡覺。看著他蒼白無神的臉,她心痛至極。這時才越來越感受到男孩對自己的愛。不禁在心裏大聲呼喚:天使,你歸來吧!
第六天,男孩把玻璃石扔進了大海,讓他的心一起沉入了大海。她一陣心酸,天使,讓我變回人吧!
天使終於來到了她身邊:“太晚了,你馬上就要離開這世界,和他吻別吧!”
她的淚瞬間落了下來。一周的消失就讓他如此憔悴,要是自己真的不在了,他該怎麼辦?
女孩吻了吻男孩的唇,發現他的唇上有了一滴淚,那就是自己。
原來,男孩的眼淚就是她!
她拚命叫喊著:不,我不要離開……
還好,這隻是一個夢。女孩在慶幸的同時告訴自己,再也不要看見男孩的眼淚了。
第二天,她提出要和男孩結婚。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可是,在我們徘徊於在哪裏靠岸和猶豫於是否回頭找到岸邊之時,卻從沒發現,幸福的彼岸已經在自己的腳下,如此,又何必回頭呢?回頭的岸早已經不在,就如同曾經逝去的一切一樣,永遠不會再回來。
提著痛苦的包袱上路是多麼可悲。痛苦與快樂都是自己的選擇,我們何不將不滿足的包袱扔掉,輕裝上路,去拾撿一路上的幸福。
■ 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什麼是生命中最大的幸福?”
“我想,我們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這是2009年12月3日,俄羅斯總理普京在通過廣播、電視和網絡直播節目與本國公民進行直接交流時,與一位9歲的小姑娘達莎的對話。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恩寵。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隻有一次。盡管我們長途跋涉之後,叩開的依舊是死亡的大門,但活著就是一種過程。抓住生的每一瞬間,覽盡人生百態,品嚐五味雜陳,生命的價值才會從中顯現。請記住:不是非要知道了死,才能掂出生的分量。
設想一下,那場2009年在俄羅斯上演的“關於生命中最幸福時刻”的對話,如果在我們國家,將會得到怎樣的答案?
假如一位學生如此發問,我們的官員、我們的教師也許會說:“能為祖國做出貢獻是最大的幸福”,“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是最大的幸福”;而更多的家長則可能告訴孩子,能找到好工作、娶到好老婆嫁個好老公、買得起房買得起車,這些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誠然,以上這些回答的確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卻是最務實、最理性的聲音。因為,“活著”是實現其他一切的前提;否則,一切都將變得不再可能。
不要因為我們還沒經曆過生死,就把生命視為理所當然。實際上,這個世界並不安全,隨時充滿了不確定的變化。能夠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恩寵,對此我們應該感謝上蒼。
對於很多人而言,生命都會從始至終,壽終正寢,與草木同腐。這是一種正常的生活模式,我們也習慣了如此。而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當生命一旦遇到變化,偏離了原來的軌道,裸露出其脆弱的本質時,活著就是一種最美的幸福。
汶川地震期間,有一位在地震廢墟中掩埋了50多個小時的男子被探查到還有生命跡象,救援人員盡全力對他進行營救。但巨大的石板壓住了他的左腿,而在這塊石板之上,是一棟搖搖欲墜的樓房。
如果不顧一切地拉出這位男子,有可能會導致整棟房子的坍塌,同時,對樓裏其他還有生命跡象的人也會造成破壞性的毀滅。妻子一直守在他的身旁,撕心裂肺地對救援人員哭喊著:“求求你們,救救他,他不能死!”
後來,這名男子被成功救出,還救出了在這棟樓廢墟中的其他幾位老人和女人。隻是,那名男子從此之後便成了殘疾——他被當場鋸掉了左腿。
後來,有媒體再次去采訪這名男子時,隻見妻子依舊陪護在他身旁。妻子看起來一點也不悲傷,給他擦身、按摩、喂飯、和他說話……她的嘴角和眼角都是上揚的,臉上看不到任何痛苦。
她說的一句話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哪怕失去了一條腿,可隻要他還活著,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
是的,還有什麼能比在災難中保存生命更重要、更美好的呢?還有什麼能比活著更快樂、更幸福呢?無論對於自己,還是身邊的親人。
生命是極為美好的,處在平安之中的我們卻常常忽略了這一點。而那些真正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人,才能豁然感悟其中的真諦,更為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一位同樣經曆了“5·12”特大地震的女子在今日回憶起那段慘烈的遭遇時,寫下了這樣的幾段話:
那天,當我的手機上顯示了“我看新聞,知道你那裏地震了。你沒事吧?我一直在等你的消息!”這簡短的幾行字時,我哭了。這是地震後我收到的遠方友人發來的第一條信息。原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為我擔心,我慶幸我能活著感受到這種被人關心的幸福。
現在,每逢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我總會在心底不住地安慰自己:沒什麼,這些都可以努力去改變,因為我還活著。比起那些失去了生命的人來說,自己已經太幸福了。
是的,當時眼睜睜地看著那麼多的同伴被災難殘忍地奪去了生命,而自己還在這個世界上活著。雖然,生活當中還會有許許多多的不如意,可是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呢?活著,已經是上天對我最大的恩惠了!
是的,“5·12”是一個長久的傷痛。在那期間,我經曆了生離死別。那麼多的生命,刹那間就彙聚成了淋淋鮮血。那曾經開朗的笑臉,亦如過眼雲煙,一去永不複返。隻是頃刻之間,那一片片林立的高樓就已是殘壁斷垣……對於心靈,這是一種怎樣的刺激與震撼!那一瞬間,我看到在殘酷的大自然麵前,人的生命竟然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擊。亦如那斷了線的風箏,在空中無助的搖擺。
我想,在經曆了這場災難之後,我們對於生命將會有一個全新的概念。在生命麵前,所有的金錢、地位、名利都是那麼得渺小;一切的一切,與生命相比都是那麼得次要。因為,我們都懂得了:“活著,真好”!
是的,活著真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這些經曆過生死的人,都能真切地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活著,我們可以看花開花落,可以觀雲卷雲舒;可以感受陽光的溫暖,可以體會秋風的蕭瑟;可以傾聽父母充滿愛心的嘮叨,可以感知朋友的關懷……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活著,才能去實現。
為什麼海明威在飛機失事、死裏逃生後讀到關於自己的訃告時說:“一個人有生就有死,但隻要你活著,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為什麼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舉行婚禮時,見到丈夫荷西送給她的禮物是從沙漠中揀來的一副駱駝的骷髏時,竟會欣喜若狂。他們都曾經到達過死亡的邊緣,都麵臨過即將失去生命的驚恐,因此,便更懂得珍愛。
生命不像花草,今年枯萎了明年還能發芽;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隻有一次,失去了,就永遠再也得不到了。就像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女主人公李元妮說的一句話:“沒了,才知道啥叫沒了。”一邊是死亡的震撼,一邊是活著的瑣碎,我們很容易被死亡所震撼,然而有時又更容易被活著的瑣碎所淹沒。
不要再去在意那些繁雜的糾葛,活著就是幸福。苦痛、傷害、低迷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僅僅是生活中小小的插曲而已。隻要活著,就意味著還有追求幸福的資本和契機。雖然很多事情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但在我們還擁有鮮活生命的現在,至少可以做到的就是倍加珍惜,珍惜自己,也珍惜他人。
人活著,可以沒有榮耀,可以沒有光環,可以不轟轟烈烈,可以隻平平淡淡。隻要生命還在,就有希望和夢想;隻要生命還在,就有溫暖與陽光。活著是一種體驗,活著是一種感受;活著是一種勇氣,活著是一種快樂。無論貧富,不分貴賤,隻要活著,就是一種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