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把他當成男子漢:“責任”教出20年後有擔當的男孩(1 / 3)

第3章 把他當成男子漢:“責任”教出20年後有擔當的男孩

世界就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責任。一個男孩子,終究會成為一個男人,逐漸承擔起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就必須把責任感打造成男孩子的脊梁。幫助他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不要包辦男孩的責任

一次,爸爸媽媽帶梓梓到舅舅家做客。吃飯的時候,梓梓的表弟把自己的卡通漂亮小碗讓給了他,這讓梓梓非常喜歡,端著小碗左看右看。這時,梓梓一不小心把碗掉到了地上,立刻摔得粉碎。表弟見此,頓時大哭了起來。

看到這種情況,媽媽剛想收拾“殘局”,爸爸製止了她,並嚴肅地問梓梓:“這隻碗是誰打碎的啊?”

梓梓不好意思地說:“是我。”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裏的‘殘局’應該由誰來收拾呀?”

小家夥撅著嘴拿來工具,開始擦地。收拾得差不多了,爸爸又對梓梓說:“你看弟弟還在為他的小碗哭呢,怎麼辦啊!”

小家夥過去跟表弟竊竊私語了一會兒,表弟破涕為笑了。媽媽很奇怪,就問梓梓:“你跟弟弟說了什麼呀?”

梓梓回答:“我告訴弟弟,我也有個很漂亮的小碗,我可以賠給他。媽媽,你再給我買一個,我還給弟弟。”

“這怎麼能行!你自己應該賠給弟弟,這個損失算你自己的,怎麼能讓媽媽再給你買呢?”

梓梓想了一會兒:“我又沒有錢買,要不,我幫媽媽到樓下打水,媽媽給我買碗好不好?”

媽媽微笑著接受了這個建議。

缺乏責任感,是很多孩子身上的通病。遇到問題等著父母解決的男孩子,在現實中有很多。

也許,孩子眼中的窘境,父母的確可以輕鬆解決。可是,一個總是從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又如何奢求他們的責任感呢?一個小時候事事依靠別人的男孩,長大之後又如何能成為敢於擔當的男子漢呢?一個連自己的衣食住行都要靠“啃老”來實現的男孩,又如何奢求他們去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呢?

所以,不要看到孩子遇到難題,我們就替他進行解決,包辦他的責任。這麼做,隻能讓他隻知索取不知回報。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並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剝奪孩子建立責任感的機會,不利於孩子將來的發展。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孩子太小,大人幫他多做點沒什麼。等他長大了,他的責任心就強了。其實,這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不負責任——隻有從小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才能真正讓孩子長成為頂天立地的棟梁之才。

不可否認的是,在孩子的心裏,父母是他們的堅強後盾。遇到問題,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在父母那裏尋求幫助、慰藉和庇護。此時,如果家長毫無原則地“出手相助”,替他們承擔本應屬於他們的責任,那麼久而久之,推卸責任便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所有的父母,一定要堅持住自己的底線,不要什麼都替孩子做。

讓孩子學著承擔自己的責任,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從小培養“男子漢”負責的習慣

小凡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小小年紀就考上了一所非常有名的大學。正當人們都認為這個孩子前程遠大的時候,僅僅一個學期,小凡就被學校勸退了。因為,小凡在學校裏除了學習,什麼都做不了,別說在宿舍打掃衛生,就連去食堂打飯都不知道怎麼做。這個少年天才,完全就是一個生活“低能兒”。

原來,小時候,當小凡要求自己吃飯、穿鞋時,媽媽總是包辦,不讓他自己動手做一點兒事兒。當小凡稍大一些,完全可以自己整理書包,飯後收拾碗筷、掃地、擦地的時候,父母也都不讓他動手,隻讓他埋頭學習。結果,他自己什麼都不會幹,養成了“甩手掌櫃”的毛病。

這時,父母才知道自己的教育是多麼失敗。

父母可以在家裏養些花草、或者養隻小動物,一般來講,孩子是比較喜歡這些的。父母可以給孩子分配“任務”,比如讓孩子定時給花草澆水,給小動物喂食,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會影響花草和小動物的成長,如此漸漸地養成習慣,在潛移默化中讓男孩明確:我對花草的生長有責任,我對小動物的成長有責任。這種用行為來規範的責任感的培養決不是靠嘮叨的說教所能奏效的。讓男孩從小就自己做事,這樣有利於責任心的養成。

2.父母應該以身作則,為男孩做榜樣

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而那些本身對孩子、對家庭、對社會毫無責任感的父母,是根本不可能培養出具有責任心的孩子的。

從前的時候,有一對不孝的夫婦,他們不想盡到贍養老人的責任,總是嫌老媽媽拖累他們。於是,他們總是讓老人吃不飽,穿不暖。後來,這對夫婦變本加厲,他們用一輛獨輪車去遺棄老人家,把老人家遺棄之後,夫婦回家商量,要把老人以前吃飯用的木碗丟掉。

沒想到才三四歲的兒子說話了:“不要丟掉呀,等你們老了,可以給你們用。”一句話驚醒了兩夫婦:自己現在對待老人的行為,會不會被兒子學了去,將來也這樣對待自己呢?

夫婦認識到了這一點,就把老人接了回來,從此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所以,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嚴以律己,給男孩做好表率,讓男孩在潛移默化中具備責任心。

3.男孩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讓他依賴家長

很多事情,是男孩力所能及的,這時父母不要讓他過於依賴自己,要讓他明白自己的責任需要自己去扛。

濤濤是個讓父母心焦的“慢性子”,每次上學,父母都要催促好幾遍,而他依然不慌不忙。

這次,濤濤上學又遲到了,他不但不反思自己的行為,反而責怪媽媽:“媽媽,都怪你,你怎麼不早點叫我起床呢!”媽媽決心讓他改掉這個毛病,於是告訴他:“以後你自己定好鬧鍾,我再也不叫你了。遲到了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師批評你,同學笑話你可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開始,濤濤還不以為然,結果第二天故伎重演,又磨蹭開了。但是這次媽媽一點也沒催促他,也沒喊他起床。等到濤濤到了學校,果然被老師嚴厲地批評了一頓。

濤濤一看媽媽來真的了,隻好嚴格要求自己,結果,很快改掉了磨蹭的習慣。

對孩子本來依靠自己能夠做到、做好的事情,家長們不必插手,要讓孩子自己產生責任意識。隻有讓他意識到沒人可以依靠,他才會負責任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從現在開始,爸爸媽媽不要再做孩子的“鬧鍾”,讓他自己上緊責任的發條吧!

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埋單

初二學生李雷騎自行車上學,看到有的同學的自行車比較高檔,便產生了攀比心理,纏著媽媽給他買一輛。媽媽認為他的自行車沒有壞,加上不想助長他的虛榮心,因此拒絕了他的要求。

李雷於是故意把自行車搞壞,想用這個辦法迫使媽媽就範,結果被媽媽識破了。於是,媽媽告訴他,他必須為自己的過失負責,接受懲罰,步行一周去上學。

李雷的家比較遠,於是他隻好每天早起,跑步去上學。這時候,有人問他的媽媽為什麼不用家裏的汽車送他去上學,李雷的母親堅決地說:“不,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樣,李雷的壞毛病很快就被改了過來。

既然男孩做了錯事,就應該讓他自己承擔後果,接受懲罰。隻有這樣,男孩才能懂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增強自律和責任感。而父母也必須要讓孩子知道,為自己的過失負責,是每一個男孩肩膀上的責任。

但是,生活中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孩子上學丟三落四,比如忘記帶作業本、課本的時候,父母寧可放下自己手頭的工作也要趕著給他送過去;男孩跟同學鬧了矛盾,而且是自己的錯,父母寧願自己登門道歉,也不願讓自己的孩子去承認錯誤。如此剝奪男孩履行責任的機會,這讓他怎麼可能在20年後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真漢子”?

當然,孩子的年齡有限,我們不可能讓他獨立承擔責任。但是,“責任意識”必須要讓他記在心裏。如果男孩不能有這方麵的認識,那麼他們就會循環往複地走以前的老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

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

1.幫他分析主觀和客觀原因

有的男孩非常善於為自己的過失找借口,用那些“客觀原因”說事,比如說自己起床晚了是因為媽媽沒有及時叫自己等。這些男孩,從來不會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是喜歡從他人或者周圍的環境等客觀的因素上找原因,喜歡推卸責任或者找借口,不去反思自己。

麵對這樣的孩子,我們不要急著批評,應該幫助他分析主觀和客觀原因。我們要讓他明白:客觀要求,我們可以創造;而主觀心態,就必須由你自己來建設。

艾博有丟三落四的毛病,每次上學不是忘了帶鉛筆,就是找不到橡皮,甚至有一次進了考場才發現文具盒“不翼而飛”,害得媽媽十萬火急地給他送去。然而,他不但沒能接受教訓,還總是埋怨媽媽給他整理書包的時候不夠仔細。

爸爸意識到,媽媽和自己不能總是跟在他屁股後麵做“救火隊員”,於是想給艾博一個教訓,讓他有責任心一點。周末的時候,爸爸告訴艾博,全家要出去旅遊,艾博很高興。不過,爸爸有一個要求——自己準備好小背包,帶全需要的東西。

結果,中午吃飯的時候,艾博發現自己忘了帶水,於是他看著媽媽可憐巴巴地啃著幹麵包。媽媽心軟了,但是爸爸說:“這次不能說別人沒提醒你吧,我專門給你列了個表,是你自己丟三落四的。以後別找其他原因,自己錯了就得承擔責任。”

這次生動的教育非常奏效,艾博從此逐漸改正了丟三拉四的毛病。

男孩犯錯的時候,父母要幫助他分析原因,找到過失的主觀原因,讓男孩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這樣,他才能正確認識自己,才能產生責任感。

2.讓男孩體驗過失的後果

在1920年的美國,有一個12歲的少年。有一次,他在院子裏踢足球,把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鄰居出來後,對這個半大小子說:“我這塊玻璃價值12.5美元,你打碎了就要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