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就應該讓孩子明白:找借口就是推卸自己的責任,是一種懦夫的行徑。一旦找到借口,他便會失去動力、打退堂鼓,從而半途而廢。因此,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絕不能為他找借口。否則,久而久之,他自己都把借口當真了。男孩一旦把逃避責任變成一種本能,再想改變就困難了。
所以說,如何克服男孩找借口的習慣,是父母必須認真對待和思考的問題。而以下的這幾條建議,就可以讓男孩子們擺脫找借口的壞毛病。
1.拆穿他的“謊言”
要想杜絕孩子找借口的行為,首先就要讓他明白:你的借口就是謊言,是不值得相信的!比如,男孩想以生病為借口不去上學,家長就可以帶著孩子去看醫生。如果孩子沒事,那麼就可以拆穿他的謊言,讓孩子找不到借口了。
當然,家長不要粗暴地批評孩子說謊不對,要找到出厭學的真正原因,從而幫他渡過這一難關。例如,孩子不願意上學是因為學校裏有同學欺負他,這時候我們就應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化解同學之間的矛盾。否則,孩子會感到連父母也“欺負”自己,從而與父母之間產生隔閡。
2.明確他的責任
有的男孩,每當出現錯誤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或者找其他客觀原因。比如,他們會說“沒做完作業不是我的錯,是明明約我出去玩耽誤了”,或者“午飯是媽媽準備的,她忘了給我帶水”,等等。總之,責任都是別人的,跟他沒關係。
家長對待這樣的借口,需明確地告訴他:“做作業是你的責任,不要賴在別人身上,這又不是其他人的作業”,“帶飯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應該檢查好有沒有帶水。”
明確了男孩的責任,就像給他戴上了“緊箍咒”,想找借口就不靈了。
3.別替孩子找借口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有時候會為了“博得”孩子一笑,不惜替他找借口。這樣做,男孩子的確可以露出笑容,可是“責任感”,卻因此不能植入孩子的心中。
一個小男孩,撞到一張桌子,哭起來了。
爸爸媽媽在臥室聽到聲音,急忙跑出來問:“小寶怎麼啦?誰欺負你啦?小寶不要哭,都怨這個桌子,媽媽幫你打這個桌子!”
“對,就是桌子的錯!我怎麼可能會錯?哼!”小男孩不再哭了,而是惡狠狠地指著桌子“罵”道。
還有一天,小男孩去抓小貓,不小心摔到了地上。媽媽說:“都是小貓不好,媽媽幫你抓住它,打它。”
小男孩破涕為笑說:“嗯,抓住它我要好好揍它!”
桌子是靜止的,它不會主動去碰任何人;小貓是無辜的,孩子抓不著自己摔倒了。因此,桌子、小貓有何罪?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摔倒都是它們造成時,他又怎麼可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呢?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孩子勢必會越來越嬌氣,越來越受不了挫折。而這一切,正是因為父母幫忙找借口造成的!
再比如,當孩子因為行為不對而受到老師或別人的訓責時,父母總會出來護短:“孩子還小,不懂事嘛,有什麼問題跟我說吧。”孩子貪吃燙到了嘴,父母不是教育孩子應該等食物涼一點再吃,而是責怪自己不應該把東西燒得這麼燙。總是尋找借口,借口能代替責任感嗎?
家長替孩子找借口,隻會讓孩子學會逃避責任,學會找“替罪羊”。現實中很多男孩總是為自己的錯誤尋找各種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借口,其根源就來自這裏。
4.鼓勵孩子勇於承擔責任
沒有一個人天生就知道承擔責任,孩子責任心的養成有個漸進的過程。作為父母,應從小開始培養,鼓勵他承擔自己的責任。假如孩子承認了錯誤,那麼也要給孩子一個機會,讓孩子認識到是自己的錯,自己造成的後果就要自己承擔責任。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敢作敢為的“男子漢”,而這個“男子漢”也才能在日後成就大事。
讓孩子承擔家庭的責任
8歲的元元隻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即使再貴都吵著讓家長買,不給買就又哭又鬧甚至打滾耍賴,一點都不懂得體會父母的艱辛。除了這些,元元還是個標準的“懶漢”,典型的油瓶倒了不扶,對家庭沒有絲毫的責任感。
看著這樣的孩子,爸爸媽媽自然無比揪心。為了糾正孩子的這些毛病,媽媽聽取了一個朋友的建議,讓元元當一個月的家,體會一下父母的不容易。
元元掌握了家裏的經濟大權之後,非常高興,開始的幾天每天大手大腳,把家裏的夥食搞得很好。結果才半個月,元元手裏的錢就花得差不多了。接下來的半個月,爸爸媽媽陪著元元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期,最終還是超支了。這下,元元體會到了父母的不容易,知道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了。
看到元元接受了教訓,媽媽接過了經濟大權,讓元元做了家裏的“衛生部長”,負責家庭衛生。元元放了學就檢查衛生,家裏的各個角落都不放過:有沒有扔掉的垃圾,窗台上有沒有灰塵,客廳裏有沒有果皮……
要是在平時,即使家裏再髒再亂,元元也不肯動手收拾。但現在,誰讓他是衛生部長呢,保持家裏幹淨、整潔是他的職責。於是,家裏的衛生他主動承擔起來了。
想要培養男孩子的責任感,不是靠父母的兩句話“說”出來的。最簡單的捷徑,就是要讓孩子去嚐試、去體會,從實踐中感受到什麼才是真正的“責任”。
為此,父母可以提供給男孩“當家做主”的機會。男孩都喜歡“當官”,喜歡充當大人的角色——有的男孩在出門時還喜歡當媽媽的“貼身保鏢”,帶媽媽過馬路、幫媽媽拎東西;有的男孩則希望當一名“掌櫃的”,在與維修工等人的交流中,掌握主動權……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能讓他過一把“家長”癮?比如,平時都是父母安排孩子的衣食住行,但在周末這一天,我們可以允許他“支配”家長一天。讓他安排一下家庭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責任感,還能增進親子關係。平時,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例如做晚飯、搞家庭衛生等,這些,都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好辦法。
家庭是男孩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對於男孩責任心的教育,父母責無旁貸。有責任心才能夠擔負起家庭的責任、社會的重任,從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所以,從小就讓孩子通過“當家”來體驗肩負的責任,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而在讓孩子“當家做主”的過程中,以下幾點則是更為重要的。
1.合理“分工”,讓孩子明白他是家庭的一員
想要給予孩子“當家做主”的權利,父母首先就要讓男孩明白:他也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員,要承擔相應的家庭責任。否則,他隻會感到這是父母安排的“任務”罷了,不僅不會欣然接受,反而還會產生排斥情緒。
譚陽的爸爸媽媽決定全家人一起搞一次大掃除。看到爸爸在庭院裏忙著修剪花枝,譚陽也躍躍欲試,結果爸爸說:“小孩子哪能幹得了這個,一邊玩去吧。”
譚陽又興衝衝地跑到正在擦玻璃的媽媽那裏說:“媽媽,我跟你一起擦玻璃吧。”“你個子這麼小,怎麼擦得到呀。”媽媽頭也不抬地拒絕了他。譚陽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坐在了沙發上。
媽媽轉念一想,這不是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嗎?於是,媽媽說:“陽陽,你能幫媽媽把抹布洗一洗嗎?”譚陽高興地接受了這項任務。
晚上的時候,爸爸誇獎了譚陽:“不錯呀,陽陽長大了,知道幫助媽媽幹活了。”陽陽開心地笑了:“以後有家務我還要幹!”
實際上,男孩的責任感很多時候都是在家庭生活中慢慢形成的。為此,父母要把孩子看作平等的家庭成員,在集體活動的時候把一些簡單的家務作為任務分配給他們,漸漸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不僅有利於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更有利於他作為家庭成員身份的認同,和對家庭責任心的養成。
2.重大問題的定奪,不要將孩子排除在外
父母不要以為,隻有小事孩子才有決策權。其實,事情越大,孩子越應有權利表達內心。例如要為孩子聘請家教或保姆,這就相當於為家庭引入新的家庭成員,而且這兩者與孩子的關係密切,如果聘用期較長,他們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的影響也較大。
所以,如果父母有聘請家教的想法時,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使孩子心理上有所準備,並在一定程度上征求孩子的意見。甚至,父母還可以讓孩子自行選擇,然後在一旁為孩子“把把關”。
倘若父母總是擅自作決定,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聘來保姆或家庭教師,孩子反而會無所適從,曲解了父母的一番好意。更嚴重的是,孩子會感到自己並不受尊重,自己隻不過是父母的“寵物”罷了。既然如此,他又怎麼會產生為家庭的責任感!
3.讓孩子做一回“財政部長”
很多家長由於太過疼愛孩子,結果使孩子對金錢沒有概念,要什麼給什麼,應有盡有地滿足孩子的各種物質要求。這樣不利於孩子的金錢觀的養成,也不利於孩子責任感的培養。
父母可以在某一時間段,比如一個月或者一周甚至是一天的時間,讓孩子做一下“財政部長”支配一下家庭的經濟,讓他負責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安排一家人的娛樂、勞動,等等,讓孩子體驗一下家長的責任。
與此同時,父母還可以將自己每個月的總收入是多少,必須存多少、以後有什麼用處,每個月最多支出多少等情況告訴孩子。讓孩子對家庭的收支情況有基本了解,使得孩子懂得家庭的正常收支情況,從而不把父母當成自動提款機。隻有這樣,他才會明白金錢的使用是需要規劃的,進而可以主動限製自己的行為,提高責任感。
父母要培養兒子成為合格的男子漢,就要讓兒子擔負起責任來。責任心是幫助男孩成長的催化劑,男孩隻有從小懂得為家庭負責,為自己負責,長大後才能承擔起生活中更多的責任。如此,男孩才能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有責任感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