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給他獨立的機會:“放手”教出20年後自力更生的男孩(2 / 3)

鬆鼠認真地說:“當然啦!昨天,我的一個夥伴就掉在這條河裏淹死的!”小馬連忙收住腳步,不知道怎麼辦好。

於是,小馬跑回到家裏問媽媽。媽媽當然知道那條河是不會淹死他的,於是告訴他:“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你去試一試,就會明白了。”

小馬跑到河邊,試著向前蹚……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鬆鼠說的那樣深。之後,他順利地過了河,把麥子送到了磨坊。

我們有些男孩子,不正如小馬一樣嗎?在遇到某些事情時,他們會因為外界的幹擾而變得猶豫不決。而這個時候,我們就一定要送上鼓勵,讓他鼓起勇氣去探索未知。隻有如此,他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敢於接受、敢於挑戰,而不是畏手畏腳地等待別人的幫忙!

3.讓男孩學會果斷地做決定

很多男孩子的身上,都有這樣一種毛病:渴望去嚐試,但因為種種原因,卻又遲遲下不了決心。久而久之,男孩子就會被幻想中的困難擊潰,變得越來越不敢嚐試。因此,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我們不要敷衍了事,說一句:“你自己考慮吧!”我們應當送上最堅定的鼓勵,讓孩子可以果斷地做出決定。

學校組織野外體驗生活,學生可以自願報名參加。袁永一開始還興致勃勃,不過一想自己以前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的活動,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

“要是在外麵受傷了怎麼辦,那個地方離醫院很遠的”、“要是遇到下大雨怎麼辦?”於是,原來信心十足的袁永開始拿不定主意了。他開始一遍又一遍地問媽媽:“媽媽,你說我到底還去不去參加這次野外體驗活動呢?”

媽媽被袁永愁眉苦臉的樣子逗笑了,鼓勵他說:“為什麼不去呢?既然別的同學沒有問題,你也沒事的,再說你們不是還有老師和隊醫跟著嗎?既然你想去,那就去體驗一下吧,不然你永遠不知道這次活動是什麼樣子的。”

在媽媽的鼓勵下,袁永果斷地參加了這次活動。最後,他不僅沒出什麼意外,還收獲了不少知識。從這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活動時,袁永再也不會唯唯諾諾地不敢做決定了。

有些男孩獨立性較差,在決定做一件事之前,往往非常猶豫。這時候,父母可以在男孩做決定之前,給他一些建議,客觀地分析事情的利弊。比如,如果一件事情有兩個選項,但孩子在這兩個選項之間難以取舍,父母可以建議孩子把這兩個選項的利弊寫下來,通過比較權衡來判斷。而男孩在做決定的過程也是一個整理思路、培養決斷力的過程,這對男孩的成長很有幫助。

男孩的一生就像一場馬拉鬆長跑,這場長途比賽不論他是贏還是輸,都需要他自己一步步去丈量,家長可以在旁邊為他呐喊加油,可以提醒他注意腳下不要摔倒,甚至可以陪他一起跑,給他最堅定的鼓勵和支持,但是,需要知道,漫漫征途,終究還是屬於男孩自己的!

把選擇的權利還給男孩

中學三年級時,戴爾開始迷上了電腦,他喜歡把他那台蘋果拆散,又重新裝上。除了拆卸電腦、研究電腦,他還喜歡經商,16歲的時候就通過給休斯敦《郵報》拉訂戶賺來一筆錢,並買了一輛寶馬汽車。

當時進入大學後的學生們,大都選擇了埋頭苦讀。而戴爾,沒有局限在學業上,他開始在電腦領域展現出了過人的經商頭腦。

他從當地的電腦零售商那裏低價買來一些積壓過時的IBM的PC電腦,做起了二手商。針對傳統銷售組織的不足之處,戴爾開始自己的事業:成立了第一家根據顧客個人需求組裝電腦的公司,把電腦直接銷售到使用者手上,去除零售商的利潤剝削,把這些省下來的錢回饋給消費者。

不到一年的時間,戴爾在組裝、升級電腦方麵已是名聲遠揚,並屢屢獲得合約,於是,他打算退學創業。這個選擇在很多人眼裏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放著有前途的學業不要,跑去做電腦生意?

在預料之中,戴爾的選擇遭到了父母的堅決反對,他們對戴爾的“不務正業”深惡痛絕。無奈之下,戴爾隻好提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案:讓他試著幹上一個夏天,如果業績不好的話,他就繼續上學,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一個醫生。如果他的業績出色,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選擇走下去。

結果,戴爾贏了,父母把選擇的權利還給了他。到今天,戴爾公司已經成為IT行業裏的巨頭,而戴爾本人,成了無數年輕人眼中的一個傳奇人物。

給男孩選擇的權利說起來容易,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父母卻少之又少。對於小事,也許還好點。例如吃蘋果還是香蕉,父母都會讓孩子自己選擇。但是對孩子影響較大的選擇,父母可能會“寸土必爭”,毫不讓步。

比如,有些男孩明明喜歡踢足球,家長卻非要讓他去學鋼琴;明明喜歡音樂,卻逼著他在畫板前坐下。參加什麼培訓班,發展什麼“特長”,學習什麼專業,都被父母安排得穩穩當當。也許,父母會為此深感自豪,但男孩卻失去了發展和完善自己、為成為獨立的自己付出努力的機會。

不可否認,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父母是否考慮過孩子的情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逼著他去學沒有興趣的項目,他有可能取得成功嗎?更甚者,孩子還會因為自己的權利被剝奪,反而“憎恨”起父母的霸道!

其實,父母如果希望兒子的未來擁有一個可以展翅翱翔的廣闊天空,那麼在家庭教育中就要給男孩選擇的權利,讓男孩早日學會獨立,擁有自由選擇的空間。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男孩沒經驗,性格又衝動。他自己如果選擇錯了,那不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嗎?的確,男孩選擇的結果不一定是最佳的,但畢竟是他自己的選擇。父母隻要在支持的基礎上幫助男孩把握好人生的方向,讓男孩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昂首前行即可。

那麼,父母應當如何去做呢?

1.多問男孩“你覺得應該怎麼辦”

當有選擇的機會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做出決定,問他“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從而可以明白自己該做出怎樣的選擇。

林林小時候對媽媽格外依賴,如果媽媽不把明天要穿的衣服為他準備好,就不知道該穿什麼。媽媽很快就意識到了自己這種做法不好,不再為林林準備好一切,而是凡事都征求孩子的意見。

例如,每天晚上睡覺前,她都這樣問林林:“兒子,明天想穿哪套衣服?”如果林林不知道怎麼選擇,媽媽就會這樣提醒他:“天氣預報說明天要降溫,穿哪件比較保暖呢?”

經過這樣的一段訓練後,如今的林林再不用媽媽為自己準備衣服了。他可以通過電視和報紙上的天氣預報,對明天穿什麼衣服做出決定。不僅是衣服,吃什麼飯、先寫什麼作業,他都可以獨立去完成,而不是總依賴著媽媽。

父母可以在一些家庭事務上給男孩提供選擇的機會,比如給孩子買東西時,在預算的範圍之內可以讓他選擇品牌,等等。這樣,他的判斷能力就會得到提升,而不是遇到什麼問題就“兩眼一抹黑”,等著爸爸媽媽來決定。

2.不要對男孩管得過細

有些父母總是認為自己的兒子還小,根本不懂得怎樣選擇,因此事事為兒子做主,小到穿衣、戴帽,大到學校、課程,剝奪了男孩的選擇權。

這樣的父母,顯然不是成功的父母。父母不應該把兒子當成是自己的複製品,需知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附屬品。要從小尊重男孩,給男孩自己選擇的權利,切不可包辦男孩的一切事務。男孩的路需要靠他自己去走,父母不可能伴隨男孩一輩子,因此應該給男孩自由發展和選擇的空間。而如果對男孩管得過細,則會把男孩束縛住,就像籠子裏的小鳥一樣,失去了搏擊天空的能力。

3.為男孩的選擇預測後果

孩子的年齡尚小,認知能力有所欠缺,因此當孩子做出選擇時,父母還應當幫助他預計後果。例如,當男孩選擇放棄學業去搞樂隊的時候,父母要告訴他這條道路的艱辛和不可預測性,用實際的事例和數據告訴他成功的渺茫,讓他明白失敗的後果很嚴重。這樣一來,孩子的大局統籌觀就會得到鍛煉,將來再做選擇時,就會考慮得更加全麵,而不是盲目做出決定。

而對於那些即使失敗了後果也不嚴重的選擇,父母則可以放心大膽地讓他去嚐試。因為對這些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他們有資本去失敗,而這些失敗也有助於他們更正確地認識自己,有助於以後的選擇。所以,對於孩子的選擇,父母還是提供建議就好,不要太過“霸權主義”。要知道,隻有敢於自我選擇的男孩子,才能揚起人生的風帆,也才能挺起胸膛迎接風暴的挑戰!

掀起“大腦風暴”,讓男孩學會獨立思考

五年級的衍兵是個懂事的孩子,可是他的學習卻一直讓媽媽十分頭疼。為此從小學二年級開始,父母總會有一個人陪在他身邊,隨時準備給他解決問題。

就這樣,衍兵養成了不愛動腦的習慣,學過的知識常常記不住,因此學習成績總提高不上去。並且,他在寫作業的時候,還喜歡一邊玩一邊寫,根本不能靜下心來。

最讓媽媽惱火的是,衍兵還“屢教不改”,給他糾正過的錯誤,他下次還犯。為了衍兵的學業,媽媽可以說操碎了心,從檢查作業到每天的複習,從糾錯到督促。不管是語文還是數學、外語,門門如此。盡管這樣,衍兵的成績仍然是全班倒數。

看著孩子的成績,媽媽特別生氣。自己付出這麼多辛苦,卻看不到一點效果,因此自然把火氣全撒到衍兵身上,整天逼著他學習。對於衍兵想要玩耍、休息的要求,媽媽一概不答應,可是效果依然很差。有時候,媽媽甚至懷疑,衍兵的智力是不是有問題。

上麵的這個事例,父母非常辛苦,愛孩子的心一覽無餘。但是,為什麼孩子始終沒有任何進步呢?這裏的關鍵就在於:孩子沒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在孩子的眼裏,學習是為了父母,所以解決問題自然要依賴父母!

這樣的父母,現實中還有更多。這些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煞費苦心,但卻沒有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這造成了孩子對學習欠缺主動性。另外,這種做法還導致了孩子在學習上對父母強烈的依賴。他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得借助家長的幫助,而不是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

嚴格來講,這是一種懶惰的行為,其結果就是男孩子對父母越是依賴,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就越差。而能否獨立思考,這直接決定著一個人智力的高低,影響著一個人能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