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多讓他與人交往:“溝通”教出20年後高情商的男孩(1 / 3)

第10章 多讓他與人交往:“溝通”教出20年後高情商的男孩

曾經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公式:80%情商+15%智商+5%逆商(逆向思維能力)=成功人士。而在情商中,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想讓男孩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就要從小教他學會與人交往,告訴他在與他人交流時,哪些事是該做的,哪些事是不該做的。要知道男孩的交際圈子,往往會影響到他以後的成就,這一點父母們千萬不要忽視。

讓男孩願意開口說話

馬輝從小不愛說話,即使課堂上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明明知道答案,他也總是紅著臉,哼哼哧哧地說不出來。再加上同學們一笑,他就更加說不出話來了。

課餘時間,當同學們在一起玩耍做遊戲時,他則躲在一邊,用羨慕的眼神看著他們。馬輝的內向,甚至給他帶來了一個文縐縐的外號:“林黛玉”。

看到這樣的孩子,老師自然有些著急。他和馬輝的媽媽溝通之後,希望媽媽能夠鼓勵馬輝開口說話。於是,暑假時,媽媽就把馬輝帶到老家待了一段時間。在老家,小夥伴們都很“皮”,經常帶著馬輝上山下河,玩各種新奇的遊戲,還教他唱山歌,帶他趕集。

經過了一個暑假的鍛煉,馬輝變得開朗了許多。回到學校之後,馬輝在媽媽的鼓勵下參加了文藝表演,演唱了一曲山歌,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從那以後,馬輝像變了個人一樣,再也不沉默寡言了。

當今社會,是一個合作的社會,一個交流的社會。一個不善於表達的人,是很難適應社會的。所以,對於過分沉默的孩子,我們不要覺得這是“內向”,是優點,是“酷”。倘若這樣習慣長久保持,那麼他必然會與他人產生隔閡,不容易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幫助。

那麼,為什麼有的男孩總是不願意開口說話呢?原因有很多:有的孩子是因為膽小懦弱;有的則是因為學習或生活中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內心壓抑;還有的是因為青春期的到來,處於迷茫期,甚至是“耍酷”的心理需要,等等。

不論何種原因所致,長時間不喜歡開口說話的男孩無法和人正常友好地溝通,長時間的沉默還可能形成心理疾病,使自己的性格脾氣變得暴躁、古怪,讓人無法接受,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不利於男孩的健康成長。

所以說,想讓自己的孩子有個成功的未來,就一定要讓男孩願意開口說話。而下麵這些建議,都是教育專家多年來總結的經驗,父母不妨靈活運用。

1.父母在男孩小的時候要經常和他說話

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教他吃飯、走路這樣的基本行為,他就能很早學會。同樣,說話也是如此。早早學會說話的孩子往往頭腦清晰,語言組織能力和理解能力強,邏輯思維能力開發得好。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多跟人接觸、多說話,使孩子受到環境的感染,讓他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各種訴求、感情。

讓孩子敢於說話,父母就不要過於嚴厲,不要總是拿出“家長”的架子。否則,孩子整日戰戰兢兢,就很難打開“話匣子”了。由於孩子的年齡小,知識往往很缺乏。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通過多看、多聽擴大眼界,讓孩子有話可說,言之有物。

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分角色扮演故事裏的人物,進行對話,這樣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2.鍛煉孩子的“膽量”

殷亞敏曾說,膽量是講話的“電源開關”。一個無膽的人,不管他講話的內容多麼精彩,也是茶壺裏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因此,很多孩子不喜歡講話,根源在於膽子小。

孩子的膽量,是可以通過鍛煉來培養的。比如,孩子怕見生人。在碰到有生人來家裏,父母可以先給孩子介紹一下來客的情況,鼓勵他跟客人打招呼。父母還需教會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讓孩子明白,即使麵對沒有見過的陌生人,也可以和他們輕鬆對話。

玉廣是個膽小的孩子,外出時總喜歡牽著媽媽的手。在路上媽媽遇到了朋友,他則會躲在媽媽身後,眼睛看著地下,不敢和叔叔阿姨打招呼。

後來,有一位叔叔來到玉廣的家裏,他又躲到媽媽的身後。媽媽告訴他,這位叔叔是一位畫家,而玉廣非常喜歡畫畫,看著他躍躍欲試地想跟那位叔叔打招呼,媽媽鼓勵他:“去跟叔叔打招呼呀,讓叔叔看看你的畫。”

在媽媽的鼓勵下,玉廣小聲地跟叔叔打了招呼,這位叔叔很喜歡跟孩子打交道,於是跟玉廣談起了畫畫的事情。

這位叔叔來了幾次之後,玉廣就改掉了膽小的毛病,每次都跟叔叔很親熱地說個不停。漸漸地,其他客人來的時候,玉廣也開始招呼他們了。

孩子敢於接待客人,敢於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樣,他的膽識自然會逐漸提高。那個時候,開口說話對於他來說就不再是難題。

3.鼓勵男孩講故事

要讓男孩樂意開口說話,父母可以引導男孩講故事。這故事可以是他的見聞感受,也可以是觀看電影或者讀書之後的轉述。甚至,還可以是男孩的某些想象。比如,當父母給男孩講故事講到一半的時候故意停下來,讓孩子根據已經講過的情節去編故事,推測故事的可能結果。這樣,他的語言能力不僅得到了鍛煉,邏輯能力也會有明顯提高。

4.寬容孩子的“詞不達意”

孩子的詞彙量比較少,經常會把某些詞語“張冠李戴”,父母不要因此就打擊嘲笑他。而應該耐心地向他解釋正確的意義和用法,擴大他的詞彙量,鼓勵他說出正確的句子。隻有這樣,孩子才會敢說、會說。

聰聰原來很喜歡說話,總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他會把路上見到的事情,幼兒園裏發生的故事都告訴爸爸媽媽。不過聰聰經常“詞不達意”,比如,他喜歡亂用成語,說爸爸拖地的樣子像“坐井觀天”的青蛙,結果經常被媽媽訓斥。

時間長了,聰聰整天誠惶誠恐,隻要開口說話就會緊張得不得了,生怕說錯了被媽媽教訓,後來逐漸地不喜歡開口了。

其實,想讓孩子多說話,這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隻要父母在生活中多加引導,鼓勵孩子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那麼,他自然就會與沉默說再見!

教他知禮節,懂禮儀的男孩受歡迎

範威在外地的舅舅要來他們家做客,還要在他們家住兩天,範威的父母決定鍛煉一下範威招待“客人”的能力,讓他負責周末的接待工作。

範威的爸爸開車帶著範威到了車站,接到了客人。範威禮貌地對舅舅表示了歡迎,並且對舅舅給他帶來禮物的舉動表示感謝。回家的路上,範威又成了稱職的“導遊”,不斷地給舅舅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景觀。

舅舅在他們家的兩天裏,範威陪同他玩得非常開心,而且他們還成了“棋友”,走的時候舅舅直誇他聰明懂事。

現代社會的很多家庭,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走親串友,也很少請人到家裏做客。大人孩子都喜歡“宅”在家裏,與別人交往的機會很少。

也許父母覺得,這麼做可以讓家裏少很多麻煩事;但這樣一來,很多男孩缺乏社交活動,對一些基本的待人接物禮節都不懂,甚至過於自我,不懂禮貌。這樣的孩子,是很難在未來的生活中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的。

生在禮儀之邦,我們必須讓孩子懂得禮儀,學會與人相處。試想,家裏來了客人,男孩卻不會做主人,把客人當成“多餘”的人,甚至是“礙眼”的人,這必定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如果帶男孩去做客,男孩不懂禮儀,隨意打斷大人的交談,或者在飯桌上不顧別人,這都會給對方造成惡劣的印象。

那麼,父母該如何做,才能培養孩子待人接物的能力?

1.讓男孩掌握禮貌用語

說話是一門學問,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讓男孩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肯定,獲得友誼。家長要教會男孩使用禮貌用語,隻有您好、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不離口,他才能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人。

媽媽帶著樂淘去姑姑家做客,路上她一再囑咐樂淘要講禮貌。

剛一進門,樂淘就把媽媽的話忘了,沒有跟姑姑問好就去找小妹妹玩去了。姑姑給他拿來一包巧克力,媽媽說:“快謝謝姑姑。”沒想到樂淘說:“我不愛吃巧克力,我愛吃奶糖。”姑姑很尷尬,媽媽也很無奈。

開飯的時候,樂淘不管不顧地第一個坐到桌子旁邊,迫不及待地把菜嚐了個遍。最後挑出最喜歡的菜放在自己麵前,旁若無人地吃起來。姑姑讓他吃點魚香肉絲,他大聲說:“我才不吃,難吃死了!”

樂淘這樣的舉動,讓媽媽羞紅了臉。

雖說童言無忌,但是如果不懂得禮貌,即使滔滔不絕、口若懸河,那麼這個孩子也不會得到別人的歡迎。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一開口就讓人覺得沒有禮貌,那還怎麼交流下去呢?因此,讓男孩掌握禮貌用語才能得到別人的歡迎與喜愛。

2.教育男孩說話有分寸

何謂分寸?即是說見到什麼人說什麼話,以什麼樣的語調語氣說話,等等。也就是,說話要分時間地點場合,掌握尺度。

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出外講學的時候,他的馬掙脫了韁繩,跑到莊稼地裏去吃了人家的麥苗,被農夫扣了下來。

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能言善辯的子貢自告奮勇地要去說服那個農夫,把馬要回來。可是,他滿口之乎者也,文縐縐地說了半天,農夫也沒把馬還他。

另一位學生走了過去,用直白淺顯的語言跟農夫說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農夫就原諒了他們,將馬還給了孔子。

由此可以看出,說話必須首先要了解交談的對象,根據不同的對象、根據場合,用適當的語言打動對方,否則,再能言善辯的人,也不過是自說自話。因此,父母要讓男孩注意各種場合,比如去做客、在家裏招待客人、去醫院探望病人,等等,分別用怎樣的語言合適。

3.父母要做好榜樣

男孩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的第一模仿對象就是父母。如果父母在客人到來時,禮貌地招呼,端茶倒水,拿水果,那麼孩子就會學會對待客人熱情招待。

再比如,父母帶男孩去醫院探望病人時,要準備好禮物,見麵時要問好、噓寒問暖,將自己的關心、祝福真誠傳達。跟病人談一些比較輕鬆的話題,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等等。父母做好男孩的榜樣,男孩也會懂得禮儀。

4.強化男孩的禮儀意識

待人接物是一門很有學問的藝術,但隻要能夠掌握方法,它其實並不難。孩子的可塑性很強,隻要讓他多實踐、多體驗、加深印象,那麼就能產生正確的禮儀意識。

孫浩平時很害羞,平時家裏來了客人,他總是躲在自己的小屋裏不出來了。爸爸看到兒子的舉動,想帶他去參加同事的婚禮,讓他學著交際、懂禮貌。

出發前,爸爸教他要跟人打招呼,有人問話要微笑回答,等等。孫浩鼓足了勇氣學著爸爸跟人打招呼。大家都誇他有禮貌,爸爸有意識地帶著他去各種場合,教他各種禮儀。幾次以後,孫浩就對各種社交禮儀比較熟悉了。

父母不要覺得,男孩不懂待人接物是因為年齡小,以後自然會改正的。一旦孩子養成習慣,那麼再想糾正,就難之又難了。男孩長大成人之後,會走上工作崗位,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因此良好的人際關係會幫助男孩更好地發展。如果他不懂得禮儀,那麼勢必會被大家排斥,許多助力和機會便由此流失了。

教孩子理解和寬容,讓他擁有交流的通行證

王默的學習成績很好,因此在中學的時候就當上了班長。每當班級周末開會時,他就會站在講台上“指點江山”,把一周中同學們做得不好的地方指出來。雖然王默很熱心地幫助同學們糾正各種錯誤和不足,但是同學們並不買賬,他們對王默越來越不友好了。為此王默非常煩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