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別害怕他闖小禍:“冒險”教出20年後大膽創新的男孩(3 / 3)

1.從小讓男孩獨自麵對“痛苦”,培養他勇敢堅強的品質

爸爸媽媽們在孩子遭遇小小的痛苦和磨難時,不要守在他的身邊,讓他有依賴和撒嬌的對象。隻有離開孩子,讓他獨自麵對困難和痛苦,經受鍛煉和考驗,他才會勇敢堅強。

阿星到了換牙的時候了,有一顆門牙老是搖搖晃晃不肯掉下來,爸爸決定帶他去拔牙。到了醫院,阿星有點害怕,抓住爸爸的手不肯放,哭哭啼啼的就是不肯跟醫生合作。爸爸說:“兒子,你是勇敢的男子漢,不要怕,爸爸在外麵等你!”然後到門外去了。

過了一會兒,阿星走了出來,笑嘻嘻地說:“爸爸,雖然拔牙有點兒疼,可我一聲也沒哭!”

爸爸高興地誇他:“兒子,你真勇敢,你是好樣的!”

阿星的爸爸鼓勵孩子自己麵對拔牙時的痛苦,而不是守在孩子的身邊,就是要讓兒子自己去直麵痛苦和磨難。孩子沒有了依靠,自然會丟掉幻想,勇敢堅強地麵對一切。

2.不要過於“束縛”孩子

譚亮的父母管教孩子非常苛刻,他們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訓,對兒子幾乎像對待“罪犯”一樣,隻要譚亮出一點差錯,就會被嚴厲地訓斥。

有一次,家裏來了客人,譚亮剛剛走出房間,想給客人倒杯水,媽媽就說他:“大人說話,小孩子湊什麼熱鬧,趕緊回屋學習去。”星期天的時候,譚亮想和同學們去敬老院獻愛心,又被爸爸潑了冷水:“就知道出去瞎玩,不許出去!乖乖在家做作業吧。”

漸漸地,譚亮變得懦弱、膽小、內向起來。

對於男孩,父母其實大可不必如此費心地把他們鎖在家裏,粗放式的教育更利於他們成長。如果孩子鍛煉的機會不多,父母還需要幫他們創造機會,不要把家庭當成男孩的“囚籠”,這樣是培養不出陽剛的男孩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可以給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比如客人來了讓他幫著招待、跟父母交流的時候說說學校發生的趣事等,還可以讓男孩子多參加室外和群體活動;比如帶他到公園、大自然中玩耍,等等。隻有不把男孩束縛在套子裏,他才能茁壯成長。

3.適當給孩子冒險的機會

對於孩子來講,他們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冒險的過程。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孩子初學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來,的確是幼稚、危險、不成樣子的,或者簡直是可笑的。但無論怎樣的父母,都是以急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這第一步去。決不會因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礙闊人的路線而逼死他;也決不至於將他禁在床上,使他躺著研究能夠飛跑時再下地。因為她知道:假如這麼辦,即使長到一百多歲也還是不會走路的。”

是的,學步就是一種“冒險”,因為有跌倒的可能。父母們都急切地盼望著兒子學會走路,不過有的父母卻對孩子過於寵愛,稍微出點“小狀況”都讓他們心疼不已。孩子不慎跌倒了,他自己還沒哭鬧,父母就開始驚慌失措,大呼小叫了。這個時候,孩子即使摔得不重,也會哇哇大哭起來。而假若父母假裝看不見,孩子就會沒事似的爬起來繼續練習。

如果家長能夠大膽放手,適當給孩子冒險的機會,多讓孩子去探索新事物,去麵對新挑戰,那孩子的能力就能夠得到增強,心理素質也會鍛煉得更加穩定,個性也會變得堅強勇敢。

男子漢如果失去了陽剛之氣,變成了“嬌小姐”。這樣的男孩子,勢必在任何環境下都不受好感。男子漢應該像一座矗立的青山,而不是像一潭柔美的碧水,這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希望,同時也是社會的要求。所以,讓男孩子變得堅強起來吧,這樣他才能茁壯成長!

保證安全是冒險的前提

陳乾俊是個小小“冒險王”,他的父母常常需要加班工作,這樣就會留他一個人在家裏。為了防止“調皮”的兒子在家裏弄出什麼事來或者傷著自己,爸爸媽媽非常重視對他的安全教育,教給了他很多知識和技能。

有一天,陳乾俊一個人在家,他想給下班回家的媽媽做一頓飯。於是,他學著媽媽的樣子在廚房裏忙活起來,結果,鍋裏的油太熱了,燒著了。

陳乾俊剛開始有些慌張,不過很快,他想起媽媽教給他的辦法來。他把鍋蓋蓋在油鍋上,又把煤氣罐擰緊,用濕毛巾捂住嘴衝出了濃煙滾滾的廚房,然後撥打了119,跑到外麵等候。等到消防隊員趕到的時候,火早就滅了,消防隊員連連誇獎小乾俊的勇敢冷靜。

父母對男孩的冒險行為總是擔驚受怕,就是因為這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男子漢們,不懂得保護自己。很多小男孩整天傷痕累累,不是從很高的家具上跳下來扭了腳踝,就是騎自行車撞傷了頭部。當這些愛冒險的孩子的父母是一分鍾都不得空閑的,他們提心吊膽,時時提防孩子受傷。

更讓父母吃不消的是,這些“傻大膽”常常忘記以前的教訓,好了傷疤忘了痛。父母總不能每天都帶著他去醫院吧?

正是因為如此,有的父母就會禁止男孩們的冒險行動。可是,這無異於因噎廢食的行為。男孩子必須通過冒險來探索世界,必須通過冒險來掌握生活的技巧的。倘若他沒有了這個機會,那隻能變得越來越軟弱,越來越像個女孩子,與“男子漢”這個詞徹底無緣。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既保障男孩的冒險權力,又保障他的生命健康?唯一的辦法,就是父母有責任教給男孩一些安全知識,為他們的冒險行為係上“安全帶”。

1.原則問題不讓步

對於男孩的冒險行為,如果父母教給了他們安全措施而他們不聽話的話,那就堅決不能客氣。因為這事關他的安全,孩子不懂的,父母就要把好關。

比如,有的孩子不戴頭盔和護具就想去滑旱冰,父母就要堅決製止,寧願讓他哭鬧,也不能放縱。同時,父母要把危險的後果向孩子解釋清楚,告訴孩子如果不小心摔倒了,沒有頭盔和護具可能會摔成骨折,不僅非常疼痛,還會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

如果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對父母的嚴格規矩不以為然,擅自進行危險的活動,父母絕不要手軟,一定要給男孩一些懲罰。隻有讓男孩意識到父母對他的不安全行為“動真格”,他才會重視起來。

2.潛移默化灌輸安全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潛移默化地給孩子灌輸安全意識。比如,經常問問孩子“如果你一個人在家,發生了火災怎麼辦?”“如果出去玩,迷了路怎麼辦?”“假如在路上被車撞了怎麼辦?”“遇到壞人要打哪個電話?”諸如此類的問題,並告訴他正確答案。這樣孩子會有意識地記住這些安全常識。

除了這些,父母還要以身作則,隨時隨地給孩子做出注意安全的榜樣。比如,開車之前係好安全帶,絕不酒後駕駛,等等。還有,過馬路的時候注意交通燈和車輛,不要在道路上玩耍打鬧。這些安全常識需要父母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給孩子“播放”,隻有這樣才能引起他們的重視。

另外,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安全知識講座,等等。

3.告訴男孩麵對突發事件要鎮定

在美國的北達科他州,有一位名叫約翰·湯姆森的高中生。一天,湯姆森獨自在他父親的農場裏幹活。在操作機器時,他不慎在冰上滑倒了,衣袖絆在機器裏,兩隻手臂被機器切斷。他沒有驚惶失措,忍著劇痛,他鎮靜了下來。想著父親教給他的自救知識,他跑到了400米外一座房子裏打電話。

他用牙齒打開門栓,用嘴咬住一根鉛筆,跑到了電話機旁邊,一下一下地撥動了表兄的電話號碼。電話接通後,他簡明扼要地說出了自己的狀況,表兄馬上通知了附近的有關部門。

在等待救援期間,湯姆森把斷臂放在浴盆裏保留著。當救護人員趕到時,他冷靜地提醒醫生:“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帶上。”隨後被抬上擔架,進行了斷肢再植手術。

他的救助非常成功,僅僅住了一個半月的醫院,便回到學校上課了。

很多事情總是不期而至,再好的預防工作也難免遇到意外。萬一遇到突發事件怎麼辦?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給孩子樹立起冷靜、理智的榜樣,告訴他們,麵對危險的情況,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隻有這樣才能贏得更多的生存機會。

比如,切菜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劃傷了,家長可以很平靜地請孩子幫助拿創可貼,然後教孩子如何處理傷口。男孩平時習慣了鎮定地麵對各種事情,才能在遇到意外時,依然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增強他們對自己的保護能力。

4.培養男孩對危險的預見性

男孩的很多行為隻是出於本能,比如,看到有人欺負弱小他們就會挺身而出,看到有人落水他們就下水去救;然而在行動之前,他們很少有人能理智地想想自己能不能戰勝壞人,或者自己會不會遊泳,有沒有能力救人。

男孩對危險往往沒有預見性,同時他們也缺乏在緊急情況下自我保護的能力,因此父母不僅要教育孩子勇敢堅強,更要教育孩子尊重自己的生命。要教會孩子遭遇危險情境時正確判斷形勢,並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而不是僅僅依靠一腔熱血蠻幹。這樣,對於孩子的冒險行為,我們就不必再憂心忡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