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發家秘訣之“諧”:背靠大樹好乘涼(1 / 3)

第五輯 發家秘訣之“諧”:背靠大樹好乘涼

作為有靠山的發家者,他們都有一個共性:不但精通商戰,而且有著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既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海博弈中,利用自身的產品優勢和商業規律來贏得市場份額,還能運用政治力量為自己的生意掃清障礙。他們或棄商從政,或棄政從商,或借政促商,總之,他們有著一般商人所沒有的官方支持背景。雖然難逃當時官商勾結的潛規則,但他們的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小到針頭線腦,大到軍火大炮,都能成為他們賺錢的生意,他們以壟斷性的優勢輕鬆遊走於政商兩界,隻賺得盆滿缽滿,成為富可敵國的商賈巨子,而他們發家,憑借的就是一個“諧”字。

範蠡——功成身退闖商海

範蠡在我國是以多種成就和較高智慧而揚名天下的古代先賢,雖出身貧寒,卻胸藏韜略。他不但能幫助落魄的、淪為俘虜的越王勾踐完成複國的曆史重任,而且還在別人慶賀越王複位的讚美聲中悄然隱退,顯示出淡泊名利、看穿紅塵的超然心境。這不但讓他成功地躲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清算,還創造了富可敵國的商業神話。並且在擁有大量金錢之後,他熱衷公益事業,不但贏得較高的口碑,還享受了和大美女西施泛舟湖上的閑情逸致,可謂功德圓滿、頤養天年。難怪世人皆以“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美譽頌揚他。

背景身世

範蠡,字少伯,公元前517年出生於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三戶(今河南省南陽市)。

範蠡出身貧寒,少年時代就失去了父親,同兄嫂一起過著貧苦的生活。但他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範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範蠡曾經拜計然為師,研習治國安軍的方策,博學多才,“有聖賢之明”,但是懷才不遇、龍困淺水。因而“倜儻負俗”,行為怪異,被視為狂人。其舉止荒誕,根本無法為常人所理解。因此,他經常被別人當做神經病來對待。直到遇見具有識才之明的文種,範蠡的生活才突然發生了轉變。

發家秘史

慧眼識才,被困之龍待升騰

春秋時代,是一個群雄逐鹿、人才輩出的時代。而在這高手雲集、群英薈萃的人才大軍之中,範蠡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可範蠡這位出身楚國的才子,雖有經天緯地之才,但由於沒有家庭背景,隻能蟄伏在家。沒有舞台展示才華的範蠡,看破了紅塵,因而放蕩不羈、舉止怪異,根本無法為常人所理解,竟被當成神經病,但卻受到了當時另一位著名的名士文種的強烈追捧。

文種當時是楚國宛陵的地方官,早就聽說當地有位賢者,但從未謀麵。範蠡的怪異行為引起了文種的關注,文種便派手下的人去見範蠡。手下不久就返回說,範蠡患有癲癇病,是一個狂人。可文種卻不以為然地說道:“大智若愚,具有獨特才能的人,往往被人譏笑,詆毀為狂妄無知,常人很難識清他們的真實麵目。”

於是文種決定親自去拜訪範蠡,可這個範蠡卻不按常理出牌,或是拒人於千裏之外,或是裝狗叫。而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文種非但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沒有一點尷尬的神色,反而決定再次拜訪。

聰明的範蠡斷定文種還會再來,便對兄嫂說:今天有客人來,請借給衣帽一用。過了一會,文種果然來了。而這次,範蠡的表現又一次出乎人的意料,可與上次截然不同的是,他以“君子之容”的學識風度徹底征服了文種。

這次,二人相談甚歡,終日促膝而語,疾陳霸王之道,誌同道合。自那以後,兩人交往日益加深。

當時,已出逃吳國的伍子胥派人邀文種去吳國,文種便跑來與範蠡商量何去何從。範蠡分析楚、吳、越三國形勢,認為當時正處於吳越爭雄之時,吳越之間矛盾日益激化,楚越之間存在著聯兵伐吳的關係。“霸業創立,非吳即越”。他還認為,“君子逢時,不入讎邦”,犯不著為伍子胥報殺父之仇而“失故國之親”。因此,他建議去越國,並表示願意和文種一起去。於是,這兩人先後離楚入越,且都受到了越王允常的重用,被任命為大夫。範蠡從此登上政治、軍事舞台。

範蠡和文種,一個是狂放不羈而滿腹經綸,一個是胸懷壯誌而才華橫溢,春秋時代最耀眼的政壇雙星,就這樣走到了一起。

運籌帷幄,輔佐越王複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故,他的兒子勾踐繼位。範蠡和文種繼續得到重用,主持越國軍政。當年,長江下遊的吳國和越國因一件小事而爆發了一場戰爭。戰爭在今浙江嘉興的衝積平原上進行。吳國的軍隊是孫子所訓練出來的精銳之師,而越軍不僅人數少,且缺少實戰經驗。越王勾踐以範蠡為軍師,使吳軍大敗,年老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在吳國首輔大臣伍子胥的扶助下,年輕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發誓消滅越國。

公元前494年,勾踐獲悉吳國正加緊練兵,準備複仇計劃,於是便決定先發製人,出兵攻吳。可範蠡則堅持認為:越國實力不充足,現在作戰時機不成熟。可勾踐一意孤行,不聽勸阻,仍要堅持出兵。結果兩國在夫椒(今太湖夫山、椒山)再次發生激戰。越軍大敗。勾踐率殘餘越軍退守會稽山,被吳軍團團包圍。這時,勾踐方才悔悟,對範蠡說:當初不聽你的勸阻,才導致如此悲慘。這如何是好?”範蠡便對勾踐說:“為了避免亡軍亡國的結局,唯一的辦法是求和圖存,等待時機,另謀興複。”

無奈之下,勾踐采納了範蠡的建議,並派文種到吳國求和。文種通過離間手段,讓吳國國王夫差動了懷仁之心,越國才得以保存。但勾踐率王後與範蠡等入吳為奴。

範蠡為了確保勾踐的性命,運用各種計謀,犧牲了勾踐這位昔日國君的威望和男人的尊嚴,從而博得了夫差的憐憫和同情,避開了伍子胥要殺勾踐的各種鋒芒。

為奴三年後,夫差生病。範蠡再次獻計,讓勾踐為夫差嚐糞便而尋找病源,此舉果然湊效,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勾踐回到越國後,精神已受到重創,他已甘願做吳國的附庸,當一個安逸的臣服之王。但範蠡豈肯罷休?他和文種一起,以各種計謀激勵勾踐重新站立起來,以人格的力量喚回了勾踐的尊嚴和伐吳的欲望。

範蠡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七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自公元前482年開始,範蠡便以上將軍之職,輔佐勾踐組織和指揮滅吳之戰。經過長達6年的奮戰,最終消滅吳國。越國乘勝北進,與中原諸侯會盟,完全取代了吳國的霸主地位,稱霸中原,國勢達到鼎盛階段。

棄官從商,創造商業奇跡

範蠡輔佐越王勾踐重新座上霸主席位,可謂功高至偉,但範蠡卻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斷——辭職。因為,範蠡根據自己的長期觀察,他認為勾踐是一位可以共患難,但卻不能共榮華的小人。如果繼續留在越國,隨時都會麵臨滅頂之災。於是決定辭官退隱。

當越軍凱旋到達五湖(今太湖)時,範蠡就委婉地向勾踐提出了辭職的要求。心胸狹隘的勾踐自然滿心歡喜,因為此時,天下大勢已定,他不想讓範蠡這樣的人再在身邊待著,範蠡的離去無疑是為自己排除了一顆政治地雷。但勾踐仍虛情假意地挽留。可範蠡在給好友文種留下一信後,悄然離去。在信中範蠡規勸文種,現在已是離開的最佳良機,免得出現秋後算賬的悲慘結局。但文種自以為功勞蓋世,又貪圖榮華,就對範蠡的信一笑了之。

範蠡歸隱後,再次寫信給文種,勸他早日離開越國。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與其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何不去?”文種見信,稱病不朝。這時便有人趁機誣告文種將要“作亂”。勾踐乘機賜劍文種,說:“子教寡人伐吳之術,寡人用其中幾招敗吳,還有幾招沒用,你不如替王試之!”文種被迫無奈,持劍自刎。就這樣,這兩位讓越國賴以興複的功臣,這一對政治雙星,落得了完全不同的結局。

而離開勾踐的範蠡,則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過了一段世外桃源的悠閑日子。

後來,範蠡輾轉來到齊國,改名換姓為鴟夷子皮,並帶領他的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短短幾年時間,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

範蠡的賢明和能幹很快就得到了齊國人的賞識,齊王便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推辭不掉,範蠡被拜為相國,主持政務。結果政績斐然,民眾擁戴。恰在此時,他再次激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範蠡再次成為布衣,範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因為這個地方是居於“天下之中”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範蠡再次投身商海,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被稱為我國以道德經商的始祖。而且長期的商海運作,不斷大膽采用他的老師計然的商業運作理論,付諸實踐,並在其基礎上,他自己提煉出了寶貴的六個經商思想。

一、預測行情,掌握先機。在春秋末期,自由經營的私商興起,他們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在變幻莫測的市場形勢下,要獲利賺錢,就必須重視市場行情的瞬息萬變,揣度商品供求平衡和價格波動。

二、貴賤複反,賤買貴賣。範蠡認為,貨物的價格起伏是有一定規律的,五穀賤貴在一定條件下,會向相反方向轉化,物以稀為貴。他巧妙運用計然“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的觀點經商,並根據市場貨物的供求矛盾,來決定采購和拋售的時間段。因此,他認為具體從事經商的人,應該在某種貨物價格昂貴時,就要像對待糞土那樣,趕快賣出去,從賤買貴賣的經營中獲利。

三、完物上種,質高貨真。商品是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重性的。商品質量的好壞,決定價值的高低。效用好,使用價值高的,質量就佳,反之就是劣。而商品的質量則關係到生產者、商人本身的信譽,以及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關係到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範蠡就引用計然之策,提出“務完物”的口號,要求質高貨真,他強調貯藏貨物要完好,並提出“腐敗而食之貨勿留”,以免浪費或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四、薄利多銷,不敢居貴。“薄利”是手段,“多銷”是目的,以“薄利”促“多銷”是商人的目的。範蠡主張“不敢居貴”,僅“逐什一之利”。他與其他投機奸商不同之處就在於買出不抬價,進貨不壓價,不在擴大商品的加價率上費心思,而是當買即買,當賣即賣。他提出的“無息幣”、“財幣欲其行如流水”,就是力求加速商品的周轉次數,使得同量的資本在一定時間內能做更多的生意,從而在擴大購銷中去增加利潤的總額。

五、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範蠡利用計然“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之策,大獲其利。即天旱預先進船隻,天澇預先進車輛。大水年預做車子的生意,因為這時用船,車子沒人買,價賤,水災過後,車子將成為市場上特別需要的搶手貨而漲價,可以賺錢。在天旱時預做舟船的生意,其理相同。

六、加速周轉,行如流水。範蠡在增加儲備的同時,強調加速周轉,要求“無息幣”。他信奉計然“財幣欲其行如流水”的觀點,認為商品、貨幣在市場經營中應該像流水似的暢順,快速周轉。所以,他主張薄利多銷、快銷,加速商品、貨幣在流通領域的周轉。做到快銷、快購,加速商品流通中貨幣、商品、貨幣的進程,切勿保守惜售,觀望吝。

由此可見,這位政治家出身的範蠡,不但治國有術,而且經商上也更為專業,堪稱商業運作大師。

發家感悟

範蠡之所以兩次棄政從商,固然有其政治考量,但也源於他對商業運作的熱衷。從政的經曆,也對他的商業運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他再次投身商海時,不但有政治家的氣魄,還有經濟家的精明。同時,還積累了大量的人脈關係,因而,也為他的從商掃除了各種人為的掣肘和障礙,從而創造了人類發家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範蠡並非厭惡官場,而是他太洞悉官場背後的遊戲過則,在建樹了仕途的輝煌之後,為了避免政治清洗,最好的方法就是悄然隱退,這既是自保之道,也是在其他領域再創輝煌的一種選擇。因此,從各方衡量,範蠡都是一位值得稱道的人物,他入仕能安邦定國,出仕能經商致富,可謂文才武略、通達明識,深謀遠慮。他既善謀國,又善謀身,更善謀財。他認為,為人臣者講究忠勇誠信。範蠡在越王勾踐敗軍亡國最困窘的時期,始終不離不棄,幫助勾踐雪恥、複國。在功成名就時,能功成身退,走出自己營造的功名利祿圈,避免殺身之禍。

隱居之後,從事農業勞動能發家致富,從事商業經營又能發財。在他從商的19年中,他曾經“三擲千金”——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重新發家。就是在今天這個時代,這也算得上是一個奇跡!掌握市場的趨勢,順應市場需求,正是範蠡發家的重要原因。

白圭——棄政從商成富翁

白圭在我國古代史上,是一個罕見的政治和經商奇才。他放棄萬眾仰慕的相國一職,而走進讓人有些歧視的商業隊伍。可以說,他是中國最早辭職下海的人。由於其從政時累積的政治智慧和人脈關係得到了延續,從而爆發出巨大的能量,而獲得了巨大成功,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經濟奇跡,他也因此被譽為古代經營貿易產業的理論鼻祖。

背景身世

白圭,東周洛陽人,生於春秋末年。白圭出身楚國王族,他的祖先是因為被伍子胥鞭屍而出名的楚國國君楚平王,曾祖是發動了“白宮之亂”的楚平王的嫡孫白公勝,父親則是白公勝的嫡孫白澍。可以說,白圭是最最嫡係的楚國王族。

楚惠王八年,白圭的曾祖白公勝發動了一場政變,推翻了楚惠王政權。但由於白公勝未采納部屬“焚庫、弑王”的建議,隻是把楚惠王監禁了起來,結果導致楚惠王被人救走。楚惠王脫困之後,馬上便調集葉子高部擊敗了白公勝。

白公勝的兒子白乙、白丙、白巳、白降都逃到了秦國,白公勝的妻子姬氏帶著他最年長的孫子白澍避居吳國頯黃(今安徽宣城)。吳王聽說姬氏美貌無比,便準備把她收進後宮,姬氏對於白公勝非常忠誠,雖然白公勝當時已經死了,但她還是拒絕了吳王。

為擺脫吳王的糾纏,姬氏帶著白澍打算去秦國的都城鹹陽投奔自己的兒子們。但是,當時正趕上秦、韓兩國之間爆發戰爭,道路不通,姬氏便在洛陽安了家。因為姬氏與周天子同為周文王之後,在周天子的關照下,姬氏在洛陽購置了宅院,並開辦了白家商號。直到公元前370年,白澍的兒子白圭出生了。

少年時期,白圭拜孔子的弟子子夏為師。後來,子夏任魏文侯的老師。白圭經常外出遊學,並在學習間隙奔江南購茶,16歲的白圭便初顯經商才華。

發家秘史

步入仕途,白圭政績不俗

由於白圭是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弟子,因此,他對於孔子的另一位弟子,被稱為“儒商鼻祖”的子貢的經商事跡知之甚詳。他發現子貢之所以能夠成為富翁,就是利用各國商品之間的差價進行販賣的結果。由此,白圭覺得求富原來並不是太難。

後來,白圭的老師子夏成了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魏文侯的老師,因此,白圭也就和魏文侯成了同門師兄弟。白圭在子夏的教誨下,說服父母,外出遊學,浪跡天涯。特別是在登了泰山,領略到“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境之後,白圭的胸襟更加開闊了。繼而,白圭又南下越長江,遊太湖,訪蠶絲之鄉,收獲頗豐。

在白圭外出之際,白圭的父親白澍托人轉告白圭,王宮裏正需要一批明前茶,這明前茶是清明前采的茶,清香可口。因姬氏身體欠佳,白澍不能親下江南購茶,務必讓白圭轉到江南購茶。白圭匆匆趕去,但還是耽誤了購茶的時間,明前茶已被四方茶商預訂了。於是,聰明的白圭急中生智,將當地茶農做好的裝茶的竹簍訂購一空。待各地茶商買了茶葉準備運輸時,竟然買不到茶簍,隻得高價從白圭手裏買下茶簍,白圭雖沒買到茶但卻賺了一大筆錢。

白圭牛刀初試,就顯露經商之才。如果說,白圭一開始從事的是靠手提肩扛那種小規模的販賣行動。那麼後來,白圭就用掙的錢購置了車輛,買賣的規模比以前更大了。

恰在這時,白圭接到老師子夏的來信,要他去魏國首都大梁做官。由於白圭的才華深得子夏的賞識,再加上白圭又和魏文侯是同門師兄弟,便受到魏文侯的重用,便被任命為中卿。

白圭入仕魏國後,他的聰明才智得到了充分施展。特別是在謀劃魏國遷都,並力推吳起為魏大將軍後,白圭協助吳起伐秦,連拔秦國五城,由此更加得到魏文侯重用,並積功而升為相國。後來,魏文侯又采納白圭的“戍邊”良策,封吳起為西河守,防禦秦國。自此之後,魏國邊境安寧,百姓安居樂業,全國上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魏文侯十七年,奉魏文侯旨意,白圭親率大軍討伐中山國。魏國大軍連續攻克了中山國三座城池,百姓生靈塗炭。白圭不忍百姓遭秧,下令撤兵。這場戰爭,最後以魏國大勝而結束。但這場戰爭,卻讓白圭親眼目睹了殺戮,看到了生靈塗炭,於是他決定辭去相國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