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政治上頗有作為的相國,突然提出辭職,這讓魏文侯著實吃驚不小,因為白圭不但建立了開疆裂土的大功,還徹底解決了始終困擾人們的水患,贏得了較高的民眾擁戴。現在卻在其如日中天的時候突然撂挑子,魏文侯自然不甘心。
因此,魏文侯派人到洛陽,將價值連城的夜光玉贈與白圭,希望白圭能夠繼續留任,但白圭去意已定,毅然地退回禮品,他決意辭官,正式步入商界。正是白圭的這次選擇,從而造就了中國古代的商業巨子。
棄官從商,白圭創造商業神話
魏文侯的好言相勸和真誠挽留,並沒能最終阻止白圭退出政壇。由於白圭在涉足政壇前有過豐富的商業運作經驗,當他再次步入商海時,很快就成了一名遊刃有餘的精明商人。加之他從政時的政治曆練和人脈關係,又為他的商業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他如魚得水,輕輕鬆鬆就賺了不少的錢。
白圭充分發揮其經商才能,他以超人的智慧,全麵開展商業行為,販鹽、購帛、收穀、購茶、買馬等各項業務。他還通過觀察市場行情和年成豐歉的變化,奉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方法,也就是在豐收年景時,買進糧食,出售絲、漆,等到蠶繭結成時,又買進絹帛綿絮,出售糧食。他用觀察天象的經驗預測下年的雨水多少及豐歉情況,若當年豐收,來年大旱,今年就大量收購糧食,屯積貨物。為了能夠進一步掌握市場的行情及變化規律,他經常深入市場去了解情況,對城鄉的穀價可謂是了如指掌。
同時,白圭認為經商需要速戰速決,不誤時機。他把經商的理論,概括為四個字:智、勇、仁、強。他認為如果智不能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善於取舍,強不會守業,就無資格去談論經商之術了。他認為在商品貶值之機大量購進,看似是愚蠢之舉,很多人也認為這樣是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了無底洞之中,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取”不是無原則地購進一切已經貶值的商品,對於已喪失了消費潛能的商品當然不能購進。這裏的“我取”,指的是購進那些由於市場暫時變化而忽然供大於求貶值了的商品,它們並不是喪失了市場潛力,而是由於市場變化的原因而出現暫時滯銷。
有一次,商人們都在不計損失地拋售棉花,甚至有的商人為了盡快把棉花拋售出手,不惜一切把價格壓得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白圭得知這一情況後,連忙吩咐手下人迅速掛出收購棉花的招牌,並且收盡商人手中所有現存的棉花。由於收購的棉花實在太多,白圭甚至還派人從其他商人那裏租地方來存放棉花。
這個時候,那些賣完棉花的商人又都擁在了一起,搶著購進皮毛。原來,不知從哪裏傳來消息,說最近的皮毛成了搶手貨,冬天人們有可能從市場上難以買到皮毛。此時,白圭的倉庫裏正好保存著一批上好的皮毛,但他聽到這個消息後並沒有將皮毛壓在手中,而是把所有庫存的皮毛全部賣了個精光,立刻從中賺了一筆。
可沒過多久,由於連綿不斷的陰雨,導致棉花嚴重歉收,那些手中已經沒有了棉花存貨的商人便開始到處尋找棉花。這時,白圭便以高出收購價很多倍的價格賣出了庫存的全部棉花,他就這樣再次發了一筆大財。又過了一段時間,由於某種原因,滿街的皮毛卻突然出現嚴重的滯銷,價格被壓得越來越低,其他商人都後悔不迭,有的甚至血本無歸。
有一年,齊國大旱,糧食幾乎絕收,出現了饑民潮。正在齊國為糧食愁眉不展之時,白圭卻帶了數船糧食到達齊國,齊國公大喜過望,舉行了隆重的儀式,盛情款待白圭一行,並命大臣陪白圭考察齊國商業行情,提出了與中原地區貨物互通有無的建議。
白圭在返回時,載回了滿艙的齊國特產——海鹽,他不但給齊國國民雪中送炭,避免了饑荒,自己也穩穩地從中賺了一筆大錢。同時,那些王城洛陽的鄉親們也為能夠吃到晶亮的海鹽,對白圭大加肯定。
就這樣,白圭憑借其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執政時建立的人脈關係,賺取了不少錢財。由於白圭在經營商業中有所建樹,而躋身巨賈的行列,被譽為商業行當的祖師爺,而受到後人的熱捧。
廣收門徒,傳播經商理念
由於白圭的辭職下海,給他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成為各地商家紛紛效法的樣板,幾乎所有的商家,都想試圖探討白圭的商業運作渠道。曾經是政治家的白圭,心胸也十分寬廣,他也很樂意將自己的經驗傳播開來。於是,白圭便成為商業這個行當裏最早收門徒的人,他通過嚴格挑選,招收了一些學生。
不過,白圭是一個十分嚴肅的人,他的招生標準因此也十分苛刻,他認為一個優秀的商人,要具備以下條件:要通權變,能夠權衡利弊,把握時機,出奇製勝;要勇敢果斷,當機立斷;要有仁愛之心,能夠明白取予的道理,遵守“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營原則;還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夠固守等待,不輕舉妄動。雖然在當時的社會中,商人的地位還很低,但白圭卻提出了要用當時社會的最高道德標準來規範商人的行為,由此可見白圭所要求的商人,應該是一個具有很高文化程度和高尚道德品質的人,這和他以仁為本的經營理念是完全吻合的。
白圭在廣招門徒之後,就開堂布課,傳授經驗,這些成功的經驗主要來自於前輩的成功經驗和他自身經驗的總結。他在不斷總結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經商理論,其理論為:
(1)要想確保商業成功,就要多讀好書
白圭是因讀過“陶朱公”範蠡棄官從商成為巨富、孔子的弟子子貢經商成為巨富,受到啟發而從商的。白圭在經商過程中也未停止過讀書,他成為巨富後更是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兵家、法家、陰陽家乃至神巫占卜之事他無所不讀。他用天文學和占星術來預測來年年成的好壞,以此來決定下一年的經商項目。因此,白圭的商業決策失誤很少。
(2)要與員工同甘共苦
財富運作中,在用有限的資金用於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要愛惜員工。白圭認為經商者無論多麼富有,都應該過節儉的生活,不能鋪張浪費,要禁戒嗜好,要同自己的雇傭者同苦同樂,這樣才能積累財富,擴大經營,形成規模。
(3)不要錯過任何一個可以發財的商機
白圭認為,在盈利機會出現時,要迅速反應,趨之若猛獸鷙鷹,不能猶豫不決、慢慢騰騰,認準的項目,一定要及時出手,否則就有可能貽誤商機。也隻有這樣,才能在市場的博弈中搶占先機,從而為自己贏得最好的利潤回報。
(4)用治國的胸懷來經營事業,要利用各種資源為商業拓寬渠道
白圭認為經營自己的事業如同一國之君經營一個國家。白圭非常自信地把自己的經商策略比做伊尹、薑尚之謀,把自己指揮雇傭者的運作比作孫子、吳起的用兵,把自己製定和厲行的經商規則比作商鞅變法。
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保證了自己能夠取得經營的主動權,獲得豐厚的利潤,又在客觀上調節了商品的供求和價格,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個體手工業者以及一般消費者的利益。無怪乎白圭自詡為“仁術”。
同時,白圭為國理財,常從大處著眼,通觀全局,並係統整合各種資源,在經營上從不嫌棄小惠小利,也從不靠詭計進行欺詐。他將貨物流通與發展生產聯係起來,既能使經營生財,又使生產有利於其發展。他認為隻有以足補缺,以豐收補歉收,使全國各地物資互相支援,才能在輔民安民的同時為國家理財致富。比如:一個地方盛產蠶繭,就購進這些產品,而用穀物等其他當地缺少的東西去交換。若一個地方糧食豐產,就去購進他們的糧食,然後用絲、漆等類必需品去和他們交換。這樣就使全國的貨物得到流通,既利於人民生活,又能從中賺取利潤,可謂一舉兩得,利國又利民。
白圭高超的把握時機的本領,更是向學生傳授的重點,他根據古代的歲星紀年法和五行思想,運用天文學、氣象學的知識,總結出一套農業收成豐歉的規律,並遵循這個規律對市場進行前瞻性的預測,從而作出是否交易的準確判斷。白圭的這套商情預測理論,實質就是一種農業經濟循環論,這表現出白圭具有極高的知識水平和高遠的眼光。
白圭這套自成體係的商業經營思想,不但對他的學生影響巨大,對後世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發家感悟
白圭從一個落魄貴族的子弟,到名師指點後的少年奇才,再到富甲一國的相國。在政治仕途一路走好的時候,卻突然辭職下海,並最終成為富可敵國的商賈大腕,真正實現了他發家的夢想。
在一般人的眼裏,讀書入仕,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白圭,雖然也完成了這種人生的跨越,成為一國的相國,可謂光宗耀祖、春風得意。可是,就在此時,他卻做出讓人錯愕的決斷——棄官從商。可也正是這次選擇,造就了我國商業理論的鼻祖。
當然,白圭的發家,也絕非單純靠其個人資質和優秀天賦。他少年時的從商曆練和他從政時累積的行政資源,都在後來的商業運作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發家還在於,他的商業運作並非僅僅仰仗賺錢和發財,而是在盈利的同時,促進社會商品的循環,迎合市場的需求,再加上他對市場的前瞻預測,從而創造了古代為數不多的商業神話。
誠然,白圭並非一個純粹的商人,而是一名富有韜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將政治家的度量和軍事家的神勇都運用到了商海的運營中。因而,在他發家之後,做出了與眾不同的堪稱高境界的選擇。將別人視為商業機密的經商經驗傳播天下,旨在讓天下的人都躋身財富序列。這也正是白圭與傳統意義上的商人最本質的區別。這也難怪後世的商人均恭敬地將這位辭官下海的商人視作祖師爺。
呂不韋——奇貨可居的發明者
呂不韋在曆史上絕對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因為他開創了商人從政的曆史先河。他通過成功的商業運作,不但坐擁大量財富,還改寫了中國的曆史,這絕非商業上的一本萬利所能概括的。至於呂不韋是否白手起家?或者他的第一桶金是如何挖到的?曆史尚無確切記載,但他在尚未婚取的年齡就成為一國的首富,絕非靠販賣幾把青菜,賣幾個肉餡包子就能實現的。因此,呂不韋的發家,毫無疑問是他經商天才的折射。作為有史以來的最大投機家,雖幾經朝代更迭,但他的商業運作能力依然令人難以望其項背;即使在當下,他的權術、公關手段和自我炒作的宣傳策略等,依然魅力不減,仍是夢想成功的人士值得學習效法的楷模。若把呂不韋稱之為蓋世英雄,顯然有人會出來反對,但若稱他是個獨一無二的千古奇人,恐怕會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
背景身世
呂不韋,公元前292年出生在衛國(今河南濮陽)一個商人的家庭裏。戰國時期,這一地區經濟繁榮,商業發達。他的父親也因經商發了點小財,是當地小氣名氣的商人。呂不韋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其父經商思想的影響。加之他聰明好學,後來獨立經商,成為經商能手。他往來各地,主要從事鹽、糧食、絲綢、布匹等商品的經營,他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手段,積累了千金的家產。
後來,呂不韋便來到向往己久的趙國國都邯鄲。邯鄲城的繁華,讓呂不韋眼花繚亂。他在花天酒地、歌樓舞榭遊逛的同時,並沒有忘記他獲取財富的目的,他要尋找到賺錢的好商機。
發家秘史
奇貨可居,呂不韋獨辟蹊徑尋商機
憑借商人的精明,呂不韋很快就發現了自己的獵物。也許別人都不敢做這樣的投資,但是呂不韋敢,他投資的對象是當時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
當時秦公子異人正在趙國做人質,戰國時代各諸侯國間派人到對方為人質,多數是為相互聯合抗秦,而秦與六國交換人質,則是所謂的遠交近攻的策略。公子異人的出現,讓呂不韋驚喜不已,他認為這是一單最值得投資的大生意。
呂不韋心中有了初步的打算之後,他匆匆趕回家對父親說:“您認為耕種有多大的利潤空間?”呂不韋的父親張口答道:“十倍的利潤。”呂不韋又問:“如果做倒賣珠寶和玉器的生意,一般能獲得多少倍的利潤呢?”父親立即回答:“有百倍吧。”呂不韋緊接著又問:“如果擁立他人做國君,又是多少倍的利潤呢?”父親十分驚訝地回答說:“那可就可無法估價了!”其實,這才是呂不韋想要的答案。呂不韋非常興奮地對父親說:“如今農民努力地耕作,卻隻能是滿足溫飽;可如今,我若能擁立一個人做國君,那我的功勞就可以澤被後世,流芳百世了!希望您能夠允許我去做這件事情。”
說實話,呂不韋這樣的投資行為也是一場政治豪賭。因為,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輸掉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有可能是自己的生命。但呂不韋認為這非常值得。因為當時的社會實行的是“重農抑商”政策,商人被列為另類,受到歧視和不公正待遇。商人是富而不貴,雖然有錢,但在政治地位很低,若像蘇秦那樣搞政治,不僅富,而且貴,更受人尊敬。經商和搞政治這兩種不同的社會地位和人生結局,對呂不韋產生了很大的觸動。當時,擺在呂不韋麵前有兩條路,一是繼續經商,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成為一代富豪;而另一條路則是改弦更張,做既富且貴,既有錢又有社會地位的人。呂不韋經過反複權衡,決定用商促政,做既富且貴的人上人。
春秋戰國時期,因各國關係錯綜複雜,時戰時和,充滿了變數。而被派到對方國家做人質,是國家對外政治和軍事的需要。一般情況下被派去的王室子弟,都能享受一定的禮遇,但畢竟是人質,其活動也受到嚴密的監視,一旦本國違約,如發動戰爭,人質就會成為替罪羊,極可能被處死。因此,這種風險極高的差事,往往都是由那些不太受寵愛的人來承擔。異人就是這麼一個倒黴的人。
異人是當時在位的秦昭王的孫子。他的父親是安國君。秦昭王時期秦國國勢強盛,軍隊戰鬥力強於東方六國,但為了拉攏趙國,阻止破壞趙國與其他國家結盟攻秦,就派異人到了趙國做人質。之所以送異人做人質,就是因為異人的父親安國君是一個老太子,按照古代王位繼承法,老國君死後太子才能即位。而作為安國君20多個兒子中的異人,因其母夏姬失寵而受到牽連,不受待見,才被送到趙國當了人質。異人被送到趙國當人質後,秦趙關係日趨緊張,軍事摩擦不斷,這使異人在邯鄲的滋味很不好受,趙國加強了對他的監控。而且乘坐的車馬和日常使用的物品都很緊張,生活費用捉襟見肘。
異人的遭遇被呂不韋得知後,他將其視為一條重要的商業信息。為了進一步了解異人的情況,呂不韋就對秦王室內部進行了查詢,並掌握了三個重要情況。第一,安國君繼位為秦王沒有問題。第二,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雖然有不少女人和兒子,但他最寵愛的是華陽夫人,已將她立為正夫人,一旦安國君繼位,華陽夫人就是王後,而華陽夫人卻偏偏膝下無子!這樣,安國君的所有兒子都可能成為繼承人,但異人由於倍受冷落,肯定不在被考慮之列。第三,誰為安國君的嫡子沒有確定。
針對三條重要信息,呂不韋決定立即采取行動,想方設法讓異人成為安國君的繼承人,那麼他就可能是未來的秦王,這顯然是定國立君的大事。這不就是贏利無數倍的大買賣嗎?呂不韋不想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另外,呂不韋還對當時的局勢進行了戰略分析,他認為秦國日益強盛,東方六國根本無法同秦國相比,打秦國這張牌,勝算的幾率很高。因此,呂不韋認為對於人質異人的政治投機,是奇貨可居。
精心謀劃,從質子登基中獲取回報
呂不韋經過周密的調查論證後,處在落魄地位的人質異人的確是奇貨可居,是值得全麵運作的一單大生意。呂不韋隨後精心設計了進行政治投機的兩步棋。
第一步:說服異人,讓異人成為他整個運作計劃的黃金搭檔。異人是呂不韋進行政治投機最重要的棋子。要促成這件事,首先就要說服異人,隻有異人與他全力配合,政治投機才有成功的可能性。於是,呂不韋親自拜訪異人,一見麵呂不韋先做自我介紹,然後又對異人說:“我能幫你改變目前的處境,使你不用再過這種提心吊膽的生活。”異人對這句話並沒在意,而是不冷不熱地回敬了一句:“你別幫我了,先把你自己的事情辦好再說吧!”呂不韋早就料到了異人這樣的態度,不慌不忙地說道:“這個你就不懂了!我隻有把你的事情辦好之後,才能辦好我的事情。”異人聽了頗為不解,預感到此人一定有來頭,於是稍微調整了一下語氣,並請來者坐下深談。
呂不韋見異人已經有所心動,說道:“你爺爺年齡已經不小啦!盡管你的父親安國君早被立為太子,但你的母親並不被寵愛,安國君最寵愛的是華陽夫人,但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要繼承王位就必須立為嫡長子,立誰為嫡長子,隻有華陽夫人說了算。”
異人一聽,知道來者果然十分了解他的家底,不由得生出幾分敬意來。呂不韋便趁機說:“現在,你的兄弟有20多人,你排在中間,既不受秦王寵愛,又被派到趙國當人質,即使秦王死去,你也沒有希望與你的其他兄弟們爭當太子的資格!”
異人對他的準確分析不斷點頭,但一想到自己的處境便不禁唉聲歎氣,他十分佩服呂不韋對秦宮廷內部情況的精準掌握,他雖然內心也有當太子進而當秦王的強烈願望,但以他目前的處境,無疑是癡心妄想,可是呂不韋的話分明又給他帶來了幾分希望。於是,他試探地對呂不韋說:“您剛才說得很準確,但您有什麼高見能改變我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