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發家秘訣之“積”:聚沙成塔的賺錢高手(1 / 3)

第六輯 發家秘訣之“積”:聚沙成塔的賺錢高手

中國古代向來是重農抑商。因此,在封建時代的中國能夠依靠商道出人頭地的,絕對都是有著絕高智慧的大能人。他們往往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但他們精通經商之道,還能夠創造性地把軍事謀略,包括天文曆法等在內的知識出神入化地融入商業運作之中,從而提煉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聚斂財富的方法。然後通過爐火純青的商業運作,白手起家,聚沙成塔,最後成為坐擁萬金的商業巨子。

子貢——孔子高徒成商界奇才

孔門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在孔子門下這七十二個最有成就的學生當中,子貢最為富有。他是中國最早的儒商之一,因此被尊稱為“儒商鼻祖”。當然,子貢絕不僅僅隻是一個商人而已。作為孔門七十二賢士中的佼佼者,子貢在宣揚儒家學說上下過很大的功夫,出了很大的力氣,所以後人說子貢有“亞聖之德”。“亞聖”這個頭銜我們並不陌生,那原本是屬於孟子的。不過,司馬遷這位惜墨如金的大史學家,在《史記》中記載孟子僅用了215個字,而記載子貢竟用了近5000個字,由此可見子貢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物,而這樣一個大學問家竟然還精通商道,在當時的商業領域叱吒風雲所向披靡,聚斂起足可敵國的財富,我們這些後人恐怕也就隻有敬仰的份了。

背景身世

子貢是春秋時衛國人,祖籍河南省鶴壁市浚縣,那裏因“古有仙鶴遊雲洪水,棲之南山陡壁”而得名。子貢本姓端木,名賜,由於是衛國人,因此亦稱衛賜,又名子贛,到了30歲時方取名為子貢。子貢l8歲的時候,到魯國遊學,拜於孔子門下求學6年,並且追隨孔子周遊列國。子貢出於商業世家,對經商有先天優勢,加上經常跟孔子周遊列國,得以開闊視野,這也為其以後打拚奠定了良好基礎。他在師從孔子之後,又返回吳國去做官,並在曹、魯兩地從事商業經營,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堪稱人傑。

發家秘史

富足不忘求學,經商亦需名師

舊時,商人們流行在自己的店鋪店堂內懸掛“陶朱事業,端木生涯”八個大字,作為自己商業生涯的寫照。“陶朱事業”中的“陶朱”指的是春秋時的範蠡,吳越爭霸時,範蠡為越國大將軍。吳國被滅後,範蠡功成身退,經商致富,被稱為陶朱公。而“端木生涯”中的端木指的則是子貢。子貢不但是孔子的傑出弟子,而且經商有成,因此被認為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儒商。從許多意義上來說,如今的商人確實應該視子貢為榜樣。子貢是中華儒商始祖,被曆代商人尊崇為經商楷模,在中國民間至今還流傳著“經商不讓陶朱富,貨殖當屬子貢賢”的名聯。

有一次,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子道:“如果這裏有一塊美玉,你說我是應當把它放在盒子妥善保管呢,還是應當找一個識貨的人,把這塊美玉賣個好價錢?”孔子立刻回答說:“當然是賣掉它,我這裏正等著人來買呢!”有美玉不應該藏起來,而應該等個好價錢賣出去——老師也有這樣的看法,子貢很高興,因為這不僅僅是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基本理念,更是子貢一生從商的最根本的動力。這個典故太有名了,後來形容商業交換的成語“待價而沽”就是出自於這個典故。

孔子曾說過:“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貸殖焉,億則屢中。”“回”就是孔子的另一個傑出弟子顏回,意思是說顏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卻過得窮困潦倒,甚至連飯都吃不上。而“賜”指的正是子貢(子貢名叫端木賜),孔子說子貢是一個不大安分的人,他喜歡去做那些囤積居奇的投機之事,但是他猜測市場的行情,卻幾乎每次都能猜中。如果按照古代的社會階層來看,正所謂“士農工商”,顏回是“士”,子貢雖然也是“士”但卻偏要去做低賤的“商”的行當,自然是不肖之至。但是孔子卻正大光明地將子貢與顏回並列,這不僅直接說明了子貢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同時也間接證明了子貢在經商方麵確實有過人的才華,否則,古代可是沒有商學這門學科的,子貢若非天生就是當商人的料,又怎麼可能能夠如此準確地預測市場行情呢?由於子貢在經商上大獲成功,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相當多的筆墨對這位商業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了他對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上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不僅如此,子貢靠經商積累了大量財富,為孔子及其門生周遊列國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堪稱以文促商、以商養文的成功典範。孔子率弟子周遊列國14年,當時的交通和服務行業也遠遠比不上現在,因此在當時進行一次旅行的話,其中的花銷絕不是一個小數目,就更不必說率領大批弟子進行為期十幾年的周遊列國的行動了。事實上,要是沒有子貢所提供的經濟方麵的支持,單靠孔子的財力是絕不可能去周遊列國的,儒家思想也絕不可能取得如此的成功,流傳數千年卻依然興盛。

口才是財富人生中的殺手鐧

如果在現代社會組織一次民意調查,讓人們票選出經商過程中最重要的實用技能是什麼的話,那麼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會把自己的選票投給口才。沒錯,經商是一種依賴於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作,要想成為傑出的商人,聚斂起巨額的財富,沒有口才是萬萬不行的。《論語·先進》中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由此可見,口才正是子貢最大的強項。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並不強大的魯國遭遇了空前的危機。魯國強大的鄰國齊國準備興師伐魯。魯國和齊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實在是太懸殊了,如果魯國想不出一個很好的辦法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很可能就要就此而被齊國吞並了。孔子得知這一消息以後,便對弟子們說:“我們居住在魯國,喝的是魯國的水,吃的是魯國人民種出來的糧食,魯國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現在父母有難,國家有難,我們沒有理由不為國家盡一份力!”子路、子張、子石等弟子紛紛自告奮勇,但孔子並不認為他們具備化解魯國目前所遭遇的危機的能力。但是當子貢前來向孔子請行的時候,孔子卻非常高興地同意了。

得到孔子的同意之後,子貢立刻打點行裝離開了魯國。子貢的第一站是即將出兵攻打魯國的齊國。到了齊國,子貢想辦法見到了當時齊國的權臣,同時也是出兵伐魯的倡導者田常,對他說:“我有一席話說給您聽,想要糾正您即將犯下的錯誤。”田常知道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聽他說出這話,馬上來了精神。子貢見狀,對田常說:“我私以為,您興兵伐魯並不是一步好棋。魯國的城牆薄而低矮,魯國的土地狹而淺薄,魯國的君主愚蠢而不仁,魯國的大臣虛偽而無用,魯國的人民厭惡戰爭,這樣的國家是不值得討伐的。在我看來,如果您能夠放棄魯國,興兵伐吳的話,卻是一個鞏固您的地位的好辦法。吳國城高而厚,地廣而深,兵甲堅而新,將士精悍,武器裝備精良,這是最適合您去討伐的國家。”

田常一聽,氣得臉色都變了,說:“先生不讓我去討伐容易攻打的魯國,卻要我去招惹強大的吳國,這是什麼用意?我知道先生的老師是魯國人,先生不會是為魯國來做說客的吧!”

子貢回答道:“我聽說,憂在內者攻強敵,憂在外者攻弱敵。現如今在齊國,就連三歲的小孩子都知道您田大將軍麵臨著家破人亡的威脅。我聽說您曾三次要求升官最後都因為有大臣反對而失敗了,在齊國國內,您早已經不能一手遮天。如果齊國吞並了魯國,那麼齊國的疆域會擴大,國君的威望會大增,那些反對您的大臣的地位會更加鞏固,而您卻毫無功勞可言,國君會日漸疏遠於你,您要是想保住自己的地位,那可就是難上加難了,所以我認為伐魯不如伐吳。吳國強大,伐吳不勝,損兵折將,大臣內空,如此一來,國君別無選擇,隻能依賴於您,您的地位也就穩固了。”

田常一聽,覺得子貢的話的確非常有道理,便問道:“可是我們已經決定要討伐魯國了,如若我忽然轉而主張伐吳,大臣們豈不是要懷疑我收受了魯國的賄賂?到那個時候,我可就百口莫辯了。”

子貢說:“您隻要想辦法讓伐魯的事情暫緩就可以了,我會去吳國說服吳王興兵伐齊,這樣一來,您就可以正大光明地跟吳國開戰了。”田常大喜,連忙向子貢道謝。

子貢第二站是吳國。見到吳王夫差之後,子貢說:“不知大王您是否知道齊國意欲興兵伐魯的事?”夫差表示自己知道這件事。子貢接著說:“如果齊國吞並了魯國,那麼必然會實力大增,到時候就會對您的吳國構成威脅。因此,如果我是大王您的話,我一定不會讓魯國被齊國吞並的。大王您不妨先下手為強,聯合魯國主動向齊國發動進攻。魯國現在有亡國之憂,聽說大王您準備和他們聯手,必然會傾盡全力幫助您的。吳魯聯手,就算不能滅亡齊國,也可以讓齊國大受損失。這樣一來,大王您抗衡強晉,成就霸業的理想不就實現了嗎?”在子貢雄辯的口才之下,吳王夫差又被說服了,他開始積極準備進攻齊國,並且向魯國派出了使臣。

但是,吳王夫差還有後顧之憂,那就是他生怕興兵伐齊之後,跟吳國有世仇的越國會趁虛而入。子貢又自告奮勇前往越國,說服了越國的國君暫時放下仇恨,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

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這下魯國已經沒有滅亡的危險了。不過,子貢轉念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隻不過是暫時逃過亡國之憂,並且依附的強國從齊國變成了吳國罷了。於是在回魯國的路上,子貢順路去了一趟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晉定公自然是很高興地聽進了子貢的勸告。

吳王夫差並沒有令子貢失望,他親自掛帥,率領10萬精兵及3000越兵攻打齊國,魯國也依照約定,派兵夾擊齊國。齊軍中了吳軍的誘敵之計被吳王夫差打得大敗,隻得向吳王夫差請罪求和。夫差戰勝了齊國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給了吳王夫差迎頭痛擊。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在四國之間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又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這樣一來,齊吳兩國自顧不暇,自然也就沒有心思再去攻打魯國了。國小力弱的魯國這才算是真正得脫大難。而事實上,這一切都源自於子貢傑出的口才。子貢輕易地鼓動如簧之舌就可以將這些強國的首腦人物玩弄於股掌之間,在當時市場競爭並不激烈的商業領域自然就更加如魚得水了。

發家感悟

當我們提到儒家學說的時候,我們最經常提到的人往往是孟子、顏回、朱熹等等。但實際上,司馬遷在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的時候,對子貢所費筆墨要比孟子和顏回多得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可見,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更是後世的商人們所衷心敬仰的“儒商鼻祖”。

雖然在古人的眼裏,子貢這個人的“愛好”有些奇怪,他竟然喜歡去從事經商這種低賤的事情,這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子貢在後人眼中的形象。但後世也並沒有徹底把子貢拋在腦後。唐開元二十七年,唐玄宗追封子貢為“十哲”之一,並追封其為“黎侯”。北宋時,宋真宗加封為子貢為“黎陽公”。明嘉靖九年,嘉靖皇帝改稱子貢為“先賢端木子”。到了清朝,康熙皇帝賜子貢七十世後裔端木謙“賢哲遺庥”匾額一塊,並把他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罔替。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封子貢為“十二哲”之一,與朱熹並列,並將子貢的塑像移到孔廟大成殿內,與孔子同受後世儒生的朝拜,子貢終於在中國文化領域得到了和他在商業領域一樣崇高的聲譽和地位。

沈萬三——躬耕起家的超級富翁

提到沈萬三,人們最先想起的一定是那神奇的聚寶盆的傳說。當然,聚寶盆的傳說雖美,也僅僅是個傳說而已。但是,沈萬三卻的的確確是中國曆史上在民間最有影響力,同時也最具傳奇色彩的巨商,在幾百年來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中,沈萬三已經成為了超級富翁的代名詞。既然聚寶盆隻是一個傳說,那麼就讓我們走近沈萬三,解開籠罩在他身上的曆史疑雲,揭開蓋在他臉上的神秘麵紗。

背景身世

沈萬三本名沈富,字仲榮,生於1330年的元明宗統治時期。沈萬三的父親是湖州路烏程縣南潯鎮徙居平江路長洲縣東蔡村的沈祐。沈萬三還有一個弟弟名叫沈貴,字仲華,不過人們更習慣於稱呼他為“沈萬四”。

沈萬三除了本名沈富之外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沈萬三秀,而沈萬三隻不過是“沈萬三秀”這個名字的民間簡化版而已。沈富之所以又叫沈萬三秀是有緣由的。所謂秀,是因為明洪武初年,經過多年的戰亂,中原百姓流離失所,戶籍管理也變得異常混亂。朱元璋推翻明朝當上皇帝之後,重新整理戶籍,進行人口普查自然是一件需要優先進行的大事。明代的編戶齊民製度沿襲自元朝,把老百姓分為哥、畸、郎、官、秀五級,哥是最下級,秀為最上級,每級之中又各有一二三等,每家頒布發給“戶由”(相當於今日的戶口本),巨富者謂之萬戶,沈福是萬戶巨富,又被評為秀級三等,因此被稱為沈萬三秀。

至於沈萬三的籍貫,在史學界,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南京人,因為董穀的《碧裏雜存》中有關於沈萬三的記載,說他是“故集慶(元時稱南京為集慶)富家也。貲巨萬萬,田產遍天下,餘在白下聞故老言。”《五雜俎》也說:“國初金陵有沈富者,字仲榮,富甲天下,人呼為沈萬三。”也有人說他是浙江人,因為田藝蘅的《留青日劄》說他“本湖州南潯人。父沈右,始徙蘇之長洲東蔡村。”《明史·馬皇後傳》亦記載沈萬三是“吳興(今浙江湖州)富民”。更有人說他是江蘇蘇州人,因為孔邇的《雲蕉館紀談》說他是“蘇州吳縣人”,而《明史·紀綱傳》也說他是“吳中(今蘇州一帶)故大豪”。

其實,關於沈萬三的籍貫眾說紛紜的原因很簡單。沈萬三是一個大商人,商人的特點就是逐利而走,哪裏有利可圖,商人就向哪裏聚集。說他是南京人是對的,說他是浙江人是對的,說他是蘇州人也是對的,因為他在這些地方都經過商,都留下過足跡甚至房產。但他真正的祖籍在哪裏,現在還沒有確切的史料可以證明。

發家秘史

生逢亂世,沈萬三大發其財

民間傳說沈萬三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巨商,富可敵國,是因為他有一隻聚寶盆。這隻聚寶盆隻有一個功能,那就是可以複製金屬。向盆裏放進一枚金釵,聚寶盆就能複製出整整一盆一模一樣的金釵;向盆裏麵放進一隻銀元寶,聚寶盆就能複製出整整一盆一模一樣的銀元寶。因此,隻要沈萬三的這隻聚寶盆還在,他的財富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

一隻盆子可以複製金屬,那自然是無稽之談,沈萬三也自然不是因為有了聚寶盆才富起來的。沈萬三之所以能夠暴富,靠得是他作為創業者的努力態度和作為商人的獨到眼光。

沈萬三的父親沈右年輕的時候由湖州南潯遷至周莊東垞居住,沈萬三也是在周莊這個地方長大的,也一直將周莊當做自己的故鄉,當做自己的立業之地。直到數百年後的今天,古鎮周莊當中還有“沈萬三故居”和“沈萬三水底墓”這樣的景點存在。當然,沈萬三當年住過的房子現在已經不可能存在了,這些景點都是後人按照史籍的記載和當時的建築風格重建的。

事實上,沈萬三的父親沈右並不富有,他隻是一個靠種地養活全家的農民,在富饒的江南一帶,沈右這樣的人甚至已經算是窮人了。沈萬三長大成人之後正趕上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天下大亂。沈萬三就是靠著這個機會,再加上周莊北端白蜆江(古稱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經瀏河出海,是理想的天然水上通道,交通便利這些有利條件,當起了投機商。他走南闖北,販賣大宗貨物,利用河運和海運運費低廉的優勢賺取其中的差價,由此而迅速富了起來。

沈萬三是一個非常具有冒險精神的人。在元朝末年,海運相對發達但是風險極高。關於海運,元朝政府曾設立專管海外貿易的機構——行泉府司,最盛時擁有貿易海船15000多艘,在元朝政府的鼓勵之下,中國商人的足跡遍布日本、南洋、中亞、非洲等地。但是,大海之中風大浪高,一不小心便會連人帶船都葬送海中,而且海中常有海盜出沒,又沒有官兵保護,被海盜洗劫過的商人也並不在少數。但是,沈萬三並不在乎這些風險,在沈萬三眼裏,海運利潤巨大,便有些許風險也是值得的,做生意,又哪有不冒風險的呢?據《蕉館紀談》記載,沈萬三“曾為海賈,奔走徽池寧太常鎮豪富間,輾轉貿易,致金數百萬,因以顯富”。當時的沈萬三利用江南通都大邑的豐富資源,將中國的商品運送國外,將外國的商品引進國內,其中的利潤之巨大可想而知。便利的運輸條件加上沈萬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冒險精神,使得他以極短的速度聚斂起了大筆的財富,迅速成為了“資巨百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

嚴格考核,用人不疑

成為了富可敵國的“江南第一巨富”的沈萬三在用人管理方麵也有其獨到之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對人才的選拔、考核以及使用。

沈萬三發家之後,不斷有人慕名而來,準備投靠於他。對於掌握著龐大資產的沈萬三來說,有人投靠於他本是好事。但是如何對這些人進行考察和評價,做到人盡其才卻讓沈萬三頗為頭痛。在沈萬三看來,每一個投奔者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特長與能力,有的會吟詩,有的會管賬,有的曾經當過兵,上過戰場。這些人都希望靠著自己的本事在沈萬三這裏謀求發展。但是,沈萬三所需要他們的,卻不是這方麵的能力。

當投奔者來到沈府之後,沈府就會派專人出麵接待,然後讓他們敘述自己的經曆,並且展示自己的特長。然後,沈萬三會根據他們的能力,將他們安排在沈府做事。新近加入沈府的人會很小心地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但等過了幾個月之後,當他們已經成為沈府的“資深員工”的時候,他們就會慢慢流露出本性來。這時候就會有人在沈萬三的指使下刻意去接近這些人,與他們交朋友,拉著他們去喝酒。那些自我控製力不足的人往往就會酒後吐真言,暴露出自己的弱點來。喝過了酒之後,沈萬三會讓人帶著他們去花街柳巷,看看這些人好不好色。如果這些人沒能控製住自己的欲望的話,沈萬三便會在的心裏給他們蓋上不可以信任的圖章,從此將他們打入另冊,不讓他們接觸到自己的核心利益。

這些人還要麵臨第三輪的考驗,這一次,沈萬三布下了一個賭局。喜歡賭博喜歡刺激是人類的天性,無論一個人是否好賭,但有機會總是會去賭一賭的,沈萬三自己當年發家,也是因為他敢在海運上麵賭自己的身家性命。在沈萬三的心裏,真正值得信任的人不僅要有足夠的意誌力抗拒賭博的誘惑,更重要的是,被考察者還要通過這一關證明自己的直覺判斷能力,也就是說,如果被考察者看不穿這是一個考核的話,他是幾乎不可能抵擋得住試試手氣的想法的誘惑的。

民間傳說,沈萬三針對人的欲望設下了這三輪考核,但是,數年時間都沒有一個人能夠令沈萬三完全滿意。後來,終於有一個人通過了沈萬三的考核,這個人貌不驚人,是一個已經上了年紀的花匠,而他之所以能夠進入沈府也是由於他善於種植花木的緣故。但是,對於這個花匠,沈萬三知道他絕不止善於種花而已,在沈萬三心裏,對這個花匠是寄予了殷切的期望的。

後來,正在前線與元軍交戰的張士誠秘密遣人來到南京,向南京富豪請求資助軍費並運往前方戰場。推翻元朝的統治,這是沈萬三一直念念不忘的一件事。但是,出資可以,運送卻難。要想找一個能夠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把巨額的銀兩,穿越元軍與各方麵的武裝勢力的控製範圍安全地運到義軍大營的人,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時候,沈萬三想起了老花匠,就決定讓他去走一趟。當時就有人反對說,那個老頭老得路都走不動了,怎麼可能做得了這樣的事?還有人說,把這麼多白銀交給一個老頭,他要是私拐了銀兩,逃跑了怎麼辦?但是,沈萬三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始終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第二天,老花匠就押送著巨額銀兩出發了。三個月後,老花匠將銀兩安全地運到了義軍大營,送完銀子之後,老花匠本人也安然無恙地回到了沈府。

這個故事來源於野史和民間傳說,無法斷定是否是真實的。但是,這個故事卻可以從一個側麵反映出沈萬三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和做事情的方法。一方麵,他多疑,另一方麵對於他信任的人,卻又不存絲毫的疑心。也正是這些特質鑄就了沈萬三前半生的輝煌。

插手政治,為家破人亡埋下禍根

沈萬三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把財富積累到頂峰之後,便開始把眼光從市場轉向了官場,開始插手政治,走上了那條險峻的紅頂商人的不歸之路。

元朝末年是一個群雄四起動蕩不安的時代。張士誠,泰州人,這個名字至今還被江浙普通老百姓掛在嘴邊。他青年時代以販賣私鹽為生,後與兄弟起事攻泰州,破興化,占高郵,趁著元末天下大亂的“革命”形勢,自稱“誠王”,國號“大周”,成為了元朝末年頗有實力的一路諸侯。1365年,張士誠把平江府改名為隆平府,正式登基,過起了當皇帝的癮。

當上了獨霸一方的土皇帝的張士誠心知肚明,自己這個皇帝的位子,這個“大周國”雖然名號響亮,但實則脆弱得很。如果沒有以沈萬三為首的那些江南富豪強紳的大力支持,他這個小小的大周王朝根本就不可能維持下去。當時,張士誠領兵起義需要大量的財物,作為江南首富的沈萬三是出了不少力的,他帶頭支持張士誠,捐錢捐物資助張士誠起義,從而使張士誠的軍隊越來越壯大,最終才有了張士誠的今天,以至於在當時流傳著“友諒最桀,士誠最富”的說法,“友諒”指的是陳友諒,而士誠自然就是張士誠了。所以,張士誠也一直信守著他當初起兵時的承諾,不管沈萬三這樣的大地主大商人有多富,他都不去動他們一根毫毛。而對於沈萬三來說,這種官商結合,給沈萬三的事業帶來了空前的發展,而他的政治夥伴也心存感激,使沈萬三在亂世之中獲得了相對安穩得多的賺錢的環境。

後來,當過討飯和尚的朱元璋的勢力日益壯大。他攻打蘇州時,張士誠依靠蘇州城的兵精糧足,城池堅固,固守蘇州達八個月之久。張士誠之所以能堅守蘇州這麼久,多半得益於以沈萬三為首的蘇州富豪在財力上的支持。

但是張士誠這個人目光比較短淺,最終還是被朱元璋消滅了。朱元璋對蘇州富民及當地百姓懷恨在心,出台了一係列的報複性政策,而沈萬三的事業也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發家感悟

沈萬三的一生的確極具傳奇性色彩,也難怪民間會流傳著如此之多的關於他的傳說。可以說,沈萬三這一生就是賭徒般的一生。

他成於賭,他敢在海運這個極具風險性但也利潤極高的行業當中堵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他賭贏了,因此他成為了江南第一富商,擁有了就連一國之君朱元璋都為之眼紅的財富,他發家之速使得老百姓誤以為他得到了一個可以憑空生錢的聚寶盆。

但是他也敗於賭,他發家之後涉足政治,但是他在政治領域的眼光顯然遠不如在商業領域。結果他站錯了隊,他選擇支持張士誠,但張士誠最終被朱元璋消滅了,這也是他日後屢次受到朱元璋的打壓的直接原因。而後來,雖然沈萬三百般討好朱元璋,朱元璋還是找了個借口抄了他的家,把他流放到了雲南,令他客死異鄉。

伍秉鑒——國際貿易促成的世界首富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中國人入選,伍秉鑒便是其中之一,與成吉思汗、和珅、宋子文等人並列,而伍秉鑒也是這6個入選的中國人當中,唯一一個純粹的商人。在伍氏怡和商行的巔峰時期,伍秉鑒所積累起來的財富是驚人的。據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按照國際銀價換算,這個數目相當於今天的50億元人民幣。而且,伍家在珠江岸邊的豪宅,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媲美,一個商人之家竟能有如此的風光,這在中國古代絕對是極其罕見的。

背景身世

伍秉鑒生於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字成之,號平湖,別名敦元、忠誠、慶昌,祖籍福建。康熙年間,康熙皇帝為了封鎖台灣而施行海禁政策,任何商人都不得出海經商。伍家是經商世家,當康熙末年康熙皇帝開辟廣州作為大清國唯一一處通商口岸之後,伍秉鑒的先祖於便從福建老家移居廣東,借助廣州所享受的政策優勢做起了海外貿易。事實上,縱觀整個中國曆史,商人的命運都是隨著政策的改變而起起伏伏的。生於封建集權統治最為穩固的清朝的伍秉鑒自然也逃不脫這一規律,他一生的商海沉浮並不能完全由他自己操控,哪怕在經商才華方麵,他也是他所處的那個年代當中最好的。

發家秘史

廣東十三行與伍秉鑒的崛起

清代曆史上共出現過三個極具實力的商業群體:兩淮鹽商、山西晉商、廣東行商。山西晉商因為一部名為《喬家大院》的電視劇而名聲大振,成為了現代的經商者們學習的楷模,而這三大商業群體當中,廣東行商恐怕是最不為人所知的。但就是這個被忽視的商人群體,曾經營了大清王朝全盛時期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當時,這些中國商人被西方認為是18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