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多數人都想改造世界,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1 / 3)

第二章多數人都想改造世界,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或者至少是暫時無法改變的。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嚐試著改變自己呢?隻有改變自己,才會最終改變別人;隻有改變自己,才可以最終改變屬於自己的世界。

不能改變環境,那麼就改變自己

世界上並不隻有你一個人,地球也不隻是為你而轉,一個人處於什麼樣的環境裏,通常是自己無法決定而又難以改變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固有的心態、思維和行為,適應環境,這是獲得成功的明智之選。

鯊魚是世界上適應性最強的動物,全身隻有軟骨,沒有一塊堅硬的骨頭。在海裏來回遊走時,它會根據水溫隨時隨地自我調適,永不停息。正因為這種適應性,它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15000年之久。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和社會對待變化的潛規則。一樣的道理,當我們不能改變所處的環境時,那麼就不妨改變自己。世界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但命運卻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當遭遇不如意之事的時候,如果我們總是抱怨客觀因素的不盡如人意,總是想如何改造環境,而自己像完全沒事兒人似的,主觀上不作為,無論自己的能力多麼強大,都難免被淘汰的厄運,最終一事無成。

我們常說“窮則變,變則通”,變通的目的是為了擺脫現在的困境,以達到理想目標。一個人處於什麼樣的環境裏,通常是自己無法決定而又難以改變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固有的心態、思維和行為,適應環境。

在很久以前,在非洲的一個國家,人們都是不穿鞋,都是赤著腳走路的。

有一位國王到某個偏僻的鄉間旅行,因為路麵崎嶇不平,有很多碎石頭,刺得他的腳又痛又麻。國王回到王宮後,隨即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國內的所有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也認為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不隻是為了自己,還可造福他的子民,這樣人走路時就不再受刺痛之苦了。

可是國土遼闊,就算是殺光全國的牛,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皮革,而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是不計其數。人們盡管知道這個事情不但難以做到,而且還相當愚蠢,可誰也不敢違抗國王的命令,隻能搖頭歎息。

後來,有一位聰明的仆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大膽地向國王提出諫言:“國王啊!為什麼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麼多頭牛、花費那麼多金錢呢?您何不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呀?這樣不是也可以保護好腳部嗎?!”

國王采納了這個建議,一試果然有效又簡單,鞋子就這樣發明出來了。

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你會發現路還是原來的路,境遇還是原來的境遇,但路和境遇所給予我們的感受截然不同了,我們的選擇也變得多樣而靈活起來了,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適應環境是生存的必要保證,特別是在世界日新月異、一日千裏的新經濟時代,隻有不斷地改變自己,才能獲得“相信我能”的資本,才能夠隨時應對世界的巨變,這也是我們取得發展、獲得成功的明智之選。

李凱軒在一家貿易公司上班,到公司工作一年多了,老板不提拔他不說,連工資都不給他漲,這讓李凱軒感歎自己生不逢時,整天過著苦悶的生活,憤憤地對朋友抱怨道:“為什麼我老覺得自己與公司格格不入呢?”

李凱軒的這位朋友是一個事業比較成功的人,他沉默了一會兒,對李凱軒說:“要我說啊,你應該把商業文書和公司組織完全搞通,甚至連怎麼修理影印機的小故障都學會,然後再辭職不幹。”

見李凱軒不解地望著自己,朋友解釋道:“你們公司怎麼也算一個大公司,你豁達樂觀一點,把公司當做免費學習的地方,什麼東西都學通了之後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氣,又有許多收獲嗎?這樣才值!”

李凱軒聽從了朋友的建議,從此便默記偷學,甚至下班之後還留在辦公室研究寫商業文書的方法。半年後,他找到朋友,欣喜地說:“近半年來,老板對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不斷給我加薪,並對我委以重任,我已經成為公司的紅人了!”

“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著說,“當初你的老板不重視你,是因為你的能力不足,卻又不努力工作,沒有業績;而後你痛下苦功,能力提高了,又能為公司創造效益了,老板當然就對你刮目相看了。”

這時候,李凱軒搶著說:“我明白了,既然公司環境是不可改變的,那就改變自己,融入並適應這個環境,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老板的重視,離成功越來越近。”

世界上並不隻有你一個人,地球也不隻是為你而轉,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按照你的意願發展,麵對一個強大的、你不喜歡的環境,你的反抗是徒勞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因此,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選擇:是選擇軟弱地屈服於環境,將改變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變環境方麵,還是豁達樂觀地麵對不如意,用毅力去改變自己,使自己適應環境,這就看你如何把握了。

當然,改變自己不是沒有原則地改變,關鍵是審時度勢,把握好尺度。既不能一味地妥協讓步,也不能盲目地隨波逐流,否則適應就變成了世故與圓滑,反而偏離了正確的目標,阻礙了以後更好的發展。

改變自己,適應環境,相信我能,從此刻開始。

別埋怨生活不公,自己給自己公平

每一個人都期盼著公平,但是,絕對的公平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公平,積極樂觀地改變自己,才會有機會去改變這種不公平、創造公平,從而贏得成功而精彩的人生。

有的人天生殘疾、有的人健康;有的人生於名門、有的人長於困苦;有的人一帆風順,老天似乎對他都是一路綠燈,但有的人雖然也很努力,卻處處碰壁,更有甚者,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遭遇生活的不公平時,很多人無法適應,會怨天尤人,不甘心去接受不公平的挑戰,整天活在憂鬱之中,這或許能解一時之氣,但我們也就等於被生活擊垮了,更別提獲得“相信我能”的力量了。

試想,如果你大學畢業後被分在基層工作,你一邊憤憤不平,一邊敷衍工作,那麼你會有升職的機會嗎?恐怕不能,因為老板會認為你連最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根本不會有責任和能力去做更高級的工作。

誠然,每一個人都期盼著公平,孩子們總是喜歡公平的遊戲規則,成年人希望獲得公平的競爭機會。但是,絕對的公平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上天眷顧的人隻是少數,而我們隻是那大多數中的一部分……

既然這樣,我們何必對那些不公平耿耿於懷呢?把不公平作為一次生活的挑戰,相信自己能給自己一個公平……那些成功人士,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無論生活是公平的還是不公平的,他們都堅持自己給自己公平。

在這方麵,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是一個經典的楷模。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考。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著的親人和朋友,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段豁達而樂觀的文字,正是出自霍金——一位在輪椅上生活了幾十年的殘疾人之手。

然而,霍金並不是一生下來就坐輪椅。青年時代,霍金是牛津大學公認的最有前途的明星學生,獲得過一等榮譽學位。但是在他大三那年,卻發現自己身上突然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症狀——手腳逐漸變得不利索,甚至有時候還會無緣無故地跌倒。

專家在為霍金做了各種醫學測試之後,判定這是一種罕見的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病,而且會繼續惡化,但是對於治療,專家也無能為力,這就意味著霍金要在輪椅上度過餘生。

禍不單行,1985年,也就是全身癱瘓數十年後,霍金再一次遭受災難的打擊,他感染了肺炎,醫生不得不為他進行氣管切開手術,也就是在脖子及氣管上直接切口形成通氣孔,這樣一來,他永遠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盡管生活對霍金如此不公平,奪走了他健康靈活的雙腿,奪走了他與人正常交流的說話能力,留給了他無盡的病痛,但是,霍金沒有抱怨生活的不公,他說:“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隻能全力以赴。”

霍金積極樂觀地適應生活,不斷地改造自我和不懈努力,如今他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擁有3個孩子、1個孫子、12個榮譽學位,是英國皇家協會的特別會員,還獲得了很多獎項和勳章。

命運對霍金非常不公平,在常人看來簡直是苛刻得不能再苛刻了:他腿不能站、身不能動、口也不能說。可他並沒有抱怨生活的不公,而是積極樂觀地改變自己,最終他為自己爭取到了公平,贏得了成功而精彩的人生。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你無法改變它,而它的不公平也是應運而生的,即便你有滿腹的才華,也不一定有機會一下子做到企業的高層,而不得不從公司最基層的工作做起,有什麼辦法改變?那就是改變自己,自己爭取公平。

高中時期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點,但就在這個關鍵時期,她居然病倒了,而且一躺就是半年,與夢寐以求的大學失之交臂。病好之後,她為了把病中耗費的4年“掙”回來,也為了給並不富裕的家庭省點錢,選擇了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拿到自考專科畢業證書後,她進入IBM公司,做起了“行政專員”,這種工作與每天打雜無異,什麼都幹。她不但要負責打掃辦公室衛生,而且還要負責給人端茶倒水,幾乎沒有人注意她、在意她。

一次,因為沒有戴工作證,公司的保安把她擋在了門外,不讓她進去,而其他沒有佩戴工作證的人卻可以自如地進出。她質問保安:“別人也沒有戴工作證,你為什麼讓他們進去?”得到的回答卻是:“他們都是公司白領,你和人家不一樣!”

她感覺自己的自尊心被人當眾踩在腳下。她看著自己寒酸的衣裝、老土的打扮,再看看那些衣著整潔、氣質不凡的白領們,她在心裏發誓:“命運為什麼這麼不公平?難道我真的隻能做端茶倒水的工作嗎?不行,我要努力縮小與這些人的差距,今天我以IBM為榮,明天要讓IBM以我為榮!”

此後,她利用所有的閑暇時間來充實自己。由於什麼都要從頭學起,她每天都是第一個來公司,最後一個離開,還常常熬夜到兩三點,有幾次居然暈倒在辦公室,不過努力換來的回報是她很快成為了一名業務代表。而後,又通過幾年的認真學習和實踐鍛煉,她的工作能力越來越突出,被任命為IBM公司的中國區總經理,被人譽為“打工皇後”,她就是吳士宏。

出身貧困、沒有學曆,沒有關係,吳士宏麵臨了太多的不公平,但是她最終憑借著“相信能”的魄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這個事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必盡己所能去改變生活的不公,努力改變自己,才能生存和發展。

不要再一味地埋怨生活的不公平了,也不要奢望自己成為上天的寵兒。不要憤慨,暫且忍耐,接受諸多不公平的待遇,認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去適應生活的不公,慢慢地將不公平變為公平吧。相信,成功將會到來。

主動創造機會,自製成功的“催化劑”

機會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但機會不是你被動等來的,它需要你積極地準備,需要你主動出擊。那些能夠取得成功的人,從來不等待“好心人”送來機會,而是主動撲向機會,用機會“催化”自己的成功。

機會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不管你在什麼崗位、從事何種工作,機會都很可能令你大展才華,得到老板的重用,取得事業的成功,我們可以這麼說,機會是每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催化劑”。

因此,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比較緩慢的人會不自覺地埋怨自己運氣不好,責備自己生不逢時、埋怨別人沒給自己好機會。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我們更應該多問問自己:“我主動尋找機會了嗎?”“我主動創造機會了嗎?”

著名劇作家蕭伯納曾說過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話:“人們總是把自己的現狀歸咎於運氣,而我不相信運氣。我認為,凡出人頭地的人,都是自己主動去尋找自己所追求目標的運氣;如果找不到,他們就去創造運氣。”

要知道,機會從來不會從天而降,全在於我們自己去發現、去挖掘、去創造,如果你天真地相信好機會在別的地方等著你,或者會自動找上門來,那麼,你無疑是天下第一號傻瓜,隻會在守株待兔般的等待中虛度一生。

趙雯和劉佩佩是一對好朋友,兩人擁有一個相同的職業理想,即做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大學畢業後,兩人跑遍了A城的每一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但是對方的回答卻是:“對不起,我們隻雇用有工作經驗的人。”

趙雯變得焦急、苦悶,不斷地企求上天能賜給自己一個機會,她經常對別人說:“我充分相信自己在主持工作方麵的才能,隻要有人能給我一次上電視的機會,我相信自己準能成功。”但是她等待了一年多的時間,一直沒有人給她提供這個機會。

不給工作機會,怎麼能獲得經驗呢?劉佩佩覺得這個要求太不合理,倔強的她開始為自己創造機會,她仔細瀏覽廣播電視方麵的各種招聘信息,過了十幾天後終於發現某縣電視台正在招聘主持人的信息。該縣在山區,偏遠荒涼、經濟落後,可是劉佩佩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她想:隻要能和電視沾上邊兒,能讓我主持節目,讓我去哪裏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