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多數人都想改造世界,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2 / 3)

劉佩佩這一去就是一年,在這一年的工作時間裏,她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主持能力也提高了不少。當她再次到市電視台應聘的時候,輕而易舉地就找到了一個職位,並逐漸成為了一名著名的主持人。

趙雯和劉佩佩的故事很好地說明了一個道理:機會不是被動地等來的,它需要你積極地準備,需要你主動出擊。要想取得成功,不應該等待“好心人”送來機會,而是積極地相信自己能,並且主動撲向機會,用機會“催化”自己的成功。

有一位賣餡兒餅的老師傅曾這樣說:“我從來不等著天上掉餡兒餅:第一,天上絕對不會掉餡兒餅;第二,即使天上掉餡兒餅,也未必會被我撿到,它不是被人搶走,就是砸破我的腦袋。所以我決定自己做餡兒餅。”的確如此,天上不會掉下餡兒餅,與其在那等待餡兒餅,不如自己做餡兒餅。弱者等待機會,強者創造機會。

那些做事情容易取得成功、建立了轟轟烈烈的偉績、堪稱成功者中的佼佼者的人,大多信奉機會不是等來的,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他們能夠用自己的行動創造機會,為自己贏取成功的籌碼。

20歲時開始領導微軟、31歲時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億萬富翁、39歲時身價一舉超越華爾街股市大亨沃倫·巴菲特而成為世界首富……不少人把比爾·蓋茨的成功稱為難以置信的神話,但他不是靠幸運取得成功的。

蓋茨是為電腦而生的,他從中學時期就迷上了電腦,從此就無心上其他課,每天都泡在計算機中心。以全國資優學生的身份進入了哈佛大學後,他更是經常逃課,一連幾天待在電腦實驗室裏整晚整晚地寫程序、打遊戲。

1975年冬,蓋茨和好友保羅從MITS的Altair機器得到了靈感的啟示,看到了商機和未來電腦的發展方向,於是他們就給MITS創辦人羅伯茨打電話,說可以為Altair提供一套Basic編譯器。就這樣,兩個月通宵達旦的心血和智慧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Basic編譯器,MITS對此也非常滿意。

3個月之後,蓋茨敏感地意識到,計算機的發展太快了,等大學畢業之後,他可能就失去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以,他毅然決然地退學了,然後和保羅創立了微軟公司,自此走上了靠電腦軟件創造巨大財富之路……

對於自己的成功,比爾·蓋茨說:“你認為機會什麼時候會來到?機會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要是我等著別人給我工作的機會,那麼現在我可能還是一個打工者。微軟最需要的,正是那些能夠用行動創造機會的人。”

機會是一種巨大的財富,但“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機會往往就隻有一次,也許你“沒有機會”,但可以創造。而能否成功,則要看你會不會利用機會、主動創造了多少機會,甚至從困境中創造了多少機會。

記住,機會不是等來的,機會是人創造的,成功的人都是善於創造機遇的人。如果我們能夠積極地“相信我能”,主動地創造機會,為機會的到來做準備的話,那麼,即使在再平凡的位置上,我們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晴天或陰天,你的看法左右你的心情

“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真正影響我們心情的隻有我們自己。改變對天氣這些外在客觀因素的看法,讓心情去適應事情,也就能讓事情因為好的心情而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如果今天陽光燦爛、空氣濕潤、和風煦煦,你會覺得精神振奮、心情舒暢嗎?如果一連十幾天陰雨綿綿,你是否會感到灰暗鬱積於胸,心情莫名地煩躁易怒?不少人把心情的好壞歸於天氣變化,但真的是天氣在影響我們嗎?

事實上,天氣的好壞對人的心情的確有一定的影響,但是與其說是天氣這些外在的客觀因素在影響我們的心情,不如說是我們在為自己的消極心態尋找庇護和借口。事實上,真正影響我們心情的隻有我們自己。寓言故事《哭婆婆與笑婆婆》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個老太太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她都整天坐在路口哭,因為她的大女兒是賣傘的,二女兒是賣布鞋的。下雨時她哭,是因為大女兒沒生意,晴天時她哭,是替賣傘的二女兒難過,所以人稱她為“哭婆婆”。

一天,一位禪師遇到了哭婆婆,一語把她從迷霧中拉了回來。禪師說:“老人家大可不必天天憂心,下雨的時候,你要想賣傘的女兒生意好,天晴的時候你要想賣鞋的女兒生意好,這樣你就自然不會哭了。”

聽了禪師的一番話,老太太頓悟,從此街頭便有了一個總是樂嗬嗬的笑婆婆。

我們不能左右天氣,但是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如果任天氣牽著鼻子走,那真是一件不太妙的事情。哭婆婆變成了一個笑婆婆,這裏的關鍵不在於天氣發生了變化,而在於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發生了改變。

可見,心情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看法,而不是其他外界因素。正如心情沮喪的時候,即使風和日麗,我們也會感到黑雲壓頂;心境愉快的時候,就算是雷聲轟轟的惡劣天氣裏,也一樣覺得陽光明媚。這正如詩人汪國真所說的一樣:“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

世間的諸多事情,像天氣的陰晴雨雪一樣是我們所不能改變的。雖然事情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憑借“相信我能”的智慧,改變麵對事情的心情,讓心情去適應事情,事情就會向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

看過電影《監獄風雲》的人,對那位由影星吉尼威爾德飾演的名叫亨利的男子印象一定非常深刻。他是一個笑口常開的人,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影響他的心情,沒有人能以任何方式奪走他的喜樂。

當亨利被誤判入獄時,所有獄官都看他不順眼,常常找他麻煩。

有一次,獄官將亨利用手銬吊起來,這是一種令人非常不舒服的虐待方式。但是,幾天之後,亨利卻沒有大喊冤枉、義憤難平,而是笑著對獄官說:“你們對我太好了,謝謝你們治好了我的背痛。”

之後,獄官又將亨利關進一個因日曬而高溫的錫箱中。但是,當他們放亨利出來時,亨利竟然還能在臉上掛上一個大大的笑容,央求道:“喔,拜托再讓我待一天,我正開始覺得有趣呢。”

最後,獄官將亨利和一位重300磅的殺人犯古斯博士一同關進一間小密室。古斯博士心情抑鬱,他的凶惡在獄中十分有名。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亨利居然和古斯博士談笑風生,還無比快樂地玩起了紙牌。

喜樂操控在我,亨利隻不過是選擇了以快樂作為自己的守護神而沒有讓自己的情緒受外在的客觀因素影響。當遭遇悲傷的事情時,我們不妨也及時轉換心情,進而擁有陽光般的明媚心情。

記住,晴天或者陰天,以及所有像天氣一樣的外界因素都無法左右我們的心情,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看法。無論在任何時候,隻要你相信自己有好心情,無論是誰都不能將壞心情強塞給你。

先要“播種”才會有“收獲”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我們想要收獲的同時,必須要先懂得付出。”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別人對自己不夠好而抱怨,而是要在平時用自己的真心做好“播種”工作,先對別人付出,然後才能得到別人的回報。

在交際的過程中,總是有人抱怨別人對自己不夠好、別人不肯為自己付出。但是,當我們在抱怨的時候,為什麼不冷靜下來好好想一想,我們對別人夠好嗎?我們對別人又付出多少呢?

要知道,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付出多少,相應地就會有多少回報。當我們需要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時,首先我們就要怎麼對待別人。當我們想從別人身上得到些什麼時,就必須對別人付出,然後才能得到別人的回報。

打一個形象的比喻:當我們想要收獲豐碩的果實的時候,千萬不要吝嗇手裏的種子,將它們播撒並且精心地照顧,你會發現,到了收獲的季節,你會收獲很多。而沒有付出,又怎能夠嚐到收獲的甜美呢?

吉姆的女兒患上了一種十分罕見的疾病,看遍了全國很多名醫都沒有效果。有一天,吉姆得知一位美國名醫要來德國考察的消息,他又重新燃起了希望,通過各種社會關係聯係這位名醫,但是杳無音訊。

一天下午,外麵下著大雨,突然有人敲門,吉姆非常不情願地把門打開,站在門口的是一個又矮又胖、衣服濕透、樣子很狼狽的人。這人說:“對不起!我迷路了,我能借用您的電話用用嗎?”

吉姆不悅地說:“對不起!我女兒正在休息,我不希望有人打擾她。”然後,關上了門。

第二天早晨,吉姆在讀報紙的時候,看到了一則關於美國名醫的報道,上麵還附著他的照片。天!他驚呆了!原來那位名醫竟然是昨天敲門借用電話的那位矮胖男人,吉姆後悔莫及。

事例中的吉姆是一個不懂得對別人付出的人,正是因為他舍不得借用電話給一個陌生人,而把本能救助自己女兒的醫生拒之門外,而且這個醫生還是他千方百計想聯係卻一直聯係不上的人,吉姆有多後悔可想而知。

由此可見,有時候,並不是因為別人對我們不夠好,而是我們絞盡了腦汁想從對方身上得到,而不願意自己先付出;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沒有及時伸出援手,而是選擇了袖手旁觀。

因此,我們要想獲得朋友的支持,要想擁有一個和諧寬廣的人脈,進而提升個人的競爭力,就不要一味地要求別人如何對待自己,而是要改變自己,學會給予別人真誠、信任、尊敬、利益、讚美等。

人都是有感情的,每個人都懂得“人心換人心”的道理,當你對別人付諸真誠和愛心,別人才會以同樣善意的方式來回報你。我們付出多少,相應地就能夠得到多少,甚至更多。

我們來分享一個經典的故事。

喬治·伯特是著名的渥道夫·愛斯特莉亞飯店的第一任總經理,年輕時,喬治·伯特隻是一家旅館的普通服務生,一個偶然的機遇,使他得到了幸運之神的垂青,一生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那是很多年前一個暴風雨的晚上,從事旅館服務生工作不久的喬治·伯特正在前台值班,有一對老年夫婦走進旅館大廳要求訂房,查看了房間登記記錄之後,喬治·伯特很不幸地告訴他們這間小旅店也早就客滿了。

看著兩位老夫婦失望的表情,又看了看門外的瓢潑大雨,喬治·伯特有些不忍心深夜讓這對老人出門另找住宿,而且在這樣一個小城,恐怕其他的旅店也早已客滿打烊了,總不能讓老人在深夜流落街頭。於是,他說道:“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今晚就睡在我的床鋪上吧,我自己在店堂裏打個地鋪就行。”

這對老夫妻非常感激,於是在這裏住下了。第二天早上當他們要付房費時,喬治·伯特堅決拒絕了。

臨走時,老夫妻說:“隻有你才可以當一家五星級酒店的總經理。”

喬治·伯特認為這隻是一個玩笑,笑著說:“那真是太好了!那樣以我的收入就足以養活我的老母親了。”

故事並沒有因此而結束,過了一段時間,喬治·伯特收到一封來自曼哈頓的信,是那對老夫婦寫來的,他們邀請他到曼哈頓去,要聘請喬治·伯特任一家飯店的第一任總經理,而這家飯店就是美國著名的渥道夫·愛斯特莉亞飯店。

頓時,喬治·伯特目瞪口呆,他沒想到舉手之勞會讓自己收獲這麼多。

由此可見,當我們主動善意地對待別人的時候,我們不但可以得到別人回饋來的好處,而且還擁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收獲了整個幸福的人生,這不是收獲更多嗎?那麼,我們主動對別人付出又算得了什麼呢?

總之,不要因為別人對自己不夠好而抱怨,而是要在平時用自己的真心做好“播種”工作,對別人舍得付出。相信,無論你走到哪裏都能很受歡迎,也必然會得到別人的回報,收獲到真誠、信任、尊敬、利益、讚美等。

終結英雄主義情結,做一道1+1>2的運算題

每一個人的智慧和才能都是有限的,單打獨鬥最終隻能是一無所得,任何成功都需要別人的協助與配合。學會從“英雄主義”轉化到“團隊夥伴”,及時融入團隊,這是你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乏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力超群、才華橫溢,但是他們幾乎找不到一個可以合作的朋友,也很難在公司取得長遠的發展。這是為何呢?說到底,是他們的英雄主義情節在作怪。

這些人渴望成為好漢,喜歡表現自己,又自恃清高,認為什麼事情自己都可以幹好,為了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為了實現表現自己的能力,生怕別人搶了自己的功,把自己淹沒,不惜單打獨鬥。

如果你還在成功路上徘徊不前,不要抱怨自己生不逢時,不要苦惱於事事艱辛,先檢視一下自己是否有英雄主義情結,如果有,那麼請終結它,然後改變自己,告別單打獨鬥的方式,主動去與別人合作。

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問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弟子們麵麵相覷,無法回答。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大海裏去。”個人再完美,也隻是一滴水;而團隊是大海,是個人生存發展的基礎。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上帝的恩賜:他們一個人得到了一簍魚,另一個人則得到了一根漁竿。他們需要用各自得到的東西來養活自己,否則就隻能餓死。於是,帶著上帝的恩賜,他們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