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師傅”的老板並不姓康,而是來自台灣頂新集團的魏應行。他1988年到大陸創業,先後推出“清香食用油”、“康萊蛋酥卷”和另外一種蓖麻油產品,並大肆地做電視廣告,雖然廣告深入人心,但由於當時大多數人的消費水平尚在溫飽階段,所以這些高級產品滯銷,均以失敗告終。
到1991年,魏應行帶來的1.5億元新台幣血本無歸,他隻好放棄投資大陸的計劃,收拾行李返回台灣。在火車上,由於不習慣火車上的飲食,他自帶了兩箱方便麵,沒想到這些在島內非常普通的方便麵引起了同車旅客的極大興趣,有人甚至圍觀詢問何處可以買到。
魏應行馬上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市場的巨大需求,把握了主流方向。當時內地生產的方便麵很便宜,但是質量很差,多為散裝;國外進口的方便麵質量好,但是五六塊錢一碗,相對於當時大多數人的消費水平來說太貴了。魏應行汲取了以前方向錯誤的教訓,決定生產一種物美價廉的方便麵,根據內地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把售價定在1.98元人民幣。
方便麵生產線投產後,魏應行又開始考慮方便麵的營銷問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根據內地人的喜好,決定使用一個笑嗬嗬、很有福相、很有親和力的胖廚師形象,即後來的“康師傅”品牌。
1992年8月21日,“康師傅”第一碗紅燒牛肉麵誕生,親切的形象、適合國人的口味,加上1.98元一包的價格,使得“康師傅”幾乎一問世便被大陸人接受和喜愛,並掀起一陣搶購狂潮,成為了方便麵的品牌代名詞。
魏應行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正是他認識到了“清香食用油”、“康萊蛋酥卷”等產品超出了當時內陸人的消費水平,犯了方向性的錯誤。調整方向後,他開始致力於物美價廉的方便麵,方向對了,“康師傅”品牌的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
無獨有偶,比爾·蓋茨一直很重視方向的重要性。
從20世紀80年代起,比爾·蓋茨每年都要進行兩次為期一周的“閉關修煉”。在這一周的時間裏,他會把自己關在太平洋西北岸的一處臨水別墅中,閉門謝客,拒絕與包括自己家人在內的任何人見麵。
通過“閉關”使自己處於完全的封閉狀態,比爾·蓋茨完全脫離日常事務的煩擾,靜心思考公司的發展方向,好讓整個微軟公司和他自己都能忙在點子上。正是因為此,微軟成為IT業的“大哥”、全球最大的電腦軟件提供商。
不管什麼時候,勤勉和努力固不可少,但方向更重要。我們一定不能像老黃牛一樣埋頭拚命拉車,而要在“百忙”之中偷偷“懶”、抬頭看看方向。方向正確,才能避免走彎路,才能做正確的事,才更有資本向成功奮進。
要解決問題先找準問題的根源
隻有把病因看準、看透,找到症結所在,才能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解決問題也是如此,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這樣,再棘手的問題也能很快得到解決。
麵對問題,人們常有的第一反應就是巴不得立即解決問題。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連自己真正麵對的問題是什麼、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將獲得什麼都無法確定或是沒有想清楚,那無疑是操之過急了,結果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事事落空,即使事情能做成,也要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俗話說“藥到病除”,把問題看透的重要性就好比醫生給病人診病,隻有把病因看準、看透,找到症結所在,才能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才能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毫無效果的瞎忙碌,不至於拖延病情。
這正如著名的人力資源培訓專家吳甘霖博士所說:“要解決問題,首先要對問題進行正確界定,弄清了‘問題到底是什麼’就等於找準了應該瞄準的‘靶心’。否則,要麼勞而無功,要麼南轅北轍。”
與此相反,有的人不管遇到多棘手的問題,都堅持先找準問題的根源,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問題的要點,並采取相應的手段,這樣,再棘手的問題也能很快解決。自然,他們也就比別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有這樣一個故事。
多年前,美國華盛頓的傑斐遜紀念堂前的石頭腐蝕得厲害,這使得維護人員大傷腦筋,而且也引起了遊客們的紛紛抱怨。按照一般人的思路,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更換石頭,但這樣做需要花費一大筆錢。
這時,有一個管理人員開始思考:
石頭為什麼會被腐蝕?原因是維護人員過於頻繁地清潔石頭。
為什麼頻繁地清潔石頭?因為那些經常光臨紀念堂的鴿子在石頭上留下了太多的糞便。
鴿子們為何喜歡來這裏?因為這裏有大量的蜘蛛可供它們覓食。
為什麼這裏會有這麼多的蜘蛛?因為蜘蛛是被大量的飛蛾吸引過來的。
那麼,為什麼這裏會有大量的飛蛾?原來,大群飛蛾是黃昏時被紀念堂的燈光吸引過來的。
通過不斷地發問,真正的原因被找到了。之後,管理人員推遲開燈的時間。這樣一來,沒有了燈光,飛蛾就少了;飛蛾少了,蜘蛛就少了;蜘蛛少了,鴿子就少了;鴿子少了,糞便就少了;糞便少了,石頭就不用頻繁地清洗,自然也不會被嚴重腐蝕了。
這位管理人員尋找“為什麼”花了很多時間,但是卻找到了紀念堂的燈光是石頭腐蝕的真正原因,他通過推遲開燈的時間這樣一個小小的舉措,不但更好地解決了問題,還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試想,如果管理人員選擇了更換石頭的行動方案,燈光不變,飛蛾不會少,蜘蛛不會少,鴿子不會少,糞便自然也就不會少,那麼石頭隻會繼續被腐蝕下去,因為沒有找到石頭之所以腐蝕的真正原因所在,因此問題隻能被掩蓋。
這個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要想成功地處理某個問題,一條最重要的定律就是必須知道問題的關鍵點何在,找到問題的根源,這也是我們成就每一件事情的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
因此,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要想著如何在第一時間內解決問題,而要善於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正確地認識到問題的所在,我們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第一次就做對,成功的“秘密武器”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每件事必須第一次就做對,沒有人願意為我們的失誤二次埋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用最少的物質、時間和精力地投入,獲得更大的產出,這是每個人取得成功的“秘密武器”。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這是質量管理大師菲利浦·克勞士比振聾發聵的宣言,也是他“零缺陷”理論的精髓之一。實際上,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激勵士氣的口號及企業最經濟的經營之道,而且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經濟的成功之道。
所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指一次就做到符合要求。它並不是說人不可以犯錯誤,而是指對待所做的事情必須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對錯誤“不害怕、不接受、不放過”,保證第一次就做對的決心和態度。
也許,有人會說第一次沒有做好,我還可以做第二次、第三次。是的,第一次沒有做好時,可以做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但是你想過沒有,那樣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而且社會競爭激烈,哪有那麼多的下一次。
的確,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接下來你就有可能陷入不停改錯的惡性循環之中,特別是當你急著改錯時,很有可能會忙中出新錯,這樣一來,惡性循環的死結就越纏越緊、錯誤越來越大,又何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