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誌3 懂得控製憤怒的情緒(3 / 3)

得饒人處且饒人,有理也需讓三分

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但是,即使我們在有理的時候,也要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有理也要讓三分。

也許有人會說:“人活一口氣,佛爭一炷香,在別人理虧的時候,就是要與別人一爭高下,讓別人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負的。”於是,他們隻要認為有理,就一定要對方承認錯誤,或是逼得對方無路可退,才肯罷休。

理智地想想:和別人爭鬥不休,到最後我們能得到什麼呢?即使讓別人知道我們不是好欺負的,可那又有什麼用呢?沒錯,到最後別人也許不敢欺負我們,但也不會再理我們,這是你真正想要的嗎?

鬧市街頭上,一位男士不小心踩到了一個女孩的腳,連一句對不起的話都沒說就揚長而去了。女孩非常氣憤,於是追了上去找他理論:“嘿,你有沒有教養啊,剛剛踩了我的腳,連個屁都不放一個。”

男士一聽氣就不打一處來,心想:即使是我踩了你一下,你也應該好好說,怎麼可以這麼出言不遜呢?於是也沒給女孩好聽的:“路是大家走的,我走我的路,你走你的路,誰讓你占著公共道路不讓步呢?”

女孩仗著自己有理,不依不饒,非要讓男士把自己的鞋子給擦幹淨。一個大男人怎麼可能肯站在大街上給一個素不相識的女人擦鞋?男士堅決不讓步。

一個得理不饒人,一個死不認錯。誰也不肯退讓,結果他們從鬥嘴到最後大打出手。

女孩被男士踩了腳,卻沒有收到對方的道歉,顯然是對方失禮在先。可女孩仗著自己有理,出言不遜,甚至提出了當街擦鞋的過分要求,就顯得有些不合情理了。結果,兩人誰都不肯讓步,矛盾激化,本來隻不過是件雞毛蒜皮的小事,最後卻成了大打出手的惡性事件。就這麼點兒事,何至於此呢?

有理的時候,應該有容人的雅量。因為,有理並不在於聲音的大小,也不在於言辭是否犀利,而是在於人心。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公道自在人心”我們又何苦為了為自己討回公道而對別人夾槍帶棒地亂打一氣呢?得饒人處且饒人,我們敬別人一尺,別人就會敬我們一丈,在我們得理的時候,放對方一馬,日後別人得理也會放我們一馬。

在一家餐館裏,突然有一位顧客突然大聲喊道:“小姐!你過來!你過來!”這時,餐廳裏的服務員走了過來,麵帶微笑地對他說:“先生,請問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幫助您的嗎?”

那位客人怒氣衝衝地說:“你看看,你們的牛奶壞了,把我的紅茶都給糟蹋了!”

服務員小姐微笑著說:“真對不起,我幫您換一下。”

很快,服務員就把紅茶和牛奶端了上來,杯子和碟子跟上一杯是一模一樣的,放著新鮮的牛奶和檸檬。小姐輕輕地把牛奶和鮮檸檬放在顧客麵前,輕聲地說:“先生,我能不能給您提個建議,檸檬和牛奶不要放在一起,因為牛奶要是遇到檸檬很可能會造成牛奶結塊。”

顧客的臉刷地一下就紅了,他匆匆喝完那杯茶就走了出去。其他的客人問那位服務員小姐說:“明明是他老土,你為什麼不直接和他說呢?他那麼粗魯對你,為什麼還和顏悅色的呢?”

小姐輕輕地笑了笑,回答道:“正是因為他粗魯,所以我才要用婉轉的方式,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又何必那麼大聲呢?理不直的人,常常用氣壯來壓人。有理的人,就要用和氣來交朋友。”

在座的所有顧客都笑著點了點頭,對這家餐館又增加幾分好感,從此,這家餐館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不是因為他們的菜有多好,也不是因為餐館的規模有多大,而是因為餐館的服務態度好。

用爭鬥的方式,我們永遠得不到滿足;但是用退讓的方式,我們得到的會比期望的更多。由於服務員小姐在對待客人的時候,懂得有理讓三分,沒有因為顧客的無理取鬧就還以顏色,而是麵帶微笑地為顧客服務,並用委婉的語氣告訴顧客事實的真相,保留住顧客的尊嚴,贏得了其他顧客的好評,也在無形中提高了餐館的聲譽。

在交際過程中,要舍得“讓”別人,即使我們有理也舍得讓別人三分,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才能和更多人和諧共處。

與人爭辯,永遠不會真贏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與別人的看法和意見不能達到統一情況。這個時候,與人爭辯並不能解決問題,反倒會讓自己和別人都受傷。

試想一下:在跟別人爭辯的時候,是不是總是想辦法證明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通常情況下,沒有人願意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即使我們說的是對的,對方也未必能聽得進去。再者,爭論的過程中,每一方都以對方為敵,試圖把自己觀念強加於別人,而根本不把對方的意見放在眼裏,最終自然會傷害彼此的情感,引發不必要的矛盾。

美國耶魯大學的兩位教授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耗費了9年的時間,調查了種種爭論的實態。例如,同事之間的爭執,夫婦間的吵架,售貨員與顧客間的鬥嘴等,甚至還調查了聯合國的討論會。結果,他們證明了凡是去攻擊對方的人,絕對無法在爭論方麵獲勝。

肖強是個大才子,不僅能詩善文,而且還善於辯論。擁有如此好的口才,肖強的周圍應該有很多朋友才是,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偏執的人。

有一次,肖強與幾位朋友一同去參加一位朋友的婚禮,本來是很喜慶的場合,肖強卻因為司儀的一句話把場麵搞得很尷尬。

席間司儀說:“在座的朋友都知道,新郎、新娘是名副其實的‘青梅竹馬’,在這裏我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成語的來曆:相傳宋朝的時候有個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她與她的丈夫趙明誠自小相愛……”司儀的解釋顯然是錯誤的,但是在場的人出於禮貌,誰也沒去說破。但是肖強卻忍不住大聲在台下說道:“你說錯了,這個成語是出自李白的詩……”頓時,那個司儀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但是對方又是個嘴硬的人,接著說:“這位先生,您說是李白寫的,有什麼證據嗎?”

肖強得意地說:“當然有了,這個成語出自李白的《長幹行》……”這樣一來,那個司儀麵子盡失,場麵頓時也冷清了許多。這時候新郎很不高興地將他叫到一邊說:“人家是來幫忙的,你跟人家較什麼勁呀!這是結婚啊,又不是學術辯論會,你這不是攪局嘛……”

不看場合,不分地點,一定要辯個明白,一定要證明自己對了、別人錯了,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肖強的爭辯,隻是為了顯示自己博才多學、與眾不同,但參加婚禮的人隻認為他愛出風頭,不懂情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不包容別人犯的錯誤,又怎能得到他人的諒解和寬容呢?

人與人之間因為理解方式的不同,產生分歧是必然的。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正是因為有了分歧,才會產生最佳解決辦法。一個聰明的人,不會在遇到分歧的時候跟對方爭辯不休,就算對方錯了,他們也會主動地包容。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避免爭論、體現包容呢?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1.站在別人的立場想問題

當你與別人的意見始終不能統一的時候,最好先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一下。畢竟人的思維是有局限的,有些東西不可能完全考慮到。當你站在別人的立場的時候,你才能更清楚對方的意圖,自然也會明白,此時與對方爭辯,隻會讓彼此的處境變得難堪。

2.不要相信直覺

每個人都不喜歡被對方否定,當別人提出與你不同的意見時,你不要馬上對自己的意見進行辯護,並竭力地找根據。成熟的人,這個時候一定會靜下心來,不讓情緒被他人的不同意見擾亂。

3.耐心把話聽完

當你聽到對方一個不同的觀點的時候,不能隻聽開始就發作了,要給別人說話的機會。一是為了尊重對方,二是讓自己更多地了解對方的觀點,以判斷此觀點是否可取,努力建立了解的橋梁,使雙方都完全知道對方的意思,不要弄巧成拙。否則,隻會增加彼此溝通的障礙和加深雙方的誤解。

4.仔細考慮對方的意見

當我們聽到不同的聲音時,一定要仔細考慮對方所說的話,學習別人的可取之處。要明白,在很多場合裏,一味地堅持己見,隻會給人剛愎自用、目中無人的印象,使自己被孤立。

5.對待他人要真誠

如果對方的觀點是正確的,就應該積極采納,並主動承認自己的觀點的不足和錯誤的地方。這樣做,不僅可以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同時還能緩和氣氛。

總之,生活不是辯論賽,贏了往往什麼也得不到,隻會平添他人的惱怒、內心的怨恨。所以,當你與他人意見或看法發生衝突時,一定要學會控製自己,不要爭搶好勝,要學會讓別人贏,這樣,才能得到和諧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