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遇到事業的低潮期,但有的人一遇到挫折和失敗就垂頭喪氣、無精打采,寄望於上天的垂憐。殊不知,如果心中沒有希望,眼中看不到陽光,對生活沒有熱愛,對朋友沒有忠誠,那當他遇到困難時又怎麼會樂觀地去解決問題,又怎麼會取得成功呢?
隻有保持激情,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有目標,才能對得起自己。
無須壓抑你的情緒,但要適可而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而情緒有時讓人捉摸不透,但是,不管怎樣難琢磨,你都要想辦法控製住它。因為這關係到你能否遊刃有餘地生存。
美國研究應激反應的專家理查德·卡爾森說:“我們的惱怒有80%是由自己造成的。”卡爾森把防止激動的方法歸結為這樣一句話:“請冷靜下來,要承認生活是不公平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會依照計劃進行。”而應激反應這個詞從50年前起才被醫務人員用來說明身體和精神對極端刺激(比如噪聲、時間壓力和衝突等)的防衛反應。
埃森醫學心理學研究所所長曼弗雷德·合德洛夫斯基曾說:“短暫性的應激反應是無害的。能使人感受到壓力的是指長時間的應激反應。”他的研究所的調查結果表明:61%的德國人感覺在工作中無法勝任,有30%的人因為覺得無法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係而有壓力;20%的人抱怨同上級關係緊張;16%的人說在路途中精神緊張。
理查德·卡爾森有一條黃金規則是:“不要讓小事情牽著鼻子走。”他說:“要冷靜,要理解別人。”他對此的建議是:表現出感激之情,別人會感覺到高興,你的自我感覺也會隨之變好。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爸爸給了他一袋釘頭被磨圓了的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釘子。第一天,男孩花了大量的時間釘了37根釘子。後麵的幾天,他學會了控製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製好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得多。
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爸爸。於是,他爸爸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終於,釘子全被拔光了。
於是,爸爸把他帶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複了。就像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裏留下了一個傷口,就像這個釘子洞一樣。”
爸爸歎了口氣,接著說道:“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裏,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愈合了。無論你怎麼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
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都一樣難以恢複。你的朋友是你寶貴的財產,他們讓你開懷,讓你變得更勇敢。他們總是隨時傾聽你的憂傷。你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支持你,向你敞開心扉。告訴你的朋友你多麼愛他們,這對他們也同樣重要。
生活中,麵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手,有時候采用何種手段已不太關鍵,而保持好自己的情緒才是至關重要的。釋放怒氣不僅需要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精神修養,加強自身修養,開闊心胸,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成為少生氣、快消氣的樂天派。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否走了彎路其實並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懂得如何釋放自己的情緒。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因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感到憂傷和苦悶。在這種時候,我們不應該將負麵的情緒蓄積起來,而是應采取妥善的方法及時地將它們宣泄和釋放出來,從而保持心理的平衡。
在大多數人看來,宣泄情緒、發脾氣一般都是有傷大雅的事情。然而,最近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當人感到氣憤而想發脾氣時,如果能夠及時、適當地宣泄出來,會有利於身體健康。生悶氣一方麵不利於心髒健康,另一方麵也會影響免疫係統的正常工作,並引發大腦內激素的變化。
因此,與其悶在心裏自己和自己生氣,不如將不滿情緒宣泄出來更能有效地減少外界環境對人體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長著驢耳朵的皇帝,因為要理發,所以無法向理發師隱瞞這樣的秘密,因此,他每次理發後總是要殺掉一個理發師。這使得理發師們驚恐萬分,生怕自己被召進宮去給皇帝理發。
有一個青年理發師跟自己的師傅反複商量,萬一哪天找到我們該怎麼辦?
眼看著城裏的理發師越來越少,終於輪到他們師徒了,徒弟堅決要求單獨前去,師傅隻好同意了。
理完發,皇帝問年輕人:“你看見什麼了?”
年輕人說:“什麼也沒看見啊!”
皇帝又問:“真的嗎?你沒看見什麼不同的東西嗎?”
年輕人又說:“沒有啊!我沒騙你啊皇帝!”
結果,皇帝竟然沒有殺他,而且決定每次都由這個年輕人給他理發。
但是,隨著日子一天天地過去,這個秘密一直積壓在這個理發師的心中,讓他備受折磨,他感到生不如死。然而,他又不敢對外人說出這個秘密,因為一旦說了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後來,年輕人的母親教他一個好辦法,就是到城外挖個坑,對著大坑把秘密說出來,然後,把秘密埋在土裏。於是,年輕人照做了,他在地上挖一個大洞,每天對著大洞狂吼幾句:“皇帝長了一對驢耳朵!”於是,他發泄了心中的苦悶,也取得了心理的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的確可能遇到委屈、苦惱與憋屈,每當此時,當事人也的確需要“釋放釋放”。因此,“適當的宣泄”是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客觀需要。但我們應該為苦悶尋找一個最佳的發泄方式。究竟選擇何種宣泄方式,常常因人而異。比如,理智者會從容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魯莽者會因其衝動而“莫名其妙”地誤傷他人;愚蠢者則往往會“莫名其妙”地走向極端,甚至采用最不可取的形式。
有些人對挫折的忍耐力很低,稍有不快就選擇過分地宣泄;不考慮時間和場合;不顧及對象,任意宣泄,這不僅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這些人常常自稱:“我脾氣直,有口無心。”但也表現出其不成熟,自我控製情緒和行為的能力較差。因此,人在生活中要學會控製自己,不斷調整情緒,選擇適當的宣泄時機與方法,來恢複心理平衡。
不要預支煩惱
很多時候,有些人是在自尋煩惱,對無關輕重的小事總是念念不忘。可這些都是徒勞的。憂鬱的眼神、緊皺的雙眉隻會帶來眼睛的疲勞和皺紋的滋長,別無其他。
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有的人麵對煩惱和壓力的時候,能夠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去積極麵對現實;而有的人卻因此背負上沉重的思想壓力而無法自拔,為此鬱鬱寡歡,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快樂的源泉,對生活的態度也會因此變得暗淡。
古羅馬的一位將軍被埃及人打敗了,逃回了羅馬。皇帝不但沒有處死他,反而再次給他一支大軍,讓他繼續出征。朝中的大臣紛紛表示反對,認為不能信任他。皇帝問:“為什麼不能信任他?”所有人說:“因為他失敗過。”“這正是我相信他的原因。”皇帝說。不久,從前方傳來了捷報。
尋找一個個簡單快樂的理由,人就會忘掉生活中的小煩惱,生活就會過得簡單而快樂!忘記了憎恨,也就遠離了憎恨。當心靈不因為憎恨而被蒙蔽,當所有的一切變成過眼雲煙,人就會整個地輕鬆起來,寬恕了別人也解救了自己。
有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他要求一群實驗者在周日晚上把未來七天會引起他們煩惱的事情都寫下來,然後投入一個大型的“煩惱箱”。第三周的星期日,他在實驗者麵前打開這個箱子,與成員逐一核對每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90%的擔憂並沒有真正發生。接著,他又要求大家把那些真正發生的10%的“煩惱”重新丟入紙箱中,等三周之後,再來尋找解決之道。結果到了那一天,他開箱後,發現那些剩下的10%的煩惱也已經不再是那些實驗者的煩惱了,因為他們都有了對付煩惱的能力。
煩腦就像烏雲,隻有拔開才能見到陽光。不要被還未發生的事情擔驚受怕,這樣隻會影響你對未來的勇氣。當我們勇敢、自信地站在那些我們害怕的事情麵前,你會發現,那些害怕,那些困難,不過是隨手可撥開的烏雲。
唐代的婁師德器量超人,當遇到無知的人指名辱罵他時,就假裝沒有聽到。有人轉告他,他卻說:“恐怕是罵別人吧!”那人又說:“他明明喊你的名字罵!”婁師德說:“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姓同名的人?”有人還是不平,仍替他說話,他說:“他們罵我而你敘述,等於重複罵我,我真不想勞你大駕來告訴我。”有一天入朝時,他因身體肥胖行動緩慢,同行的人說他:“好似老農田舍翁!”婁師德笑著說:“我不當田舍翁誰當呢!”
忘記他人的過錯是一種美德。懂得寬容別人,自然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如果無視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就不會有知心朋友。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氣質;人有一分氣質,便多一分人緣;人有一分人緣,必多一分事業。
快樂是一種智慧。與其在自找的煩惱中自擾,還不如心懷坦蕩,從容地麵對。很多時候,人應該學會忘記生活中的小煩惱。不應讓這些煩惱成為我們前進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