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做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靈魂伴侶(2 / 3)

施瓦辛格的第一部電影《大力神在紐約》在電視中播出,在這部影片中,施瓦辛格的聲音是後來配音的。在招貼畫中,他的名字改為阿諾德·斯特朗——他的口音被認為很難聽懂,人們也不會讀他十分拗口的名字,但他內心深處認為改名是不正確的。

1979年,當施瓦辛格的電影生涯來到時,他開始使用自己的原聲和本名。與此同時,他也放棄了健美事業,全身心地投入表演中。他開始進修表演、對話和糾正口音這三門課。他不斷地練習發那些母語中沒有的音,直到精疲力竭。

他在自傳中闡述了“秘訣”:“要肌肉增長,你必須有無窮的意誌力,你不能可憐自己。你要跨越痛苦,甚至愛上痛苦。人家做10下的動作,你要加倍,做足20下。不要鬆懈、不要懶惰,否則你是不會成功的。”

相信自己,相信未來,敢於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路。請記住:你是命運的主人,是靈魂的領航人,要過什麼樣的人生,就要看你自己的選擇。

成功是每一個人都在爭取和渴望的美好結果,但是,有的人一直對自己是否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心存疑慮,於是到最後他隻能失敗;相反,那些自信的人,往往能在最後品嚐到成功的美酒,自信就是成功的關鍵,是信心推動了成功的進程。我們要獲得成功,必須要充滿自信。

欲望讓心靈變得空虛

欲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東西。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外,人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自我的實現。最基本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當然是一種痛苦。但是,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滿足也未必是一種幸福。更何況,人不可能有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滿足的時候,可是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隨心所欲,必然會給你帶來痛苦和不幸。

我們在追求快樂的途中,欲望永遠都隻是生命沉重的負荷。多一分欲望就少一分快樂,與之相反,少一分欲望也就多一分快樂。我們時常感覺活得累,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所求的太多。我們總希望擁有得越多越好,不斷地索取,心靈自然也就無法得到休息。

托爾斯泰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這話蘊涵著深邃的人生哲理,告誡我們做人不要太貪婪。

托爾斯泰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從清晨開始,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就歸你。”那人就開始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雖然跑回來了,但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也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其實也就墓地這麼大。”

有時候我們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已擁有的也失掉了。

欲望成了自己的枷鎖,成了埋葬自己的墳墓。即使擁有得再多,也不可能占有整個世界。一個人的欲望越多,他的精神上也就永無寧日,離快樂也就越遠。

一個滿腦子思考如何賺取財富的人問卡耐基說:“用什麼方法才能致富?”卡耐基脫口而出:“節儉。”那人又問:“現在誰是比你更富有的人?”卡耐基回答說:“知足的人。”那人反問:“知足就是最大的財富嗎?”這時卡耐基就引用羅馬哲學家塞尼迦的名言來回答他:“最大的財富,是無欲。如果你不能對現有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縱使讓你擁有全世界,你也不會幸福的。”

其實,過多的欲望是痛苦的來源,知足常樂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

莉莎生活在一個富有的家庭中。有一次,莉莎正在院中獨自玩耍。忽然從外麵進來一個年紀和她差不多的女孩,她叫勞拉。勞拉穿著破舊的衣服,她提著一個籃子來送奶油和麵包。她看見莉莎就說:“你穿得好,吃得好,又不用受生活的苦,整天在家逍遙自在,多快樂。”莉莎說:“我哪比得上你快樂啊。雖然我住得好,穿得好,吃得好,但我並不快樂。你若願意,我們對換一下吧。”

於是兩人真的脫下各自衣裳,彼此交換,莉莎拿著勞拉的籃子,往她家走去,勞拉則進入莉莎的家裏。勞拉的母親一見莉莎,就說:“這身衣服是我孩子的,但你卻不是我的孩子。”於是莉莎就把這件事詳述一遍。這位窮太太,立即寫信通知莉莎的母親快來領回孩子,但莉莎的母親回信說:“我們的孩子,既然都覺得自己受了委屈,不如讓她們換著看看吧。但你對待莉莎要像對待你的孩子一樣,我對待勞拉也是如此。”

莉莎從沒有動手做過事,這下子她有很多家務都要做了,吃粗茶淡飯,住簡陋的房子,她隻住了一天就喊著要回家;而勞拉剛到莉莎家裏,樣樣都要守規矩,又不能外出玩耍或弄髒衣裳,覺得十分難過,也想要回家。於是,隔天兩人早餐都沒有吃就跑了出去,路上彼此相見,於是把衣服換回,就各自回家了。

欲望是生長在人心靈上的一顆毒瘤,它禁錮和壓迫著人的靈魂,它關閉了通向愉快和幸福生活的大門。人的需求其實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是無限膨脹的。人應該學會盡量滿足自己的需求,盡可能地抑製那無限膨脹的欲望,順從自然的本心,才能收獲快樂的生活。

你的房子再多再大,你也隻能住在一間屋子裏,也隻能躺在一張床上睡覺;把世界上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擺在桌子上,也隻能吃一次飽;鞋子有無數雙也隻能穿一雙在腳上;衣櫃裏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高檔名牌時裝,也隻能穿一套在身上;汽車有無數輛,也隻能開著一輛在街上跑……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這無可厚非。但如果你無限膨脹對財富的欲望,影響了健康、愛情、婚姻、家庭、快樂……讓你整天為此疲於奔命,讓你寢食難安,帶給你無限的煩惱;如果這種欲望變成了無法滿足的貪欲時,就會毀掉你的一生。

為什麼不拋棄欲望的重負,輕鬆愉悅地享受人生呢?當生命走到盡頭時,回首往昔,如果頭腦中隻剩下金光銀影,卻沒有美好歡愉,那豈不是毫無色彩可言?讓自己活得輕鬆快樂一些吧。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保持內心平靜,擺脫憂慮,才能得到健康快樂。

人常常不懂知足,看別人的總比自己的好,卻忽略了知足是生命中最大的快樂來源。貪心會使人陷入深不見底的溝壑,淪為物欲的囚徒,最終失去快樂、自由與平和的心境。

給自己的心靈留點空間

現在絕大部分的人都在喊累。為什麼累?負擔太重。很多人將財富、地位、名譽與人生牢牢地捆綁在一起,把是否擁有這些看成是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標尺。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鳥的翅膀一旦係上了黃金,就永遠也不能飛騰起來。”人們不停地往人生的行囊中塞滿各種各樣的收獲,對美食、豪宅、靚車等的追求越來越高,於是人生戲劇最終完全變味,上演成一幕幕鬧劇和醜劇。學會人生的“減法”,成為我們現代人的當務之急。

有一個人覺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見哲人,尋求解脫之法。哲人讓他把一隻簍子背在背上,指著一條沙礫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

那人照哲人的話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端等他。

再見麵時哲人問:“有什麼感覺?”

那人說:“越來越覺得沉重。”

哲人說:“這也就是為什麼你感覺生活越來越累的原因。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每個人都隻是背著一隻空簍子,我們每走一步都要從世界上撿一樣東西放進去,而不知剔除那些贅繁無用的東西,最後的結果隻能是越走越累。”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命留下一點空間,就像兩車之間的安全距離——留下一點緩衝的餘地,以便能隨時調整自己。生活的空間,需要及時地清理,空出剩餘的地方;心靈的空間,則需要經過思考來開悟和擴展。

假如沒有黑夜,我們便看不到閃亮的星辰。所以光明使我們看見許多東西,也使我們看不見許多東西。因此,即使我們一度難以承受住痛苦和磨難,也不會完全沒有價值。它能夠使我們的意誌更堅定,思想和人格更成熟。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多是負擔,也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卻是另一種有餘;舍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美好的生活應該是時時擁有一顆輕鬆自得的心,不管外界如何變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靜的天地。清靜不在熱鬧繁雜中,更不在一顆所求太多的心中,隻要開闊心胸,心裏自然能夠清靜無憂。

心念意境如能清明開朗,則展現於周遭的環境,都是美好而善良的。快樂能讓心靈保持明亮,並且擁有一種永恒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