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點時間和空閑,在忙碌的塵世為自己覓得一份從容和閑適。給心靈放個假,讓紛飛的欲望重新凝聚成一泉單純的細流;給大腦放個假,給身心一次自由,讓自我得到一次放鬆。不要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要懂得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人無論有多麼大的變化也能隨方就圓。這樣的人眼光遠大,胸懷寬廣,能夠把世間的一切變化都看得很平常、很從容。
1965年,世界台球冠軍爭奪賽在美國紐約舉行。當時選手路易斯·福克斯的成績遠遠超過其他對手,也就是說他再得幾分就會穩坐冠軍寶座。然而,就在他準備比賽時,一個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有一隻蒼蠅落在了台球上,此時路易斯隻是揮手趕走了蒼蠅,伏下身準備擊球。可是當他目光落到主球上時,那隻蒼蠅也落在了主球上。在觀眾的笑聲中,路易斯又去趕蒼蠅,情緒也因此受到了影響。可是這隻蒼蠅似乎故意要跟他作對,他一集中精神準備擊球,蒼蠅就又回來幹擾他,這使得場下的觀眾大笑不止。這時,路易斯的情緒已經壞到了極點,他已經失去了冷靜,憤怒地用球杆去打蒼蠅,可是不慎球杆碰到了台球,被判為擊球,從而失去了一次機會。
當時他的對手約翰見此情景,信心大增,最終超過了路易斯,登上冠軍寶座。比賽結束後的第二天,人們在河裏發現了路易斯的屍體,他投河自殺了。
從這個故事看出,路易斯由於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和心情,所以輸掉了比賽,還賠上了性命。可以說,他並不是缺乏贏得冠軍的實力,而是心理不夠成熟,不懂得如何駕馭自己的情緒,往往被一些小事情影響了情緒,無法從容麵對。
樹,無論長在路邊,還是長在高山,都一樣地挺立;鷹,無論在西伯利亞寒冷的冰川,還是在新西蘭溫暖的草原,都在高傲地飛翔著。人有著超常的智慧,有著非凡的創造力,是萬物之靈,難道還不如那些自由自在的動物嗎?
人生如戲,起伏跌宕,總是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成功的時候,要能夠在成功的光環下堅持奮鬥,才會有更多的成功,失敗的時候,也要能夠經受住挫折並借此磨礪,提升自我,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選擇隨遇而安,選擇知足常樂就是選擇了一種智慧的人生。
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生活的滋味會更美妙一些,快樂也會隨之而來。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隨遇而安就是寧靜與堅強,就是豁達與寬容。知足常樂就是要時時給自己一個好心境,不管過什麼樣的生活,都要學會享受生活,自得其樂。
讓自己成為一本耐讀的書
一本好書的標準是:有質量,有格調,有品位。情懷、智慧、修養,等等,全都包括在裏麵了。打開這樣的一本書,也就等於打開了一個春天。
我們都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本書。可是,書和書是不一樣的——有的書盡管包裝得很好,卻經不起目光長久地打磨;有的書乍一看平平常常,再一細看卻極不尋常……
因此,書和書的命運也是不盡相同的——有的書一經問世就被無情地冷落在了一邊,有的書卻越來越耐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歡。這就給世人準備了不同的選擇:到底要做一本怎樣的書?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很低,甚至沒有要求,那誰都無能無力。但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很高,想讓自己的生命成為一本內容豐富的書,我想,關鍵還是在於怎樣寫書裏的內容。這內容或者是詩歌,或者是散文,或者是戲劇……裏麵的智慧和思想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接觸怎樣的書,就等於接觸怎樣的境界。好書接觸多了,自然你就成了一本不俗的書。好書往往更能啟迪我們的智慧。多去接觸,就會更多地增添我們生命的獨特性和豐富性。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換一個說法,就是讓人生成為一本有用的書。這本書或者很厚,或者很薄;或者高貴,或者樸素……這些都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是不是真的有用,能否讓他人借鑒。
時間的博物院裏有一個大大的書架,能夠上這個書架的書,無疑都是一些有價值的書。要想讓自己成為一本有價值的書,就要握好生命這支筆,認真推敲生命的每一個字句。
給自己加油
人需要不斷地被激勵,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沒有被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一旦受到激勵,其能力可以發揮到80%~90%,相當於被激勵前的3~4倍。
某大學曾經進行過一項試驗:將所有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學生經常受到鼓勵和讚美,第二組學生任其自由發展,第三組學生隻接受批評。結果表明,任由發展的一組學生進步最小,受批評的一組有一點進步,但是受讚美的一組的表現最為突出。
在生活中,不少人往往會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遇到一點事就想“糟了”、“又是一件麻煩事”、“我怎麼總是這麼倒黴”等。而那些有所成就、保持樂觀的人卻正相反,也就是說,在不順心時,他們習慣自我鼓勵。這樣的人,一旦有強烈的、想取得成功的願望,他就會經常這樣鼓勵自己:你是一個成功者。
許多人做出了成績,往往期待著別人的讚許。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僅僅依靠別人的讚許是不夠的,何況別人的讚許可能難以真正滿足你的期盼。要保護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功信念,不妨花些時間,適當地給自己一些鼓勵。
懂得鼓勵自己,在如今的社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成功的象征、睿智的表現,更是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生存法則。所以,我們應該每天都鼓勵自己。要想實現夢想、達成目標,就需要經常鼓勵自己。
然而,大多數的人都是“等待”他人的鼓勵。抱有這種等待心理的人,就等於將自己的命運拴係在他人手中,而不是依靠自己去掌控,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其實,他們沒有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自己都不欣賞自己,別人怎麼會欣賞你。自己都不鼓勵、肯定自己,別人又怎能鼓勵、肯定你。自己對自己沒信心,別人又怎麼會對你有信心。
所以,千萬不要有“等待”心理,要學會自己鼓勵自己,自己掌握命運的舵。
有一個小男孩,一次長跑比賽後回到家裏,父親看他很高興,就問:“你是不是得了第一名?”他說:“沒有啊,我得了第二名。”父親很奇怪:“得了第二名為什麼還這麼高興?”小男孩卻回答道:“爸爸,你知道嗎?那個第一名不知道被我追得有多慘。”
成功者在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後,總是以強烈的進取精神千方百計地去創造條件,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從而大大增加了自己成功的概率。即使遇到挫折,他們也會積極進行分析,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進行新一輪的努力。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勵和幫助。如果你經常觀看體育比賽,就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鏡頭:每當運動員發揮不佳,成績不太理想時,教練會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輕聲地安慰幾句,鼓勵他穩住情緒,好好發揮。教練這麼做其實是為了穩定運動員的情緒,也鼓舞了他的鬥誌,往往在這種情況下,一句鼓勵勝似千金。
鼓勵是助推器。人在不斷地被鼓勵中,可以保持一往無前的狀態。鼓勵來自他人,但更多源於自己。其實,最好的鼓勵是源自於每個人的內心。隻有相信自己,鼓勵自己,最後的勝利才會是完美的。他人的鼓勵隻不過是一種催化劑。
有一位美國作家,他是靠為報社寫稿來維持生活。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每周必須完成兩萬字。達到了這一目標,就去附近的餐館飽餐一頓作為獎賞;一旦超過了這一目標,還可以安排自己去海濱度周末。於是,在海濱的沙灘上,常常可以找到他自得其樂的身影。
其實我們的最佳支持者就是自己。要知道,你最需要的東西,別人通常不會給你。所以,當沒有人鼓勵你的時候,不要再自怨自艾了,你可以自己鼓勵自己。
鼓勵自己的方法很多,有的人在牆上貼滿勵誌標語,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默念;有的人找個僻靜的地方,痛快地流淚;也有人拚命地看成功人物的傳記,還有人借運動來強化意誌,忘掉內心的沮喪……其實具體的方法很多,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鼓勵自己的方法。你要相信自己,成功其實就在不遠處,隻是在最後的時刻你需要鼓勵一下自己。每個人都有難過的時候,在這個時候,自己鼓勵自己是唯一的選擇,也是最好的選擇。請不要低估了自己的力量。
朋友,讓我們在任何時候都鼓勵自己吧,隻有這樣才會獲得成功。自我鼓勵是自信,是希望,是一種鬥誌,也是獲得成功的原動力。自己鼓勵自己,讓勇氣和力量在心中生長,好比鑽一眼泉,泉水汩汩湧出。無論任何時候,任何狀況,你都可以自己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