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不能沒有自己的劇本,否則就會活在別人的劇本中(1 / 3)

第六章不能沒有自己的劇本,否則就會活在別人的劇本中

每一個獨立個體的“自我”中總有一些不太和諧的部分,它們是一股摧毀健康心理的力量。活在別人的劇本中,你將永遠找不到自己。

以人為鑒,而不是東施效顰

人們總是以周圍的人群對自己的評價為依據,參照父母、老師、同伴對自己的評價來估價自己。我們總是將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進行整合,從而形成自我評價,那些經常出現的評價以及那些我們比較重視的評價就成為自我評價的主要內容。

美國心理學家庫利認為,周圍人們的評價就像一麵鏡子,我們能從這麵鏡子裏看到自己是什麼樣的。當然,並不是每個人的評價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也不是每個人對我們的評價都一樣重要。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都難免受他們自己的個性、生活閱曆、認識水平以及與我們關係親疏的影響。

鄒忌給齊王講的那個故事也就是這個道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事實也確實如此,別人對我們的評價猶如“哈哈鏡”,有的正確,有的偏頗,哪些客觀、哪些失真,要靠我們自己去辨別。

不管怎樣,別人的評價還是有一定的客觀性的,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應該認真對待他人,特別是一些事業有成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他人的評價與自我評價有較大的相似性,就說明自己已經具有較好的自我認知能力;相反,如果他人與自我的評價出入較大,那麼就說明自己在自我認識上,是存在偏差的,需要重新調整。

如今這個社會,每個人都要準確定位自己,在社會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而定位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以人為鏡”是我們獲得自我評價的主要途徑。

人貴自知,生活的麵貌是由我們自己塑造的。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既不否定自己的優勢,也不諱言自己的缺陷。以人為鏡,從比較中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為自己找準人生的坐標,從而獲得成功和幸福。

自己才是最好的依靠

在各種各樣的俗語中,有一句話是現在的年輕人耳熟能詳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誠然,人生在世,總要或多或少地依靠來自自身以外的各種幫助: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愛護、領導的提攜……但並不代表我們要做別人的影子。

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最可靠最能夠依賴的人就是自己。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小蝸牛問媽媽說:“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蝸牛媽媽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隻能爬,可是又爬得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小蝸牛聽了媽媽的回答,又問:“毛毛蟲姐姐沒有骨頭,也爬得不快,那為什麼它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蝸牛媽媽就回答說:“因為毛毛蟲姐姐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它啊。”小蝸牛又問道:“可是蚯蚓弟弟既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它為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說:“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大地會保護它啊。”

小蝸牛聽完,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我們,大地也不保護我們。”蝸牛媽媽安慰它道:“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成功的人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凡事要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別人。父母也有不在身邊的時候,兄弟姐妹也有幫不上忙的時候。所以,能夠幫得上自己的永遠隻有你自己。隻有自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拯救自己的靈魂。說到這兒,有人會問:靠人有什麼不好?當然不好。過分依賴的心理是脆弱的幫凶,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張雲以前是一個依賴心理很強的人,什麼事都是父母替她做主。她從來不洗衣服,就連上學的時候每個學期開學的報到,都是由她的父母幫助。中學三年,她不會騎自行車,也是讓父母接送。

上大學後,剛離開家的時候是張雲最痛苦的日子,什麼事情都不會做,尤其不會規劃生活,父親給的一學期的生活費被她40天就花完了。買東西不會砍價,總是花很多的冤枉錢。而同學們個個都能幹又懂事。看到比自己年齡小的同學都能將一切收拾得妥當,張雲非常羨慕,私底下向同學請教,同學笑著說:“這有什麼呀,你隻要記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行了。”張雲聽了很受啟發:是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那以後,她學會了很多東西,洗衣、理財甚至做飯,她開始關心父母、體貼父母,從精神上徹底地獨立,再也不去習慣性地依賴別人了。

做人當自強,遇事靠自己,這是萬世不滅的至理名言。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因為依靠別人的人最終隻會變得無所依靠。依靠自己就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就要自立自強。請記住,任何困難都是暫時的,隻有充分地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才能等到雲開霧散的那一天,而依賴別人,會讓你這輩子都一事無成。隻有靠自己才是你唯一的出路。

樹立堅定的目標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目標就好比是一座大樓的地基,隻有把地基打好,大樓才會牢固、堅實,才不至於半途倒塌。所以生活中,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忘記給自己一個目標,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目標。

拿破侖·希爾說過:“許多人埋頭苦幹,卻不知所為何來,到頭來發現追求成功的階梯搭錯了邊,卻已經為時太晚。”

很多人都機械重複著每天的活動,早上起床、吃飯、上班、下班、睡覺,年複一年,周而複始,從不捫心自問自己究竟在做什麼,為了什麼而做這些。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自己就像大海裏漂遊的小船,不知道要去哪裏。當風往東吹,它便往東走,當風往西吹,它便往西走,這樣永遠都在原地徘徊。

20世紀50年代,有一位女遊泳選手,發誓要成為第一位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人。為了達成這目標,她每天都不斷地練習,不斷地為這曆史性的一刻作準備。

終於等到這一天的來臨,女選手充滿自信地昂首闊步,在眾多媒體記者的注視下,滿懷信心地躍入大海中,並朝著對岸遊去。

旅程剛開始時,天氣非常好,女選手很愉快地向目標挺進。

但是隨著離英國對岸的距離越來越短,海上的濃霧也變得越來越濃,幾乎已到了伸手不見五指的程度。

女選手處在茫茫大海中,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她不曉得到底還得遊多遠才能上岸。

她越遊越心虛,越來越筋疲力盡。最後她終於宣布放棄了。

當救生艇將她救起時,她才發現隻要再遊一百多公尺就能上岸了。

眾人都為她惋惜,距離成功就那麼近了。

她對著眾多的媒體大發牢騷:“不是我為自己找借口,如果我知道距離目標隻剩一百多公尺,我一定可以堅持到底,完成目標的。”

很多人終其一生沒有幹成一件真正的大事,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嚐試過,而是因為他們總是半途而廢。他們沒有長遠的目標,因此他們感覺自己的奮鬥似乎越來越沒有意義。他們沒有短期目標,因此他們總是看不見自己的進步,於是他們在失望中一次次地放棄。

所以,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要有一個長遠的目標,這是你前進的動力;也必須有一個短期的目標,因為它能使你時時獲得勝利的喜悅,並在這種喜悅中得到前進的動力。

巴菲特從小就顯露出賺錢天賦。11歲那年他和姐姐一起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買了3000股城市服務公司的股票。

令他們難過的是,沒過多久這支股票就跌到了每股7美元。於是,姐姐便埋怨巴菲特。

後來又過了一段時間,這支股票就慢慢回升到40美元,為了挽回損失,不讓姐姐難過,巴菲特趕快賣掉了股票,但是在不久之後,這家公司的股票很快又漲到了每股200美元。

這件事讓巴菲特有很深的感觸,於是他為自己確定了兩條終生不改的準則:一是設立目標必須要有充分的依據,經過嚴密的思考和精確的計算;二是一旦目標確立後,不管什麼人或因素幹擾,隻要目標合理,絕對不輕易放棄和改變,尤其是核心目標。

追求目標的時候,必須堅定不移,勇往直前。不放棄,不拋棄,這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點。巴菲特後來的成功,正是取決於這一點。

真正的強者是不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初衷,也不會因為困惑而放棄自己的理想。

目標既不能讓成功自然地到來,也不能保證一切都會萬事大吉,要達到成功還需要我們對自己有信心,有足夠的能力以及切實可行的行動,對行動目標有清晰而正確的認知,不會因為外界的種種原因而改變自己的目標。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目標便是成功的起點。隻有當我們明確了人生的目標,才能找到人生的主流,也就找到了奮鬥的方向,我們的潛力也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一個小男孩喜歡跟自己的爸爸比試誰跑得更快,結果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小男孩對這種遊戲樂此不疲。一天小男孩和爸爸在雪地裏散步。小男孩又一次向爸爸提出了比試的請求。爸爸答應了他的請求,但提出了一個要求:“孩子,今天我們也換一換比試的內容,今天我們不比誰跑得快,我們比試誰走得直,看見前麵的那棵大樹了嗎?我們把那裏當作終點,誰的腳印直,就算誰贏。”

小男孩聽了,非常高興地答應了,他心想:每次比誰跑得快,我都贏不了,但是這次隻要我專心致誌地走,走直了,肯定會贏的。

爸爸很快就走到了那棵大樹下,而小男孩卻走得非常認真,他盯著自己的腳,不讓自己踏錯一步。當他終於走到大樹下的時候,他非常高興,因為他覺得這次自己肯定能贏。

當他迫不及待地轉過身來。看自己走的腳印時,他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走出的腳印彎彎曲曲,而爸爸走出的卻非常直。

望著孩子疑惑不解的小臉,爸爸對他說:“孩子,知道你的腳印為什麼不直嗎?那是因為你一直看著你的腳下。”小男孩不等爸爸把話說完,就迫不及待地問:“那為什麼您走就那麼快、那麼直呢?”

爸爸慈愛地笑了笑,說道:“那是因為我一直注視的是前方的大樹,因為那才是我的目標呀。”

在生活中,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一個目標。隻有這樣,才會找準方向,少走彎路。

當一個個小目標實現了,離大目標也就越來越近。在生活中,不論我們做什麼事,心中都要有一個目標。隻有這樣,才會找準方向、少走彎路。如果生活沒有了目標,就好像水上漂浮不定的浮萍,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隻能漫無目的地遊蕩;如果生活沒有了目標,就好比斷線的風箏,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方向,漫無目的地飛翔,同樣也不會創造出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