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斯蒂芬·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了美國最暢銷的作家。在美國最暢銷的25本書中,他一人獨占7本。英國作家克萊夫·巴克也曾說過,美國家庭都擁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就可能是斯蒂芬·金的小說。
不可否認,要獲得巨大成功的人,首先靠的就是自信,相信自己能獲得成功。自信是人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一個人如果很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很容易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心理定式,這將會帶來消極的影響,最終隻能失敗。
借力使力,而不是走別人的路
有一句話說得好:“得人之力者無敵於天下也;得人之智者無畏於聖人也。”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樣樣精通,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但是,你不能完成的事情,不見得別人也不能完成;你不懂的東西,不見得別人也不懂。如果你善於借人之力,那麼,就沒有什麼你不能完成的了。
古語所說的“借風騰雲”、“借力打力”,都是在說一個“借”字,所謂的“借”,其實就是講究借助外部力量以求得發展。帆船出海,風箏上天,都是依靠“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而人的成功,一樣也需要借力。任何人一旦跨入社會,都應該學會待人接物的方法,以便能夠互相提攜、互相促進、互相尊重,否則,難以發展到成功的地步。
理查德·西爾斯原先隻是一個代客運送貨物的小商人。後來他開了一家雜貨店,專做郵購業務,即顧客通過郵件訂貨,他通過郵寄的方式發貨。由於資金太少,隻能提供有限的幾種商品,就這樣,他做了整整5年,生意仍舊毫無起色,每年隻能做三四萬美元的業務。他想,必須與人合作,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把生意做大。
那是一個月色皎潔的晚上,西爾斯到郊外散步,遠處突然傳來了馬蹄聲。不一會兒,一個騎馬趕夜路的人來到西爾斯跟前,向他問路。此人名叫羅拜克,想到聖·保羅去買東西,不料途中迷了路,這個人當時已是人困馬乏。西爾斯將羅拜克請到他的小店中住宿。當晚,兩人談得很投機,於是他倆決定合夥做生意,並成立一家以他們兩人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即西爾斯·羅拜克公司。西爾斯有5年經驗,羅拜克實力雄厚。兩人聯手,可謂相得益彰。合作的第一年,公司的營業額竟達到40萬美元,比西爾斯單幹時增長了10倍。
西爾斯和羅拜克都不懂經營管理,做點小生意還能湊合,但一旦生意大了,兩人都有點力不從心。於是他們決定尋找一個總經理,代替他們進行管理。他們費心搜尋人才,終於找到了一個合格的總經理人選。這個人名叫陸華德,在經營管理方麵很有心得。於是他們把公司大權全部授予陸華德,自己則退居幕後。
陸華德接受任命後,果然不負重托,兢兢業業地為公司效勞。他發現,做郵購業務與傳統的生意不同,一旦顧客對購買的商品不滿意,調換很困難。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很多顧客就會選擇放棄郵購的方式,公司的發展也將因此受到很大阻礙。為此,陸華德嚴把進貨質量關,決不讓劣質品混進公司的倉庫,以保證賣給顧客的每一件商品都是“貨真價實”的。而有些廠商認為陸華德對質量的要求過於苛刻,竟然聯合起來,拒絕向西爾斯·羅拜克公司供貨。
要知道,這可是一件決定公司前途的大事,陸華德拿不定主意,趕緊去找兩位老板商量。西爾斯從內心深處讚賞陸華德的做法,就鼓勵他說:“你這些日子太辛苦了,如果能少賣幾樣東西,不是可以輕鬆一下嗎?”陸華德受到鼓舞,更加堅定了嚴把質量關的決心。那些廠商見抵製無效,又擔心生意被別的供貨商搶走,最終不得不接受陸華德的質量標準。陸華德追求質量的經營策略,使西爾斯·羅拜克公司因此名聲大振,十年之中,它的營業額增長了六百多倍,高達數億美元。
西爾斯作為一個外行,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商人,變成一個全美國知名的大富豪,得益於他用人的成功。他的用人之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人,然後授予全權。這正是用人的唯一訣竅。
荀子說:“借助於車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卻能遠行千裏;借助於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卻能渡江河。”君子本性與別人沒有什麼差別,隻是因為他善於借助和利用外物罷了。
對於任何人來說,要做成一番事業,單憑一己之力肯定是很難成功的。因為不管是在能力還是在智力上,一個人的力量都顯得太過單薄。朋友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裏顯得日益重要,朋友往往使你更容易成功,也會創造出更多的機遇。
一個人力量有多大,不在於他能舉起多重的石頭,而在於他能獲得多少人的幫助。每個人都渴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但不善於借助別人力量的人,是不容易成功的。
與朋友合作,互相幫助的確是成就事業的一種方式。如果能形成“他山之石亦可攻玉”的合作之道,這樣的人定會大有作為。
依賴他人是一種束縛
依賴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具有依賴心理的人缺乏思維和行動的獨立性,更缺乏追求成功的原動力。習慣依賴他人的人一般是很難產生新想法、製訂出新計劃的。依賴他人的行為會嚴重製約其自身潛能的發揮。
依賴是一種束縛。過分依賴他人,就會喪失了自我,成為寄生蟲。對於別人而言,是一種負擔;對於自己而言,是一種悲哀。
在生活的道路上,不能依賴他人,不然就會踩著別人的腳步走。總是聽憑他人主宰你的人生,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樂趣可言呢?擺脫了依賴、拋棄了拐杖能夠自主的人,才能走向成功。所以,我們要勇敢地駕馭自己的命運,不要依賴他人,否則將一事無成,最終被社會所淘汰。
我們都知道老鷹把巢築在樹梢上或是懸崖峭壁上。它會在巢裏放上荊棘,把石子放在上麵,最後再銜些枯草、羽毛、獸皮放在上麵,做成窩。當小鷹出世後,老鷹認為小鷹可以飛的時候便停止喂食了,然後殘忍地攪動窩巢,讓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露出了尖銳的石子,小鷹會被嚇得嗷嗷直叫。這時母親會把小鷹從巢穴裏麵趕出去,小鷹沒了落腳點便往下掉,但是為了自救就張開翅膀,開始生命中的第一次飛翔。
很多人都會認為老鷹非常殘忍,竟然如此對待自己的孩子。可是,事實並不是人們所想的那樣。因為老鷹知道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孩子邁出獨立生活的第一步。如果沒有鷹媽媽那狠心一推,那麼老鷹就不會成為“鳥中之王”了。鷹之所以是鷹,正是因為它們擺脫了一項致命弱點——依賴。
我們不要有依賴他人的心理,因為依賴他人就是在否定自己。盲目依賴他人,不依靠自我奮鬥,缺乏獨立性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依靠的隻有自己!當你遇到困難、身陷困境時,隻有自己才能徹底拯救自己。
有一天,大仲馬得知自己的兒子小仲馬寄出的稿子接連被退回,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們附上一封短信,或者隻是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小仲馬聽了父親的建議,馬上就回絕了,他倔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還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以避免那些編輯先生們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親聯係起來。
麵對那些冷酷無情的退稿箋,小仲馬並沒有沮喪,仍在屢敗屢戰地堅持創作自己的作品。
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的編輯。這位編輯曾和大仲馬有著多年的書信來往。當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仲馬的地址絲毫不差的時候,他懷疑這是大仲馬另取的筆名,可是作品的風格卻和大仲馬的迥然不同。
這位編輯帶著興奮和疑問,迫不及待地乘車造訪大仲馬家。當他得知《茶花女》這部偉大作品的作者竟是大仲馬的兒子小仲馬時,大吃一驚。
“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這位編輯疑惑地問小仲馬。
小仲馬說:“我隻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這位編輯對小仲馬的做法讚歎不已。
《茶花女》出版後,法國文壇的評論家一致認為,這部作品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大仲馬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記》。小仲馬終於靠自己的力量贏得了成功。
依賴是一種束縛,我們隻有摒棄依賴他人的心理,才會讓我們自己認識到自身的力量。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潛能還沒有開發出來。如果我們充分開發並利用這些潛在的能力,每個人都會取得成功。很多人會有依賴心理,究其根源更多的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和價值。因此,我們應該克服依賴的心理,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和認識自己,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打開並充分利用自己的潛能。
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是家中12個男孩中最小的。由於家境貧寒,他12歲時就到哥哥開的小印刷所去當學徒。他把排字當作學習寫作的好機會。不久,富蘭克林認識了幾個在書店當學徒的小夥伴,經常通過他們借書看。隨著閱讀數量的增加,他逐漸能學著寫些小文章了。在富蘭克林15歲時,他哥哥籌辦了一份報紙《新英格蘭新聞》。報上常登載一些文學小品,很受讀者歡迎。
富蘭克林也想試一試文筆,但是,他又不想通過哥哥的關係來采用自己的文章。為此,富蘭克林化名寫了一篇小品,趁半夜沒人時把稿子悄悄地放在印刷所的門口。
第二天一早,他哥哥看到那篇稿件,便請來一些經常寫作的朋友審閱評論。那些人一致稱讚是篇好文章。有一位詩人竟斷定,這是出自名家的手筆。
從此,富蘭克林的文章經常在報上發表,但他的哥哥一直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誰。後來,他哥哥決心要破解這個謎,在半夜時藏在印刷所門口。他哥哥做夢也沒想到,這位“名家”竟是自己的弟弟。
依賴是一種束縛,人隻有靠自己獨立思考,做有主見的人,自己解決問題,才會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天空。一個人活在世上,就應該努力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風采、氣度、才智。請記住,能夠讓你取得成功的不是依賴,是獨立;不是別人,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