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看似反常的舉動,體現了他清醒的價值判斷: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果斷放棄。一般來說,人們總是飄飄然於擁有的喜悅,而戚戚然於失去的悲傷。老人卻以從容的達觀之態,超越於世人之上。的確,與其抱殘守缺,不如主動舍去,或許會給別人帶來幸福,同時也使自己心情舒暢。老人這種舍得的做法,令人頓生敬意,也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位奧運會柔道金牌得主,在連續取得203場勝利之後卻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時他才28歲,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測,以為他出了什麼問題。其實不然,他是明智的,因為他感覺到自己運動的巔峰狀態已經過去,而以往那種求勝的意誌也迅速減退,這才主動宣布退役,去當了教練。應該說,他的選擇雖然若有所失,甚至有些無奈,然而,從長遠來看,這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比起那種硬充好漢者來說,他是英雄,因為他消失於人生最高處的亮點上,給世人留下的是一個勝利者的微笑。
一個職務,一種頭銜,自然意味著一個人在社會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它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適可而止,於是心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後既定,自能應付自如,就不會既忙且亂了。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懂得放下才能收獲更多。
李軍是一名歌手,雖沒有過高的收入,但他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因為他演唱的歌曲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歡樂,這讓他感到由衷地自豪。他總是對自己說:“太陽落下去了還會升起來,我們應該好好地享受生活,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李軍是個愛車的人,他非常向往自己能夠擁有一部車。可是,憑他現在的收入,想買部車子是不可能的。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他經常對他們說:“要是我能有部車,那該多好啊。”朋友開玩笑說道:“你要是買彩票中了獎,就會有車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軍決定去買彩票試一試運氣,沒想到兩元錢的彩票竟然真的中了幾萬元錢。李軍非常開心,他終於可以拿這筆錢去買一輛車了。他整天開著車出去兜風。
但是有一天,李軍把車停在樓下,當他再次下樓時,卻發現車不見了。朋友們知道後,想到李軍那麼愛車,一定會很傷心的,於是都來安慰他:“李軍,丟了車千萬不要悲傷。”聽了朋友的話,李軍哈哈大笑起來:“我為什麼要傷心啊。”朋友們都很不理解地看著他,很疑惑他為什麼會這樣說。
“你們要是丟了兩元錢,會為它而傷心嗎?”
“不會啊,兩元錢而已。”
“那就對了,我丟掉的隻是兩元錢。”李軍很輕鬆地笑道。
及時調整心態才能從容麵對得失。要勇於麵對現實,勇敢承認所失去的,不能總沉湎於已經不存在的東西之中。其實,擁有和失去實際上是相對的,與其為了失去而苦惱,不如用全力去爭取新的擁有。一件事情未成功,不要因此輕視自己的能力。許多人之所以沒有成功,多半因為小看自己,或者是方向不對。
清代文學家蒲鬆齡出身於一個敗落的地主家庭,由於當時科舉製度不嚴謹,科場中賄賂盛行,舞弊成風,他四次考舉人都落第了。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
最後,他放棄了“科舉考試”,而選擇了著書立說。他立誌要寫一部“孤憤之書”。他在壓紙的銅尺上鐫刻了一副著名的對聯: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鬆齡以此自勉。後來,他終於寫成了一部文學巨著——《聊齋誌異》,成為了萬古流芳的文學家。
蒲鬆齡雖然科舉落第,與功名無緣,但他找到了成就自己的另一個方向。在這條新開辟的道路上,他取得了成功,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法國哲學家、思想家蒙田說過:“今天的舍棄,正是為了明天的得到。”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活得輕鬆,而有的人活得沉重?是因為有的人拿得起,也放得下;而有的人拿得起,卻放不下。
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而是放不下。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度量。對於人生道路上的鮮花、掌聲,有處世經驗的人多半都能等閑視之;但對於坎坷與泥濘,能以平常之心視之,就非常不容易。能坦然承受大的挫折與大的災難,是一種胸襟和度量。
有人說,苦苦地挽留夕陽的,是傻子;久久地感傷春光的,是蠢人。什麼都想擁有的人,常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放棄。
成功並不總是青睞那些死守一個真理的執著者,它還格外偏愛那些懂得適時放棄的聰明人。要想達到自己的目標,我們固然要“拿得起”;但與此同時,當我們發現“此路不通”時,也要學會及時地放棄。片麵地偏向任何一點,生命的天平都有可能發生難以控製的傾斜,到時再補救就來不及了。
拿得起,實為可貴;放得下,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隻有放得下,才能將該拿得起的東西更好地把握住,從而抓住最重要的東西。隻有這樣,你的人生才會有一個更好的結局。
除了你自己,誰也不能將你貶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除了自己,沒有人能讓我們貶值。許多人深陷於自卑情緒中不能自拔,實際上是自尋煩惱,自找苦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許多深受自卑感折磨的人,均是將注意的焦點放在自身的弱點上,過於誇大它的影響。他們以為每個人都會注意他們的這些弱點,其實並不如此。
一位美容醫生悟出這樣一個道理:美與醜,不僅僅在於一個人的本來麵貌如何,還在於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一個人如果自慚形穢,那他就不會成為一個美麗的人;同樣,如果他不覺得自己聰明,那他就成不了聰明人;他不覺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隱隱地有此種感覺,那他也成不了善良的人。
有這麼一個故事:心理學家從一個班的大學生中挑出一個最不招人喜愛的姑娘,並要求她的同學們改變以往對她的看法。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大家都爭先恐後地照顧這位姑娘,向她大獻殷勤,陪她回家,大家有意識地從心裏認定她是一位漂亮、聰慧的姑娘。不到一年,這位姑娘變得光彩照人,連她的舉止也同以前判若兩人。她愉快地對人們說:“我獲得了新生。”
確實,她並沒有變成另一個人,隻是在她的身上,展現出了每一個人都蘊藏的美。這種美,隻有在我們相信自己,周圍的所有人也都相信我們、愛護我們的時候,才會展現出來。
還有一個故事:青年寫信給希爾博士說,沒有人喜歡他,因為他的鼻子太大了。於是希爾打算做個試驗,請那個青年列舉6個人的姓名,都是他認為不喜歡他的人,然後,希爾博士一一打電話過去,問他們認為這位年輕人有什麼特點。一個人說他很友善,另一個說他數學不錯,一個女孩子說,他的舞跳得棒極了。這些人沒有一個提到他的大鼻子。很明顯地,唯有他自己沒有忘記他的大鼻子,時時記著這個特征。
在成功與失敗之間,在自信與自卑之間,其實僅有一步之遙,除了自己,沒人能讓我們貶值。
勇於承擔,做你自己
我們要積極麵對生活中的苦難。逃避根本不能解決問題,逃避隻能證明你是個懦夫。逃避一旦成為了習慣,就變得理所應當。其實,每個人都會遭遇到挫折,沒有人的人生道路永遠都是一馬平川。
在很多人眼中,逃避能讓事情淡化,但事實上這並不是好辦法。逃避等於讓時間去解決問題。可是,時間卻不能解決問題。它有淡化的作用,卻沒有淡忘的作用。麵對現實,積極解決,才是最好的辦法,一味地逃避隻能使問題越積越多。
當遭遇問題的時候,很多人不敢去麵對,這一方麵是由於“鴕鳥心態”在作怪——看到危險出現,就把腦袋埋到沙漠裏;另一方麵是由於沒有真正與所恐懼的事物接觸,就把問題無端放大,將危險擴大化。不去麵對,並不意味著問題不存在、不發展、不惡化。逃避問題,最終隻會被問題擊倒。
其實,即使遇到最困難的情況,隻要你冷靜麵對,還會有絕處逢生的可能。諸葛亮擺空城計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我們設想一下:假如看到司馬懿的大軍逼近,諸葛亮就匆忙逃竄,就憑自己那點兵力,豈不很快就會被追擊殲滅?相反,擺出空城計,一直認為“諸葛一生唯謹慎”的司馬懿,反倒對之大疑,結果被嚇跑。
巴菲特是世界最著名的投資家之一,他不僅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股票發展潛力,更有一套深刻的經營理念。他看起來不太過問公司的業務,但是公司的主要骨幹都不會忘記他的囑托:“平時,你們願意給我多打電話或少打電話,自己看著辦。不過,有了壞消息,可一定要讓我盡早知道。”
麵對是成長的契機。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但是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每個人的態度卻各不相同:有的人掉頭就走,嘴裏說著“我覺得這一行不適合我”;有的人帶著懷疑堅持了一段時間,終因各種原因而放棄,去尋找自己心目中“更能發揮潛力的地方”;隻有很少的人能經得住苦和累,在自己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事實證明,最後一種人往往能夠獲得更高的成就。
1832年,林肯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定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經磨難。隨後,林肯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的日子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精神衰弱症。
1838年,林肯覺得身體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林肯雖然一次次地嚐試,但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 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放棄這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事情?
林肯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他又 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林肯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會說“我失敗了”?
然而,林肯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林肯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終於當選為美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