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童話故事:
有一個圓,被人劈去了一小部分,它感到非常自卑。它想要找回一個完整的自己,為此它到處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塊碎片。因為它認為自己不是完整的,所以努力地尋找。在尋找的時候,它滾得很緩慢。一路上,它與鮮花為伴,同昆蟲們交談,充分地享受到了生活的樂趣。它找到很多碎片,可惜都不是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那塊,但它並不氣餒,繼續尋找著……終於有一天,它如願以償地找到了那塊碎片,並且使自己重新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圓。然而,它卻發現自己滾動得太快了,以致錯過了花開的季節,忽略了昆蟲的呢喃,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後來它終於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毅然丟掉了那塊曆經千辛萬苦才找到的碎片。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人與事。人一走向絕對,就走入了誤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無數的人卻不止一次地犯著同樣的錯——過分追求完美。他們常常在生活中尋找完美之人,不僅是對自己的各個方麵要求完美,也要求別人是完美之人。正是由於陷入這種誤區,使得很多人錯失良機,失去友情、愛情,失去自我,甚至改變了對生活、對世界的看法。
一位未婚的先生來到一家婚姻介紹所,進入大門後,迎麵見到兩扇門。一扇門上寫著:美麗的;另一扇門上寫著:不太美麗的。於是他推開“美麗的”門,迎麵又見到兩扇門。一扇門上寫著:年輕的;另一扇門上寫著:不太年輕的。他推開“年輕的”門,迎麵又見到兩扇門。一扇門上寫著:善良溫柔的;另一扇門上寫著:不太善良溫柔的。他推開“善良溫柔的”門,又見到兩扇門。一扇門上寫著:有錢的;另一扇門上寫著:不太有錢的。他推開了“有錢的”門……
就這樣一路走下去,他先後推開過美麗的、年輕的、善良溫柔的、有錢的、忠誠的、勤勞的、文化程度高的、健康的、具有幽默感的九道門。當他推開最後一道門時,隻見門上寫著一行字:您追求得過於完美了,這裏已經沒有再完美的了,請您到大街上找吧。原來他已經走到了婚介所的出口。
這個幽默的故事不隻是講婚姻,更是在講有關完美的話題。在這個世界上,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完美隻是人們的一個努力的方向,不應該成為一個人的終極追求。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和事,我們不必去苛求完美。
美國作家哈羅德·斯·庫辛寫過一篇《你不必完美》的文章,在文中,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因為在孩子麵前犯了一個錯誤,他感到非常內疚。他思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從此不複存在,怕孩子們不再愛戴他,所以他不願意主動認錯。在內心的煎熬下,他艱難地過著每一天。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主動給孩子們道了歉,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他驚喜地發現,孩子們比以前更愛他了。他由此發出感歎:人犯錯誤在所難免,那些偶爾犯錯誤的人往往是可愛的,沒有人期待你是完美的。
一個“完美”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也是一個可憐的人,他體會不到生活裏有所追求、有所希冀的感覺。正因為“完美”,他也無法體會到當自己得到了一直追求的東西時那種喜悅的感覺。所以,不必去羨慕完美。在生活中,正因殘缺,才能讓人有更高的期待。不必苛求完美。完美是一種負累。完美沒有極限,也沒有標準,因而永遠無法企及。追求完美是給精神套上枷鎖、壓上包袱,這樣會忘卻身邊本身就存在的快樂與真實。“知足者常樂”,是一種灑脫,把一切的煩惱與逆境都看作會消逝的煙雲,這就是生活的另一種美:沒有刻意的要求,也沒有失落,一切都還原到真實,於是,完美的並不是事物,隻是愉悅的心情。
我們應該看到自己的優點,也應該接受自己的缺點,世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生。因此,我們不必戴著假麵具去生活。其實很多痛苦和煩惱都是自找的。有的人總是在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試圖控製一些自己本來沒有,或者根本不與自己相關的事物,而同時卻又忽視了自己應當去處理、關照的分內的事情。人生中至關重要的是要明確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了解自己心裏想要的是什麼。
做不成大樹,就做一棵小草吧。自己是自己,別人的得到是因為幸運也好,是因為努力也罷,都不必羨慕,更不應該忌妒。你自有你的長處和優點,做真實的自己比什麼都重要。不必苛求完美,屬於你的,好好把握;不屬於你的,別去奢求。世界上永遠都沒有完美,讓我們學會戰勝自我,學會包容別人,允許每個人個性地存在,學會清醒地認識自我,正確地協調自我,完全地掌握自我,做一個擁有快樂和幸福的人。
率性而為,活出真我
一個人活著的目的不是要讓別人認可,而是發現、創造和享受自己的快樂,享盡人生的年華,這才是一個人的真實價值所在。
一個人率性而為,不僅可以使自己過得輕鬆愉悅,也可以感染周圍的人,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提倡按他人的標準生活,為取得他人的認可而活,使人們追求所謂社會價值的實現,可以說是整個社會文化模式所塑造出來的人生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使人們放棄自己人性的快樂,而去追求他人的認可,成為其他人評價、態度和臉色的奴隸或木偶,被他人的行為所控製。
按照別人的標準生活的結果,必然會使一個人莫衷一是。因為他人或社會的標準是千奇百怪的,滿足了這種標準,就不能滿足另外一些標準,得到了這一部分人的認可,就會失去另一部分人的認可。一個人不可能滿足周圍所有人的要求。
樹立榜樣,表揚、讚美與獎勵,批評、指責與處罰,是整個社會文化的行為模式,但它仍然是一種愚昧、落後、腐朽的社會文化模式。作為個人,我的思想,完全沒有必要受這個模式的控製。隻要我們願意,我們完全可以按照我們自己喜歡的模式去思想,率性而為,沒有必要被社會、被他人像趕牲口一樣地趕著跑。
“率性之謂道”是《中庸》三句教中的第二句,它是順著“天命之謂性”而來的。所謂“率性”是指天所命於人之性,使人對於日常事物皆能合乎當然的規範。在《中庸》的作者看來,人隻要能遵循天所賦予人的人性,也就能夠合乎自然之理,這是人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應該選擇的道路。
當一個人率性而為的時候,他自然就會從實質上去理解別人,尊重別人,而不是簡單地去按照別人的標準做,也不是簡單地讓別人按照自己認可的標準去做。隻有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因這一出發點而導致的給他人帶來的快樂和他人對我們的認同是自然而來的事情,但那並不是我們的追求。正如太陽照亮了地球,不是因為它想要照亮地球,而是因為它本身在燃燒。
伊笛絲·阿雷德太太從小就特別敏感而靦腆,她的身體一直太胖,而她的一張臉使她看起來比實際還胖得多。伊笛絲有一個很古板的母親,她認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總是對伊笛絲說:“寬衣好穿,窄衣易破。”而母親總依這句話來幫伊笛絲穿衣服。所以,伊笛絲從來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動,甚至不上體育課。她非常害羞,覺得自己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樣”,完全不討人喜歡。
長大之後,伊笛絲嫁給一個比她大好幾歲的男人,可是她並沒有改變。她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滿了自信。伊笛絲盡最大的努力要像他們一樣,可是她做不到。他們為了使伊笛絲開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隻能令她更退縮到她的殼裏去。伊笛絲變得緊張不安,躲開了所有的朋友,情形壞到她甚至怕聽到門鈴響。伊笛絲知道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又怕她的丈夫會發現這一點,所以每次他們出現在公共場合的時候,她假裝很開心,結果常常做得太過分。事後,伊笛絲會為這個難過好幾天。最後,不開心到使她覺得再活下去也沒有什麼道理了,伊笛絲開始想自殺。
後來,是什麼改變了這個不快樂的女人的生活呢?隻是一句隨口說出的話。隨口說的一句話,改變了伊笛絲的整個生活,使她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有一天,她的婆婆正在談她怎麼教養她的幾個孩子,她說:“不管事情怎麼樣,我總會要求他們保持率性。”
“保持率性!”就是這句話!在那一刹那之間,伊笛絲才發現自己之所以那麼苦惱,就是因為她一直在試著讓自己適合於一個並不適合自己的模式。
伊笛絲後來回憶道:“在一夜之間我完全改變了。我開始保持率性。我試著研究我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優點,盡我所能去學色彩和服飾知識,盡量以適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主動地去交朋友,我參加了一個社團組織——起先是一個很小的社團——他們讓我參加活動,把我嚇壞了。可是我每一次發言,就增加了一點勇氣。今天我所有的快樂,是我從來沒有想到可能得到的。在教養我自己的孩子時,我也總是把我從痛苦的經驗中所學到的結果教給他們:不管事情怎麼樣,總要保持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