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大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相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以宇宙為空間,在自己的支點上站得住。率性而為是一種自守,以寧靜的心態麵對紛呈的生活,以平常的心態對待不平常的事情,以安靜的心態對待嘈雜的外界,以平和的心境處理世態的炎涼。“無欲自然心如水,有營何止事如毛”,在欲壑難填、混沌紛擾的世界,保持一份清心寡欲的高潔。
率性而為,不是自暴自棄,享樂現在,而是充分利用時間,去學習,去提高,去休息,去娛樂,去享受無論是數字、文字,還是音樂、畫作,抑或是圖像、友情帶給我們的各種快樂。
率性而為,不是放任自己的過失,而是勇於麵對過去,麵對失敗,無視那些失敗帶來的自卑感,以自己最強的自信心迎接未來的挑戰。
率性而為,不是一味地向往美好未來,而是作好迎接未來的各項準備。
率性而為,不是安於天命,不思進取,而是刻苦用功,不畏困難,無視那些不理解的目光,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奮發向上。
率性而為,不是肆意妄為,不是懶惰無為,而是向著自己的理想,努力拚搏,無視那些挫折、困苦、失敗,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理想前進。
追求完美的代價
完美主義者追求完美,他們一般會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認為自己做到100%還不夠,一定要做到101%。
波音民用航空服務部為保持飛機的最佳使用狀態,給用戶提供一流的全天候技術支持。波音民用飛機約占全球機隊總量的75%。同時為行業製定標準,為全球用戶提供一整套具有國際水準的工程、改裝、物流和信息服務,服務對象包括經營客貨運業務等的航空公司以及飛機維護、修理和大修的廠商等,並為全球提供最大最全麵的航空培訓服務。類似於這樣的工作,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完美,哪怕一個小地方出了紕漏,都有可能釀成大禍。
但在生活中,追求完美的結果都是以痛苦而告終的,由於這些人在做事時多數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他們都不甘心,於是又開始向完美努力,結果就導致希望落空了。本來在已取得成績之後,他們應該是高興而滿足的,可最後卻以掃興告終。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保羅·休伊特認為:“過度追求完美是一種病態心理,是不利於身心健康的。”
保羅·休伊特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完美主義。他發現,完美主義者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不管是何種類型的完美主義者,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健康問題,比如沮喪、焦慮、飲食紊亂等。其實隻要放寬心,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再則,追求事事完美不一定帶來成功。
有一則這樣的寓言:
在非洲大草原,有一頭年幼的獅子叫迪奧,它從小就立下雄心壯誌,要成為一頭最優秀、最完美的獅子。後來,這頭年幼的獅子發現,雖然獸類都認為獅子是草原之王,但它有個明顯的弱點,就是在中長跑項目中的耐力比羚羊弱。很多時候,就因為這個弱點,羚羊從嘴邊溜掉了。
迪奧決心改變這個缺點,通過長期對羚羊的觀察,它認為羚羊的耐力與吃草有關。為了增長耐力,迪奧便學羚羊吃起草來,最後迪奧因吃草而變得體力空乏,奄奄一息。母獅子發現迪奧這一做法後,便教育迪奧,說:“獅子之所以成為草原之王,不是因為沒有缺點,而是因為它有突出的優點,它是靠突出的觀察力、優異的爆發力、鋒利的牙齒和準確的撲跳動作而不是靠完美才稱霸於草原的,沒有缺點的獅子是不存在的。”
迪奧聽了母親的話,開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它不再把心思放在改變自己的缺點上,而是盡力去發揮自己的優點。最終,迪奧成了那片草原最強壯的獅子。
很多時候,我們同樣會犯獅子迪奧年幼時的錯誤,為了讓自己變得完美,我們總希望改掉身上的一切缺點。結果,在改變缺點的過程中,放棄了自己的優點,而成為一個平庸之人。
其實,隻要一方麵特別優秀,就非常了不起。若要全麵追求第一,就可能連一個第一都拿不到。因此,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要懂得有所“放棄”,要學會接受“失去”。
任何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劉備文才武略平庸無奇,卻三分天下而居其一。但他知人善任,運用他人的智慧彌補了自己的不足。對此,我們不妨以這樣的兩句古詩來提醒自己,“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對人對事不要追求完美,隻要我們努力去做就可以了。不苛求每個人都對自己滿意。
文物鑒定專家們在鑒別一件寶玉是不是真品時,其中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看它有沒有瑕疵,因為所有的寶玉總會有瑕疵,而人工仿製品往往是完美無缺的。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人都會有優點和缺點,事事都有殘缺、遺憾。不必煩惱,也不必刻意追求完美,以真實的自我麵對社會,我們會生活得瀟灑自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每個人都有歸屬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表現在個體身上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希望別人能給自己肯定和積極的評價。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這需要把握好一個度。如果你過度在乎別人的評價,總是為了讓別人滿意而改變自己,就會使你喪失自己的個性,最後陷入痛苦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所以,不必苛求每個人都對你滿意。
隻要是人,就會不完美
我們不需要按他人的反應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不必要求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如果肯定來臨,你就要接受它;如果它沒有來臨,那麼你就不要想它,你所要做的隻是事情本身。
心靈的陰影包括了許多層麵:膽怯、貪婪、惱怒、自私、懶惰、醜陋、輕浮、脆弱、報複心、控製欲……總之,那些存在於我們身上,而我們又往往極力掩飾和壓抑的特質,全都屬於陰影的範疇。
這些特質卻不會因我們的否認而消失,隻會在潛意識中隱匿起來,悄悄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同感。當我們偶然接觸到自身陰暗麵的時候,第一反應通常是想要逃避,想撇清與這些“消極”特質的關係,哪怕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也再所不惜。然而,恰恰是這些特質最需要我們關注,因為它們可以給我們帶來最寶貴的收獲。
如果我們故意忽視“消極”特質的存在,它們就會盡量喚起我們的注意,當我們的注意力稍微鬆懈的時候,它們就會立即從潛意識裏重新浮現出來。為了壓抑它們,我們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而這種付出完全沒有意義。
詩人羅伯特·布萊把陰影形容為“每個人背上負著的隱形包裹”,我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會把越來越多的東西塞進包裹裏。布萊認為,在生命的前幾十年裏,我們總是努力想把包裹填滿,而在生命的後幾十年裏,又會努力把包裹清空,減輕肩上的負擔。
承認和接納完整的自我,意味著平等對待自己的每一項特質,既不刻意彰顯,也不刻意壓抑。單是大聲說出來“我知道我的控製欲很強”並不夠,我們還必須了解控製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接受它的饋贈,用包容的眼光來看待它。
大多數人都對自己內心的陰暗麵感到恐懼,不願正麵以對,殊不知,隻有擁抱心靈的陰影,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獲得真正充實幸福的生活。把“知識”和“經驗”混為一談,或許是信息時代人們最大的誤區。
我們往往覺得自己“知道”某件事情,於是就不願去切身體驗。對內心陰暗麵的探尋,並不是知性的活動,而是用心去體驗、去感覺的過程。許多人參加過心理培訓課程之後,覺得自己已經什麼都知道了,但是他們並沒有用心去體驗自我,所以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收獲。要追求自由,就必須體驗完整的自我;要追求光明,就必須體驗陰暗。這樣的體驗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期而連續性的。
無論你是否承認,隻要你是人,內心就必然有陰影。如果你自己意識不到的話,不妨問問你的家人、朋友或是熟人,讓他們把你心中的陰影指給你看。我們總以為自己可以把陰暗麵掩飾得天衣無縫,但是那些被我們刻意壓抑的特質,總能找到機會顯露出來,讓周圍的人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