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選擇正確的路,然後正確地前進(3 / 3)

自省就如同一段駕馭駿馬的韁繩。揮動韁繩,駿馬飛馳,像離弦的箭一般直奔前方。但關鍵時刻,我們也要猛然拉起韁繩,讓馬急停下來,因為前麵就是萬丈深淵。這就是懸崖勒馬,而自省就是這勒馬的韁繩。

我們隻要做到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如同將一麵清晰的鏡子放在麵前,照出自己的不足。有位心理學家說過:“能給你幸福的,其實隻有你自己。”的確,隻有做好自己,才有資格得到別人給的幸福。自省吧。雖然會有一些疼,但是很清楚,也很徹底。

西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勵精圖治,為了維護北方的安定,多次派衛青、霍去病等大將征討匈奴,連破匈奴大軍,迫使匈奴內遷。

有一次,漢武帝來到了忠烈村,看到那裏的人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一片荒涼的景象。他去與一位失去右腿的男子說話,隻聽那男子道:“陛下,什麼時候再打匈奴,我還要上戰場。”漢武帝此時大悟,連年的戰爭已讓百姓民不聊生,經濟衰落,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漢武帝下了一份“罪己詔”,讓百姓休養生息。

可見,自省能讓人恍然大悟,不至於一錯再錯。

力求上進的人都是重視自省的。他們知道,自省是認識自己、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自省使人格不斷趨於完善,讓人走向成熟。隻有善於發現並且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才可以進一步糾正自己的過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這樣的情況。每逢工作總結會,不少人發言提及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時,總是輕描淡寫就過去了,認為談缺點會“丟麵子”。其實缺點和不足都是客觀存在的,就像窗戶上的玻璃,總會染上灰塵,隻有“時時勤拂拭”,才能保持明亮光潔。而回避不足,隻會留下隱患,妨礙自己的進步。所以,我們不可以陶醉於成績,更不可以文過飾非。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我們每天都應該自省。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許不難,但要用一顆坦誠的心去麵對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省是自我完善的過程,是治愈錯誤的良藥,是一道清泉,將我們思想中的淺薄、浮躁、消沉、陰險、自滿、狂傲等汙垢滌蕩幹淨,重現清新、昂揚、雄渾和高雅的旋律,讓生命之樹煥發蓬勃生機。

懂得自省,是大智;敢於自省,則是大勇。隻要“坦蕩胸懷對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氣就會倍增。古人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日食過後,太陽更加燦爛輝煌;月食複明,月亮更加皎潔明媚。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後,會得到人們更崇高的尊敬。

古人雲:“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老人們也常說:“做人還是要懂得自我反省好。”懂得自省,是大智;敢於自省,則是大勇。隻要“坦蕩胸懷對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氣就會倍增。

懂的愈多,愈明白自己無知

隻有明白自己無知的人才知道學習,最優秀的人不一定最聰明,但一定懂得不斷學習。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不但才華橫溢,而且廣招門生獎掖後進,運用著名的啟發談話啟迪青年智慧。每當人們讚歎他的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謙遜地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

揚名於世的音樂大師貝多芬,謙虛地說自己“隻學會了幾個音符”。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自己“真像小孩一樣地幼稚”。

法國化學家安德烈取得了成就後,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歐文斯學院專門為他設立了有機化學的新教授職位,格拉斯大學選他為名譽博士,這許多榮譽絲毫沒有改變他的謙虛為人。肖萊馬逝世後,恩格斯在悼文中稱他:“是世界上最謙虛的人。”

被人們稱頌為“力學之父”的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熱學上,他確定了冷卻定律。在數學上,他提出了“流數法”,建立了二項定理和萊布尼茲幾乎同時創立了微積分學,開辟了數學上的一個新紀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麵成就的偉大科學家,然而他非常謙遜。對於自己的成功,他謙虛地說:“如果我見的比笛卡爾要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他還對人說:“我隻像一個海濱玩耍的小孩子,有時很高興地拾著一顆光滑美麗的石子兒,真理的大海還是沒有發現。”

記得曾讀過的一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法國數學家笛卡爾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偉大學者,但他聲稱學習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無知。

一次,有人問這位偉大的數學家:“您學問那樣廣博,竟然感歎自己的無知是不是太過謙虛了?”

笛卡爾說:“哲學家芝諾不是解釋過嗎?他曾畫了一個圓圈,圓圈內是已掌握的知識,圓圈外是浩瀚無邊的未知世界。知識越多,圓圈越大,圓周自然也越長,這樣它的邊沿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麵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當然顯得就更多了。”

“對,對,你的解釋真是絕妙!”問話者連連點頭稱是,讚服這位數學家的高見。

隻有明白自己無知的人才知道學習,最優秀的人不一定最聰明,但一定懂得不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