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我們會遇到許多麻煩事。這時,你便要學會一個“不”字,來減少自己的麻煩。說來也怪,這一個很好發音的字,平時卻很難說出口,但你要記住,一定要強迫自己把這個字說出來,否則你麵臨的將是使自己受到嚴重的損害。
誠然,說“不”會使你失去一樣東西,但是你是否想過一樣更寶貴的東西——在生活中要學會說“不”,這是為了防止那些毒蛇來侵害我們。但是,你應明白,什麼時候說不,什麼時候不該說不。例如,父母的關愛,你不能用“不”來抵擋。社會的責任,你也不應用“不”來推卸。同時,你還應懂得,說“不”時,應有一定實力,這樣,你的話才擲地有聲,否則你的話會顯得蒼白無力,就像一片葉子對大自然說:“不,我不要離開我的母親。”所以說學會說“不”是件很難的事,你要拋棄情麵,掌握時機,還要確定是否有這個力量。無論怎樣,這一個“不”字,該出口時就出口。
“不”是個十分強有力的字眼,在談判時說“不”要講究一定的技巧和藝術,不能簡單地一口回絕對方,斬釘截鐵地對別人說“不”,那會激起對方的反感與不滿。
生活中有太多的困難向我們發起了挑戰。我們應懂得如何抗拒它們對我們發出的警告。勇於說“不”,敢於說“不”,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有所建樹。司馬遷的宮刑,海倫的癱瘓都是他們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司馬遷著成了舉世聞名的《史記》,正是那來自獄中的“不!”聲,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偉業。忍受著黑暗無聲的世界,海倫在對不公命運說“不”的同時,《我的一生》凝聚了她全部生命的光芒,成為人類曆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所以,當生活以不公的態度對待你時,你要懂得大聲對它說:“不。”
客觀看待自己和他人
一個容易忌妒別人的人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強,他們自我自私的特性決定了他們的世界裏隻有自己。如果有別人比自己強,他們就會感覺成了別人的陪襯,這是他們萬萬不能接受的,於是就煩躁不安、心神不定,簡直連日子都過不下去。
每一個有自尊心的人都會有爭強好勝的心理,都希望自己能比別人強;特別是一個強者,更不能容忍有別人比自己強。其實,這種心理是不健康的,正所謂“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總有比自己還優秀的人。我們要想更好地認識自己,就要學會接受別人比自己優秀,避免產生忌妒心理。
每個人都有著他人力所不及的優點,而與其一味地去忌妒別人,還不如接受別人的優秀,並想辦法改變自己的現狀,盡最大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與人比較,對比使人產生了不平衡心理,而這種心理不平衡又驅使著人們去追求一種新的平衡。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一個人能夠做到不昧良知、不損害別人,自覺地接受道德的約束和限製,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去實現自我價值,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稱道和慶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不擇手段,喪失道義,貪欲之心膨脹,讓身心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中,那麼就必然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後果。
周瑜是《三國演義》中家喻戶曉的人物,聰明過人、才智超群,可是他卻心胸狹窄,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對於比自己高明的諸葛亮更是耿耿於懷,常常想要置其於死地,可是卻常常略遜一籌。諸葛亮針對他氣量狹小的性格弱點,巧設“三氣周瑜”之計,使他“怒氣填胸”、“金瘡迸裂”,這位年輕英武,具有文韜武略的東吳大都督惱羞成怒,吐血而亡。他死前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的這句遺言,實際上是他的忌妒心理的寫照。他不是檢討自己的軍事才略的不足,而是忌妒諸葛亮的才智高於自己。
接受別人比自己優秀,並通過努力奮鬥以取得某一方麵的成就來補償自身的不足,從而在傾斜的心理天平上加上恢複平衡的砝碼。貝多芬曾說過:“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許多有所作為的人,都有這樣的思考:越是自己很難做成的事,越是忍不住要去嚐試;越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強,越是試圖去超過別人。正是這樣一種態度,才成就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人生。
何不退而求其次
每一個人都在尋找心目中的完美,當不能實現時,退而求其次,再退而求其次,沒辦法就漸漸地去接受甚至喜歡這個不完美。能夠心甘情願地接受不完美,也未嚐不是一種幸福。
遇事斤斤計較是一個人前進的最大障礙。計較太多,會讓你的人生顧此失彼。當你遇到這些並不能決定人生前途和命運的事情時,不要斤斤計較,否則隻會讓自己痛苦不堪。不必計較的事情就不要去計較,瑣事計較太多了,容易心胸狹窄。人們都說傻人有傻福,做一個成才式的“許三多”是很不錯的選擇。
得不到最好的,隻有要差的了。比如有兩個目標,一個高一點,一個低一點,當高的目標達不到的時候,轉而去實現低一點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退而求其次。
一位憂心忡忡的婦女走進了某個學校的心理谘詢室。
“我很苦惱,”她說,“因為我的兒子。我的兒子隻喜歡上網打遊戲,不喜歡念書,功課很差,數學計算常常錯得非常離譜。他的性格也漸漸變壞,聽不進大人說的話,常常是你剛講了他一句,他已經甩門而去……我真的不知道該怎樣教育這個孩子。”
聽完這位傷心透頂的媽媽的敘述,谘詢師讓她做了三道選擇題。
第一題,假設您現在產期臨近,您希望自己的孩子:(1)將來會長成俊男美女,可是出生時臍帶纏脖,可能有生命危險;(2)將來長相平常,可是生產過程順利。
第二題,假設您生下的這個孩子長到了10歲,您又得麵臨兩種選擇:(1)成績很好,把很多孩子比了下去,可是有一天這個孩子與家人走失,再也找不回來;(2)學習不好,愛頂嘴,耍脾氣,可是吃飯很香,身體健康。
第三題:假設這個孩子長到了成年,您又得做一次選擇:(1)孩子戴上了博士帽,可是被宣告從此不準再見母親一麵;(2)從普通學校畢業,可是允許每天和母親鬥嘴,吃母親燒的菜。
三個問題這位婦女都選擇了後者。不過她仍有疑惑:“你為什麼不能提供一個又聰明又健康又乖巧的孩子的答案給我呢?”
谘詢師回答說:“那個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頂多是你理想中的孩子,現在這個孩子才是你目前真實孩子的狀況啊。”
女士若有所思,臨出門前,她問谘詢師下一步該怎麼做?谘詢師給她布置了一個作業,回去後寫下兒子的8個優點,下次帶來。
第二次到訪,女士給谘詢師說的兒子是這樣的:籃球打得好、吃飯不挑食、會幫著扛煤氣瓶、字寫得很工整、很少生病……說完後,這位女士憂鬱的神色已經不複存在了。
母親很疑惑:“前後不過幾天,為什麼我眼中的兒子不一樣了呢?”谘詢師對她說:“因為你學會了讓步。”有一句話叫退而求其次,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生活的環境日新月異,我們麵臨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為了能夠更好地生活,很多人都不得不嚴格要求自己,給自己訂高目標,這雖然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但嚴格的要求使人們疲憊不堪,過高的目標使人們自信心消弭,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為什麼不能退而求其次呢?嚴格要求之餘允許自己偶爾地放鬆,不觸及原則的事可以適當降低要求,高的目標可以通過很多低的目標積累實現,既然不能一下子實現那些遠大的目標和理想,那就先去實現那些近在眼前的小目標。當小目標一個個地被實現,我們也許會突然發現,我們已經離那個遠大的目標越發近了。
人們對美好事物都有一種渴望和追求,在內心深處都存在著對至善至美的向往與期盼。圓固然完美,但我們沒有必要試圖為自己或周圍的人畫一個完美的圓。不必處處追求圓滿,不能做到最好,何不退而求其次呢?退而求其次可以予人一些生活底氣,也可以使人有所得。這種退步,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退步,而是劍走偏鋒特意為自己留下一點周轉餘地,不把自己逼得太死,以求絕處能夠逢生。退而求其次表麵上看來像是一種逃避,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但實際上,卻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一種讓人們更加自信,生活更加快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