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人生,挺得住才精彩
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非得經過荊棘與荒原不可,沒有千錘百煉,就不會有未來成功的璀璨與輝煌。愛默生說:“困難,是動搖者和懦夫掉隊回頭的橋,但也是勇敢者前進的踏腳石。”挖掘自身潛力,“我”就是最大的寶藏。
學會在困境麵前忍耐
有人說:“人生就是與困境周旋。”麵對困境,我們不能渴求一時的快慰和滿足,更不能輕信好運就一定會馬上降臨。忍耐是應對困境的有效手段。
忍耐是一種執著,更是一種謀略;忍耐是一種意誌,更是一種修煉;忍耐是一種信心,更是人性的自我完善。忍耐不是一味地逆來順受,而是一種主動收縮和戰略調整。善忍耐者必然有著大智慧、大視野、大心胸。
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矛盾。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同時,更應相互忍耐。忍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調控器。平時不要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計較,常記“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和“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警句,不要因小失大。
一個人在流言蜚語麵前,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尤其是在身處逆境的時候,更要學會忍耐,要相信烏雲總是遮不住太陽的,是金子放在任何地方都會發光。忍耐,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融洽。
忍耐與成功相伴。當你不願讓命運來主宰你的一切,但又沒有反擊命運的能力時,切記,應學會忍耐。事實上,忍耐是一種醞釀勝利的高超手段。
西漢時,有一個人叫陳平,是漢高祖劉邦的臣子。他就非常懂得在困境中,必須忍耐的道理。
漢高祖死後,皇後呂雉專權。呂後把戚夫人殘忍地弄成了“人彘”,還將劉邦的幾個兒子都處死了。除掉了劉氏諸王,呂氏一族統治天下。
呂後對反對者采取的政策是一律肅清。陳平為了自保,隻好表示讚同呂後的想法和做法。雖然心中不滿,表麵上仍顯得很聽從呂後的意見。他知道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呂後看到陳平順從,漸漸對他放心了,還把他由左丞相升為右丞相。就是這樣,陳平也還不敢稍懈戒心。他故意怠慢重要的政務,天天沉溺於酒色之中。而這種奢靡腐爛的生活,與他過去精幹灑脫的作風大不一樣。這對呂後來說,當然是高興的事。隻要陳平這樣不問政事,她就可以完全放心了。於是,陳平便裝癡裝傻,隻求保住性命,一心一意等待時機。呂後一死,他便果斷地站出來,支持太尉周勃將呂氏一族的人殺的殺、抓的抓。政權又重新回到了劉家手中。
陳平的忍耐不是因為自甘墮落,而是為了日後能夠更好地反擊,儲存實力。在當時的情況下,呂後專權,呂氏一族勢力極旺,倘若陳平魯莽行事,或戒心稍懈,則隨時都會有性命之憂,更不用說日後恢複漢室江山了。隻有保住了性命,等待有利時機,不能說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忍耐不是向恐懼投降,乃是某個信念,而采取的是把挫折當作經驗,臥薪嚐膽,韜光養晦,積蓄能量,等待時機再成正果。所以說,忍耐是成功過程中必要的手段,也可以說在一樣的條件下,不是比誰的智商高而是看誰的忍耐力強。“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很有道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愣是活活把周瑜氣死了。如果周瑜學會忍耐,又怎麼會是這樣的結局呢?
大人物成就偉業,小人物做一番事業,都需要忍耐,隻不過看是主動忍耐還是被動忍耐罷了。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總會遇到他人的一些損害,毫無緣由的中傷、毆打、誹謗……或是遭受平白無故的是非,給我們帶來身心的傷害。類似的事件大家或許經曆過,也可能以後的日子會遇到。在這種時候,更應該學會忍耐,因為隻有平和的心態,才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寧靜,才會使我們不容易受到更多更大的傷害。
百忍成鋼,人生就像一個磨刀的過程。忍耐好比磨刀石,當心性修煉得清澈如鏡,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時,那就是我們曆經千錘百煉的刀已煉成。
一天一個好習慣,讓你變得更強大
好的習慣可以造就人,壞的習慣可以摧毀人。我們要培養好習慣,改掉壞習慣。許多傑出人士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生活美滿,即使遇到挫折,他們也會馬上調整好自己,走出逆境。詢問他們成功的原因,無不是因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讓他們終生受益。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而壞習慣則是你的敵人,他隻會讓你難堪、丟醜、添麻煩、損害健康或者致使事業失敗。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通向失敗的門。”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功是相當重要的。當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他的人格魅力便會自然得到提升。
一家著名的企業公開招聘管理人才,在應聘者當中,不乏有高學曆者,有曾經從事過管理工作的人,也有口才非常出眾的公關人員。但最後負責招聘的老總卻選中了一位在走廊上隨手撿起一張廢紙的競聘者。後來,有人問這位老總,“為什麼選中那位不占任何優勢的競聘者?”這位老總回答:“一個具備好習慣的員工,就像一座金礦,有這種人格魅力的人一定可以為公司創造更多的財富。”
好習慣像船帆一樣帶領人生起航,讓人生朝著好的方向前進,即使中途遇到暴雨狂風,仍不會迷失在人生的海洋中。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其中一位記者問一位獲諾貝爾獎的老者:“您認為你在哪所大學、哪所試驗室裏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
老者的回答卻出人意料:“是在幼兒園裏。”
又問:“在幼兒園裏您學到了什麼呢?”
老者回答說:“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老者一番真摯的話語說出了一個道理:成功源於良好的習慣。
美國通用電氣的前任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認為,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於他父母對他的教育,讓他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傑克·韋爾奇的父親是一名火車上的檢票員,工作非常地努力。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影響著韋爾奇,他父親每次回家,腋下總是夾著一捆火車上乘客們丟下的報紙。所以從6歲開始,韋爾奇每天都能了解到時事和體育新聞。每天晚上讀報,成了韋爾奇畢生的一種嗜好。讀報不僅是一種獲得新聞資訊的滿足,更是一種判斷大勢、捕捉商機的能力。
由此可見,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也是獲得成功的必要保證。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每天清晨默讀牆上的好詞、佳句,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最終促成了他幽默、詼諧的寫作風格,成為了著名的諷刺小說家。成功的人都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且持之以恒,這造就了他們日後的輝煌。
一個人工作、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信心、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關,習慣又占有重要的位置。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好習慣是可以培養的,壞習慣是可以克服的。
人們常說:“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讓我們播下好習慣的種子,用毅力去澆灌,去成就我們生命的精彩。
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才有機會展現才華
在麵對挑戰時,我們不能半夢半醒地等待著機會的自動降臨,希望機會走到我們麵前來敲醒我們;要不斷地創造機會,努力抓住與我們擦肩而過的機遇。
英國著名小說家艾略特曾經說過:“生命巨流中的黃金時刻稍縱即逝,除了沙石之外,我們別無所見,即使天使前來探訪,我們卻當麵不識,失之交臂。”一個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機會,但是有些人能抓住機會,有些人則不能。
當機遇降臨時,它的身上並沒有貼上“我是機遇”的標簽,相反,它還經常喬裝打扮成不幸、挫折和困難的模樣。目光短淺的人往往看不到,反應遲鈍的人也往往抓不住。隻有少數獨具慧眼、反應靈敏的人,才可能發現機遇、把握機遇,從而成就事業,而獲得成功。
伯納德·巴魯克是美國著名的實業家、政治家和哲人,20多歲就因擁有遠見成為百萬富翁。後來,他還被總統威爾遜任命為國防委員會的顧問和原材料、礦物和金屬管理委員會的主席。1946年,巴魯克成為了美國駐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的代表,在他70歲高齡之時,依然雄風不減。他當年曾經提出過建立一個以控製原子能使用和檢查所有原子能設施的著名計劃——“巴魯克計劃”,這也是當今的國防原子能機構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