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成功人士一樣,巴魯克在創業之初,也經曆過千辛萬苦。正是因為他有一個善於發現事物之間聯係的好頭腦,對於許多人看似毫不相幹的事情,巴魯克卻能發現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並在這種聯係中抓住屬於自己的機會。
有人說:“機遇是智者對勇士的最高嘉獎,不冒險的人就沒有福氣接受智者給人的財富。”不少成功人士,詢問巴魯克有什麼成功秘訣時,他都會說:“我不過是運氣好。”其實,這裏所說的運氣,就是指把握住了機會。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機會像流星一樣稍縱即逝。它燃燒的時間雖然很短,卻往往帶給人們巨大的能量。
1973年,特朗普在報紙上的破產廣告一欄中偶然看到了一則信息——鐵路廣場要出售。於是,他開始聯係出讓方。廣場的事最終沒有落實,但是出讓方提供了另一個信息——一個叫康莫多爾的飯店由於經營不善,多年虧損,飯店的所有者想出讓這些資產,可是卻沒有多少人對此感興趣。特朗普於是去作了實地考察,他看到這個飯店挨著一個地鐵站,每天成千上萬的人上下班的時候都會從這裏經過,這是一個絕佳的位置。特朗普於是把自己想買下這個飯店的事情告訴了他的父親。父親聽說兒子要在城中買下那家破飯店,非常吃驚。因為精明的房地產商人都認為那是筆賠本的買賣。
可是,特朗普並不這麼想,他從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並製訂了一個完美的計劃。他一方麵讓賣主相信他一定會買,卻又遲遲不給訂金,盡量地拖延時間,因為他要說服一個有經驗的飯店經營人一起去尋求貸款。他還要趁著現在經濟不景氣,爭取到市政官員破例給他減免全部稅務。
一切都按照他的計劃進行著,終於特朗普買下了康莫多爾飯店。飯店經過裝修後,更名為海特大飯店。特朗普擁有飯店50%的股權。飯店開張後,顧客盈門,一年的總利潤超過了3000萬美元。
特朗普沒有被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他的目光又落在了曼哈頓繁華路段的一座11層的大樓上。其實,從他剛剛來到曼哈頓,在那個地方逛街的時候,就看中了那座樓。那個位置非常好,堪稱黃金地段。如果能夠在那個地方建一座摩天大樓,那麼它將成為紐約城獨一無二的最大的不動產。經過調查,特朗普了解到那座大樓屬於某商店,但樓下的地皮屬於另一個房地產商,於是他便去找那個房地產商。
房地產商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但是他不是紐約人,不知道這塊地皮的真正價值,更不能理解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居然還有人願意拿出錢來買這塊地皮。特朗普通過幾個回合的艱苦談判,最終以2500萬美元拍下了這棟大樓和下麵的地皮。特朗普決定將舊樓拆除,重建一座大廈。後來,他幾經周折終於拿到了市規劃委員的批準,而曼哈頓銀行也願意為特朗普建造大樓提供貸款。舊大樓的爆破工程引來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為後來新大樓的出售幫了大忙。由於新大樓建造得新穎獨特又富麗堂皇,而且從30層到68層的公寓房間,站在屋內能將城市美麗的風景盡收眼底,於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都爭相購房。大廈尚未完工,房子就賣出去了一大半,為特朗普帶來了巨額的財富。
就這樣,大約十多年的時間,特朗普從一個外來者一躍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房地產大富豪。
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經過幾次改行,而改行的確是人生的重大選擇,可能功成名就,也可能把籌碼輸光。但是機敏的人,都是捕捉商機的高手,他們絕不會讓機遇擦身而過。這種才能很適宜經商,也很適宜做事。
雖然每個人成功的具體方式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成功的道理卻是一樣的,那就是必須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機遇是通向成功的捷徑,抓住了機遇就意味著成功的起航、奇跡的開始。機遇會隨時閃現在你的麵前,你要做的就是迅速地抓住機遇,然後好好利用。
不妥協,不放棄
卡耐基曾說:“世界上大部分的重大事情,都是由那些在似乎一點希望也沒有時,仍繼續努力的人們所完成的。”許多人起初是有信心,有毅力,但遇到困難或者受到挫折後,便立即喪失信心,放棄努力,結果功虧一簣,令人惋惜。
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有些挫折是短暫的,有些卻是長時間的;有的比較輕微,有的則比較嚴重。人們遇到挫折時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會向挫折挑戰,百折不撓;有的人麵對挫折時卻渾身發抖,委靡不振,甚至精神崩潰。而成功又是令人向往的,通向成功的道路是坎坷的、曲折的、艱難的。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不是曆盡磨難?如果成功的路上都是一帆風順,都能一蹴而就,那世界上就不會有人成功有人失意了。不同的態度,不同的反應,決定了每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可能性。
蔣震是山東人,生於1923年,幼年在濟南度過。1949年,蔣震來到香港,他根本不懂本地話,舉目無親,身無分文。為了糊口他曾做過苦力、紗廠染工,當過開礦工人,甚至有數年的時間漂洋到日本替美軍當海外勞工。渾渾噩噩,無固定之職,無隔宿之糧,蔣震與家人過了數年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創辦的“震雄”成功的秘密就是信心加毅力。
在一個偶然機會之下,蔣震由鄰居介紹進入香港飛機工程公司工作。這份工作,成為了蔣氏生命中的轉折點,他首次接觸到機械修理的知識,為日後的工業生涯奠定了基礎。他邊做邊學,買了不少關於機器與操作的書來充實自己,為將來的發展與成功鋪路。離開了“港機”之後,蔣震轉到一家由美國人開設的飛機零件生產商“石利洛”當總管。在這段時間,他不僅對機器的認識增加,更在管理方麵得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後來“石利洛”被捷和集團接管,而蔣震也隻好辭職。
1958年,蔣震憑著一點積蓄,與他的朋友譚雄在大堪村成立了一個小型的修理機械零件工廠,而“震雄”就是取兩人的名字而成的。過了一年,蔣譚二人開始生產一些吹氣機,製造醫生用的塑膠藥水瓶;之後,他們嚐試製造吹瓶機,緊接著又推出一係列薄膜壓出機。可惜,由於他們資金有限,生產技術又落後,生產的機器很快便受到市場的淘汰。合夥人譚雄見生意不好,心灰意冷,提出退股。從此,蔣震便單槍匹馬地一個人應戰,獨資經營。
蔣震的意誌堅決,不被失敗所挫,仍然埋頭研究吹瓶機的製作與改進。每天花上近20小時在工廠,很多時候連家也不歸地在工作。終於在1965年,“震雄”推出了先進的螺絲直射注塑機,獲得中華廠商會第24屆工業展覽會“最新產品榮譽獎”。在這之後,“震雄”不斷革新和改良它的產品,業務由本港逐漸發展到海外各地;在1971年,它研製成了香港首部全油壓增壓式四安士螺絲直射塑膠機,備受廠方讚揚,奠定了“震雄”的工業地位。
1973年,爆發了全球經濟災難性的石油危機。香港的塑膠業首當其衝,單在1973年的8~10月期間,已有77家塑膠廠挨不下去而倒閉。“震雄”也由此欠下銀行200多萬債務,被銀行逼迫著要還款,蔣震與銀行交涉,獲準將存貨與機器出售,按月攤還欠款。這個時期的蔣震,每日工作20小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克服這個危機。結果,3個月之後,他償還了100多萬的債務。銀行見“震雄”信譽良好,便沒有進一步追付欠款,而“震雄”便因此得以養精蓄銳,在經濟複蘇之後,它終於也一飛衝天,光芒璀璨。
現在,震雄集團的機械遠銷全球40多個國家。它的營業額每年高達1億元,而雇用的員工有1400多名。
隻有麵對困難百折不撓、遇到挫折絕不妥協的人,才有可能登上成功的巔峰。如果因為遇到一點困難就灰心喪氣,受到一點挫折就悲觀失望,因此無法振奮精神而選擇放棄,這樣的人是永遠都不可能達到成功目標的。
“士人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事業成功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不斷戰勝失敗的過程,尤其是成就大事業者,更是如此。這就需要信心堅定,不能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輕易動搖或是放棄,否則的話,就會一事無成。挫折不等於失敗。失敗尚有轉化為成功的可能。
蔣震的前半生可謂曆盡滄桑,但他認為這恰恰是他成功的基礎:“一個真正生活過的人,必須親身經曆過內心的痛苦與皮肉的磨煉。”就是這種“內心的痛苦與皮肉的磨煉”,令蔣震自強不息,逐漸克服和超越那令人窒息的艱苦環境,最終成為一位工業巨子。
定期地讓自己清零
在人生路上,每個人不都是在不斷地積累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你的名譽、地位、財富、親情、人際、健康、知識,等等,當然也包括了煩惱、憂悶、挫折、沮喪、壓力,等等。這些東西,有的早該丟棄而未丟棄,有的則是早應儲存而未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