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人生,挺得住才精彩(3 / 3)

哈佛大學的校長來北京大學參觀訪問時,曾講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曆:

有一年他向學校請了三個月的假,然後告訴自己的家人:“不要問我去了什麼地方,我每星期都會給家裏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然後這位校長就去了美國南部的農村,去農場幹活,去飯店刷盤子。在農場做工時,背著老板吸支煙,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地說幾句話,他都覺得很高興。

最後他在一家餐廳,找到了一個刷盤子的工作,但隻工作了四小時,老板就與他結了賬,對他講:“老頭,你刷盤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這位校長回到哈佛後,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工作環境,但感到換了另外一個天地:原來在這個位置上是一種象征、是一種榮譽,而這三個月的生活,讓他改變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讓自己複了一次位,清了一次零。

定期地為自己清零,這樣才會更上一層樓。

你一定有過年前大掃除的經驗吧,當你一箱又一箱地打包時,是不是驚訝自己在過去短短幾年內,竟然累積了那麼多的東西?你是不是懊悔自己為何事前不花些時間整理、淘汰一些不需要的東西,否則,今天就不會累得你連腰都直不起來?

大掃除的懊惱經驗,讓很多人懂得一個道理:人一定要隨時清掃,及時淘汰不必要的東西,日後才不至於變成沉重的負擔。

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不是每天忙忙碌碌,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以至於總是沒能好好靜下來,替自己做“清掃”?

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在人生路上,每個人不都是在不斷地積累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你的名譽、地位、財富、親情、人際、健康、知識,等等,當然也包括了煩惱、憂悶、挫折、沮喪、壓力等。這些東西,有的早該丟棄而未丟棄,有的則是早應儲存而未儲存。

不過,有時候某些因素也會阻礙我們放手進行大掃除。比如有時太忙、太累,或者擔心掃完之後,必須麵對一個未知的開始,而你又不能夠確定哪些是你想要的。萬一丟掉現在的,將來又撿不回來,怎麼辦?

房間裏雜七雜八的東西多了,就會讓人感到壓抑和不舒暢,這時就需要我們對房間進行打掃和清理,而人的心裏更需要定期打掃和清理。

生活的競技場上,我們每個人都是賽手,賽出的結果千差萬別。撇開環境和機遇等其他因素,其根源就是精力分配不同。人的精力是一個常數,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不會清零也就無法記住。

生活需要記憶,我們需要記住經驗、關懷、友情以及愛情……但生活也需要清零,整理人生的坎坷,掃除生活的煩惱。將成功的輝煌歸零,永遠保持前進的姿態,將個人的恩怨清除,永遠保持平和與善良。心靈的定期“清零”,有時候比儲存更重要。像親朋之間偶有不快,鄰裏之間偶生摩擦……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把心房塞得滿滿的,耿耿於懷,總放不下,這樣的人怎麼能過得輕鬆快樂呢?

心靈掃除的意義,就好像是生意人的“盤點庫存”。你總要了解倉庫裏還有什麼,某些貨物如果不能限期銷售出去,最後很可能會因積壓過多而拖垮你的生意。生活就像過濾器,隻有過濾掉雜質,才能留下精華。清零其實是一種舍棄,不會清零,不懂得給心靈減負,那麼心靈重負同樣會把人拖垮。

相信自己能吃苦

文學大師巴爾紮克說過:“苦難是生活最好的老師。”人生的磨難對於我們而言,是一種可貴的教育,能讓我們脫胎換骨,成為一個能成才、能做事的人。

有一塊土坯,因為害怕火燒,在進窯之前偷偷從車上溜了下來。它想:就憑這暖暖的太陽,何愁曬不硬呢?這個辦法既舒服,又保險,何必忍受那種煙熏火燎,讓自己痛得不行呢?於是它固執地躺在地上,自由自在地享受著溫暖的日光浴。

沒多久,窯裏開始有磚出來了,紅紅的,硬硬的。土坯看著當初的同伴都成了材,既不羨慕,也不著急。它感覺自己也在漸漸變硬,隻是沒有那耀眼的紅色罷了。但它不明白,沒經過煆燒,失去的不僅僅是漂亮的紅色。過了幾天,村子裏下起了雨,土坯支持不住,越變越軟,最後變成了一攤稀泥;又過了幾天,經過風吹日曬之後,就再也找不見土坯的蹤影了。而那些經過了煆燒的磚呢,則綻放著紅紅的笑臉,舒服地曬著陽光。

人人都希望做事能“一帆風順”,甚至常將它作為一種祝福贈送給他人。但事情卻不會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美好,做人做事都免不了遭遇挫折,經受磨難。我們不能片麵地認定磨難是個壞東西,而應該看到它對於我們“成才”的益處。

不經千錘百煉,怎能堅硬如鋼?害怕磨難的人,即使僥幸取得了一點成就,也沒有為成功建立結實的根基,因為他本人的“材質”沒有得到改變,仍然是塊土坯而不是磚,是塊頑鐵而不是鋼。

有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遭受過兩次慘痛意外事故。第一次不幸發生在他46歲的時候,一場慘烈的飛機意外事故,使他身上65%以上的皮膚都被燒壞了。為此,他做了16次手術。這次可怕的災難,使他整個臉部因植皮而變成一塊彩色板。他的手指沒有了,雙腿特別細小,而且無法行動,隻能癱在輪椅上。他拿不起叉子,撥不動電話,也沒辦法一個人上廁所。

麵對這種殘酷的現實,一般人都會痛不欲生,可是這個人卻沒有被挫折打倒,不肯向命運認輸。他說:“我完全可以掌握我自己的人生之船,我可以選擇把目前的狀況看成是一個起點。”靠著這種不服輸的精神,6個月後,他親自駕駛著飛機飛上了藍天!

四年之後,命運再一次將不幸降臨到了他的身上,他所駕駛的飛機在起飛時突然又摔回跑道,他的12條脊椎骨全部被壓得粉碎,腰部以下永遠癱瘓!有那麼一刻,他幾乎絕望了:“為什麼這種事老是發生在我身上?”

但堅強的他沒有把這些災難當做是自己消沉的理由,他說:“我癱瘓之前可以做1萬種事,現在我隻能做9000種。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我無法再做的1000件事上,或是把目光放在我還能做到的9000件事上。我的人生遭受過兩次重大的挫折,所以,我隻能選擇不把挫折拿來當成放棄努力的借口。”

這位生活中的強者就是米契爾,正因為他永不放棄努力,最終成為了一位百萬富翁、公眾演說家、企業家,還在政壇上獲得一席之地。

文學大師巴爾紮克說過:“苦難是生活最好的老師。”人生的磨難對於我們而言,是一種可貴的教育,能讓我們脫胎換骨,成為一個能成才、能做事的人。這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多昂貴的東西也換不來的。

範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他的名句。在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在徐州過世,家境從此變得窘困。兩年後,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到了山東長山縣朱文翰家,範仲淹也更名為朱說。童年時的範仲淹學習非常刻苦,寄讀於附近的醴泉寺,經常徹夜不眠地讀書,等到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因為家境貧寒,他每天隻用一把米煮成稀粥,放涼凝固後,用木棍劃成4塊,再取一點搗碎的醃菜當菜,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後人廣為流傳的“劃粥斷齏”的典故。

寄人籬下的範仲淹有著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曆。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浪費行為,便好言規勸,朱家兄弟脫口說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範仲淹聽了一愣,覺得話中有話,不斷追問下才有人告訴了他的身世。從此範仲淹下定決心要獨立生活,並毅然辭別母親到南京(今商丘市)應天府書院求學。

當時南京留守的兒子也在這裏讀書,看到範仲淹窮得經常吃不上飯,非常同情,就從家裏帶一份飯菜給他。沒想到直到飯菜發黴壞掉,範仲淹也沒吃。範仲淹就解釋說:不是我不感激你的厚意,隻是我已經習慣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後還能吃得下粥嗎?

後來,範仲淹考中了進士,被任命到現在安徽省廣德縣一帶當了個審理案件的九品小官。由於他剛直不阿、直言敢諫,且才華出眾,最後做到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一個生長在貧寒中的孩子能有所成就,青史留名、流芳百世,不能不說是兒時的磨難曆練出來的結果。

磨難是人生的財富,曆練得越多,見識就會越廣,懂得的道理也就越多,對人生也就觀察理解得更深刻,做人的彈性更大,做事更容易成功。而沒有經曆風霜雪雨的人,就像溫室的花朵一樣易碎易折,不能夠承受壓力、考驗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