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若不懂修正自己,走到哪裏都會是困境
最有成就的人,就是那些能夠從錯誤中學到經驗、不斷修正自己的人。因為重要的不是我們是否失敗,而是要弄清楚是怎麼失敗的,要如何走出困境,也就是說,失敗不僅為失,也為得。
請對你身邊的人好些,學會處理人際關係
在人際交往中,你的態度決定周圍的人際關係。你對別人的態度和別人對你的態度事實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是一樣的。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我們往往能夠從別人的臉上讀到自己的表情。”
每個人所接觸的人是各種各樣的。他們中有的與自己合得來,有的與自己合不來。雖然,我們有權力選擇和什麼樣的人交往,甚至可以盡量不和自己性格不合的人交往,但這絕對不是一個理智的選擇。這樣的選擇,會讓我們思想越來越閉塞,心胸越來越狹隘。人作為一種群居動物,注定了必須和不同類型的人相處、交往,才能更好地發展。因此,我們隻有以積極、友善的態度和人交往,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孩子,從小就覺得周圍的人對自己都不好,所以心中一直充滿了怨恨。於是,他每天都要到山穀裏,對著山穀大喊幾聲:“我恨你。”於是每次,山穀也都回應他無數聲的“我恨你”。於是他變得越來越憤恨這個世界,憤恨身邊的每一個人和每一樣事物。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對母親說了這件事,母親笑著對他說:“你今後試著對山穀喊‘我愛你’,去聽聽山穀會怎麼回應你呢。”
於是,那一天他對著山穀喊:“我愛你。”山穀回應了他無數聲:“我愛你。”從此他每天都對著山穀喊:“我愛你。”山穀也每天回應他無數聲的“我愛你”。漸漸地,孩子發現原來身邊有那麼多人在愛著他,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他從前都沒有發現。從此,他再也不憤恨了,每天都帶著快樂的心情健康地成長著。
人際交往就像山穀回聲,你付出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你耕種什麼,就能收獲什麼。如果你用真誠而積極的態度對待別人,你也同樣會收獲別人的真誠和積極;如果你以虛假、消極的態度對待別人,你也同樣會收獲別人的虛假和消極。
曾經有位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兩組參加者向同一位女士打電話。在打電話之前,實驗人員就告訴第一組的參加者,說這位女士是一個冷酷、乏味、枯燥、呆板的人;而告訴第二組參加者,這位女士是一個熱情、活潑、開朗而且有趣的人。結果發現,第二組的參加者與那位女士交談得非常投機,通話的時間也明顯比第一組的參加者時間長。相反,第一組的參加者與女士的交談則很難順利地進行下去。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參加者事先的預期或看法受到了他人的影響,所以,他們形成了一個先入為主的看法。
在人際互動中,人們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你怎麼看別人,別人就怎麼看你;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就怎樣對待你。否則,對方就容易感到不平衡。如果你事先對他人有一些消極的看法,那麼,這些看法一定會無意識地流露出來,表現在你的語言或非語言的信息上。而對方覺察到你發出的信息後,也會作出相應的反應。所以,我們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真誠地關心和尊重他人,這樣,我們也就會得到他人的尊重與體諒。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人對他人的抱怨,大罵他人如何不夠朋友,如何在關鍵時刻袖手旁觀甚至落井下石。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為別人做過什麼?你有沒有在他需要時伸出溫暖的手?你有沒有故意或者無意中傷害過他?如果你對他人沒有任何幫助,又怎麼能指望別人對你伸出援手呢?與人相處最忌諱的就是私心太重,一個人如果時時刻刻隻關心自己,隻想著自己能夠從別人那裏得到什麼,沒有想過自己能對別人做點什麼,對他人的事情不聞不問,那麼這個人肯定是不會受大家歡迎的。
晨晨在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個廣告公司,做設計工作。剛走出校門不久的晨晨年輕氣盛,高傲自大,總認為自己是最棒的,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公司一些有資曆的員工,經驗很豐富,但年齡大一些,晨晨就總拿自己是年輕人在他們身邊炫耀。如果同事有不懂的地方,她就會將其嘲笑一番。漸漸地,公司裏的人幾乎都不喜歡晨晨,她成了孤獨的人,她沒話找話地和同事說話,別人也對她愛答不理。老總交代的任務,有很多是需要經驗才能完成的,晨晨請教有經驗的同事的時候,同事也不願意幫助她。晨晨的工作做得沒有任何起色,還經常出錯。不久,晨晨被辭退了。
一個人充滿熱情、待人和善、善於交往,別人也必然樂意與之接觸,給予較高評價;相反,如果一個人自私勢利,待人虛情假意,處處提防,那麼別人對之也自然冷漠無情起來。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人和諧相處是每個人所希望的。把握交往成敗的關鍵在於調整自己的態度,要知道,你的態度決定著你周圍的人際關係。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要做對社會有用、對他人有用的人。好人終有好報,我們要做一個被別人所需要的人,那樣我們才能生活得快樂、幸福。
你可曾注意到周圍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總是不停地抱怨,抱怨自己沒有得到理應得到的對待。他們斤斤計較自己的權利是否被侵犯了,往往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好像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應該得到好評,甚至一些服務性機構中的誌願者都忘記了自己當誌願者的初衷,開始在別人的讚譽中得到滿足,而不是從自己給予別人的幫助中獲得滿足。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保持一種樂於助人的態度,不要因為某項任務是“別人”的工作,就對它視而不見。其實,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
連續三個多月,丹尼餐廳的營業收入根本無法與成本持平,在經濟景氣時,這間小餐館也曾有過門外排長龍的日子。而今晚,丹尼算了算賬款,他決定:餐廳就開到今天吧,因為他已無力再承擔虧損了。
應該是用晚餐的高峰期,店裏卻隻坐著一對父子,兩人共點了一份套餐,孩子不停地吵鬧著,父親先是不予理會,接著不耐煩地要求孩子安靜。
此時,有個戴著帽子、臉色陰沉的男子走進店裏,丹尼上前招呼,心想:或許這就是餐廳的最後一個客人了,不如多招待他一些吧。能做的雖然不多——幸運餐桌免費招待,但這小小的驚喜,或許能帶給他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快樂。
男子點完餐後,丹尼笑著對他說:“恭喜你。你所坐的位置,正是本日的幸運餐桌。不僅所有的餐點免費,還可以獲得額外的招待呢。”
男子驚訝地看著丹尼,說:“沒想到我竟然這麼幸運。”丹尼笑著為男子送上招待的甜點,男子也因此露出了笑容。隔壁桌的孩子看到了,吵著說:“爸爸,我也要吃甜點。”父親卻說:“沒錢,吵什麼吵。”看到了這一幕,男子對丹尼說:“那麼,我也將我的好運分一點給其他人吧。”
於是,他請丹尼將甜點送到對麵那對父子的桌上,孩子看到甜點,開心得又叫又跳,那位父親也露出了笑容,走到男子的桌旁向他道謝。
隨後,兩人便坐下來聊天,才知道這名男子是一家小公司的老板,名叫庫爾。庫爾問那位父親是做什麼工作的,隻見他沮喪地回答:“我原是產銷經理,但因公司營運狀況不佳,已通知我做到月底……”
聽到他這樣說後,庫爾想了一想,說:“嗯,我的公司正在招聘業務方麵的人才,你有興趣試試嗎?”
這位父親露出驚訝的表情:“這……當然好啊。”兩人便約定了明日到公司麵談的時間。
這天過後,丹尼決定再堅持一陣子,並決定每天都選出一張幸運餐桌,用來招待坐在那張桌子上的客人。消息傳開後,許多人都好奇地要來碰碰運氣,而丹尼餐廳的人氣因此變得越來越旺。
幾年過去了,庫爾已是丹尼餐廳的老顧客和好友。有天,庫爾突然問起丹尼:“你知道,當我第一次走進餐館的時候,心裏在想什麼嗎?”
丹尼搖搖頭,庫爾淡淡地說:“其實,那天晚上,我走進餐館是打算飽餐一頓後,就想辦法結束自己生命的。”
庫爾繼續說道:“那天,我的妻子給了我一封信,信中說她再也無法忍受我因為工作忙碌,而時常忽略她,所以她決定與另一個男人遠走高飛。在那晚,我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我是那麼愛她,她卻感受不到,我真是對這世界灰心到了極點。”
庫爾抬起頭來,對丹尼微笑了一下,說:“但也就在那晚,我坐到了幸運餐桌。一開始,我內心覺得諷刺,但當時我沒想太多,就將幸運分給其他人,並看到其他人開心地響應時,我突然深深地覺得,自己還是有用的,於是,我開始重建自己的信心。”
丹尼看著庫爾,眼眶裏盈滿了淚水,他深深了解到:真正的幸運,其實是來自於不顧自己損失的無私給予,而自己,也正是那眾多幸運者中的一個。
常常聽見有人抱怨在辦公室裏遭人暗算和欺負,辦公室鉤心鬥角的現象似乎很普遍。試想一個人如果每天都活在耍心眼兒、使詭計上,那麼生活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個故事吧:有兩隻刺蝟,在寒冷的冬天相遇,它們都試圖從對方身上取暖,於是它們嚐試著互相靠近,但是它們總是被對方的刺紮得嗷嗷直叫。慢慢地,它們找到了經驗,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角度靠近,使彼此既不被對方刺著,又能夠從中相互取暖。這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它們果然不再冷了。
工作上也是這樣,一味地互相計較、互相傷害,靠排擠對方來使自己得利,也許能得到一時的利益,但最終會被對方撞得頭破血流。所以,同事之間,不妨尋求一種公平正直的合作方式,在工作時互相配合,彼此從對方身上吸取經驗,共同進步。這樣比互相排擠、遮遮掩掩不是更有利於工作上的進展和彼此事業的發展嗎?
俗話說:“獨木不成林。”一個人的力量如何能大過團體的力量呢!又有“三個臭皮匠,抵過一個諸葛亮”之言,一個人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幫助,不能從別人身上吸取力量,他就可能永遠是一個“臭皮匠”;如果他借助了別人的力量和智慧,則有可能很快成長為一個“諸葛亮”。
我們要爭取與同事建立團結、合作的良好關係,以誠待人,最終得到對方的感激和信任,從而有助於我們事業的發展。
人對人的真愛,往往就在於不計成本地付出。仔細品味生活中的人和事,你就會發現,那些得到回報的人,當初一定是不計成本、甘願貢獻的人。別忘了這句話:有付出才有回報。隻要你願意,你可以改變很多事;隻要你願意,你可以帶給很多人快樂;隻要你願意,你可以拯救很多人,包括你自己……
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功是相當重要的。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通向失敗的門。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而壞習慣就是你的敵人,它隻會讓你難堪、丟臉,隻會給你添麻煩,隻會損害你的健康或者導致事業失敗。當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他的人格魅力自然便會得到提升。”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一個動作,重複21天就變成習慣性動作;同一個想法,被重複驗證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在21天後進入為期90天的穩定期,度過了90天的穩定期後,這項習慣就成為你生命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當然,改變壞習慣也許要花更大的力氣,甚至需要有一種“野狼斷掌”的精神,但隻要不放棄,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改變。
有3個年輕人,結伴外出。
在一個偏僻的小鎮,他們發現了一種又紅又大、香甜可口的蘋果。由於地處山區,信息、交通都不發達,這種優質蘋果隻能在當地銷售,售價非常低。
第一個年輕人立刻傾其所有,購買了10噸最好的蘋果,運回家鄉,以比原價高兩倍的價格出售。這樣往返數次,他成了家鄉的第一名萬元戶。
第二個年輕人用了一半的錢,購買了100棵最好的蘋果樹苗,運回家鄉,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果苗種上。他用了整整3年的時間看護果樹,澆水灌溉,而沒有一分錢的收入。
第三個年輕人找到果園的主人,用手指指果樹下麵,說:“我想買些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