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人生就像一次旅行,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終點(3 / 3)

你開始一項新的工作,愛上某個人,進入某個城市等,都是命運給予的偶然。但是,不管是怎樣的開始,堅持就是一切。

有個年輕人去微軟公司應聘,而微軟公司並沒有刊登過招聘信息。見總經理疑惑不解,年輕人用不太熟練的英語解釋說自己是碰巧路過這裏,就貿然進來了。總經理覺得很新鮮,破例讓年輕人一試。麵試的結果是年輕人表現得十分糟糕。他對總經理說是事先沒有準備,總經理以為他不過是找個托詞下台階,就隨口應道:“等你準備好了再來試吧”。

一個星期之後,年輕人再次走進微軟公司的大門,這次他依然沒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現要好很多。而總經理給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樣:“等你準備好了再來試。”就這樣,這個年輕人先後5次踏進微軟公司的大門,最終被公司錄用,成為公司的重點培養對象。

沒有招聘啟事直接毛遂自薦,而且一次沒成功而自薦了5次的人。當然,這是一個最後獲得了成功的人。他第一次踏進微軟的大門,是因為碰巧路過,覺得新鮮。就這樣偶然間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像這個年輕人一樣,因為偶然的念頭去做某件事,開始某個計劃,但是稍遇挫折你就放棄了。對於你而言,那是一次偶然的開始,可以偶然的結束。但是,能把偶然的開始當作必然的命運的人,是可以抵達成功彼岸的。

人比山高,腿比路長

俗話說的好,站得高望的遠。司馬遷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要走的路很長,當我們攀越過更高的山峰時,才會領略到人生非常之景觀。

你有訂計劃的習慣嗎?你規劃過自己的人生嗎?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或許你會記下每天要做的事情、每周要完成的任務,但是從沒有想過太久遠的事情。對你來說,那是渺茫而不可知的未來,想也是白想。

你聽從命運的安排,走一步算一步,然而就是現在的這種想法造就了你今生“走一步看一步”的命運。是的,夢想的確是遙遠的,正因為遠才稱之為夢想,但是夢想是可以接近的,即便它遠在天邊,如果你堅持不懈地一步一步走,一定會達到目的地。可是很多時候,太過遙遠的路標或夢想總是讓我們感到絕望和疲憊,好像永遠也到不了似的,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把自己的道路分段,給每一段都取上你喜歡的名字,然後滿懷快樂與希望,一步一步走下去。當然在走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這樣才不會半途而廢。

鄭智斌在1993年進入浙地珠寶有限公司,當時每月工資才可以拿到200多元,每天晚餐隻能吃兩元一碗的麵條或炒飯。但是他堅持每天第一個到公司上班,中午其他員工休息時,他都在默默幹活。正是因為這樣,他不但學到了過硬的技術,也贏得了公司的信任。1997年,公司推薦鄭智斌到蕭山一家大型珠寶零售商行工作,年收入在4萬元以上。兩年後,他又承包了商行的售後服務部,隨之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多。

如此穩定的工作,豐厚的收入,使鄭智斌在2002年毅然辭去了工作。為了創業,他經常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第一年下來還是虧掉一筆錢。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鄭智斌又籌集資金,把珠寶店鋪移到黃金地段,還花高價請專業人士對員工進行培訓,直到策劃品牌營銷、廣告宣傳。鄭智斌通過對經營理念和內部管理的不斷創新,使事業逐步走上了正軌。從一間店鋪開到兩間、三間、四間……他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2005年,鄭智斌把珠寶店開到了衢州。2006年,他被授予了“首屆衢州市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稱號。現如今,他正與外地客商進行合作,以加盟連鎖的方式進一步把自己的事業做大做強。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都有過一個美好的“登天”之夢,但真正把夢做成現實的,還是那些苦下決心,一步一個腳印的人。

有人也許會這麼問,為什麼要走向山巔,為什麼要走向遠方?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也是很好啊?其實這樣的人生選擇也很好,隻是會錯過太多的風景,會留下很多的空白。王安石說:“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容易攀登的地方,你易他也易,自是人多。而陡峭艱澀之處,到的人就少得多了。於是那高絕之處的奇偉瑰怪,非常之觀也自是隻有這極少的人才可以看到的。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也如登山,也如走遠路。在人生漫長的征途上,有無數的風景需要你去欣賞去發現,有無數的山頭,等待你的登攀;有太多的道路,等待你的腳步。為了那遠在天邊,高在山巔的目標,想超越自我把潛伏在內心最深處的潛力、動力、戰鬥力,全部挖掘出來,加上堅持不懈的勤奮,加上勇於挑戰的魄力,再加上必勝的信念,一定會取得成功。到時候,你才能體會到“一覽眾山小”的喜悅,你才能感受到走遍天涯海角的喜悅和安慰。還記得汪國真的《山高水長》嗎?

呼喊是爆發的沉默

沉默是無聲的召喚

不是激越

不是寧靜

我祈求

隻要不是平淡

如果遠方呼喊我

我就走向遠方

如果大山召喚我

我就走向大山

雙腳磨破

幹脆再讓夕陽塗抹小路

雙手劃爛

索性就讓荊棘變成杜鵑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就算無人喝彩,

也要守住自己的人生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人人都會麵對眾多的誘惑,稍有不慎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麵對誘惑,我們太需要堅守了,堅守我們的理想,堅守我們的信念,堅守我們的人生。哪怕無人喝彩,我們也要堅守。

在喧囂浮躁的時代生活的我們,更應該學會“堅守底線”,不為醜陋世俗所左右,不為陳芝麻爛穀子之事所糾纏,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如銀竹高風亮節,堅守住底線,終使在漫漫長路一個人走,也不會迷失自我,穩坐磐石。

堅守需要我們遇事頂得住,不要動搖,不要風一來自己就被吹倒了,失去了自己獨立的個性和品格,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堅持和堅守是長期的,甚至可以是一生的堅持,一生的堅守。

堅守自己心靈陣地的時候,孤獨與寂寞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堅守的時候要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獨。很多的時候就是自己一個人在堅持,一個人在堅守,沒有人陪伴你,就是孤獨和寂寞陪伴自己。我們的堅持和堅守就是在孤獨和寂寞煎熬之中度過的,需要一天天地堅持下去,需要時時刻刻地堅守,一點兒都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1960年,美國一個跟蹤調查商學院畢業生畢業後狀況的組織開始了一項為期長達20年的調查,試圖找到下麵這個問題的答案:理想和財富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追求理想的人就不容易得到財富的青睞嗎?

首先,研究人員對1500名商學院學生進行了細致的問卷調查,並根據問卷結果把這些人分為兩類,其中傾向於追求財富、為財富而讀書的人占大多數(1245人,83%),傾向於追求理想、為理想而讀書的人所占比例較小(255人,17%)。

20年過去了,研究人員對當年這1500名被調查者進行了回訪。結果,研究人員發現,這1500名被調查者中竟然有101人成為百萬富翁,關鍵就在這裏,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在這101人中,竟有100人是當年選擇追求理想的人。

看了上麵的案例,我們可以知道理想主義在這些人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學習總是很辛苦的,工作也常常是枯燥的。但深藏於每個人心靈深處的理想主義,會成為精神的源泉,在現實的紛擾中,不但可以泰然處之,而且當麵對挫折時,也也可以幫助你找到自己,重新出發。

欣賞自己並不是傲視一切的孤芳自賞,也不是唯我獨尊的狂妄。欣賞隻屬於一種醒悟,一種境地,一種麵對困難、給予自己信心的源泉,一種推動自己向挫折挑戰的動力。

人生自古多磨難。但是,我們隻要學會欣賞自己,就會覺得幸福其實是那麼平常,它隻是小花落在水麵上蕩起的微微漣漪;而吃苦也並不可怕,它隻是波濤拍打礁石而泛起的點點水花。

清代著名作家蒲鬆齡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受當時社會風氣和家庭影響,他從小就熱衷於功名,並在十九歲的時候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噪一時,但以後的功名之路卻屢次不中,他的命運便飛轉直下,一天天地衰敗起來。

後來家族敗落,蒲鬆齡變得窮困潦倒,這時候他終於對科舉製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了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他曾不住地抱怨:“仕途黑暗,公道不彰,令人氣憤填胸。”正是有對現實生活的切身體驗,使他決心寫一部反映科舉黑暗現實的小說。

為了激勵自己完成這部小說,蒲鬆齡寫了一副對聯: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由於他心中的這份堅守,即使在他窮困得揭不開鍋的日子裏,他也仍然堅持寫作《聊齋誌異》,初稿在他四十歲時完成,以後增刪修改多次,到晚年時最終完成了這部傳世佳作。

想要被別人欣賞的同時,首先應學會欣賞自己。我們在這個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個獨特的“我”既有優點,也有不足。隻有充分地自我接納,懂得欣賞自己,才能有良好的自我感覺,才能自信地與人交往,出色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潛力。

曼恩是佛得角雷斯伊翰灣的守塔人,他已經在這個偏僻的孤島上生活了將近40年的時間。在他還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時,就隨他捕魚的伯父來到了這座孤島。

曼恩和伯父白天捕魚,晚上點起篝火,此後,遼闊的大西洋岸邊多了一座燈塔。曼恩已記不清楚他和伯父在暴雨的夜裏或是在颶風季節裏救起過多少人。那些被救起的人有時候路過孤島,總會給曼恩叔侄倆捎上點什麼,但每次他們都拒絕了。叔侄倆在雷斯伊翰灣不知不覺過了20年。現在的雷斯伊翰灣少了一個人,多添了一座墳墓,在曼恩看來,伯父仍陪伴著他。曼恩依舊白天捕魚,晚上守候在伯父一生中唯一接受的一台風力發電機旁。雷斯伊翰灣的燈塔不再用篝火了。

雷斯伊翰灣10月的時候氣候格外異常,他整夜幾乎都醒著。他知道,每年的海難事故頻發季節已經來臨。他的小屋外已是驚濤駭浪,他一遍遍檢查,給風力發電機的軸承還加了潤滑油。此時的小島像要搖動起來。他走出小屋,像伯父一樣敏銳地眺望大海。海麵上黑壓壓一片,浪頭拍打著礁石,發出一聲聲巨響。突然,他發現遠處的海麵上有一點亮光,這光亮很微弱。他立刻意識到什麼,迅速爬上燈塔,將燈塔裏的燈又墊高了很多,並在廢棄的火坑裏重又點燃了篝火。遠處的亮點越來越大,漸漸駛向了曼恩居住的孤島,等亮點到近處時,曼恩才發現燈火是從一艘挪威籍的貨輪上發出的。

天亮了,船長約翰帶領船員在雷斯伊翰灣作短暫的停留,並打算給島上的工作人員送去幾噸食品。可當船長走進島上曼恩的屋子時,才發現曼恩的屋子還抵不上他船上的一個集裝箱大。

“我要帶你離開這裏。”船長對曼恩說。

“為什麼?”曼恩問。

“不為什麼,我至少能給你每月帶來2500美元的薪金。”船長繼續說。

“十年前,一位像你一樣的船長曾答應給我每月3000美元的薪金。”曼恩平靜地說。

臨行的時候,船長緊緊擁抱了曼恩。

守在偏僻的孤島上,一待就是近40年。40年,1萬餘個日日夜夜,他堅持了下來,而且工作一絲不苟。守塔人不僅點燃了燈塔上的火炬,而且點燃了自己內心的火把,而他甘於寂寞的精神也是一座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