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以退為進,“曲線”前行的人生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旅行的途中,並不是直線行進就可以到達你想要的目的地。人生路上,各種各樣的艱辛困苦我們都會遇到,這些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這時候,我們不妨退一步,尋求更好的前進方向抑或是以退為進積蓄自己的力量,以便下一次的跨越。
退一步海闊天空,
讓三分心輕意爽
退讓不是認輸,不是膽怯,也不是懦弱,更不是無能,而是一份坦然和釋懷。生活中,懂得適當的退讓,你的前方就會是一片海闊天空。
古人雲:“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在不涉及原則的問題上或在自己應得的物質利益上,如果能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之過,就能得到化幹戈為玉帛的喜悅。對於別人的過失或者過錯,雖然必要的指正無可厚非,但是若能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就會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精彩。
縱觀古今的許多悲劇,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不肯退讓而造成的。然而大部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小事”,並沒大到“生死攸關”的地步,有時候甚至隻是一些細枝末節不同罷了。每個人都有優點與缺點,所以應當將心比心。這樣與人相處時,就能夠看到對方的好,而一些小小的不如意,就會忍一忍、讓一讓了。
漢初大將韓信是淮陰人,年輕的時候,韓信整天在淮陰城內瞎混,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
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後來韓信隨劉邦東征西討,殺敵立功,劉邦封韓信為中尉,韓信返鄉後召見了侮辱過他的那個屠戶,屠戶嚇得發抖,韓信服氣那位屠戶並告訴手下的將士們:“正是這位壯士。當年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他嗎?殺了他也沒有什麼意義,而忍讓不殺,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為人處世要心胸豁達,不要計較太多,要在生活中學會“以忘記舊惡為退,以寬容過錯為進。”
《菜根譚》有語雲:“人情反複,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須讓三分之功。”意思是說,世間人情冷暖變化無常,人生的路也是崎嶇不平,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因此當你遇到困難或前路行不通的時候,一定要明白退一步的為人之道;哪怕你的事業和生活都處在順境中,沒什麼阻礙的時候,也不要得意忘形,應隨時保持讓人三分的胸襟和美德。這裏所說的退和讓,是讓人要有一份接納的胸懷,就像大海一樣,能夠接受大大小小的支流,以博大的胸懷來包容一切。
每個人所麵臨的社會關係不同,與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路人,在不同場合交往或接觸時,總免不了會有與人意見相左的時候,這些矛盾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大家主動退讓一步,寬以待人,少一點計較得失,這樣可以減少矛盾,人際關係自然和諧,於人於己,都是有益身心的。
我們的生活中學著多一點退讓,生命就會多一份空間和愛心,心靈就會多一份溫暖和陽光,而我們前行的路才會更加寬坦。隻有能夠在生活中退讓自如的人,才能站在雲端,俯視塵世,看破三千繁華,靜享清明世界。
這裏跟大家講一個六尺巷的故事。據《桐城縣誌》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六尺巷牌坊就是一筆糊塗賬。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隻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
張英大人閱過來信,隻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麵麵相覷,莫名其妙。隻見張大人揮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裏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敗興得很。
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看看。於是立即動員將垣牆拆讓三尺,大家交口稱讚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張英的行為正應了那句古話:“宰相肚裏能撐船。”
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鄰居一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牆向後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吳家的一半,這條幾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必要的時候要學會退讓。紛繁複雜的社會,就如同煙波渺渺的大海,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波濤洶湧,有的地方隱藏著暗礁,有的地方彌漫著迷霧,小小的我們猶如如汪洋中的一葉孤帆,怎樣才能達到光輝的彼岸?這就需要我們明白審時度勢,懂得進退的道理。如果隻知衝殺,不知退讓,反而會耽誤行程,使自己的目標遲遲難以實現。
不爭方顯大智慧
不爭不是偃旗息鼓,隻是眼下不爭,為以後爭得更多、得到的更多做準備。
當今社會,競爭已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競爭是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催化劑。企業之間通過競爭,求生存求發展,做大做強;人與人之間通過競爭,共同進步,不斷求得對自身的超越。競爭可以克服惰性;競爭讓人們滿懷希望,朝氣蓬勃。但是,競爭也容易使人在長期的緊張生活中產生焦慮,出現情緒紊亂、身心疲勞、心理失衡等問題。要把握好競爭的“度”,讓它成為前進的動力而不是包袱。
據說挪威人從深海捕撈的沙丁魚很難活著上岸,到達岸上的時候如果魚仍然活著,賣價就會相當的高,所以漁民們千方百計想讓魚活著上岸。可是不管怎樣的努力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令人奇怪的是當地有一位老漁民天天出海捕撈沙丁魚,返回岸邊後,他的沙丁魚總是活蹦亂跳的。由於鮮活的沙丁魚價格要比死亡的沙丁魚貴出一倍以上,所以沒過幾年時間,老漁民一家便成了遠近聞名的富翁。周圍的其他漁民盡管做著同樣的營生,卻一直隻能維持簡單的溫飽。
後來,在老漁民臨終的時候終於把這個秘密傳授給了自己的兒子。原來,老漁民使沙丁魚不死的秘訣就是在沙丁魚的魚槽中,放進幾條鯰魚。因為鯰魚是食肉魚,放進魚槽後,鯰魚便會四處遊動尋找小魚吃。為了躲避天敵的吞食,沙丁魚自然加速遊動,從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來,沙丁魚就一條條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老子》中說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就是說最高等的品德就如同水一樣,因為水能無私地滋潤萬物但不與萬物爭名奪利,水總是能心甘情願地處在眾人所厭惡的低下之地而無怨無悔,所以水的品德已經接近於道了。老子是希望人們安於自己所處的地位,心像深淵一樣清靜,以友善之心與人交往,說話要有信用,按自然法則處理事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善於把握行動的時機。
人類並不是一種純理性的動物,很多時候,人們總是會“跟著感覺走”,而不是按智慧辦事。很多人的習慣是看見利益就蜂擁而上,你爭我奪。假如所有的人都用一樣的方式思考做事,結果肯定會互相打得頭破血流,真正能得到的也一定是十分有限。
不爭之爭,就是一種立足於長遠的犧牲或退讓,為了發展,隻要能夠發展,犧牲眼前利益就是必要的,也就是所謂的以退為進。很多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所有後退都是為了前進,吃小虧是為了占大便宜。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卻沒幾個,做不到明白也是白明白。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擁有智慧,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主動建立這樣一個環境。
安安原來隻是一家股份製企業的普通員工,幾年前同事們誰都沒把他放在眼裏,可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人,卻連連升職,跌破所有同事的眼鏡。
安安當初應聘的時候,連薪酬都不提。上班之後,遇到別人不願幹的工作也總是他痛痛快快地接過來。大家都覺得他傻,可他卻認為,領導站得高,看得準,安排的周全,聽領導的話永遠沒錯。在同事們的印象中,他從來不參與任何爭權謀利的事情。
就這樣3年過去了,安安工作還是很努力,但進步仍屬中遊,他還是那樣不爭、不要。
一年前,公司籌備成立一家控股子公司,領導希望在公司內部提拔一個人來管理。一時間大家如八仙過海般各顯神通,都在為這個職位而費神費力。最初,領導想讓總經理的親信孟凡坐這個位置。可是孟凡這個人平日仗著自己的背景,誰都不放在眼裏,背地裏得罪了不少的高層。上麵的領導左右權衡下來,最終還是決定讓安安來挑這個大梁。主要原因是領導覺得他群眾基礎很好,沒有什麼野心,而且工作能力也很強,比起那些精於算計、鉤心鬥角、搬弄是非的人來說更加放心。再加上他早來晚歸的工作態度也給上麵某些領導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就定下了他。
如今的安安已做到了副總的位子上,儼然是公司舉足輕重的人物。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笑得最好的。故事中的安安由於其表麵不爭,反倒是笑到最後的那個人。不爭,你就不會被人當作眼中釘、肉中刺,別人也不會去攻擊你,要攻擊你也沒有目標。當別人爭得你死我活、相持不下時,就顯出你的分量了。要知道,你每打敗一個對手的時候,敵人也就又多了一個,在你前進的道路上就多了一道障礙;你每幫助一個人,就多了一個朋友,多了一個擁護者。不爭,更顯出一種大智慧。
進步處便思退步,著手時先圖放手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前進的路上我們要考慮好後路,為自己留一條後路,這樣才可以心中有數。留條後路,有備無患。
《禮記·中庸》中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說,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在這裏強調了做事之前先製訂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的重要性。實際上,做事有計劃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做事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態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有一個商人,在小鎮上做了十幾年的生意,有一天,他的生意失敗了。當一位債主跑來向他要債的時候,這位可憐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敗的原因。
商人問債主:“怎麼會失敗呢?難道是我對顧客不熱情、不客氣嗎?”
債主說:“也許事情並沒有你想象得那麼可怕,你完全可以用現在的資產再從頭做起!”
“什麼?再從頭做起?”商人有些生氣。
“是啊,你應該把你目前經營的情況列在一張資產負債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後再從頭做起。”債主好意勸道。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資產和負債項目詳細核算一下,列出一張表格嗎?是要把桌椅、板凳、門麵、地板、櫥櫃、窗戶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開張嗎?”商人有些納悶。
“是啊,你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計劃去辦事。”債主說道。
“其實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沒有去做。也許你說的是對的。”商人喃喃自語道。後來,他按債主的主意去做了,在晚年的時候,他的生意終於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