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以退為進,“曲線”前行的人生(2 / 3)

培根說過:“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於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時間和選擇要點。隻是要注意這種分配不可過於細密瑣碎,善於選擇要點就意味著節約時間,而不得要領地瞎忙等於亂放空炮。”簡單來說就是做事沒有計劃、沒有條理的人,無論從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績。

對於職場人士來說,拾級而上也許還不會讓人們滿足,因為前麵還有更高的職位和權力;打拚生意,步步皆贏不能止息人們的欲望,因為始終相信下一單總是最好的;職場有沉浮,股海有漲跌,生意有成敗,人們依然義無反顧,竭盡全力,所謂的終極目標其實就是各種利益的最大化!可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些什麼,或者是忽視了某些規律,你被回擊的力不能比你打出去的力更重。你隻能得到你付出的。你不能觸摸任何東西,而不被這個東西所觸摸。

人類是貪婪的,一定要等到最後的落幕,方覺意興闌珊。一番苦苦掙紮,未果,總要傻傻地問自己:怎麼會是如此的潦草收場?可是,為什麼不能是這樣潦草的結局呢?雖皆不舍,可畢竟你所渴望的美好不複存在。

從前一位富翁在散步的時候不小心把狗弄丟了,於是他火急火燎地在電視上發了一則啟事:有狗丟失,歸還者,付酬金1萬元。同時還發布了幾張小狗的彩色照片。啟事發出後,送狗者絡繹不絕,但都不是富翁家的那隻。

富翁的太太說,一定是撿到狗的人嫌棄給的錢太少,那可是一隻純正的愛爾蘭名犬。於是富翁把酬金改為2萬元。富翁的那隻狗,被一位在公園躺椅上打盹的乞丐撿到了。

乞丐看到廣告後,第二天一大早就抱著狗準備去領賞金。當他經過一家大百貨商場的牆體電視屏幕時,看到了那則啟事的賞金已變成了3萬元。於是乞丐又折回他的破屋,把狗重新拴起來。

第四天,乞丐再到百貨商場,發現懸賞的金額漲到了4萬元。在接下來的9天時間裏,乞丐從沒有離開過商場的大屏幕,當酬金漲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驚訝的10萬元時,乞丐終於決定把狗送給失主。他想,就憑這筆賞金,足可以痛快地生活好幾年。

可是,當他回到家裏的時候,發現那隻狗已經餓死了。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應該學會見好就收。”“見好就收”並不見得有多大的智慧在裏麵,卻在暗示著人們生活本身就需要一種進退有序、得失莫計的超然。

臉迎向陽光,就會把陰影驅散

人生在你眼中本來就有兩麵性,有快樂就會有傷悲;有生命就會有死亡。你想看到什麼就會看到什麼,所以當你心向著陽光地帶,看到的也會是燦爛。

一個幸福快樂的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到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的因生病而死的小狗,那可憐而瘦弱的小狗被泥土一點點的吞噬掉,她不禁淚流滿麵,悲傷不已,她的祖父見狀,連忙把她引到另一個窗口,讓她欣賞窗外的玫瑰花園。果然,小女孩的心情因那美麗而嬌豔的花朵,頓時明朗起來。老人托起孫女的下巴,親切地對小女孩說:“孩子,你開錯了窗戶!”

隻是一扇窗戶的區別,卻帶來不同的心境。人生路上,我們也別開錯了窗戶。如果在你的人生中看到的都是陰暗的一麵:無數的人每天都會死於交通意外;許許多多的兒童因為饑餓每天都在死去;每天都要麵對那煩瑣的工作;每天都要麵對那些不想見到的人……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你討厭的不想看到的,那麼你的心底就會一片黑暗,再明亮的光都照射不進去。

其實,大家在出行的時候小心一些遵守交通規則,就不會有交通意外的發生,更何況,現在的交通秩序在逐步的好轉。其實,全世界都有人通過各種途徑援助受災兒童。其實,煩瑣的工作也有快樂的地方。其實,你不想見的那些人一直都想看到你。

其實,世界並不是冰冷無情的,而是你的心太陰暗,容不得溫暖的照射。把你的臉迎向陽光,就不會有陰影。

生活呈現給我們的本來都是兩麵性的,就像故事中的兩扇窗戶,都是真實的,關鍵看你想打開哪一扇。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美好的,任何生活方式都有不幸的因素。如果一味地在意那隱藏的暗點而拒絕品嚐,那麼你將永遠不知道蘋果的美味。人生也是如此,要學會看到光明的一麵,善於發現生活的樂趣,這樣才能有一顆溫暖而快樂的心。

大雨過後,一隻蜘蛛艱難地向牆上已經支離破碎的網爬去。由於牆壁潮濕,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會掉下來。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但是一次次地又掉下來......

第一個人看到了,他歎了一口氣,自言自語:“我的一生不正如這隻蜘蛛嗎?忙忙碌碌而無所得。”於是,他日漸消沉。

第二個人看到了,說:“這隻蜘蛛真是笨啊,為什麼不從旁邊幹燥的地方繞一下爬上去?我以後可不能像它那樣笨。”於是,他變得聰明起來。

第三個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屢敗屢戰的精神感動了。於是,他變得堅強起來。

蜘蛛在艱難地爬牆。第一個人看到蜘蛛的悲哀,對人生開始失望;第二個人看到了蜘蛛的愚笨,開始尋找聰明的道路;第三個人看到了蜘蛛永不放棄的精神,從而堅定了自己的理想。

同樣的事情,對於不同的人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簡單而言就是,事件本身是不足道的,關鍵在於你打算如何去解讀它,或者說外界發生了什麼都無所謂,你自己的內心才是你最應該關注的。

如果你習慣了在陰影裏看待這個世界的萬物,那麼你的心,你的世界會越來越冰冷。其實,隻需要稍稍走出一步,抬起頭,你就會發現太陽在照耀著你,照耀著萬物。你和很多人共同享有這個美好的世界,光輝的太陽、皎潔的月亮、清涼和煦的風,可以感謝的東西原來是這樣多。把臉移向太陽,你的臉上就不會有陰影。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世事無常,很多事情我們都無能為力,那些加諸於自身的寵辱,可以是榮光,也可以是自我折磨,關鍵在於你的承受能力——是重重托起還是輕輕放下。

《幽窗小記》當中有這麼一幅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一幅寥寥數語的對聯,卻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做到了如此才能夠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卷雲舒則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範仲淹,一生謹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宗旨,因此在當他被謫居鄧州之時,能夠做到從容處之,做到“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從範老夫子的這句話裏,不難窺見一種自尊自強的人格魅力,一種淡泊名利的灑脫與機智。

寵辱不驚,需要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今的世界越來越注重結果,個人的成就越來越與客觀得到的名和利直接掛鉤,而不是主觀自我欣賞之類。對社會的貢獻價值會直接與得到的名利掛鉤。得到的已經得到了,人的滿足感、成就感基本來自於剛剛獲得的財富、名利,也就是增量部分才能給你實在的好感受;若是沒有了增量,那麼人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就會日漸減少。

我們在看到自己弱點或是失敗的時候都會很沮喪,甚至帶著消極的情緒。失敗、失利、失望……一個個外物的離開,讓我們痛苦不已,這就難以做到不以己悲。其實,眼下的悲,不能說明太多的東西,隻是在說明,這個東西沒有了。但,我們還是我們,還是要繼續生活,往前走。

寵辱不驚,不僅是人類生活當中的藝術,同時還是一種明智的處世智慧。人生在世,生活當中有毀有譽,有褒有貶,有榮有辱,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不足為奇。古語有雲:君子坦蕩蕩。身為君子,無妨寵亦坦然,辱亦坦然,豁達大度,一笑置之。得人信寵時勿輕狂,千萬不要忘記“賀者在門,吊者在閭”;受人侮辱的時候切忌激憤,猶記“吊者在門,賀者在閭”。就像這樣清醒地去麵對,就不難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做到這樣境界的人就能夠從容地麵對生活和事業的種種考驗與磨難,就一定會實現人生的理想。

19世紀中葉,美國的實業家菲爾德率領著他的船員和工程師們,利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聯結起來”。此後,菲爾德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一舉而成為美國最光榮、最受尊敬的英雄。

可是這條連接線卻因技術故障,剛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便中斷,就在頃刻之間,人們的讚辭頌語驟然變成了憤怒的指責,紛紛認為菲爾德是“騙子”。麵對這樣懸殊的寵辱差別,菲爾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事業。

經過6年的努力,海底的電纜最終成功地架起了歐美大陸的信息之橋。寵也自然,辱也自在,勇往直前,否極泰來,菲爾德之所以成了菲爾德,原因就在這裏。

其實,我們大可沒有必要把別人的態度太當作一回事,不必因上司的一個臉色就“口將言而囁嚅”,也不必因老板的一個眼神就“足將進而趑趄”。如果你因失寵於某人而自暴自棄,或者因受辱於某人而自怨自艾,甚或由此而做出種種極端的舉動,是不是你的目光太短淺了些、胸懷太狹隘些了呢?為人處世,對於人際上的任何事情都應當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

我們既然會來到這個世界,那麼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是人都避不掉生老病死的循環。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沒有心靜如水的定力,就會經常心生浮躁,患得患失。有些人因為得到了一些物質的財富就歡天喜地,高興得手舞足蹈;而在失去一些東西時則會痛哭流涕,情緒一落千丈。麵對人生的崎嶇坎坷、生活的困苦艱辛,倘若心為物役,人生的大半就會在悲觀的心情中窒息心智,難以感受到生命的樂趣。

不看頂峰的高度,

要看跌落穀底的反彈力

人生既然處處有成功,那麼就會有失敗。失敗並不能說明什麼,如果在麵對失敗時放下你的榮辱得失的心態,用飽滿的鬥誌去再一次拚搏,那麼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我們對一個有起有落的人進行評價、總結的時候,看重的不是他有多成功,而是他在跌落穀底後的反彈力。項羽被人們稱作是“失敗的英雄”。為什麼要在英雄的前邊加上失敗呢?那是因為他最終在垓下被圍後,沒有渡過烏江重新開始,而是自刎以謝天下。從此,西楚霸王,煙消雲散,成為曆史的遺跡。

項羽從大澤鄉崛起後,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征伐九州,一統天下。雖然他沒有當上皇帝,但是在關中號令群雄、冊封諸侯,大政在握,可謂權傾天下。司馬遷在《史記》裏也是把項羽放在帝王冊——項羽本紀。由此可見,在人們心中,項羽是一個可歎可敬的英雄。他像一個閃閃發光的人物,照耀著我們。除此之外,對於項羽,我們始終有著另一種感情,那就是遺憾。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項羽的曆史功績,說了這樣幾句話:“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意思就是: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念楚國而東歸,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幹了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卻埋怨諸侯背叛自己,這樣想要成就霸業,就很困難了。自己誇自己的功勞,逞個人的才智,卻不效彷古人,自以為霸王之業已成,想憑借武力來征服和治理天下,經過五年的戰爭,自己的國家也終於滅亡了,自身死在東城,卻仍然不覺悟,更不責備自己,那就錯了。竟然說“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難道這不荒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