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一句“豈不謬哉”,道出了作者對項羽的遺憾和無奈。不管我們多麼喜歡、崇敬項羽,他畢竟是一個隻能站在峰頂,不能在挫折中崛起的英雄。垓下被圍,十麵埋伏,並不是沒有活路,他身邊還有英勇效忠的將士,他還有千萬名江東子弟,但是他已經沒有勇氣重頭開始,他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誤,而歸結於“天亡我”。
李清照有一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中,我們可以看出李清照對項羽不過江東的辯護——他因為兵士傷亡太多,無顏麵對江東父老,不肯再拿父老相親的命來做賭注。這雖然也是原因之一,但是最根本的或許還是項羽沒有了從頭再來的勇氣。如果能重新奪回江山,重新贏得天下,也許他的江東子弟是願意跟隨他的。
有個牧人把剛擠的一桶鮮奶放在牆下,牆上有三隻小青蛙在打鬧的時候不小心全部掉進了奶桶裏。就這樣三隻小青蛙遊也遊不動,跳也跳不起。
第一隻青蛙說:“難怪早上眼皮就在跳,好端端掉進牛奶裏,我的命好苦啊!”然後它就漂在奶裏一動不動,一心等著死亡的降臨。
第二隻青蛙試著掙紮了幾下,感覺到一切都是徒勞,絕望地說:“今天死定了,我還不如死個痛快。長痛不如短痛。”於是它一頭紮進牛奶深處,自己淹死了。第三隻青蛙什麼也沒說,隻是拚命蹬後腿。
第一隻青蛙說:“還是算了吧,省省自己的力氣吧,沒用的,這麼深的牛奶桶,再怎麼蹬也跳不出去啊。”
“也許能找到什麼墊腳的東西呢!”第三隻青蛙說。
但是桶裏除了滑滑的牛奶,根本沒有什麼可以支撐的東西,小青蛙一腳踏空,兩腳踏空……時間在一點點地過去,小青蛙幾乎想放棄了,但是一種本能的求生欲望支持著它一次又一次地蹬起後腿。它感到牛奶越來越稠,越來越難以遊動……
然而,慢慢的,奇跡出現了,它們下麵的牛奶硬起來了——原來牛奶在它拚命攪拌下,變成了奶油塊。待到等死的那隻小青蛙發現這一點,它興奮地叫起來,這時它的同伴已經差不多精疲力竭,然而兩隻小青蛙還是奮力一跳,終於都跳出了奶桶。而它們的另一個同伴,卻沒能出來。
同樣的境遇,不同的命運。這兩隻青蛙之所以能夠逃生,就在於第三隻青蛙從沒有放棄“跳出來”的希望。
“臥薪嚐膽”之所以成為千古佳話,就在於它的艱難。一國之君,亡國後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屈辱中奮發,每日嚐苦膽來提醒自己。當勾踐為了博得信任,為夫差嚐糞便的時候,那是怎樣一種勇氣。這樣的人,能不成功嗎?他把個人的榮辱放下了,他要飛,飛出這穀底,在藍天盤旋。為了這個目標,他是可以忍受一切,超越一切的。一個能爬上頂峰的人固然值得羨慕,但是一個從穀底爬起來的人更值得敬畏。
退步,是進步前的準備
人生路上,適時的退讓,是為下一步的前進做準備。退讓是積累力量,蓄勢待發。
生活中,人們常常賦予前進以“智慧”的桂冠,而常常把後退貼上懦弱、蠢笨的標簽。的確,前進代表著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人生,麵對艱難困苦,勇往直前;麵對恃強淩弱,絕不退縮;麵對暴風雨的來臨,臨危不懼。人生中確實需要“前進”。但後退,就一定就代表懦弱、蠢笨、落後嗎?麵對咄咄逼人的爭辯,不去斤斤計較;麵對他人不小心的失誤,要心胸寬廣……人生中也應當有這樣的“後退”。
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攻占陳(現在河南淮陽)後,建立了“張楚”政權,各地起義紛紛響應。劉邦在沛縣斬蛇起義,項羽和叔叔項梁在吳中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後來陳勝被車夫莊賈殺死後,項梁便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做了楚王,定都盱眙(現在江蘇盱眙)。同時楚懷王和眾將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今後做天下之王。
結果劉邦率領起義軍率先進入鹹陽城,以“關中王”自居。征戰了半輩子的劉邦十分留戀豪華的宮殿以及眾多的美女和財寶,於是就準備在阿房宮長久地住下來好好享受一下目前的生活。手下大將樊噲勸劉邦天下未定,別忘了秦的前車之鑒。可是劉邦聽不進去,直到張良親自來勸,他才戀戀不舍地將軍隊撤退到了灞上。這段話在《漢書》裏隻有寥寥的幾句,原文是:“(劉邦)遂西入鹹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
就是這樣的一個事件從此便拉開了劉邦和項羽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最後劉邦徹底地打敗了項羽,奪取了天下,建立了大漢帝國。
進與退緊密聯係、互相轉化。退中有進,進中有退;進時當思退,退時當思進。該進時則進,否則會錯失良機;該退時一定要退,否則就可能前功盡棄。隻有處理好進與退的關係,才能在人生的路上遊刃有餘,進亦不喜,退亦不憂。如何對待進與退,反映著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一個隻有五歲的小男孩跟著他的父親走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條鄉間小路上,前麵有一個半米寬的水溝,父親盡管挑著沉重的擔子,但他還是輕鬆地跨了過去,可是尾隨在後麵的小男孩卻跨不過去,他站在水溝邊看著顧自往前走的父親,急得哭了起來。
“怎麼了?快點跟上!”他的父親嗬斥著說。
“我跨不過去!”小男孩委屈地說。
或許父親空手的話,會走過去將那小男孩一把拎過來,但此刻他身上挑著擔子,所以並不願意走回頭。
“你確定跨不過去?”父親這樣問。
“是的,我跨不過去!”小男孩急得快要哭起來了!
父親看著站在水溝旁束手無策的兒子說:“你後退幾步,然後再用力往前衝,這樣就一定能跳過來了!”
小男孩很聽話照著做了,他往後退了幾步,然後奮力往前衝去再奮力一跳,果然成功地跳過了水溝,穩穩落在地上!
等這位小男孩稍長大一些後,他夢想著有朝一日能進入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一所非常不錯的大學裏去讀書,然而就在他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卻突然生了一場大病,那場病幾乎侵奪了他兩個月的學習時間,等返回到學校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的功課已經落下很多很多了,甚至在課堂上都完全聽不明白老師到底在講些什麼。他再也沒有鬥誌學習,在學期還沒有結束就悄悄溜回了家!
“怎麼了?為什麼現在回來?”他的父親問他。
“我憑現在的成績實現我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我不想讀書了!”他說。
如果他的父親有足夠豐富的知識,或許願意為孩子補上幾堂課,但是他隻是一個很普通的工人,根本無法為孩子補課。
“你確定再也無法取得好成績了?”父親這樣問他。
“是的,我以後再也不會取得好成績了。”他沮喪極了。
“拖了兩個月,你確實很難把功課趕上去,但我更相信放棄並不是最好的辦法!與其放棄你的學業,不如幹脆後退一年,等明年重新再讀一個二年級!”他的父親替他拿下了主意。那之後,中學生就在家裏,盡量多複習以前學過的功課,在第二年回到了學校裏,這樣一來,他雖然倒退了一年,但是他的成績卻更加優異了,輕輕鬆鬆地就考上了他夢想中的那所大學。
相對於人人都想的“進”,“退”更是一種生存智慧和處世哲學。動物世界裏,獅虎的藏露進退之功,是為了獵獲對象或保護自己。這個道理在人際間也適用。有的人隻知道一味地乘勝追擊,卻不知道退一步再向前。隻有學會了以退為進的道理,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大顯身手,才能更加完美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們應當懂得,成功的目標往往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山窮水盡之時不妨隨遇而安
人生有得就有失,倘若事事都如你所願,那麼人們還會有什麼煩惱?當煩惱降臨的時候不妨拿出隨遇而安的態勢,麵對你的人生,麵對你目前的困境。
逆境中,“隨緣自適,煩惱即去”。隨遇而安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愚者的借口。何為隨?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燥進,不怨恨,不強求,不過度;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刻板,不悲觀,不忘形,不慌亂;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情的練達。“隨遇”者,順隨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為聽天由命,安於現狀;二可理解為心靈不為不如意之境遇所擾,無論於何種處境,均能保持一種平和安然的心態,並繼續堅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許可以稱之為“消極處世”,而後者之“安”,則需要一種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甚至需要一種超脫、豁達的胸襟,這種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飽含智慧的經典之言其實也道出了一個生活智慧——隨遇而安。很多人執著在付出與回報的平衡關係上,付出了就要得到回報,如果沒有回報,那就不值得付出。這種態度正是強求心態的思想基礎。“不值得”態度很容易使人們變得急功近利,從而擾亂了心靈的平靜。
真正的隨遇而安,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而是一種理智的清醒。它所提倡的不是得過且過,而是盡人事聽天命,生活中很多東西,不是以人力就可以得到,就可以改變的,比如容貌,比如機遇,比如感情。
有一盆仙人球,它曾待在一個漂亮的屋子裏。然而有一天,它的主人把它送給了朋友。
到了新環境的仙人球經常待在電腦旁邊。但仙人球長得很慢,三四年過去了,仍然隻有蘋果大小,甚至還有些未老先衰的模樣。
一天,主人買來一盆紅、黃、綠搭配的植物,將仙人球置換下來,放在陽台不顯眼的角落裏。時間飛逝,兩年過去了,這家主人似乎忘了仙人球的存在。
一天,當主人在陽台晾衣服時無意中低頭瞥了一下,主人看到了陽台角落裏伸出一支長喇叭狀的花朵,花形優美高雅,色澤純白亮麗。
主人探下身去才發現,這朵美麗的花竟然是從仙人球上開出的。於是他立即把花盆洗幹淨,將仙人球放到窗台上。麵對這株開了花的仙人球,主人心生愧意,仙人球從落戶他家到開花,整整默默無聞了六年,六年的默默無聞換來一朝的絢爛綻放。
故事中的仙人球,它的那份堅持,無論環境怎麼變化,都能生存,不因他人的冷漠而封閉自己。仙人球無論遭遇怎樣的環境,都能開出漂亮的花,而我們要做的也是以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去看待環境,堅守自己,也能在內心裏開出一朵花。
隨遇而安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它可以使人保持一顆平靜的心,使人能夠理性地去看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得與失,隨遇而安的人不從眾,他們獨立、自我,不會為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他們自信、樂觀,並且不急功近利。他們思維不偏激,行事不過頭,即不置別人於死地,也不對自己苛求。
隨遇而安的人往往不會強迫自己。不強迫自己並不表示不思進取,不是止步不前進,更不是拒絕接受挑戰,而是有所選擇,拋棄那些異想天開和不切實際,客觀準確地衡量自己的能力,對於能做到的事情盡全力去完成,對於自己認為正確的意見認真接受,該放棄的就要放棄,該爭取的就要去爭取。
隨遇而安離不開一個寬容的心。隨遇而安,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成熟,是對自我的一種把握。凡事順應境遇,不去強求,才能過上自由安樂的生活。這是一種順應命運、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人都應該保持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這樣就可以在變幻莫測、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遊刃有餘,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