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沒有走不出的深山,隻有想不通的執著之人
路就在腳下,隻要想出發,就沒有到不了的地方,不過前提是你的方向要正確。雖然地球是個圓圈,即便是南轅北轍了還會回到最初的地方,可是真要是這樣,你所做的有意義嗎?人生中沒有什麼既定不變的東西,主要是要有一顆善於變通的心。
找到自己心靈的平衡點
“人生就像騎自行車,必須要保持平衡,才能一往無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雖然平衡是個中性詞彙,但從平衡這個詞中卻能讀出一種美,一種健康,一種平和。世間的萬事萬物似乎都在追求一種平衡,拒絕失衡。男人與女人數量要平衡,我們對營養的補充要均衡,地球上的自然生態要平衡,晴雨的天氣要平衡……所有的一切,隻要趨於平衡了,就是容易和諧的,失衡了就不利於事物的健康發展。
體操運動員站在平衡木上,必須平衡了,才不會跌倒下來;騎自行車的時候,我們也要掌握好平衡,才不會摔倒。在菜市場買菜的時候,賣菜的人會盡可能讓天秤平衡,不論傾向哪一方,都會有一方不接受,隻有平衡了才皆大歡喜。
我們要保持心靈的平衡,需要給欲望和誘惑劃定界限。這世界有太多喧囂也有太多誘惑。多少人深陷其中,不知不覺中給自己捆上一條條繩索,或者把一副副枷鎖強加於身,被折磨得身心疲憊,以致喪失了快樂。鬱悶的心理是發不出悠然自得的笑聲的。
古往今來人世間的多少悲劇都是源於失去了心理的平衡,而心靈的平衡則意味著人生的幸福。一個人如果心理平衡了,就可以笑傲職場,笑對所有的得得失失,以至於笑傲人生。文學家蘇東坡被朝廷一貶再貶,卻一直活得自在快樂,他的平衡點是“無官一身輕”,不能朝中當宰相,可以在鄉野自由地飲酒做詩與交友。李嘉誠財富越積越多,卻沒有因財富招災惹禍,他的平衡點是“為富可仁”,把財富分給別人,多做慈善事業。霍英東和何鴻燊能合作四十年,他們的平衡點是“友誼重於財富”,在利益分配上吃虧並不是什麼大事,沒有友誼就沒有合作,沒有合作,利益就是零。
找到心靈平衡點,其實就是學會心理調節。好比一個天秤,無論哪一邊重,都可以通過調節使它保持平衡。在如此激烈的社會中,有的人實力就是比你強,你們的力量是不平衡的,但是你完全可以通過調節,找到平衡點,即放棄一些東西,去贏得自己所需要的。古人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其實,心靈平衡的過程就是考慮得失的過程,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掌握和取舍。生活中有太多痛苦與歡笑的淚水,我們可以時常撫摸自己的心靈,和心靈對話,給自己鬆綁。在一片寧靜的氛圍裏麵,問問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喜歡什麼?逃避什麼?為何活得這麼累?為什麼患得患失?你的心還能被什麼所激動?在這樣一係列的追問中,我們能發現真實的自己,並感受到心靈的成長和平衡。
心靈的平衡需要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任何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樣雖然很難,但我們可以通過尋找其中的平衡點一步步實現。在完美與不足之間,在得與失之間,在物質與精神之間,在感情與理智之間,在工作與休閑之間,如果找到了心理平衡點,就會增強自我承受能力、應變能力,使自己少些煩惱、多些快樂。
有的人總是很忙,每天早出晚歸,工作排得滿滿的,幾乎沒有空餘的時間。顯然這不是一種健康的工作和生活觀念,工作和生活應該有一個平衡點。
讓心靈平衡也能讓生活更美好,為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第一,有計劃地安排好時間日程。
經常使用日曆記事或者能夠堅持日程表的人可以更好地調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假如事先為一周所有重要的事情安排好大塊的時間段,就可以保證你擁有業餘時間並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建議不要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太滿,最好在整塊時間之間留點空餘,否則你會因為前一件事情拖太久而不得不放棄後麵的一些計劃。
第二,確定時間,把任務限製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
失去平衡總是因為工作或生活超出了一定的範圍。倘若你每天都工作10~12小時,設置一個每天8小時的時間限製並堅持執行。如果你有一個比較靈活的日程安排,甚至可以考慮再縮短工作時間,努力為自己提供更大的自由時間。隻要你設置了時間限製,你總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必要任務。這就意味著減少不必要的任務,不做浪費時間的事情。
第三,要懂得生活,記得與家人和朋友約會。
與家人和朋友約會並不是喊口號,而是要有實際的行動。這裏指的約會其實就是安排一個時間定期做些事情。可以是與配偶或心儀對象的浪漫約會,或者與朋友或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普通約會。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可以是很簡單的事情,如一起在公園裏散步或一起玩棋牌遊戲,或為對方做飯或捧著爆米花一起看DVD。
第四,要學會愛自己,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心靈需求。
我們經常為家人或其他親人留出時間,往往忽略了自己。因此,也要為自己預留一些時間,一個人做些喜歡做的事情,如閱讀和跑步,或者做手工或思考或瑜伽或步行或衝浪或其他的事情。隻要定好時間,不要錯過這個時間!
第五,時常反省自己,定期檢查自己的生活。
在獨自一人的時候進行反思,有助於我們看清現實生活的節奏、目標和意義。經常自我反省是一種很好的習慣也是很好的方式。思考你的生活會怎樣,如何花費你的時間,並決定是否需要作出改變。
放下完美主義,不要苛求自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句俗語我們從小就知道。是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人,正是因為人類的不完美,所以人們才努力地追求著完美。其實,完美隻是一個相對的意向,而不是絕對,絕對的完美隻存在夢境中。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路上我們不能迷信,更不能盲從,幸福的定義是現實綜合力量和人生目標的平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有人格和性情中的先天優勢和不足,關鍵是看你以什麼樣的態度看待問題,以什麼樣的方法處理問題。那些名垂青史之人,並不是每方麵都是優秀的,隻不過他們的某一項成就足以讓他們名留青史,而這些成就早已把他們身上的不足掩飾得恰到好處。
有一位男士自認完美,所以他刻意追求完美的女性來做婚姻伴侶,尋尋覓覓了多年,直到七十多歲了,牙齒都已經動搖了,仍然是毫無所獲。
有位好友問他:“經過這麼多年的尋覓,你跑遍世界各地,總該見到不錯的人了吧?”
這位男士回答道:“是的!我曾經遇到一位完美的女士。”
朋友聽了,興奮地追問:“那你向她求婚了沒有?”
“我是向她求婚了,但被拒絕了,因為她也在尋找完美的另一半。”七十多歲的“完美”男士很失望地說道。
雖然這個世界夠大,可是卻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如果真有完美無缺的人,你若在他身邊,也會覺得非常不適應。相比之下,相形見絀,自然會有一種無形的排斥和威脅。漢朝開國功臣蕭何,他是聰明的,在劉邦的麵前不時流露出一點貪婪的本性,就是想讓劉邦對自己不設防範、不招猜忌。自己身上明明有缺點,還要刻意掩飾,就好像掩耳盜鈴一樣,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麵對問題,不能一味的寬容、放任自流,但是也不能過於嚴厲,不能苛求。
我們要明白,優秀且完美的人隻能出現在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即使是優秀者也是有缺點的。如果有的缺點可以克服,就盡量改正,不要要求讓自己一切都做到盡善盡美,否則將適得其反。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把目光隻停留在偉人的缺點上,認為既然偉人如此,自己的缺點也不算什麼,這樣會使自己停止前進的腳步。對於一件事情,隻要是我們盡力了,這就是最好的狀態。事物都是具有兩麵性的,在某一種情況下,顯現出來的是優勢,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就是劣勢。所以,我們隻能合理地把握自己的長處。勉勵自己更豁達些。我們必須明白,沒有每個細節都完美的人。
不管你做什麼,哪怕是重複千次萬次,都不會讓所有的人滿意。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然如此,我們能夠做的隻是揚長避短。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請學著正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把自己的優點發揮至極致,你將會擁有精彩的人生。對自己放寬標準,放鬆要求,容許自己有“不夠好”的部分,允許自己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當你把你的要求從100分調到80分的時候,你的人生將變得更有趣,更有彈性。
人生何其短,我們為什麼要一味地苛求結果呢?為什麼要人為地製造壓力和煩惱?為什麼不能去真正享受生活的快樂?一個不懂得珍惜生活中的幸福、不去留意生命中種種美麗風景的人,哪怕擁有再多的財富和榮耀,再崇高的地位,他的一生也注定是痛苦和乏味的。喧囂之後終歸於寧靜,浮華之後終歸於沉寂,熱烈之後終歸於淡漠,混沌之後終歸於澄明。生活平平淡淡,從從容容,輕輕鬆鬆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