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認真的人最可愛,因為認真能讓生活變得精致,認真能讓工作變得出色,也能讓人生變得幸福和充實,認真的態度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裏。然而,我們卻看到不少人認真得近乎於偏執,對自己苛求過多,導致人生過於沉重。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我們的旅行中挫折、坎坷是難免的,痛苦和歡樂同在,煩惱與幸福共存,總之成功與失敗是並存的。我們越是對成功苛求,失敗時,痛苦也就會越深,這個道理和心理學中所說的智能越高,對苦悶的體驗就越敏感是同一個道理。不能成為第一,就坦然充當第二;不能擁有偉大,就甘願靜守平庸,用輕鬆的人生規則主宰自己的快樂又有何不可呢?
過於苛求往往還隱藏著偏執與自我壓抑,最終會導致身心的不健康。過於苛求自己的人通常感到自己的壓力更大、身心更易疲憊、更焦慮,長期在這種情緒下容易走上極端,不少人年紀輕輕就患上各種身心疾病,比如抑鬱症。這就是過於苛求的結果。
俗話說的好:“水至清而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現實生活中,對事、對人、對自己都不要過於苛求,否則會使自己生活在孤寂和焦灼之中。要知道,我們生活的目的在於發現美、創造美、享受美,而不該盯著完不成的極限、遙不可及的夢想折磨自己,最後,抓狂在自己的苛求中。
執著的怨恨會讓你沉身苦海
有人說,你要忘記對別人的怨恨之心,這樣你才可以生活得更好。言外之意,就是在告訴我們學會遺忘和原諒。
不公、挫折、失敗、嫉妒、失戀,身體受約束、言論遭反對、權利受侵犯、受人侮辱,遭欺騙等,都會導致人們的憤怒。此外,心境不佳,或脾氣急躁的人,也容易發怒。一般來說,憤怒按照程度來說可以分為四類:不滿、生氣、激憤、暴怒。《內經》指出,“怒傷肝”、“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同時,情致失調也可導致正氣虛弱,抗病力差,而易感外邪。
有很多的人內心總是懷著一份怨憤,卻不懂得寬恕,這是不好的習慣也是要不得的,它會使你變得脆弱、易怒、怨天尤人甚至執著於報複,這除了會耗盡你寶貴的精力外,別無益處。寬容就是對於人的寬容,人是一種本質上需要經常不斷地寬容的動物,因為人是一種不斷犯錯的動物,而隻有錯誤才需要寬容。犯錯是人類的重要本質之一,人類是在不斷的犯錯中成長成熟和前進的。人來到這個世間就是來做事、嚐試、探索的,沒有一件事沒有一次嚐試沒有一種探索不存在犯錯的可能。如果說犯錯是進步的前提,那麼寬容就應該是進步的基礎。
人與人之間才組成了這個社會,誰都不可以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很難避免,我們在生活中肯定會遇到與他人之間發生不愉快的時候。你要檢查一下你自己,當你與他人之間發生不愉快的時候,尤其是當你感受到自己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你是否會對他人產生敵意呢?你是否會因此而在心裏對他人懷有怨憤之心呢?
事實上,你的怨憤對他人不起任何作用,反而會影響到你的情緒,產生的怨恨情緒繼而會影響你的健康,因為你的怨憤態度使你產生了消極情緒,這消極情緒對你的健康和性情都會產生很大的負效應,從而對你造成傷害。更為嚴重的是,你總是想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總是因此而極不愉快,從而也就會因此招致更多的不愉快。
河裏有一種叫“河豚”的魚。它很喜歡在橋墩間遊來遊去,有時不小心就會迎頭撞在橋墩上,它便怒氣勃發,無論如何都不肯走開。它怨恨橋墩,它怨恨水流,它怨恨自己——於是,它張開兩肋,豎起鰭刺,帶著滿肚皮的怒氣,撞向橋墩,結果自己到此活到了盡頭,它的屍體漂浮在水麵上。這時,鷹鳥掠過河麵,一把抓過圓鼓鼓的“河豚”噬而吞之,享受一頓鮮美的午餐。要是“河豚”能忍住怒氣,離開橋墩,另尋一個去處,恐怕就不會白白葬送性命了。
你要知道,我們所受到的不公,僅僅是因為我們的心理有所欲求,如果我們把自己心理上的這份欲求看得很淡,那麼不公又從何而起呢?
沒有特別的原因你當然不會也不必與那些與你之間存在著間隙的人表現友好,但是,如果你不願原諒和學會遺忘,那麼你也就否認了你自己的力量和自身的靈活性,由此也就使你自己更加相信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受害者,而非一個控製者。如此一來,你對他人的怨憤也就會因此而升級,你自己所受到的傷害也同樣會由此而升級。
其實,忘記你所受到的不公,忘記對他人的怨憤,最終最大的受益者隻能是你自己。當你忘記了怨憤,學會了遺忘和原諒,你會發現,原來你所認為的那些你所受到的不公,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它們在你的一生之中,是那麼的微不足道。而你也同時會認識到,拋開對他人的怨憤之心,你所獲得的快樂是你這一生享受不盡的。學會寬恕和包容,這是我們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如果你內心充滿了怨憤,不懂得寬恕別人,那麼你就會陷在痛苦的深淵裏難以自拔。此時如果學會寬恕、拋棄怨憤之心,就會發現內心的負擔一下子沒有了,從而感受到一種難以置信的自由和輕鬆。你可以從你自己的每一次生活經曆中學習經驗,你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能教會你一些東西,不要因為他人對你做了錯事而憤怒,怨憤的感覺是在你的體內生長,能傷害到的隻能是你自己,而絕不會是他人。你應該了解,怨憤所導致的壓力和緊張的情緒,將影響到你的生活質量,而寬恕則將把你引領到歡樂和諧的美好境界,讓你的生活充滿陽光。
寬恕是幫助你控製自我情緒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不懂寬恕的人是在毀掉自己必經的一座橋梁,因為不可避免的,在將來的一天,你也同樣會需要他人對你的寬恕。當你學會了寬恕,並熟練地運用寬恕的情懷對待他人的時候,你就會逐漸地發現,你的人生也因此而快樂幸福。
刻意的追求往往換來
失意的惆悵
世界上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所以不論人們如何拚命地追求,都是不可能得到完美的。與此同時你還會失落、惆悵等。與其這樣,為何不能放開,順其自然呢?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會因為某種瑕疵,而覺得痛苦異常。有的人因為個子矮而自卑,有的人因為眼睛小而心煩,有的人因為肥胖而發愁等。這些人隻是看到了自己的缺陷,卻沒有發現瑕疵是最完美的一部分。想讓事事都盡善盡美,那是不可能的、不現實的。追求完美是我們進取向前的動力,但不能刻意要求任何事情都完美無缺。
追求完美不是什麼不好的現象,追求完美可以促使我們朝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絕對完美的事物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如果你還在刻意地追求完美的話,請放棄這種想法吧!
那些完美主義者不論是在做什麼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激情和衝動。她們想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這樣雖然沒有錯,但她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總是想使客觀條件和自己的能力也達到盡善盡美的完美程度然後才去做。因而,這些人的人生始終處於一種等待的狀態之中。他們沒有做成事情不是他們不想去做,而是他們一直等待所有條件都成熟,因而沒有做,結果就在等待完美中度過了自己不夠完美的人生。
完美主義的人表麵上都表現得相當自負,可是內心深處卻很自卑,因為她們很少看到優點,總是關注缺點,總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自己就很少有機會獲得信心,當然會自卑了。人一旦不知足就會變得不快樂,痛苦就常常跟隨著她們,令周圍的人也一樣不快樂。
人生是不完美的,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我們可以選擇走出不完美的心境,而不是在不完美裏哀歎,當然,也不是去一味地追求所謂的完美。當我們缺少一些東西時,往往會有更完整的感覺。一個擁有一切的人,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窮人,因為他永遠不知道求助,希望和夢想的感覺,永遠沒有自己最想要的東西被愛他的人給予的經曆。
人生既然不是完美的,那麼就一定存在缺憾,缺憾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為了一點點缺憾而否定自己,實在是一件很傻的事。不為缺憾耿耿於懷,我們才能好好享受生活。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路上我們總要麵對各種各樣的缺憾,從哲學意義上講,人類永遠不滿足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水準,這就決定人類要不斷創造和追求,沒有缺憾就意味著圓滿,絕對的圓滿便意味著沒有希望,沒有追求,於是就意味著停滯。人生圓滿,人便停止了追求的腳步。
有個人問洞山良價智者:“如何回避寒暑?”洞山答道:“何不向無寒暑處?”僧侶又問:“何處是無寒暑處?”洞山又答:“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
洞山智者最後的一句話的意思是:“寒冷時徹底與寒冷打成一片,炎熱時徹底與炎熱渾然合一。”這位智者的意思就是要告訴對方要懂得“順其自然”。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旅行途中,我們不知要過多少個寒暑,其實天氣的寒暑易過,真正難過的倒是我們學業、事業、生活、感情等方麵的“寒暑”。人生並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充滿了崎嶇不平,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真正的認識生命,認識人生,作出最大的對策,那就是“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