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敞開心靈的閘門,心寬天地廣
我們的心靈如同大海般寬大,我們的心靈如同天空般空靈,我們的心靈如同大地般遼闊。然而,我們內心深處的私欲與不作為,遮掩了我們寬廣的心靈,讓它們如同被拴在鐵鏈子上,掙脫不掉,掙紮不了。隻有放開心靈的閘門,放開心靈的包袱,才能放心靈高飛,才能心寬天地廣。
心寬天地廣,世界隻在心間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當今世界,文章裏常常是陽春白雪,天空海闊,高山流水,淡泊明誌,但有心胸的人實在不多,人生來和“爭”聯係緊密,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可爭來爭去,人活了一輩子,都要奔著一個地方去,生死之局無人可逃。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記錄著劉備臨終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複恨,不複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複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曆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如果劉禪真的按照遺詔中的去實施了,恐怕統一三國的就不是司馬氏了。“心底無私天地寬”即便很難,但總應做點什麼,哪怕隻是一點點的“無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私心,每個人都有,隻要做到心地無私,問心無愧,凡事都為他人著想,不求做到聖人,做好一個凡人足矣。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擁有了真誠、善良和寬容,就會發現,天地之大,廣闊無垠。
職場中體現的無私精神與員工對企業的忠誠是不可分割的。那麼,員工對於企業的忠誠度是以什麼來決定的呢?一些企業之中,員工不相信企業,企業也不相信員工,雙方懷著叵測的心態在進行著合作,業務員絞盡腦汁地去多花企業的錢,而企業又立體式地監督,去算死每一分錢的開銷,於是二者的拉鋸戰便在企業中上演著。
現在,社會的每個角落都存在著信任危機,人員的快速流動使企業不再信任自己的員工,而對員工采取這種像抓小偷一樣的監督方式,這樣貌似有效的方式卻加劇了員工對公司的反感,所以企業越摳門員工越不忠誠,員工越不忠誠導致企業更加的摳門。這樣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於是忠誠便成了一句鬼話,老板不相信員工會忠誠,實際上也沒有員工會真正去那麼做,但還是有那麼多的人在說,盡管他自已也知道不會有人這麼做,但仍繼續說,而做的人也從來沒想要去做,任由著他說,仍舊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像一出鬧劇一樣。為什麼企業,或是個人不能協調一下,各自抱著無私的態度做出一些讓步,一個友好雙贏的局麵不就建立起來了嗎?
世人紛擾為利,我自寬心自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麵是是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話。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
善的人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可以治理好一個國家,做事的時候能夠發揮長處,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如果一個人或一個集體可以把自己放在一個智慧或說是明智的位置,將心放在一個明智而對生活有著深刻體驗、洞察力和為他人著想的位置,對人能以合適與體貼的態度,說話能有實際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動腦子考慮周全、量力而行,有什麼計劃能夠審時度勢,那隻有平衡的世界了,怎麼還會有不公平的爭端呢?如果真的能這樣就沒有什麼值得痛苦和相互傷害的了。
一些假日垂釣者,一大早出門,太陽落山拎著空空的魚簍回家的時候,依然一路歡歌,不禁訝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卻一無所獲,怎麼還可以這般快樂滿懷?其實回答很簡單:魚不咬我的鉤那是它的事,我卻釣上來一天的快樂!對釣魚的人來說,原來最好的那條魚便是快樂。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論怎樣努力,我們都看不到盡頭。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也許會遇到許許多多挫折與失敗,比如朋友的猜忌與誤解,或是生活中的種種無奈,冷遇和事業的磨煉與打擊,都會將我們幾乎頹廢的身體沉沉壓下去,甚至沒有力氣反抗。也許這時我們彷徨無助的心靈隻需要一句安慰,一句鼓勵,但是我們更應該給自己一個永恒的榜樣——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看不開”乃人生之大忌
很多人有時候的痛苦並不是達不到目標,而是自己看不開,看不開就不願放手,不願放棄。於是一直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
世間最大的痛苦是自己看不開,讓自己的心蒙上塵埃而受苦受難。人看開的時候,心靈之門是敞開的,什麼都看清了,就不怕了。有時候人的恐懼都因為看不清。看開了,恐懼沒有了,心情就好了,一好百好。在看開的時候,人的目光是盯著光明的地方,生命處於一種開放的狀態並保持旺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心靈之門一關,一切都看不清了。因為看不清所以會時刻充滿警備、焦慮的心理,自然無法積極樂觀起來。如果可以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完全是兩種結局,兩種心境。所以在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千萬不要鑽牛角尖,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勸解自己,看開一些,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一位年輕的企業家事業十分成功,可是對家裏毫不顧念。他對目前所擁有的東西依然很不滿意,覺得自己可以擁有得更多。有一天,經妻子一再懇求,他帶著妻子和兒子到野外去兜風。誰知中途車子出現意外,蹺在懸崖上千鈞一發。麵臨危機,全家人前所未有的團結,用盡所有的智慧,終於脫險了。脫險後的企業家猛然醒悟,他對一切都滿足了。對愛人、對孩子、對所有人都充滿了愛心,每一天都過得很開心。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個“福”字其實是經過大難的人自己給自己的,因為經曆過大難,他對人生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大難之後,看開了,人的生命從一種狹隘的、關閉的狀態轉化為一種積極樂觀的狀態。看開了,人生便會充滿陽光。
隻有放下才會幸福,放下並不是放下手中的物品,需要放下的是我們的一顆心。放下了也就看開了,看開了,我們才能安閑優雅,才會感到生活的幸福,生命的美好。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人眼中同樣有一千種幸福,但公認的幸福應該就是心靈平靜、心無掛礙的那種輕靈的感覺。
孔子說“富貴於我如浮雲!”,他不是看破,卻是真正的看開。孔子並不是不在乎富與貴,他隻是懂得努力和成功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在他看來一切都是“盡人事以聽天命”,希望我們盡力去追求,卻不必把富與貴當作永久存在的東西。
曾仕強說:“看開不是看破。”不可以看破,一旦看破了就覺得一切都是假的,人生如果沒有了追求,也失去了競爭的原動力,結果不是灑脫而是消極;人生又不可以看不開,否則在人生中隻許成功不許失敗,即使眼下成功了,未來也不能走遠,因為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貪婪。好奇與利益會使一個人看不到眼前的美好,卻使人奢求曾經錯過的東西。人們常說“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為何不把平常的錯過看得淡一些呢?讓你選擇大海與小河,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也許你會選擇波瀾壯闊的大海,這就會意味著你要錯過有無限淡水、靜謐安詳的小河。但你無須悔恨,每條路都有各自美妙的結果。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淩甚至碾得粉身碎骨。但不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我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因此,創傷是一種曆練,而不是懲罰,不要為自己遭受的挫折、創傷而貶低、否定、懲罰自己;既然這樣,就重新整理心情和人生,帶著這種創傷留下的疼痛和成熟繼續上路吧。
錯過了成功,我們學會了拚搏;錯過了愛情,我們學會了愛;因為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為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每一種創傷,都會讓我們成長,讓我們成熟!
我們在安慰別人的時候會說“人生是沒有圓滿的”,你不能得到一切,不圓滿那隻是相對的說而已。我們所擁有的,其實就是另一種圓滿。
我們從一次次的遺憾中領略圓滿。如果沒有分離的思念,怎麼會領略相聚的幸福?如果沒有經曆過被出賣的痛苦,怎麼會領略忠誠的可貴?如果沒有品嚐過失敗無奈的滋味,又怎會體會成功的喜悅?如果沒有遭遇疾病的侵襲,怎能體會健康對人的重要?在紛紛擾擾的人世間,能夠相聚,能夠擁有,彼此忠誠,長相廝守,不正是一種圓滿嗎?
凡事能夠看得開是一種大智慧。在很多事情上,我們應該知道適可而止,量力而行,不要過於執著地追求那些高不可攀的目標,適時放下,這種放下並不是畏難,更不是退縮,而是更為務實地尋找更為切合自己實際的目標。當我們把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拋棄以後,我們就會感受到心靈的輕鬆和幸福。在物欲麵前,我們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要勇於放下,欲望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不要被欲望的黑洞吞噬淹沒。
衝動是魔鬼,心平氣和最心寬
人們常說,衝動是魔鬼。可見,人在衝動的時候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如果可以心平氣和地解決存在的問題,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生活中,因芝麻大點小事而大發雷霆,因一句半句閑言碎語而怒發衝冠,甚至由於對方一個不經意的表情而怒不可遏的種種情況,都是衝動。也許,衝動者並無惡意,隻是讓衝動衝昏了頭腦,等到衝動過後才後悔萬分。所以從根本上講,受害最大的還是衝動者本身。
“衝動是魔鬼”,不要因別人脾氣暴躁而生氣,也不要因悲慘的事而沮喪。衝動的直接觸發是一個“躁”字:急躁,浮躁。古往今來,古人對醫治“躁”病妙法良多,例如古人的“安詳是處事第一法”,就是說不急不躁是處理事物的第一等方法;“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就是說過分浮躁之人,一定沒有深刻的認識;“處事最當熟思緩處”,告訴人們遇事進行處理,最佳做法是深思熟慮和延宕一下再辦。“逆境順境看襟度”,這“襟度”意思就是指涵養,有涵養好,涵養過人尤好。“世上閑言碎語,一筆勾銷”,這就是良好的心態,心平氣和,就不會去計較雞毛蒜皮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