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聽到“雞肋”的號令後,就教隨行的士兵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就告訴夏侯惇,夏侯不解,問楊修為何要收拾行裝。
楊修說:“通過今晚的號令,就知道魏王不幾天就要退兵了。雞肋這個東西,吃起來沒什麼肉,丟了又可惜。現在我們進攻無法取勝,退兵又怕被人笑話。在這裏待著也沒什麼好處,不如及早回去。過不了多久魏王必定班師,所以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夏侯惇聽後,覺得有理,於是就傳令下去,於是寨裏大小將士,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無法入眠,就手提鋼斧來營中巡視,看見將士們都在收拾行裝,傳令夏侯惇來問其緣故,夏侯惇便說主簿楊修知道大王想退兵的意思,曹操叫來楊修詢問,楊修把雞肋的意思告訴曹操。
曹操大怒道:“你怎敢胡言,亂我軍心!”就命令刀斧手將楊修推出斬首示眾了。
楊修的小聰明害了自己一條性命,可是由於曹操心胸狹窄的個性,同時也讓他失去了一個良才。
對人對事,寬心以待才能從容應對
每個人都不可能不犯錯,在麵對別人犯錯的時候,我們應該采取寬恕的態度,對於自己的不如意和困境要盡量忍受。
一位成功人士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在我看來,人生其實很簡單,歸根結底就是八個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許多事情就能豁然開朗!”
為何要嚴於律己?因為不嚴會放鬆自我約束,讓小錯誤發展成大錯誤。待人為什麼要寬?為的是給人自新的機會。這是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原則。核心是強調自悟,對事物的標準,要有一個超然的體悟,對是非的判斷,要有一個盡可能客觀公正的把握。
大將軍徐達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徐達兒時與朱元璋一起放牛,長大後一起打仗。有勇有謀,深得朱元璋的喜愛。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人,卻從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嚴。
徐達經常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軍糧不濟,士兵填不飽肚子,他主動減少自己的飲食,分給部下;大軍還沒紮好營寨的時候,他從不提前進帳休息,一定會等到大家都安頓好了,他才放下心來;士卒受傷,他親自端藥治療;如果有人犧牲,他會籌集棺木葬之。所以,明軍將士對他無不既感激又尊敬。
在生活方麵,他也無聲色酒財之好。史書記載說:“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賜給他一塊好地皮,但正好處於農民的水路必經之地。家臣看到有這個好處,於是用這塊地皮謀取私利,向農民征收“過路費”。徐達知道這件事情後,馬上將此地上繳官府。
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後,用嚴刑重刑,殺了包括功臣在內的十多萬人,可是徐達卻得善終。他病逝於南京之後,朱元璋為之輟朝,悲慟不已,追封他為中山王,並將他的畫像陳列於功臣廟第一位,稱之為“大明第一功臣”。
能逃過朱元璋“誅殺功臣”的屠刀,可見徐達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之道到了一定的境界。
在現實中,人們卻把這句話顛倒了一下,變成了“嚴於待人,寬以律己”。對自己很寬鬆,什麼都能做,做了壞事也從不感到羞愧,但對別人卻要求極嚴,有一點錯誤就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有一點小事對不起自己就喋喋不休、沒完沒了。
“以聖人望人,以常人自待”,就是說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卻用常人的標準對待自己。這樣的人,沒有人會和他做朋友,做起事情來,也很難跟別人順利地合作。因為他不懂得什麼叫做“恕人”,隻懂得用最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用最寬鬆的標準對待自己。這是一種嚴重自私自利的體現。
“寬以待人,嚴於律己”,不僅體現一個人在處世為人修養上的收放功夫,同時也是高尚品德的最好說明。寬以待人,首先能做到無我而思;嚴於律己,最重要的是能克製自己的情緒。
對人心寬,自己先做到心裏平淡而不多慮。平淡是真,真誠就會善待一切,就會做好每一件事情。擁有平靜的心情,才會意氣舒暢,做事情才會充滿朝氣和興趣,才會有好的心情處理人際關係。心情好的人對任何人都會抱以寬容之心,不僅對仁人君子心寬,對勢利小人更有自己的寬容之法。
史書記載:唐太宗在攻打潞洲的時候,路過一個有五代同堂的人家,問他家的長輩“若何道而至此?”,意思就是說你們家有什麼辦法能夠五代人同住在一起?那家的長者對曰:“臣無他,唯能忍而。”太宗以為然。如此簡單的回答,沒有什麼特殊的辦法,隻不過能忍讓罷了。忍,就是寬恕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史書上又載:張公藝九世居,唐高宗有事泰山,臨幸其家。問本末,書百“忍”字以對。天子流涕,遂賜縑帛。由此可見,身為天子的高宗李治也深知處家立身的不易,就更明白治國的艱辛了。
教育家謝覺哉曾有一首著名的詩篇:“行經萬裏身猶健,曆盡千艱膽未寒。可有塵暇須拂拭,敞開心肺給人看。”康德也說過:“真誠比一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可見,寬以待人需要自己的真誠,真誠的力量是能感動一切的。
如果生活欺騙了自己,請不要懷疑真誠的魅力。人隻要具有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的心理,就一定能用真誠之心去對待他人,一言一行也必定會表現出極大的寬容。
海涅告訴人們:“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古人也說過:“氣性不和平,則文章事功,俱無足取;語言多矯飾,則人品心術,盡屬可疑。”生存必定要競爭,但生活需要寬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主要看人們如何地體會,如何把握這個度。
生活處處有磨難,在磨難中你能取得令你欣喜的成就,相反也會令你走入人生的低穀,一蹶不振。如果他日能飛黃騰達、高官厚祿,你能在這種誘惑中把握住自己,泰然若之,用一顆平常心淡然地看待擁有的這一些,你就能在淡泊喧囂的同時,給自己找到一份心的超然,一份寧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莊重的人生態度。不管是激昂的人生,還是散淡的人世,不管是失敗者的東山難再起,還是成功者的碩果難久存,在轟轟烈烈中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境,在平平淡淡中享受著淡泊的快樂;不羨慕聲譽,不沮喪卑微。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切都會變得坦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寬宏的氣度。能做到不爭名利,不爭寵,不嫉妒,讓平靜的心中有一股自然的蕩氣與豪氣,在生活中淡然地看待這一切。讓自己的超然與灑脫、從容與鎮定來為自己找一個淡泊的心境,讓自己在平衡的心態裏,品味出寬闊心中的內斂韻味。
戰國時代,在塞外住了一位老翁。一天,老翁家裏養的一匹馬走失了。在塞外,馬是負重的主要工具,因此,鄰居都來安慰他,這位老翁卻很不在乎地說:“這件事未必不是福氣!”幾個月後,走失的那匹馬居然帶了一匹胡人的駿馬回家,這真是賺了,鄰居都來慶賀。這位老翁卻說:“這未必不是禍!”又過了幾個月,老翁的兒子騎這匹胡馬摔斷了大腿骨,鄰居們在佩服老翁的料事如神之餘不忘安慰老翁,老翁卻毫不在意地說:“這倒未必不是福!”此事不久後,胡人入侵,壯丁統統被征調當兵,戰死沙場者十之八九,而老翁的兒子卻因為摔斷了一條腿免役而保住一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潛藏著一種向上的力量和敏銳的智慧。求索者不患得患失,智慧者不浮躁,成功者不矜誇,不計較是否有頗豐的收獲,也不計較失大於得的比例失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自我的回歸,是一種人生的體驗,是一種平衡心態的灑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雖然說得很好,但是做起來絕非這麼簡單。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們有走不完的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更是一份淡泊。保持一份平常心,遇事沉著冷靜,對待成功和失敗一笑而過。隻有這樣你才能真正領略平淡其義,你的心裏才能永遠擁有陽光。
南方楚國有一個人叫支離疏,他的形體像是造物主心情愉快時開的玩笑:脖子像絲瓜,腦袋形似葫蘆,頭垂到肚子上而雙肩高聳超過頭頂,頸後的發髻蓬蓬鬆鬆似雀巢,背駝得兩肋幾乎同大腿並列,好一個支支離離、疏疏散散的“美人”坯子!大家都認為他很醜,可是支離疏卻不這麼認為,反而暗自慶幸,感謝上蒼獨鍾於他。平日裏,支離疏樂天知命,舒心順意,日高尚臥,無拘無束,替人縫補衣物、簸米篩糠,足以糊口度日。
當君王準備打仗,在國內各個地方強行征兵時,青壯漢子如驚弓之鳥,四散逃入山中。而支離疏,偏偏聳肩晃腦去看熱鬧,試想他這副容貌誰要呢,所以他才那樣大膽放肆。當楚王大興土木,攤派差役時的時候,庶民萬姓不堪騷擾,而支離疏卻因形體不全而免去了勞役。到了寒冬臘月官府開倉賑貧的時候,支離疏卻欣然前去領到三盅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是世之常理。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複始。因此,大可不必盛喜衰悲,得喜失悲。
生活不是簡單地為生而活,存在著更廣闊的內容,即使生活再忙碌,也要留點寧靜的時間給自己,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緒,放緩生活的腳步,好好享受當下的生活。
人,平平淡淡而來,也應平平淡淡而去。人生如一條淙淙流淌的長河,既有峰巒疊嶂時一瀉千裏的壯麗之美,也有走過一馬平川時迂回柔情的安詳,既有平靜也有波瀾壯闊的時候。擁有一顆平常的心是正常生活之人的平常之舉,擁有一顆平常的心才能學會滿足,才能理解別人,善待自己,享受生活。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如意的事情,俗話說得好,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令我們無法預料無從強求,但順境中寵辱不驚、怡然自得,逆境裏笑看雲卷雲舒,靜觀花開花落,才解世間浮沉,更見人生真諦。
對人生的寵辱得失看得淡一些,其實一切都是過眼煙雲,淡一淡寡欲,去留無痕,真正的永恒隻有心胸的豁達,這才是淡泊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心境就像浩瀚的大海,有時會驚濤駭浪驟起,有時會受到狂風暴雨的洗禮,在途中當然也不乏寧靜的港灣供你停泊心靈的小舟。在人生之海駕馭生活之舟時,既需要有迎風破浪的勇氣,也需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