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珍視每一段情緣,他們都是你旅途上的美景(1 / 3)

第12章珍視每一段情緣,他們都是你旅途上的美景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旅行的途中,你會遇見很多不同的人,也會遇見很多的困境,真心與別人結交,在你處於困境的時候,別人就不會袖手旁觀。世上的人那麼多,與我們相識的都是有緣分的人,相識的時候,好好珍惜,不要錯過,你的旅途將會別樣的美好。當然,並不是每一段的遇見都可以結下友誼,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如何對待這些遇見。總之,人與人相識一場不容易,要用你的誠意去對待別人,他們都是你旅途中的美景。

心懷善意,真誠待人

你真誠對人,也決定了日後別人怎樣對你。荀子說:“君子賢而能容霸,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卡耐基在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時說:“人生最大的驅策力就是想成為好人,成為好人以後,最大的受惠者是好人自己,通常他周圍的人也必定受惠,因此結果是雙贏。”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某個人在路上發現有人中了箭,他不會關心箭從哪個地方飛來,也不會關心箭是用什麼木頭做的,箭頭又是什麼金屬,更不會關心中箭人屬於什麼階層,他不會問這麼多,隻會努力去拔出那人身上的箭。這就是善意,是人最本能、最原始的一種善意,正是這種善意使人類得以一代一代地傳承。”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與人相處的時候要有一種求真的態度。其實這種求真的態度就是心懷善意,真誠待人。沒有誰願意拒絕別人的善意和真誠。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曾說:“一定要善意地待人,因為你遇到的每一個人活得都不容易。”法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盧梭也說:“對別人表示關心和善意,比任何禮物都能產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禮物對別人都有更多的實際利益。”

人際交往中有一條白金法則。這一法則是美國最有影響的演說人之一和最受歡迎的商業廣播講座撰稿人托尼·亞曆山德拉博士與人力資源顧問、訓導專家邁克爾·奧康納博士研究的成果。白金法則的精髓就在於“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們,你就怎樣對待他們”,從別人的需要出發,然後調整自己的行為,運用我們的智慧和才能使別人過得輕鬆、舒暢。在社交中和處理人際關係時,要尊重人,真誠待人,公正待人。

真誠對人,是立身之本。人與人之間,隻有真誠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別就在於人的社會性,就是說,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人要在社會上立足、生存、發展,都要結成群體,不可能獨來獨往。人與人的真誠可以減少雙方猜忌的機會,降低彼此誤解的幾率;真誠可以使雙方都不必費心費力地“算計”對方,較容易集中重點,討論問題並達成共識;真誠的人表裏如一,待人處世自然容易與人溝通。相反,不真誠者絕於人群。詩人薩迪說過:“無論你是一個男人,還是一個女人,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安德森在1969年的時候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在一張表格中列出了500多個描寫人的形容詞,他邀請近6000名大學生挑選出他們所喜歡的做人品質。調查結果顯示,大家生們對做人品質中給予最高評價的是“真誠”。在8個評價最高的候選詞語中,有6個和真誠有關,它們分別是真誠的、真實的、忠實的、誠實的、信得過的和可靠的。大家生們對做人品質給予最低評價的形容詞是“虛偽”。在5個評價最低的候選詞語中,有4個和虛偽有關,它們分別是不老實、做作、說謊、裝假。

從上麵的案例中,我們可以得知,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真誠信得過的人,討厭說謊不老實的人。一個真誠的人,不論他有多少的缺點,同他接觸時心神就會感到愉快。這樣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這是因為以誠待人,別人也會坦誠相見。一個人可以真誠地待人處事,就容易獲得他人的合作。真誠做人,坦誠相待,則容易讓人接納,能交到更好的朋友。

美國總統林肯十分注意培養自己說話的真誠情感。林肯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一滴蜂蜜比一加侖的膽汁能吸引更多的蒼蠅。人也是如此,如果你能贏得人心,首先讓他相信你是最真誠的朋友。這樣,就像有一滴蜂蜜吸引住他的心,也就是一條坦然大道,通往他的理性彼岸。”林肯在1958年的一次競選中說:“你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時候欺瞞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所有人。”

有這樣一句諺語“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是的,待人從來都是對等的,人心從來都是相互的。你對待別人是真誠的,別人對你也會是真誠的;你對別人欺詐,別人對你也是欺詐的。真誠得人心,對同誌、上級、下屬、同事,真誠意味著諒解、體貼、信任和愛護。“人察無徒”,坦誠相待,不但贏得友情和尊重,而且往往是加倍的。一個人圓滑、虛偽可得一時,但不可得一世。

古人雲:“心靜生智能,行善生福氣。”心就像一粒種子,生長在天地中間,那些喜怒哀樂的情感造就了善惡之心。有一顆充滿善意的心,行為和語言就會大不一樣,情懷和境界自然也就會大不同。心懷善意,真誠待人,人生的路必定越走越寬,越走越順,也必將獲得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君子之交淡若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什麼是君子之交?什麼又是小人之交?君子之交才是真正的朋友,而小人之交根本就是為各自的利益而結交。

朋友是什麼?詞典中給出的解釋是,所謂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建立朋友關係,既不需要法律規範,也不受傳統道德約束,隻要兩下有交情就算建立了朋友關係。但是同樣是朋友關係,卻有“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之分。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朋黨論》中說:“臣聽說朋黨的說法,自古以來就存在。隻希望君主能辨別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一般來說君子與君子,以共同道義結為朋黨,小人與小人,以共同的私利結為朋黨。”歐陽修這段論述提醒後人,交朋友,自古有之,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不能不交朋友,但是,我們要識別,和某人結交,是“以共同道義”的君子之交,還是“以共同私利”的小人之交,我們要“以共同道義”和君子結為朋友,不可“以共同私利”和小人結為朋友。

君子之交淡若水,如水般純淨,如水般澄清,如水般柔和。君子的交往,是彼此人格的讚同和欣賞,是純粹的吸引,不存在任何的功利之心,也就沒有得失之感。君子之交雖清淡如水,卻日漸親近。小人之交,是為達到某種目的,出於某種利益的交往,存在功利之心,因利益的增加而親近,因利益的消失而分離,因此,小人之交雖甘若醴,卻疏遠分離。

但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很多類型不同的朋友,可以和這些朋友分別用不同的方式保持和發展著友誼,在不同的境界中平等互利。我們能具有這樣的能力,其實是人的內心世界天生的多元化所決定的。其實,人並不高尚,人不可能隻要情感不要利益,隻要開心不要安全,隻要忠誠不要原則,隻要智慧不要健康,隻要名利不要尊嚴,隻要邏輯不要道德。

說白了就是人要是想得到的更多就得付出更多,想要得到不同的東西,就要不同的付出。這裏的兩句話講的正是這個道理:精神上的朋友要付出精神上的努力,感情上的朋友要付出感情上的努力,物質利益上的朋友要付出物質上的努力,切不可張冠李戴、不分青紅、盲目投入。

“君子之交淡若水”,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可以指導人們在朋友交往中要注意的相互關係的“度”,這個“度”如果不適當,就會變成扼殺友情的繩索。“君子之交淡若水”是與“小人之交甘若醴”相對而言的。君子之交,朋友之間有適當的距離,有一個度,這樣不影響心靈相印,緊密地貼在一起;小人之交,即便天天親密地在一起,但心靈上互相隔膜,難以溝通。君子之交,對朋友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小人之交,說朋友想聽的話,做朋友想做的事。

唐貞觀年間,薛仁貴當初還未得誌,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全靠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

後來,薛仁貴參軍,跟隨唐太宗禦駕東征的時候,因功勞卓著,被封為“平遼王”。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是薛仁貴都婉言謝絕了他們的賀禮。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

負責啟封的執事官打開酒壇的時候嚇得麵如土色,因為壇中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啟稟王爺,此人如此大膽戲弄王爺,請王爺重重地懲罰他!”薛仁貴聽了,非但沒有生氣,而且命令執事官取來大碗,當眾飲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

在場的文武百官不解何意,薛仁貴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後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弟夫婦經常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因為我知道王兄弟貧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相傳後來,薛仁貴與王茂生一家關係一直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話也就流傳了下來。

小人之交,表麵上關係好得無人能比,平日裏甜言蜜語,盡說好話,但是這樣的話就像甜水一樣,既不能解渴,也不能延續生命。隻是可以錦上添花,絕不是雪中送炭,更有甚者還會落井下石。

李揚有一些壞習慣,因此身邊有很多酒肉朋友。幾年前,他和從小長大的朋友小趙一起做生意。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兩人齊心協力,公司的生意很快紅火起來。

於是,李揚開始與他的那幫酒肉朋友做生意。小趙提醒他,叫他不要太相信酒肉朋友,但意氣風發的他這時候根本聽不進勸告,不但不加理會,反而覺得小趙太土,不懂享受生活,沒有共同語言,因此和小趙分了家。

做生意就難免有起落的時候,加之他照顧生意的精力不夠,不久,公司陷入困境,他風光時那些殷勤合作的所謂的朋友漸漸失去了蹤影,最後他才終於明白,他的公司之所以走到今天的盡頭,都是那些所謂“朋友”搞的鬼。

李揚再去尋求其他人幫助時,那些曾經所謂的朋友有的甚至冷眼相向。這時,小趙卻主動找到他,出錢出力,幫助他的公司渡過了難關。

最終,兩個曾經的摯友重新坐在一起,喝著茶,聊著過去,李揚這才大徹大悟:飲茶要選品味,朋友也要品其味。

理想的交友境界就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它鼓勵人們在交友中朝著這個方麵去努力,即便達不到那種境界,但畢竟使友情更純潔一些;就像我們雖然進不了花園,便通過努力接近了花園,可以聞到花草的氣味,可以看到出牆的豔枝,在一定程度上可使身心得到熏陶和愉悅,總比周旋於追名逐利之中,不擇手段地互相利用要好得多。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我們在遇到困境的時候總是希望有一個人可以伸出援手,解救自己於危難;我們希望在傷心難過的時候,有人能安慰自己、關心自己;等等。如果想讓這些變為現實,那麼就從我做起。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做一個聖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個喜歡助人的人,那卻是為人的正軌。”也有這樣一句俗語:“小才不知有緣,不懂用緣;中才知有緣,但不善用緣;隻有大才,知緣而且善用緣。”這話句告訴我們助人是多麼的重要,有人緣才會有財緣。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正所謂有因才有果。

有這樣一句諺語:“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劉安說:“積愛成福,積怨成禍”。《論語》講:“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能予人以快樂者,自己會獲得快樂。”你既沒有身纏萬貫,手握重權,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幫助別人,但有時候別人需要的幫助不是指的這些,也許你的一個小小的微笑,一聲小小的讚揚,一次小小的幫助,就能改變別人的命運。

世界越快速發展,人類就會更加忙碌,更加忙碌的世界溫暖就變得很少。這個世界太需要溫暖。不要小看對失意者隨口說一句溫馨的話語,對跌倒者從旁輕輕伸出扶助的雙手,對無望者賦予一個真誠的信任,也許你什麼都沒失去,而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也許就是醒悟、支持、寬慰。你在為他人盡力的時候,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盡力;不幫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他人的幫助。你幫助人越多,別人越感激你,對你的回報也就越大,人生就越有價值。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

在一場戰役中,上尉發現一架敵機向陣地俯衝下來。在他正準備臥倒的時候忽然看見不遠處有一個小戰士還站在哪兒。他顧不上多想,一個魚躍飛身將小戰士緊緊地壓在了身下。一聲巨響,飛濺起來的泥土紛紛落在他們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塵土,回頭一看,頓時驚呆了:剛才自己所處的那個位置被炸成了一個大坑。

幫助別人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就像陽光一樣,無私地普照著大地,讓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能感受到陽光的燦爛。助人為樂是“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它隻在默默無聞中播撒著美好的種子,讓其在每一個受助者的心中開花。

生活中,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助,同時,別人也需要我們的幫助。隻有互相幫助,我們才能生活得更美好、更快樂。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紅色的薔薇含苞欲放時,唯有剪除四周的枝葉,才能在日後一枝獨秀,綻放成豔麗的花朵。”洛克菲勒積累了大量財富,建成了一個跨國公司。可是美國人卻不喜歡他。一天他遇見了一位牧師。牧師跟他講:“你認為人生真正的幸福快樂是什麼?你用盡心血將企業辦得這麼大,但美國人還是恨你,這樣的生活你覺得有意義嗎?”洛克菲勒聽了後,思想上發生了變化,於是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認為幫助別人才是最大的快樂,他提前退休,開始大量做善事,直到95歲去世,成為了美國最大的慈善家。

別人需要,是人的一種天性,也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價值。在一定的情況下,一個人如果不被別人需要,生存也就失去了意義。老子說:“盡力照顧別人,我自己就更加充實;盡力給予別人,我自己就更加豐富。”古語有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然之道的規律是,盈滿多餘的地方就會自然減少,而欠缺不足的地方會自然增加。所以聰明的聖人從中得到感悟和智慧:當自己滿足時,決不去炫耀,反而會貶損自己。一旦自己多餘的時候,就會有多餘的東西補給那些欠缺的人。在貶損了自己的同時,別人也得到了好處,你與別人的關係自然也就好了,自然不會產生什麼矛盾。由此看來,領先一步的人根本沒有必要得意。給他人一些幫助,使他人感受到真誠的平等,會得到他人永遠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