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
夕陽無限好 隻是近黃昏
【溯源】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登樂遊原》一詩中寫道:“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全詩意思是:傍晚時分心情不快,駕車登上古時的樂遊原。隻見夕陽放射出迷人的餘暉,夕陽是多麼的好,然而這一切美景都將轉瞬即逝,不久會被那夜幕所籠罩。
【釋義】 現形容某種事物雖然暫時興旺,但很快就會衰落下去,也常用來比喻人近古稀之年。
西北風
【溯源】 冬季時分,常常刮起西北風,天地間萬物蕭條,空寂寥落。
【釋義】 現形容空無所有,如冬天那樣隻剩下西北風呼嘯而過。俗語常說“喝西北風”,就是形容沒有吃的。
西出陽關無故人
【溯源】 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全詩意思是:渭城客舍周圍和驛道兩旁的柳樹,由於朝雨衝刷顯得格外清新,小雨剛剛潤濕塵土就停止了,道路顯得十分潔淨。在送別客人的宴席上,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複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不能不到來。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
【釋義】 現形容朋友一別各奔東西,難以再有重逢。
西施
【溯源】 西施即西子,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人,因常在溪邊浣紗,所以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美豔絕倫,名列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釋義】 現泛指容貌美麗的女子。
嬉笑怒罵 皆成文章
【溯源】 北宋詩人蘇軾某年在赤壁過生日時,舉杯正欲喝酒卻聽到江上傳來笛聲,經詢問才知是進士李委為他祝壽。他的好朋友黃庭堅說道:“東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意思是:酒與笛都是生活中的瑣事,不論喝酒、聽笛,還是幾句戲言與嘲罵,記下來就是好文章。後來此語記錄在《東坡先生真讚》中。
【釋義】 指不拘題材形式,任意發揮,皆成妙文。
習氣
【溯源】 原為佛教用語,指現時的煩惱曆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
【釋義】 多指逐漸形成的不良習慣或作風。
洗塵
【溯源】 《通俗編·儀書》中寫有“凡公私值遠人初至,或設飲,或饋物,謂之洗塵”。意即招待、歡迎遠來的客人。
【釋義】 沿襲古意,指設宴歡迎遠道來的客人。
洗耳
【溯源】 《高士傳·許由》中記載,高士許由隱居後,堯封他為九州長,許由聞後跑到潁水邊去洗耳朵。他的朋友巢父正牽著牛犢來飲水,遂問緣故,許由說:“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我嫌這話汙了耳朵,所以來洗洗。”巢父批評道:“你若是隱居到高岸深穀人跡罕至處,誰能找得到!像你這樣的隱居還是在求名啊。這水被你弄髒,我的牛犢飲不得了。”說罷,就牽著牛到上遊飲水去了。這就是“洗耳”故事的由來。
【釋義】 現指恭敬地聆聽。
洗心革麵
【溯源】 “洗心”出自《周易·係辭上》中的“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其中的“洗心”指洗蕩眾人的疑心和惡心。“革麵”出自《周易·革》中的“君子豹變,小人革麵”。其中的“革麵”指改變自己的表麵態度。《抱樸子·用刑》中將二詞合而用之,寫有“洗心而革麵者,必若清波之滌輕塵”一句,這裏的“洗心而革麵”指改去原來的錯誤想法與做法。
【釋義】 清除舊思想,改變舊麵貌,意指徹底悔改。
瑕不掩瑜
【溯源】 “瑕”指玉上的斑點,“掩”指遮蓋,“瑜”指美玉的光澤。《禮記·聘義》中記載,孔子的弟子子貢問:“君子為什麼敬重玉石而卑賤那似玉之石呢,是因為玉少石多嗎?”孔子回答:“不是這個原因,而是因為君子把德的內容比作玉石的特征。比如,用玉石的溫潤光澤比作仁,玉質的細密比作智,玉石的潔白無痕比作義,玉石作墜飾可比作禮,玉石發出的清越之音比作樂,玉石中的瑕瑜界限分明比作忠……”“瑕不掩瑜”即由此出。
【釋義】 原指玉石中的一點小毛病並不影響整塊玉質優美,現演繹為不能因為一點小缺點而抹殺其優點、長處。
下海
【溯源】 “下海”一詞出自戲曲《洛陽橋》。劇中介紹:清朝一蔡姓狀元遵照母親遺願為家鄉建座洛陽橋,但在建橋過程中,橋墩突然打不下去,當地百姓傳言是“海龍王不同意,所以卡殼”。於是,蔡狀元貼出一則布告,尋找能下得海去與龍王麵談架橋事宜的人。幾個月過去無人應征,縣令大怒,為了交差,兩個衙役在酒館裏找來了醉漢夏德海,謊稱此人是“下得海”的人。
【釋義】 原本用來描述稀裏糊塗幹某種事的行為,現指放棄原來的工作去經營商業。
下馬威
【溯源】 《漢書·敘傳》中記載,西漢時期,豪門貴族少年班伯主動請纓到混亂的定襄去做太守,他剛到任,當地的豪紳大戶便“畏其下車作威,吏民竦息”。這裏的“下車”表示官員到任,意思就是說,豪紳大戶擔心新官到任會對下屬顯示威風,趕緊把犯事者全部藏匿起來。然而,新上任的班伯卻隆重宴請他們,與其交友,待了解到犯事者的藏身之處後才下令捕殺,定襄很快隨之安定。後來,人們遂將“下車作威”改為更為順口的“下馬威”。
【釋義】 原意是指最初到任時要對下屬顯示威風,現泛指一開始就向對方顯示自己的威力。
下榻
【溯源】 《後漢書·陳藩列傳》中記載:東漢時期,南昌太守陳蕃,為人正直且重視賢才。當時南昌的徐稚雖家境清貧,卻從不羨慕富貴,徐稚學識廣博甘貧樂道,被人稱為“南州高士”。 陳蕃對其仰慕已久,在家中專設了張床,徐稚來時他就把床放下來,留其住宿,徐稚一走這張床就懸掛起來。後來,人們把陳蕃的這種留客住宿的做法稱為“下榻”。
【釋義】 現泛指住宿。
先發製人
【溯源】 “發”指開始行動,“製”指控製、製服。《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項羽與叔父項梁從江蘇宿縣來到會稽,會稽太守殷通與項梁比較要好,他說:“現在江西一帶都在起義反對秦朝暴政,這是老天爺要滅亡秦朝了。先發動的可以製服人,後發動的就要被別人所製服。我想現在舉兵響應起義軍,請你和桓楚一起來率領軍隊,隻是不知道桓楚現在什麼地方。”項梁不想做他的部屬,便靈機一動,謊說桓楚與侄子相識,遂召入項羽,以目示意,命其砍下他的腦袋。項羽提著殷通的人頭,佩帶郡守大印,走到門外高聲宣布即時起義。“先發製人”一詞遂從此出。
【釋義】 泛指爭取主動,通過先動手來製服對方。
先河
【溯源】 《禮記·學記》中寫有“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一句,這裏的“河”指黃河,即古人認為的海之本源,該句意思是:帝王祭祀時均是先祭黃河而後再祭海。
【釋義】 現指事物或學術的開創或先導。
先見之明
【溯源】 《後漢書·楊彪傳》中記載,東漢末年,曹操手下的主簿楊修積極為曹植出謀劃策爭奪太子地位,使曹操極為憂煩,曹操就借故殺了楊修。後來他去見楊修的父親楊彪並問候時,楊彪說了句:“愧無日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日碑先見之明”出自於《漢書·金日傳》,據說,漢昭帝時,金日與上官桀、霍光同為輔政大臣,後因兩個兒子與宮女有不軌行為,將他們一並殺死。楊彪引用這個故事,是在說自己若有金日這樣的先見之明,也會提前殺掉兒子,以解除曹操對自己的疑心,此話當時即令曹操尷尬不已。
【釋義】 形容有預見事物發展趨勢的眼力。
先禮後兵
【溯源】 《三國演義》中記載,曹操圍攻徐州時,劉備帶兵援救徐州。劉備先向曹操寫了封書信,勸其退兵,曹操大怒,正欲發作時,謀士郭嘉勸諫道:“劉備遠道而來,先以禮相待,行不通再動兵。我們應該用好話去安慰他,以鬆懈他的鬥誌,然後以兵攻城,這樣就可以獲得成功。”曹操準備依言而行,卻不想這時探子來報,說呂布已攻克兗州,郭嘉立即改變主意,又進諫道:“我們可以趁機給劉備賣個人情,就說看在他麵上,我們退兵了。”曹操心領神會,照此修書後,拔寨撤軍。“先禮後兵”一詞即出於此。
【釋義】 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先入為主
【溯源】 《漢書·息夫躬傳》中記載,漢朝時期,漢哀帝寵信董賢、孫龐、息夫躬,要分別給他們封侯,丞相王嘉勸哀帝不能封侯,避免生出禍患。息夫躬擔心董賢權勢越來越大,勸哀帝對匈奴出兵,王嘉力阻道:“唯陛下觀覽古今,反複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意思是:我希望陛下能以古為戒,反複思考,切不可以先聽到息夫躬的見解就作為主要、正確的見解。可是哀帝卻沒能聽進忠言,王嘉後來因失寵被逼自殺,息夫躬也被打入大牢死在獄中。
【釋義】 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據主導地位,以後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易接受。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溯源】 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其本意是: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後才享樂。
【釋義】 現用來形容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天底下的人民謀幸福,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先斬後奏
【溯源】 《東漢·申屠嘉傳》中記載,東漢時期,漢景帝的內史晁錯極受寵幸,丞相申屠嘉為人耿直剛正,抓住晁錯穿越宗廟圍牆之事準備奏請漢文帝問斬。晁錯得知後搶先向漢文帝作出解釋,待申屠嘉的奏章提出後,漢文帝為保護晁錯便說是自己同意他這樣做的。申屠嘉極為生氣,退下後對別人說:“吾悔不先斬錯乃請之。”意思是:真不如先殺了晁錯再去請示皇上。後來唐太宗的中書侍郎顏師古在為此作注時認為申屠嘉所說之語即為“先斬後奏”。
【釋義】 原指臣子先把人處決再報告帝王,現形容未經請示就先做某事,造成既成事實後再向上級報告。
現身說法
【溯源】 原為佛教用語。《楞嚴經》中記載有“我與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一句,意思是:佛祖在眾生麵前,隨著不同對象變化出多種不同身形,傳經解法,以適應不同對象之所需,使他們各自得到教益。原句後來演變為“現身說法”。
【釋義】 原指佛力廣大,能現出種種人相,向人說法,現指以親身經曆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
現世報
【溯源】 迷信說法,指人做了壞事今生就得到報應,也稱作“現世現報”。
【釋義】 現為人們為解恨而咒罵他人的一句口頭俗語。
相得益彰
【溯源】 《後漢書·王褒傳》中記載,西漢時期,益州刺史王襄想為自己歌功頌德,聽說王褒極富文采,便叫他作一篇詩賦,並命人譜成樂曲歌唱。漢宣帝聽說此事後,也召見了王褒,令他作《聖主得賢臣頌》,王褒在文中寫道:“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彰。”意思是:聖主必待賢臣才能顯示功業,賢臣必有聖主才能展示才能。聖主與賢臣相遇,互相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優點與長處。
【釋義】 現泛指互相幫助,使雙方長處更能得到顯露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