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敬如賓

【溯源】 原為“相待如賓”。《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中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臣芮因罪被殺,兒子缺也被廢為平民,務農為生。缺一麵勤懇耕作,一麵以古今聖賢為師刻苦修身,自身德行與日俱增,令妻子與周圍人等仰慕不已。某次,缺在田間除草,妻子將午飯送到地頭,恭恭敬敬地跪在丈夫麵前,好像對待初次見麵的高貴賓客一般。缺也連忙接過,頻致謝意,神情姿態極有禮貌。此番情形感動了正巧路過此地的晉國大夫臼季,在他的大力舉薦下,缺後來連續升為軍大夫、卿大夫。“相待如賓”一詞漸漸演變為“相敬如賓”。

【釋義】 現形容夫妻之間相互尊敬,如同對待客人一樣。

相提並論

【溯源】 原為“相提而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記載,西漢時期,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大臣竇嬰被封為魏其侯。後來漢景帝立太子,竇嬰又被封為太子傅,太子被廢時,竇嬰上書反對,漢景帝沒有采納,他便稱病不朝。許多人勸說都無功而返,他的門人高遂卻隻簡短說道:“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意思是:反對廢黜太子這是一回事,你稱病不上朝這是另一回事,現在你把兩件不同的事攪在一起,不正是在有意宣揚皇上的過錯嗎?竇嬰聽後如夢方醒,趕緊恢複上朝。“相提而論”後來演變為“相提並論”。

【釋義】 現指把不同的人或性質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想當然

【溯源】 《後漢書·孔融傳》中記載,曹操攻下袁紹的老巢鄴城,消滅了袁紹、袁尚父子的割據勢力。曹操的兒子曹丕見袁尚的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強行占為夫人。孔融知道這件事後寫信給曹操,編造說周武王伐紂時,把紂王的妃子妲己賞給了周公。曹操不解其中的譏諷之意,遂問此話有何根據,孔融回答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是:這不過是用現在的情況推測過去,其實周公絕不會做出如此荒唐之事。“想當然”一詞即由此出。

【釋義】 現指憑主觀推斷事情大概是或應該是這樣。

相如滌器

【溯源】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記載,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私奔後,因身無分文隻得變賣馬車,開了家小酒鋪,文君在店堂賣酒,相如和傭人酒保一起洗滌酒器。“文君當壚”、“相如滌器”的故事遂流傳民間。

【釋義】 指從事有失身份的行業,或用來形如文人的落拓不遇。

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

【溯源】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設下鴻門宴宴請劉邦,謀士範增叫項莊當堂舞劍以助興為名乘機刺殺劉邦。劉邦的謀士張良看出範增的用心,便對武將樊噲說:“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釋義】 形容表麵上冠冕堂皇,實則別有用心。

小白臉

【溯源】 戲曲臉譜中,常將陰險狡詐的角色塗成白臉。“白臉”也稱“抹臉”,指不以真麵目示人之意。

【釋義】 現常以此來蔑稱外貌清秀俊美卻由女性伴侶提供金錢來源的男人。

小醜

【溯源】 原指戲曲中的醜角,或馬戲團雜技表演中進行滑稽表演的角色。

【釋義】 現指舉止輕浮、行為卑鄙之人。

小九九

【溯源】 即《九九乘法歌訣》。在古時,此套口訣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口訣開頭兩個字為“九九”,所以人們就把它簡稱為“九九”。

【釋義】 現把那些有心計、會算計、善謀劃的人形容為心裏有“小九九”。

小康

【溯源】 古時有三種意思。第一是:《詩·大雅·民勞》中寫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這裏的“汔”指差不多,“小康”指安定。第二是:儒家將他們的理想社會稱為“大同”,把政教清明的社會稱作“小康”。第三是:宋代洪邁在《夷堅誌》中寫有“癢不能治生,貧悴落魄……然久困於窮,冀以小康”,這裏的“小康”是指寬裕。

【釋義】 現形容家庭經濟狀況可以維持中等水平生活。

小品

【溯源】 東晉時期,高僧鳩摩羅什等人翻譯了《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分為二十七卷本的《大品般若經》與十卷本的《小品般若經》。從此可看出,“小品”一詞最早是稱佛經的節本。

【釋義】 現泛指較短的說演藝術。

小氣

【溯源】 原為“小器”。《論語·八佾》中有“管仲之器小哉”一句,意思是管仲度量狹小。後來才演變為“小氣”。

【釋義】 形容吝嗇,胸襟不寬。

小心翼翼

【溯源】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記載,春秋時期,天上出現彗星,人們認為災禍降臨,齊景公遂叫人準備禳殃儀式。晏子引用《詩經·大雅·大明》中的“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勸道:“舉行禳殃的儀式沒有用。天意並不懷疑我們,為什麼要禳殃呢?周文王虔誠恭敬以事上帝,懷德以受各國擁戴,你又沒有違背德行,為什麼還要怕彗星呢?”齊景公聽後很高興,便罷去儀式。這裏的“小心翼翼”指虔恭謹慎。

【釋義】 現形容謹小慎微,放不開手腳的樣子。

小巫見大巫

【溯源】 “巫”指舊時靠裝神弄鬼替人祈禱來騙取人錢財的人。三國時期,東吳孫權身邊的名將張紱精於詩賦,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陳琳是他的同鄉,張紱非常欣賞其才華,便寫信稱讚,陳琳回信說:“不是我文筆好,是你太誇獎我了。我和你及張昭兩人相比,實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見大巫,法術便無法施展一般。”

【釋義】 原意指小巫法術小,大巫法術大,小巫見到大巫就不能施展他的法術。現形容在相比之下,一個遠不及另一個。

笑麵虎

【溯源】 宋代龐元英在《談藪》中記載,王公袞平時待人平易溫和,麵部總是一副嬉笑模樣,其為人卻心狠手辣,人們稱他為“笑麵虎”。

【釋義】 指外貌和善而內心嚴厲凶狠的人,含貶義。

解數

【溯源】 “解”指技藝,“數”指路數。武術的每一套路有固定招數,其中的每招每式既可獨立運用,也可互相結合,形成一整套路數。“解數”即指武術一定的套路。

【釋義】 現泛指手段、本事。

心病還須心藥醫 解鈴還須係鈴人

【溯源】 “心藥”出自《秘藏寶鑰》。原指佛教的一種傳教方法,說這能治好眾生之心病。西漢的枚乘在《七中》中也講到吳國客人用七個問題治好了太子丹的心病。“解鈴”出自《指月錄·法燈》。文中記載,某天,法眼禪師問眾人:“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誰能解下來?”眾人回答不出,又提問法燈,法燈回答:“誰係上去誰就能解下來。”這就是“解鈴還須係鈴人”的由來。後來清代小說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寫過一副對聯,即是“心病還須心藥醫,解鈴還須係鈴人”。

【釋義】 本意是指屬於心的疾病,就要用治心的藥來醫治,要解下綁緊的鈴子,就要讓那個當初係鈴子的人來解決。現指當局者的事需當局者才能解決。

心腹之患

【溯源】 原為“心腹之疾”。《左傳·哀公十一年》中記載,吳王夫差準備攻齊時,越王勾踐以厚禮相贈,吳國君臣對此稱快不已。隻有大臣伍子胥擔憂,他說:“越在我,心腹之疾也。”意思是:攻齊意義不大,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可吳王夫差根本聽不進去。沒過幾年,越國便趁吳軍北上伐晉國時出兵伐吳,將吳國徹底打敗。“心腹之疾”後來演變為“心腹之患”。

【釋義】 指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也泛指最大的隱患。

心懷叵測

【溯源】 “心懷”指居心、存心,“叵”指不可。《三國演義》中記載,三國時期,曹操準備率軍南下攻打孫權與劉備,又擔心涼州太守馬騰乘機作亂,就采用謀士荀攸的建議,封馬騰為征南大將軍,意欲騙至許都殺害。馬騰接到詔書,與眾人商議,他的侄兒馬岱持反對意見,並說:“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馬騰不聽,自以為是的他隻帶了兒子馬休等少數人前往許都,結果被曹操擒獲殺害。

【釋義】 形容心存險惡,不可推測。

心有靈犀一點通

【溯源】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無題》一詩中寫道:“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其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意思是:身上沒有彩鳳那雙可以飛翔的翅膀,心靈卻像犀牛角一樣,有一點白線就可以相通。這首詩是他在王茂元家中窺見閨中佳人後追憶而寫。

【釋義】 原指男女雙方心心相印,現形容彼此心思都能心領神會。

心有餘而力不足

【溯源】 《論語·裏仁》中記載孔子說過的一句話:“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意思是:有把一整天的力量都用在推行“仁”上卻力量不夠的嗎?也許有,但我沒有見過。這句話意同“心有餘而力不足”。後來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提到:“我手裏但凡從容些,也時常來上供,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釋義】 形容心裏非常想做但力量不夠。

心猿意馬

【溯源】 漢代魏伯陽在講述道家煉丹修仙的《參同契》中寫道:“心猿不定,意馬四馳。神氣散亂於外。”意思是:心情如猿猴般好動,意識如駿馬般奔馳,精神不能內守,這是道家的修煉大忌。後來“心猿不定,意馬四馳”演變為“心猿意馬”。

【釋義】 沿襲古意,指心意好像猴子跳躍、駿馬奔跑般控製不住,形容注意力不集中,神誌難以安定。

行百裏者半九十

【溯源】 《戰國策·秦策五》中記載有秦國辯士中期與秦王辯論時說過的一段話。他說:“《逸詩》中所說的想走一百裏的人即便走了九十裏,也隻能算走了一半,因為越是接近目標越會感到艱難。現在秦楚兩方都表現出驕侈一麵,諸侯不是攻楚就是伐秦。”秦王聽後大怒,當場就要殺了他。後來有人說,過去桀殺逢蒙受、紂殺比幹,中期如果遇到桀、紂這樣的君王,也非被殺死不可。秦王擔心背上亂殺忠臣的罪名,就沒再對中期治罪。原文中的“行百裏者半九十”遂流傳下來。

【釋義】 本意指行百裏路,即使走了九十裏,也隻算走了一半,現形容事情越是接近完成就越是艱難,越顯關鍵。

行將就木

【溯源】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往齊國,臨行前他要求妻子季隗等他二十五年,如那時還沒回來,妻子就可以改嫁。季隗聽後傷心地說:“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意思是:我現在已經二十五歲,再過二十五年就要進棺材了,還嫁什麼人,我一直在這裏等待你就是了。原文中的“木”指棺材,原文中的“則就木焉”後來演變為“行將就木”。

【釋義】 沿襲古意,指人壽命不長,差不多就要進棺材了。

行雲流水

【溯源】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行船途中,遇到謝民師攜書求見,蘇軾非常欣賞他的書文舊作,便寫下一篇《答謝民師書》。 文中說道:“你我一見如故,所帶的書文我詳細看過,文章好似行雲流水,當行就行,當止就止,文意自然,趣旨到處可見。這正如孔子所說的‘辭,達而已矣’啊。”“行雲流水”一詞遂從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