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Y
壓驚
【溯源】 《史》中記載,北宋時期,樞密副使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節觀燈之時不慎被歹人背走,途中巧遇皇家的車子經過,南陔呼救,這才得以隨車入宮逃過一劫。後來,宋神宗知道了這事,就賞給他錢果等物,名為壓驚。“壓驚”一詞遂流傳下來。
【釋義】 現指用請吃飯等方式安慰受驚的人。
壓軸戲
【溯源】 也叫“壓台戲”。舊時演出戲曲節目時,將最後一出稱為“大軸”,大軸前一出稱為“壓軸”,一般來說都是質量最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勝過全台或全場的戲曲節目。
【釋義】 現喻指引人注目的或是最後出現的事件。
押寶
【溯源】 也叫“壓寶”,為一種賭博遊戲。《牧豬閑話》中說明:“壓寶者,以一製錢閉置盒中,分青龍、白虎、前、後四方之位,以錢壓得‘寶’字者為勝。”後來亦有人用骰子來取代。
【釋義】 現指把某一希望寄托在無把握的某種方法上。
牙祭
【溯源】 古時官衙在舉行完祭祀儀式後,常在祭祀的第二天,也就是初二和十六,將祭品中的肉分給供事人員食用。他們將此稱作“衙祭肉”,因“衙”與“牙”同音,又可說是牙享用了肉,所以也稱作“牙祭”。
【釋義】 現指改善夥食。
睚眥必報
【溯源】 “睚眥”:發怒時瞪眼睛,借指極小的仇恨。《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中記載,戰國時期,魏國大夫須賈誣告範雎私通齊國,範雎被抓捕後遭嚴刑拷打,後來他裝死才逃出魏國。來到秦國後,範雎更名為張祿,在友人推薦下向秦昭王提出了遠交近攻、驅逐外戚權貴等主張,秦昭王對其極為賞識,令他出任秦國丞相一職。秦國準備發兵攻魏,範雎化裝成窮人來見須賈,須賈見他破衣爛衫,隨手遞了件衣服。後來須賈向秦國丞相求和時,他認出眼前人即是當年差點被自己陷害至死的範雎,頓時嚇得魂不附體,趕緊叩頭請罪,範雎因他送過衣服,這才免去其死罪。《史記》作者司馬遷評論範雎道:“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意思是說:凡從前對他有恩惠的人,雖然所施的恩惠隻是一頓飯,範雎也會重重酬謝,那些從前對他有嫌怨的人,雖然嫌怨的程度隻是張目忤視一下,範雎也會實行報複。
【釋義】 像瞪一下眼睛那樣極小的怨仇也要報複,形容心胸極狹窄。
炎黃子孫
【溯源】 上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兩個最大部落的首領分別叫做炎帝和黃帝,人們把他們看作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後世子孫均稱為“炎黃子孫”。
【釋義】 即中華民族的後代。
言必信 行必果
【溯源】 “信”指守信,“果”指果斷、堅決。《論語·子路》中記載了弟子子貢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在這段對話中,孔子表明自己的觀點:自己做事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一流的士。族裏長輩稱其孝道,鄉間鄰裏誇其和順,可以算是次一等的士。那種說到一定做到,做事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雖然是小人物,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
【釋義】 現指既要守信,亦要堅定實行,即保持言行一致。
言不由衷
【溯源】 原為“信不由中”。《左傳·隱公三年》中記載,春秋時期,鄭莊公憑借本國實力最為強大出任了周朝卿士,執掌朝廷大權,根本不把周平王放在眼裏。周平王軟弱無能,想讓忌父代替鄭莊公處理朝政,結果此事讓鄭莊公獲悉,周平王心中害怕,為了取其信任,便與鄭國互換人質:周太子狐到鄭國去做人質,鄭國公子忽到周朝來做人質。周平王死後,周桓王繼位,他也想讓忌父出麵執政,鄭莊公這次勃然大怒,派大夫祭足率領兵馬將周朝溫地的麥子全部割下並運回鄭國,而後又將周朝成周的穀子也割掉運回鄭國。兩者之間的關係愈加惡化,矛盾越來越深。《左傳》作者左丘明對此評論說“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意思是:信約不是出自誠心實意,即便交換了人質也無濟於事。“信不由中”後來逐漸演變為“言不由衷”。
【釋義】 原意指協定並不是發自內心誠意,現形容心口不一,說話並非出自真心實意。
言過其實
【溯源】 《管子·心術上》中寫有“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一句,意思是:先有事物的形體,後有事物的名稱,名稱要與事物的形體相符合,不能超越實際狀況。《三國誌·蜀誌·馬良傳》又有記載,三國時期,馬謖與馬良兄弟倆都在劉備手下為官。馬謖愛好談論軍事,丞相諸葛亮比較看重他,但劉備卻覺得此人喜好高談闊論,他在臨死前對諸葛亮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意思是:馬謖此人言語浮誇,超過了他的實際能力,不可重用,丞相一定要留意啊。後來,諸葛亮率軍伐魏時,派出馬謖去駐守戰略要地街亭,但馬謖卻因驕傲輕敵、死搬兵書,最後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無奈,隻得揮淚斬馬謖。
【釋義】 形容說話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言太甘者心必苦
【溯源】 《國語·晉語》中記載,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寵妃驪姬的花言巧語,命太子申生帶兵討伐東山的皋落氏。兩軍相逢時,隨軍指揮狐突伯勸申生說,這個仗不能打,怕有危險,也會引起朝廷內的讒言。申生道:“獻公命我討伐東山,並不是喜歡我,而是想測試我是否有二心。臨走時獻公講了很多好聽的話,話太過於好聽其中定有患亂的苦衷,一定是有人向他誣陷於我,所以讓獻公產生了懷疑。還不如打,不打即回那罪過就大了,就算戰死也會博個好名聲。”原文中的“言之太甘,其中必苦”後來演變為“言太甘者心必苦”。
【釋義】 形容話語過於好聽,內裏必定包含有其他禍患。
掩鼻之計
【溯源】 《戰國策·楚策四》中記載,魏惠王送來一位魏國美女,楚懷王很喜歡,夫人鄭袖心中極為忌恨,卻裝著比懷王還喜歡的樣子去愛護這位美女。在取得楚懷王信任之後,鄭袖對魏女說:“君王愛你的美貌,但他討厭你的鼻子,所以你見君王時一定要捂住鼻子。”此後魏女依言而行,楚懷王很奇怪,問鄭袖這是何意,鄭袖回答說:“她像是討厭君王身上的氣味。”楚懷王大怒,立即命人割掉了魏女的鼻子。
【釋義】 喻指那些因妒賢嫉能而設計陷害他人的伎倆。
掩耳盜鈴
【溯源】 原為“掩耳盜鍾”。《呂氏春秋·自知》中記載,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趙簡子聯合幾大貴族滅了範氏家族,有些人便去揀拾範家的剩餘之物。某人得到一口大鍾,背不回去,遂用錘子將鍾敲成小塊狀,因怕敲鍾發出的鏗鏘響聲驚動別人,他將自己耳朵堵上,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人們將這個故事概括為“掩耳盜鍾”,後來又改為“掩耳盜鈴”。
【釋義】 比喻自欺欺人的行為。
眼中釘
【溯源】 《新五代史·趙在禮傳》中記載,趙在禮在後唐明宗時任宋州節度使,他倚仗自己是皇親國戚而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百姓們十分痛恨他,當他被罷免時,宋州人奔走相告,相互祝賀說:“眼中拔釘,豈不樂哉!”這就是“眼中釘”的由來,此語常與“肉中刺”聯用。
【釋義】 代指心中最厭惡、最痛恨的人。
偃旗息鼓
【溯源】 “偃”指放倒,“息”指停止。《三國誌·蜀誌·趙雲傳》中記載,三國時期,蜀將趙雲與黃忠等人奉命劫取曹軍的糧草時,黃忠與張著被曹軍圍困,趙雲欲去救援。這時曹操親率大軍趕到,見敵眾我寡,趙雲決定大開寨門,放倒軍旗,停止擊鼓,同時在寨外埋伏了弓箭手,自己則一人提槍立於寨門之下。曹操見狀疑有伏兵,趕緊引軍撤退。“偃旗息鼓”一詞遂由此出。
【釋義】 本意指放倒戰旗,停敲戰鼓,現指停止做某事,也指收斂聲勢。
羊質虎皮
【溯源】 “質”指本性。《法官·吾子》中寫有“羊質而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一句,意思是: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忘記了身上披有虎皮,它的本性不會改變。
【釋義】 形容外表強悍內裏虛弱,表裏不符之意。
陽關大道
【溯源】 古時曾有幾處地名叫“陽關”,其中最著名的是絲綢之路上的陽關。它是溝通西域的重要通道,在今天甘肅敦煌西南處。
【釋義】 泛指通行便利的大路,含有前景光明之意。
洋相
【溯源】 原為“羊相”。原是指狗頭長出角裝成羊的樣子。
【釋義】 現用以諷刺人出醜、鬧笑話之意。
仰人鼻息
【溯源】 “仰”指依賴,“息”指呼吸時進出的氣。《後漢書·袁紹傳》中記載,東漢末年,袁紹起兵討伐董卓,很多郡縣紛紛響應,冀州牧韓馥看到袁紹的強大十分不安,就克扣他的軍糧,袁紹派公孫瓚發兵威脅冀州,派高幹去遊說韓馥。韓馥有些害怕便想讓位,他的部將耿武、閔純、沮授等人勸諫道:“我們冀州雖地處偏遠,但有軍隊百萬,儲存的糧食夠吃十年,可謂兵精糧足。袁紹軍都是些烏合之眾,且遠道而來,立足未穩,糧餉全靠我們供應,就像我們抱在懷裏的嬰兒一樣,必須依賴我們,看我們的臉色行事。隻要我們斷絕糧餉,他們立刻就得餓死,怎麼反倒拱手把冀州讓給他呢?”韓馥不聽眾人勸告,叫兒子向袁紹交出印綬,自己隻落得個有名無實的將軍頭銜,最終還是被逼自殺。原文中的“仰我鼻息”後來演變為“仰人鼻息”,含義正好相反。
【釋義】 依賴別人的呼吸來過活,形容依賴別人,不能自主。
杳如黃鶴
【溯源】 “杳”指無影無聲,“黃鶴”指傳說中仙人所乘的鶴。《述異記》中記載,讀書人荀瑰遊覽武昌在黃鶴樓上休息,迷迷糊糊看見天下飄然落下一人,那人騎著仙鶴落在黃鶴樓上,極有儒雅風度。兩人把酒論詩,談得十分投機,不一會兒已是酒酣耳熱,那人跨上黃鶴,黃鶴便振翅飛天而去。唐代詩人崔顥後來也在《黃鶴樓》一詩中寫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人們據此概括出“杳如黃鶴”一詞。
【釋義】 原指傳說中仙人騎著黃鶴飛去,從此不再回來。現比喻無影無蹤或下落不明。
要言不煩
【溯源】 “要”指簡要,“煩”指煩瑣。《三國誌·魏書·管輅傳》中記載,三國時代,魏國冀州刺史裴徽部下文學從事管輅精通《易經》,某次吏部尚書何晏宴請管輅,同時邀請了尚書鄧揚相陪,想聽他談談這方麵的學問。可管輅卻絲毫不觸及正題,鄧揚就問管輅:“都說你精通《易經》,為什麼不談談其中的辭義呢?”管輅回答說:“凡是精通《易經》的都不去談論其中辭義。”何晏笑著諷刺道:“真可以說是要言不煩呀。”
【釋義】 形容簡明扼要。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溯源】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青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淒淒滿別情。”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的意思為:鬱鬱蔥蔥的綠草極為繁茂,野火遍燒而過,待春風吹來它又恢複了勃勃生機。
【釋義】 原為描寫草原野草,現常用來形容某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即使遭受挫折仍然還會再生。
業精於勤 荒於嬉
【溯源】 唐代詩人韓愈在《進學解》中有句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這句話意思是:一個人的事業會因為勤奮而更加精益,也會因為整日玩樂嬉笑而荒廢;一個人的行為會因為勤於思考而成功,也會因為隨意不謹慎而毀掉。
【釋義】 現用來勉勵人們勤奮上進。
葉公好龍
【溯源】 《新序·雜事五》中記載,春秋時期,楚國葉縣縣令沈諸梁,人稱葉公,他自稱非常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均刻有龍,居室裏雕鏤裝飾的也是龍。天上的真龍知道後,遂從天上飛至葉公家裏,將龍頭搭在窗台上探望,龍尾延伸到了廳堂裏。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魂飛魄散,轉身就跑。這就是“葉公好龍”一詞的由來。
【釋義】 看似愛好某事物,實際並非如此,喻指言行不一。
夜叉
【溯源】 佛教傳說中一種形象醜惡的鬼,速度極快能騰飛空中,且能吃人,後受教化成為護法之神。
【釋義】 現指相貌醜陋、凶惡的人。
夜郎自大
【溯源】 《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漢武帝時期,西南方有個獨立的夜郎小國,由於鄰近地區這個國家最大,從未離開本國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全天下夜郎國最大。某次,漢朝使者去夜郎國時途中經過鄰國滇國,滇王問:“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地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更讓他沒想到的是:當他到達夜郎國時,驕傲無知的夜郎國國王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又問:“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人們遂據此概括出“夜郎自大”一詞。
【釋義】 現喻指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
夜以繼日
【溯源】 “以”指用,“繼”指繼續。《莊子·至樂》中寫有“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一句,意思是:那些權貴,日夜思慮著如何能夠官運亨通,未免同人生保養形體相距甚遠了。《孟子·離婁下》亦寫有“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一句,意思是:仰頭思考,由夜晚持續到天明;僥幸想通了,便坐待天明。
【釋義】 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勤奮工作或學習。
一筆勾銷
【溯源】 朱熹在《五朝名臣言行錄·參政範文正公》中記載,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範仲淹對官場存在的腐敗現象深惡痛絕,他在擔任參政察考地方官吏政績時,將那些不稱職的官吏名字一筆勾之,並依次遞補。原文中的“一筆勾”後來演變為“一筆勾銷”。
【釋義】 本意指一筆抹掉,現指把一切全部取消。
一不做 二不休
【溯源】 《奉天錄》中記載,唐朝張光晟跟隨朱泚反叛,朱泚兵敗被困時,張光晟殺了他投降,可到最後自己卻仍然被判死罪。張光晟臨死歎口氣說:“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這句話意思是:除非不幹,既然幹了就索性幹到底。“一不做,二不休”即從此中演變而來。
【釋義】 沿襲古意,指事情既然做了開頭,就索性做到底。
一唱雄雞天下白
【溯源】 唐代詩人李賀在《致酒行》末尾寫道:“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淩雲,誰念幽寒坐鳴呃。”意思是:我的魂魄好像迷失在外似的招不回來,當長夜過去,雄雞高唱,天下大白之時,才會有我的出路。少年正該壯誌淩雲,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聲歎氣,那誰也不會來憐惜你。原句中的“雄雞一聲天下白”後來演變為“一唱雄雞天下白”。
【釋義】 本意是指公雞一叫天就亮了,多形容東方破曉,長夜宣告結束,有時也用於形容真相大白。
一塵不染
【溯源】 原為佛教用語。佛教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修行者不被六塵沾染就叫做“一塵不染”。
【釋義】 現形容清潔純淨,也用來比喻居官清廉或品行高潔。
一寸光陰一寸金
【溯源】 古時沒有計時的鍾表,人們便立下直杆,標注刻度,待日光投陰影於刻度之上,再以陰影的移動來計算時間,所以時間就被稱為“光陰”。唐代詩人王貞白在《白鹿洞二首》中寫有“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句,意思是:自己隻知專心讀書,不知不覺中春天又快過完了,一寸光陰真是貴如一寸黃金呀。
【釋義】 喻指時間寶貴。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溯源】 “當”指抵擋、把持。《淮南子·兵略訓》寫有“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過也。”《蜀都賦》中寫有“一人守隘,萬夫莫向。”《蜀道難》中亦寫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均指山勢又高又險,隻要一人把守關口,一萬個人也攻不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