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沿襲古意,形容地勢極為險要。

一個巴掌拍不響

【溯源】 《韓非子·功名》寫有“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一句,意思是:一手獨拍,雖然迅猛但發不出聲音或難於受到響應。後來此語演變為“孤掌難鳴”,即俗語中所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

【釋義】 現形容力量孤單,難以成事。

一個槽頭上拴不住兩頭叫驢

【溯源】 叫驢指公驢,性情粗暴,爭鬥性極強。這句俗語是指兩頭叫驢被拴在一個飼料槽頭上會因搶食吃而亂踢亂咬。

【釋義】 形容同一地方不能容納兩個或兩派互不相讓之人。意近似於“一山不容二虎”。

一鼓作氣

【溯源】 “一鼓”指第一次擊鼓,“作”指振作,“氣”指勇氣、士氣。《左傳·莊公十年》中記載,春秋時期,齊桓公派兵攻魯,兩軍相遇後,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當時齊強魯弱,雙方實力懸殊,可最後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而逃。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問謀士曹劌為何在齊軍擊鼓三次後方才進軍,曹劌回答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這段話意思是:打仗要憑士氣,頭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不要趁敵人士氣正盛時發起進攻,再擊二次、三次鼓,士氣就由減退至消失了。敵軍士氣減退,我軍士氣旺盛,所以才打了勝仗。“一鼓作氣”即出於此。

【釋義】 本意指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現指趁銳氣旺盛之時一舉成事或鼓足幹勁,勇往直前。

一呼百諾

【溯源】 《呂氏春秋·貴直論第三·過理》中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國君修築高台,在台上大擺酒宴,群臣為其歌功頌德。當一人帶頭山呼萬歲時,“堂上盡應,堂上已應,堂下盡應,門外庭中聞之,莫敢不應”。後人據此概括為“一呼百諾”。

【釋義】 形容權勢極盛,仆從眾多。

一箭雙雕

【溯源】 《北史·長孫晟傳》中記載,南北朝時期,北周有位精於射箭的長孫晟。北周公主嫁給突厥國王攝圖時,他隨隊暫居在當地約有一年。某次,攝圖約他打獵,看到天空中有兩隻大雕在爭奪肉塊,便遞給長孫晟兩枝箭問:“你能把這兩隻大雕射下來嗎?”“一枝就夠了。”長孫晟說著接過,彎弓搭箭, “嗖”的一聲,兩隻大雕便串在一起摔落下來。“一箭雙雕”即從這個故事中演變而來。

【釋義】 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隻雕,形容一舉兩得。

一毛不拔

【溯源】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楊子反對墨子的“兼愛”之說。某次,墨子的學生禽滑離問楊子:“若是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肯幹嗎?”楊子說:“天下人的問題,不是一根汗毛所能救助的。”禽滑離又追問:“若是能,你願意嗎?”楊子默然不答。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引用了這則故事,並批評楊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後來這句話漸漸演變為“一毛不拔”。

【釋義】 連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來,形容為人十分吝嗇、自私。

一鳴驚人

【溯源】 《韓非子·喻老》中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即位三年,終日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大夫伍舉進諫說:“南方有隻三年不飛不鳴的鳥兒,知道是什麼鳥嗎?”楚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數月之後,他依然故我,大夫蘇從繼續進諫,楚莊王拔劍欲殺,蘇從無所畏懼,楚莊王頓時悔悟,開始親理朝政,並重用伍舉與蘇從。這就是“一鳴驚人”的由來。《呂氏春秋·重言》與《史記·滑稽列傳》中均記載有同類典故。

【釋義】 一聲鳴叫使人震驚,形容平時默默無聞,待時機一到便做出驚人成績。

一畝三分地

【溯源】 清代時皇帝為了“了解”農時、“熟悉”節令,表明其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便在中南海附近劃出一塊土地,每年在這裏“演試親耕”,此地大小正值一畝三分,故而被簡稱為“一畝三分地”。

【釋義】 現代指個人勢力範圍內不容他人侵犯的領域。

一片冰心在玉壺

【溯源】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寫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全詩意思是:夜雨紛灑吳地冷江,我送你北歸之際,浩瀚江水隱沒在楚山之外。遙望江水,想到你到洛陽將與親人團聚,留在吳地的我卻隻能像這楚山一樣孤寂。洛陽親友若問起我現在的狀況,你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猶如冰那般晶瑩,猶如玉那般透亮。這裏的“冰心”形容心境如冰般晶瑩,“玉壺”指用美玉製成的壺。

【釋義】 現常用此句比喻自己或別人雖遭到誣蔑,但那清白純淨的心足以告慰於人。

一丘之貉

【溯源】 “丘”指土山,“貉”指像狐狸的野獸。《漢書·楊惲傳》中記載,楊惲因舉報大將軍霍光有謀反之心,被封為平通侯,又因致力於革除朝廷中的賄賂之風,博得清廉之名。但他後來因驕傲自滿言辭刻薄與漢宣帝最信任的太仆戴長樂產生矛盾。某次,楊惲聽人說匈奴領袖單於被人殺害,便說:“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策略不用,自己卻枉送性命,這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導致亡國。如果當年秦朝不這樣,可能到現在還不會亡國。看來,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這真像是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呀!”原文中的“一丘之貉”由此流傳下來。

【釋義】 本意指一個土山裏的貉,現指彼此同是醜類,沒什麼差別。

一去不複返

【溯源】 “複”指再,“還”指回來。《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戰國後期,秦國國富兵強,各國均受威脅,燕太子丹命荊軻前去刺殺秦王。經過一番籌劃,荊軻帶上了燕國南部地圖與秦王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前往秦國,臨行之前,荊軻好友高漸離為他擊築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聽著這歌聲,在場的人無不潸然淚下。後來荊軻果然一去不複返,刺秦時死於當場。

【釋義】 一去就不再回來了,比喻事情已成為過去,再不能重現。

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

【溯源】 《神仙傳·劉安》中記載,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篤信修道煉丹,一次遇到八個鶴發童顏的老翁,劉安當即跪拜為師,跟隨他們學習修道煉丹。丹藥煉成後,漢武帝派人來抓劉安,情急之下他一口喝了丹藥,成仙升天,同族親友也趕緊喝藥,結果就連他家的雞狗也因吃了丹藥而成仙。

【釋義】 現常以此比喻一人為官後,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一日千裏

【溯源】 《莊子·秋水》中寫有“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裏”,意思是:騏驥與驊騮這樣的駿馬,一日即可奔出千裏遠。《荀子·修身》中寫有“夫驥一日而千裏,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意思是:好馬日行千裏,劣馬十天也可以達到。後來人們據此簡化為“一日千裏”。

【釋義】 本意指駿馬一天能跑一千裏,現形容人進步很快或事情發展極其迅速。

一日三秋

【溯源】 《詩經·王風·采葛》中寫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日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唐代經學家孔穎達注解道:“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設言三春、三夏,其義亦同,作者取其韻耳。”這其實是首愛情民歌,描寫了小夥子對姑娘的思念之情。意思是說非常想念那位去采野生植物的姑娘,一天不見,像過了三月,一天不見,像又過了三秋九月,再一天不見,像過了三年!“一日三秋”即從中演變而來。

【釋義】 指曆時雖短卻有三度春秋之感,常用於形容思念殷切或因為急迫而覺時間緩慢。

一往情深

【溯源】 《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東晉名將桓子野不僅戰功卓著,還非常喜愛音樂,閑暇之餘經常作曲吹笛。每當他聽到優美的歌聲,就會情不自禁地擊節讚歎,當時的宰相謝安見桓子野對音樂如此癡心,便說:“桓子野對音樂真是一往有深情呀!”原文中的“一往有深情”後來簡化為“一往情深”。

【釋義】 形容對人或物傾注的深厚感情一如既往。

一問三不知

【溯源】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中記載,晉國的荀瑤率兵圍攻鄭國,齊平公怕對齊國構成威脅,派陳成子率軍援救。荀瑤見陳成子部隊軍容整齊,擔心打不過遂命使者前去遊說,誰知被陳成子識破,荀瑤更是猶豫不定。晉國使者走後,有個叫苟寅的部將報告:“有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營門,準備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正顏厲色道:“即使晉軍派出一千輛以上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誌氣的話,回國以後我會報告國君。”苟寅自知失言,後悔地說:“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麵都要考慮到,然後才會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麵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怎能不碰壁呢?”幾天後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後人遂根據此話概括出“一問三不知”一詞。

【釋義】 本指對事情的發生、過程與結尾都不知道,現泛指什麼都不知道。

一窩蜂

【溯源】 本意指一個蜂巢裏的蜜蜂一下子都飛出來了。

【釋義】 現指人眾聲雜,一擁而上。

一五一十

【溯源】 查數目時往往以五為單位往下數,即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後來人們取其首語概括出“一五一十”之詞。

【釋義】 現多指敘述從頭到尾,原原本本沒有遺漏,有時也用來形容查點數目。

一言堂

【溯源】 原為舊時商店裏掛出的匾額,用以說明該店貨真價實,言無二價。

【釋義】 現多用來形容領導獨斷專行,一個人說了算的封建家長製作風。

一言蔽之

【溯源】 “蔽”指掩蓋,引申為概括之意,“之”指它。《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評論《詩》所說的一句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是:三百篇《詩》,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原文中的“一言以蔽之” 後來簡化為“一言蔽之”。

【釋義】 意指用一句話來概括。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

【溯源】 《穠冠子·天則》中寫有“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之句,意思是: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麵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兩個豆子塞住了耳朵,連打雷那麼大的聲音都聽不見。原文中的“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後來更改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障”即遮擋之意。

【釋義】 形容被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也形容目光短淺。

一葉知秋

【溯源】 《淮南子·說山訓》中寫有“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之句,意思是:從一片樹葉的凋落,便可以知道一年的時光即將過去。此句後來演變為“一葉知秋”。

【釋義】 觀察一片葉子,就可以知道秋天是否到來。形容通過個別、細微的跡象就可以看到整個局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一字之師

【溯源】 《五代史補·僧齊己》與《唐詩紀事》中記載,唐朝和尚齊己很喜歡寫詩,他寫的《早梅》詩中有這麼兩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好友鄭穀看後說:“寫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一點,你寫的是早梅,早梅是早開的梅花,一般不會數枝開,數枝就是開了一片,我覺得應該把數枝改成一枝。這樣就顯得出這梅花是早開的梅花。”齊己和尚聽後,恭恭敬敬地向鄭穀拜道:“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啊。”

【釋義】 意即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時也含能者為師之意。

衣缽相傳

【溯源】 “衣缽”本是佛教用語,“衣”指袈裟,“缽”指食具。一般老和尚死後,他的兩樣遺物衣與缽便傳給最親近的弟子。所以佛門常以衣缽為證,表明自己是嫡傳正宗。

【釋義】 現泛指技術、學術上的師徒傳承。

衣帶漸寬終不悔

【溯源】 北宋詞人柳永在《蝶戀花》中寫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句本意是指為某位女子相思,被折磨得瘦了好幾圈,卻終究不後悔。

【釋義】 現多指為追求某個目標表現出的一種執著態度。

衣冠禽獸

【溯源】 “衣”指穿衣,“冠”指戴帽。《二刻拍案驚奇》中有“不但衣冠中禽獸,乃禽獸中豺狼也”一句,意思是:不但是穿戴衣冠的禽獸,更是禽獸中的豺狼。《金蓮記·構釁》中亦出現“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之句,這裏的“窬”指竊賊。

【釋義】 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像禽獸一樣卑劣的人。

衣食足則知榮辱

【溯源】 出自《管子·牧民》中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意思是:倉庫裏的糧食充足了老百姓就會知道禮節,人們豐衣足食了就會懂得光榮與恥辱。

【釋義】 現常用此來證明不能離開物質條件而侈談改變人們的道德觀念。

依樣畫葫蘆

【溯源】 《東軒筆錄》、《續湘山野錄》與《五代詩話》等史料中記載,北宋初年,翰林學士陶轂在宋太祖趙匡胤身邊擔任起草各種文告的工作。時日一長,他自恃才高,便向宋太祖討要官職,宋太祖說:“翰林學士起草文告,無非是參照前人的舊本,其間不過換幾個字句,充其量不過照葫蘆畫瓢而已,談不上有什麼貢獻。”陶轂深感失望,一氣之下作詩自嘲,其中寫道:“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此後,“依樣畫葫蘆”就作為一句俗語流傳下來。

【釋義】 照著真葫蘆去畫葫蘆,形容單純模仿,原樣照搬,沒有改變與創新。

頤指氣使

【溯源】 原為“頤指如意”。《漢書·賈誼傳》中記載,漢文帝不斷封賜諸侯,賈誼上書建議說:“過去秦滅六國,煞費苦心,如今陛下權傾天下,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指揮,可是如果安坐而無所作為,用分封釀成六國之禍,那就很難說是聖明君主了。”原文中的“頤指如意”是指隨心所欲地指揮他人。後來,該詞更為“頤指氣使”,含義有了極大變化,其中的“頤指”是動下巴示意,指揮別人,“氣使”則是指用神情氣色支使人。

【釋義】 本意是指不說話而用麵部表情示意、指揮他人,形容有權勢的人指揮別人的態度極為傲慢。

疑人勿用 用人勿疑

【溯源】 《通鑒紀事本末·劉裕滅後秦》中有一段司馬光對南朝宋武帝劉裕的評語,其中提到一句“古人有言,疑則勿任,任則勿疑”。這話句意思是:古人講,懷疑他就不要任用他,任用他就不要懷疑他。該句後來演變為“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釋義】 懷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懷疑他,指用人應充分信任。

以德報怨

【溯源】 “德”指恩惠,“怨”指仇恨。《論語·憲問》中記載,孔子在與弟子談到以德報怨這個問題時,他主張應當用正直去對待怨恨,用恩德去對待恩德,而並不讚成用寬容與愛心去感化對己施惡之人。“以德報怨”一詞即由此出。

【釋義】 意思是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以鄰為壑

【溯源】 《孟子·告子下》中記載,戰國時期,水利專家白圭治水時采用築堤堵水之法博得盛名,後來被請至魏國當了相國。某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他麵前吹噓自己的治水本領遠遠超過大禹,孟子當場駁斥道:“你說錯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著水性疏導,結果水都流進大海,於己有利於人無害。而你治水隻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於己有利於人卻有害。這種治水方法,怎麼能與大禹相比呢?”這就是“以鄰為壑”一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