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把鄰國當作大水坑,將本國洪水排泄到那裏。比喻隻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以卵擊石
【溯源】 《墨子·貴義》中記載,墨子去齊國時在路上遇到位算命先生,這人不讓墨子繼續往北方走,說天帝正在北方殺龍,北方忌黑色,你的臉色也很黑,往北走會不吉利。墨子不信,繼續北行,但他很快就折返回來,因為北邊的淄水正在泛濫無法渡河。算命先生得意地說:“怎麼樣,我說你不能往北走吧。”墨子笑道:“淄水泛濫,南北兩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膚黑的,也有皮膚白的,怎麼都過不去呀?”算命先生支吾著答不上來。墨子又道:“假如天帝在東方殺了青龍,在南方殺了赤龍,在西方殺了白龍,再在中央殺了黃龍,豈不是讓全天下的人都動彈不了嗎?所以,你的謊言抵擋不過我的道理,這就像拿雞蛋去碰石頭,把普天下的雞蛋全碰光了,石頭還是絲毫未毀。”原文中的“猶以卵投石也”後來演變為“以卵擊石”。
【釋義】 用蛋去碰石頭,形容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
【溯源】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中庸集注》中寫有“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一句,意思是說用製裁別人的方法來製裁他自己。
【釋義】 表示用對方對付自己的辦法去對付對方。
以人為鏡 可明得失
【溯源】 《貞觀政要·任賢》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宰相魏征死後對文武百官說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段話意思是:以銅為鏡子可以端正人們衣冠;以曆史為鏡子可以使人懂得興衰成敗;以人為鏡可以明知得失是非。我常用這三麵鏡子來謹防自己犯錯,現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麵鏡子。這就是“以人為鏡,可明得失”的由來。
【釋義】 現常用此語表示以品德高尚的人為鏡子可以考核自己的言行。
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
【溯源】 原為“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個梗陽人到官府告狀,梗陽大夫魏戊無法判決,便把案子上報給了相國魏獻子。這時,訴訟的一方把一些樂器和歌女送給魏獻子,魏獻子打算收下來。魏戊對閻沒和女寬說:“主人以不受賄賂聞名於諸侯,如果收下梗陽人的女樂,就沒有比這再大的賄賂了,您二位一定要勸諫。”二人答應下來。退朝以後,閻沒和女寬等候在庭院裏。開飯時,二人連連歎氣,吃完飯後,魏獻子問二人為何歎氣,他們回答:“有人把酒菜賜給我們兩個小人,因昨天沒有吃晚飯,剛見到飯菜時恐怕不夠吃,所以會歎氣。菜上了一半,我們又責備自己,難道大人讓我們吃飯,飯菜會不夠嗎,所以再次歎氣。等到飯菜上齊了,我們願意把小人的肚子作為君子的內心,讓它剛剛滿足就可以了。”魏獻子聽了,覺得閻沒和女寬是用這些話來勸諫自己不要受賄,就辭謝了梗陽人的賄賂。原文中的“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後來演變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釋義】 形容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測正派人的心思。
飲水思源
【溯源】 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庾信在《徵調曲》中寫有“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一句,意思是:摘了樹上的果子要想著長果子的樹,喝了河中的流水要思念水的源頭。“飲水思源”一詞即由此來。
【釋義】 喝水的時候想起水是從哪兒來的,意指不忘本。
飲鴆止渴
【溯源】 “鴆”指傳說中的毒鳥,據說用其羽毛浸過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後漢書·霍鐮傳》中記載,東漢時期,有人誣告霍鐮的舅父宋光私自更改朝廷法令,大將軍梁商將其下獄。當時隻有十五歲的霍鐮上書梁商,說他舅父曆來遵守法令,即使對法令有意見有不會冒死罪輕易去修改。因為這樣就好像用有毒的附子去充饑、用鴆酒去解渴一樣,怎麼會自尋死路呢?原文中的“止渴於鴆毒”後來演變為“飲鴆止渴”。
【釋義】 本意指喝毒酒解渴,現比喻用錯誤方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
應聲蟲
【溯源】 《隋唐嘉話》中記載,某人得了怪病,剛一說話喉嚨中便有應聲,他去求治攻官蘇澄,蘇澄也頭回遇此怪病,不知如何下手醫治。幾經思考後,蘇澄終於想出個好辦法:取出各味藥材名錄讓患者依次誦讀。初時,患者喉嚨中仍不停應聲,但當他念到其中一味藥材時就沒了聲音。蘇澄立即以這味藥為主方,配製後請患者喝下,果不多久,怪病就消失了。
【釋義】 現以“應聲蟲”代指胸無主張,隻會隨聲附和的人。
英雄無用武之地
【溯源】 《資治通鑒·漢紀·獻帝建安十三年》中記載,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曾對東吳的孫權說道:“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意思是:劉備雖然具有英雄的謀略卻沒有施展之地,所以才投奔到東吳。
【釋義】 現常用此語來比喻有才能卻沒地方或機會施展。
影射
【溯源】 《搜神記》中記載,傳說江淮間出產一種怪異甲蟲,名叫蜮,它口含沙粒潛伏在靠近河岸的地方,當有人從岸邊經過時,蜮便伺機噴出沙與水,如果射在人身上或人影上,那此人就會生瘡或生病。人們將其簡稱為“影射”或“含沙射影”。
【釋義】 現借此形容暗中攻擊或陷害他人。
尤物
【溯源】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記載,晉國大夫叔向要娶申公巫臣的女兒,他母親想讓他娶自己親信的女兒。為了說服叔向,他母親便說道:“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意思是:尤物的能量足以改變人的精神狀態,使人心理和行為統統失衡。如果男人不是有德有義的正人君子,根本不可能鎮住這種尤物,禍患也就會隨之而來。叔向雖然當時被母親的一番話給嚇住,但後來還是在平叔的慫恿下娶了巫臣氏。“尤物”一詞也自此流傳下來。
【釋義】 現泛指容貌豔麗的女子,有時也指珍貴的物品。
有恃無恐
【溯源】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中記載,某年夏天,魯國發生嚴重災荒,齊孝公乘人之危親率大軍討伐魯國,魯僖公派大夫展喜出使齊軍。展喜在齊軍尚未入境時搶先拜見齊孝公,齊孝公問:“你們魯國人感到害伯了嗎?”展喜回答:“小人害怕,君子是不怕的。”“你們魯國國庫空虛,地裏連青草也不長,憑什麼不感到害怕呢?”齊孝公洋洋得意地問,展喜回答:“我們倚仗的是周成王的遺命。當初,魯國祖先周公和齊國祖先薑太公,同心協力地輔佐成王,成王對他倆十分感激,讓二人立下盟誓,子孫世代友好下去。我們的祖先這樣友好,大王您怎麼會背棄祖先的盟約,進攻我們呢? 我們倚仗著這一點不害怕。”齊孝公無言以對,隻得打消討伐念頭班師回國。原文中的“何恃而不恐”後來演變為“有恃無恐”。
【釋義】 現形容因為有所倚仗而毫無顧忌或毫不害怕,多含貶義。
餘音繞梁 三日不絕
【溯源】 “繞梁”指環繞屋梁。《列子·湯問》中記載,戰國時期,一位叫韓娥的女子來到齊國,在臨淄城西南門賣唱求食。她美妙婉轉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弦,給人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以至於三天以後,還能聽到她唱歌的餘音在房梁間繚繞不絕,人們都說韓娥之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釋義】 優美動聽的音樂長久地在屋梁上回蕩。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魚來雁去
【溯源】 《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一句,意思是說從魚肚中發現帛絹書信。《漢書·蘇武傳》中記載,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漢朝要求釋放蘇武,匈奴卻謊稱蘇武已死。漢朝使者後來告訴匈奴單於,說皇帝狩獵上林苑時,獲得一隻鴻雁,鴻雁腳上係有帛書,說蘇武等人被放逐在草澤之中,匈奴單於這才不得不將蘇武釋放歸漢。
【釋義】 後來人們即常以“魚來雁去”代指書信往來。
愚公移山
【溯源】 《列子·湯問》中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太行、王屋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可能做到,愚公便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兩座山終究會鑿平。”這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
【釋義】 現形容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或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
【溯源】 《戰國策·燕策二》中記載,趙國要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遊說趙惠王:“今天我渡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蚌馬上合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幹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餓死你。’鷸和蚌都不肯互相放棄,漁夫就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擔心強大的秦國要當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認為蘇代言之有理,便停止進軍燕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由此而來。
【釋義】 現形容雙方爭鬥兩敗俱傷,第三方坐享其成。
與虎謀皮
【溯源】 原為“與狐謀皮”。《太平禦覽·符子》中記載,魯國國君想讓孔子擔任司寇,在征求左丘明的意見時,左丘明回答:“孔丘是當今公認的聖人,聖人擔任官職,其他人就得離開官位,您與那些因此事而可能離開官位的人去商議,能有什麼結果呢?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周朝時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穿皮衣服,還愛吃精美的飯食。他打算縫製一件價值昂貴的狐狸皮袍子,於是就與狐狸商量說,把你們的毛皮送給我幾張吧。狐狸一聽全逃到山林裏去了。他又想辦一桌肥美的羊肉宴席,於是又去找羊說:請把你們的肉割下二斤,我準備辦宴席……沒等他說完,羊就嚇得四散奔逃。那人十年也沒縫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沒辦成一桌羊肉宴席。這是什麼道理呢?原因就在於他找錯了商議的對象。你現在打算讓孔丘當司寇,卻與那些因此而丟官的人商議,這不是與狐謀皮、與羊要肉嗎?”“與狐謀皮”一詞後來演變為“與虎謀皮”。
【釋義】 本意是與老虎商量要謀取它的皮,現引申為與惡人商量與其利益相反之事,根本不可能成功。
語驚四座
【溯源】 《漢書·陳遵傳》中記載,西漢的陳遵,字孟公,在當時極有聲望,很多人都想與之結交,他走哪兒均會受到別人的熱烈歡迎。有位侯爵與陳遵同姓同字,因為陳遵每次出訪到別人家門口時都會報出名號,所以這位侯爵也命人報說:“陳孟公到!”在座者初聞其聲無不動容,待人走近時一看原來卻是侯爵。人們據此便給他取了個綽號“陳驚座”,後來,該詞漸漸演變為“語驚四座”。
【釋義】 指某人所言令在座者驚訝不已。
玉石俱焚
【溯源】 《尚書·胤征》中寫有“欽承天子威命,火焱昆崗,玉石俱焚”之句,意思是:我秉承天子威命來懲罰你們,如不盡忠職守,就讓大火燒了昆侖山,將美玉與石頭一起毀壞。
【釋義】 原意指美玉和石頭一起燒壞,現引申為好壞不分,一起毀滅。
浴血
【溯源】 《酉陽雜俎·語資》中記載,唐代開國大將李有個孫子李敬業,騎術高超,箭法熟練,可是李卻很不喜歡敬業,認為這個孫子長相不善,將來必會惹禍誅連家族,便總想著把他害死。某次,李外出打獵,敬業一同隨行,當敬業追逐野獸進入密林時,李下令放火燒林,想把孫子活活燒死。火勢漫天卷來,情急之中,敬業殺死胯下駿馬,剖開馬腹藏身其中,一直躲到大火將熄之時才鑽出馬腹,浴血而立。李未料到敬業竟會安然無恙地出現在他麵前,不由得驚異萬分。這就是“浴血”一詞的由來。
【釋義】 本指全身浸於血中,後形容戰鬥激烈血染全身。
欲蓋彌彰
【溯源】 “蓋”指遮掩,“彌”指更加,“彰”指明顯。《左傳·僖公三十年》中記載,春秋時期,同魯國接壤的有一個小國邾國,邾國大夫黑肱私自把邾國一座城池給了魯國。他想以此尋求庇護,所以不想露名,可在魯國看來,這是件好事應該留名,史官遂將其記錄下來。後來有評論家對此評論道:“這樣看來,一個叛國者即使不是什麼大人物,也會因叛國而出名,並使他的叛國罪名永遠無法掩蓋。有的人想得到美名無法得到,有的人得到惡名想掩蓋也掩蓋不了,這正是曆史懲罰了那種不義者的行為!”原文中的“欲蓋而名彰”後來演變為“欲蓋彌彰”。
【釋義】 指本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使其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
【溯源】 原為“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中記載,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另立奚齊為太子,公子重耳、夷吾等逃往國外。後來,大夫裏克丕鄭等除去奚齊與其異母兄弟卓子,並在晉獻公死後打算另立文公為國君。外逃的公子加緊活動,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登上皇位史稱晉惠公。他為了鞏固皇位,決定殺死被人議論有弑君之罪的裏克,裏克知其心意說道:“過去我如不殺死奚齊、卓子,你又怎麼能當上國君呢?現在要治我的罪,不會沒有說辭的,我聽命便是。”裏克說完便伏劍而死。後來該詞逐步演變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釋義】 指要想加罪於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意即隨心所欲地誣陷他人。
欲速則不達
【溯源】 《論語·子路》中記載,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魯國為官後,回來向孔子求問政事。因子夏有隻看眼前小利與性情急躁的毛病,孔子就針對這兩點說道:“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句話意思是: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要光圖快,不要光顧眼前小利。如果隻圖快不考慮條件,就達不到目的,如果隻顧眼前小利,反而辦不成大事。
【釋義】 意即過於急性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圓場
【溯源】 舊時江湖藝人擺攤賣藝時,往往會先站立當中,讓四周觀眾圍成一定大小的圓圈。這種做法俗稱“圓場”。戲曲演員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線呈圓圈形,也稱為圓場。
【釋義】 現指為緩和僵局提出折中之法,使局勢緩解下來。
遠來的和尚好念經
【溯源】 本意指遠道而來的和尚在念經時,因地域之間的語音差異較大,即使念錯了也不易被發現。
【釋義】 現喻指從外麵來的人往往比本地人受到重視,或容易被重用。
月下老人
【溯源】 《續幽怪錄·定婚店》中記載,唐代韋固在去長安的途中經過宋城,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身背口袋,手中拿著本書正對著月光翻看。韋固好奇問是什麼書,口袋裏的紅繩有什麼用,老人回答說是《天下之婚牘》,意即上麵記載著天下男女婚配之事,那紅繩用來拴住夫妻的腳。當韋固問起自己的婚姻大事時,老人說他將在十多年後與一個菜農的女兒結婚。後來,韋固的婚姻果如老人所言,人們便把這位老人稱作“月下老人”或“月老”。
【釋義】 指主管男女婚姻之神,現也將媒人比作“月老”。
運籌帷幄
【溯源】 “運”指運用,“籌”指算籌、策劃,“帷幄”指軍隊的帳幕。《史記·高祖本紀》與《史記·留侯世家》中均記載,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論功行賞,有人認為張良體弱多病,一次仗也沒有打,沒有戰功不應封賞。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子房功也。”意思是: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即能決定千裏之外戰事的勝利,這就是他的功勞啊。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來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釋義】 本意是指在軍帳內對軍事行動作全麵計劃,現常指在後方決定作戰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計製定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