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Z

在野

【溯源】 《書·大禹謨》中寫有“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一句,意思是:好人當不了政而讓壞人掌了權,百姓不會支持,老天爺也要給他們降災。“在野”一詞即出自於此。

【釋義】 原指不在朝做官,現指不當政。

糟糠不易

【溯源】 《後漢書·宋弘傳》中記載,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新寡,她看中了大司空宋弘。劉秀試探地問宋弘:“高貴了就忘了交情,富有了想另娶妻子,這是人之常情嗎?”宋弘一聽,知其話有深意,他答道:“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我聽說,對貧窮卑賤的知心朋友不可忘,共患難的妻子不可拋棄。劉秀一聽便明白了,遂轉告湖陽公主說此事不成。“糟糠”本指窮人用來充饑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這裏用來代指與丈夫共患難的妻子。後人據此故事概括出“糟糠不易”一詞。

【釋義】 常用來喻指男子對愛情的忠貞。

糟粕

【溯源】 原指釀酒、磨豆腐剩下的渣子。

【釋義】 現指粗惡食物或粗劣無用的事物。

擇其善者而從之

【溯源】 《論語·述而》中記載有孔子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麵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麵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釋義】 沿襲古意,指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與長處。

債台高築

【溯源】 《漢書·諸侯王表序》中記載,戰國後期,周赧王聽信楚孝烈王之言,以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他讓西周公拚湊了六千士兵,但由於沒有軍費,隻能向富商地主借錢。結果他借的錢很快花完,債主紛紛上門討債,周赧王為了躲債,隻好躲藏在宮中的一座高台上。這就是“債台高築”的由來。

【釋義】 現形容欠債很多。

沾沾自喜

【溯源】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記載,西漢時期,漢武帝的母親竇太後排擠竇嬰,竇嬰稱病回家。後來,吳、楚七國叛亂,漢景帝拜竇嬰為大將軍去平定叛亂,竇嬰圓滿完成任務後被封為魏其侯,這時竇太後改變陳見,想讓他出任丞相,可是漢景帝卻說:“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意思是說:魏其侯這個人輕浮自滿,把事情看得過於簡單,難以擔負丞相重任。漢景帝本來決定改派建陵侯韋綰為相,後來由於韋綰多病,還是讓魏其侯做了丞相。“沾沾自喜”一詞從此流傳下來。

【釋義】 洋洋自得的樣子,形容自以為不錯而得意的樣子。

瞻前顧後

【溯源】 “瞻”指向前看,“顧”指回頭看。屈原在《離騷》中寫道:“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兮?”意思是:仰視考察以前的曆代君王,同時兼顧設想後代的來者,我完全弄清楚了人生之途徑,哪裏有不好的人可以信用?哪裏有不好的事應去服膺?“瞻前顧後”遂由此出。

【釋義】 看看前麵又看看後麵,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

張羅

【溯源】 最早是指張設羅網捕捉蟲鳥,後來也指布置人手捕捉盜匪。

【釋義】 現指籌劃或料理事情。

掌故

【溯源】 原為古代官名。唐代《官職誌》中即有“內侍掌故”、“州郡掌故”等官名,此類官員主要負責分掌宮廷及各地流傳的軼聞、考證等,唐代的翰林學士有兼掌曆史沿革之職的亦稱作“掌故”。

【釋義】 現泛指關於曆史人物、典章製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招搖過市

【溯源】 “招搖”指張揚炫耀,“市”指鬧市,即人多的地方。《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帶著弟子子路、顏回周遊到衛國,衛靈公想與他結為兄弟,但作風輕浮而執掌大權的衛靈公妻子南子卻故意挑逗孔子。衛靈公與南子帶孔子出遊,隨行官宦前呼後擁,在大街上招搖過市,絲毫不提在衛國施行仁政之事,孔子隻好帶著學生離開了衛國。

【釋義】 原指前呼後擁地走過街道,現指在公開場合大搖大擺顯示聲勢,引人注意。

朝不慮夕

【溯源】 原為“朝不謀夕”。《左傳·昭公元年》中記載,楚晉兩國在定盟會上協議未成,魯國準備進攻莒,楚國又想殺魯國使者孫叔豹。後經晉國使者趙孟出麵調節,楚晉之間、魯莒之間的矛盾得以化解,一場戰事隨之避免。周景公派劉定公劉夏前去慰勞趙孟,劉夏說:“你實在太偉大了,能繼續發揚如禹治水之功而有利於百姓的將來嗎?”趙孟說:“我擔驚受怕,哪還能去想那麼長遠的事?不過是苟免於目前的危難。早晨是難以考慮晚上的事該怎麼辦,我又怎能想到久遠的將來呢?”原文中的“朝不謀夕”後來演變為“朝不慮夕”。

【釋義】 早晨不能知道晚上會變成什麼樣子或發生什麼情況,形容形勢危急或境況窘迫。

朝三暮四

【溯源】 《莊子·齊物》中提到一則故事:宋國有個人養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們的心意,猴子們也能夠了解他的心思。那人平素靠減少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子們的欲望,但過了不久,家中食物匱乏,他想限製猴子們吃橡栗的數量,卻又怕猴子們不聽從自己,就先哄著猴子們說:“我給你們橡栗,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以前每天早晚都能得到四顆栗子,現在一聽早上隻有三顆,頓時大怒,全都站立起來,他又說:“那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夠嗎?”猴子們一聽,栗子又由三顆變成四顆,當時就變得服服帖帖了。這就是“朝三暮四”故事的由來。

【釋義】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複無常。

諍友

【溯源】 “諍”是直言規勸之意。《孝經·諫爭》中有“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句,其中的“爭”同“諍”,全句意思是:有學識的人若有能直言規勸自己過錯的朋友,那麼好名聲就不至於丟棄了。

【釋義】 指交往密切並能直言規勸的朋友。

之乎者也

【溯源】 《湘山野錄》中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巡遊朱雀門,看見門額上寫有“朱雀之門“四字,覺得別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寫一個之有什麼用?”趙普回答說:“這裏是把之字作為助詞來用。”趙匡胤哈哈大笑道:“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意在諷刺文人的咬文嚼字無益於解決實際問題。

【釋義】 現常用此語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多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