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水元素與欲望 ※(1 / 3)

第6章 水元素與欲望 ※

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很多,但有人氣的並不多,因為多半人的氣場都是殘缺不全的,隻注重外在的人氣的追逐,卻少了內在的勢與格局。內在的勢與格局,決定著一個人的外在。人生沒有什麼不可能做到的事,就看心有多大。有了成功的欲望,為了這個目標不斷地努力,永遠不把一次成功當成永遠的成功,永遠不讓攀登的欲望停歇,就會成為一個氣場強大且終會成功的人。

01. 不做聰明的平庸者

1949年的一天,有個24歲的年輕人,帶著自信的笑容走進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應聘。當時,公司隻有一個空缺的職位,而麵試的人也告訴這個年輕人,那個職位太重要了,競爭也很激烈,你是新手很難應付。但是,年輕人的回答很堅定:“不管工作多麼棘手,我都可以勝任。不信的話,我做給你們看……”

年輕人自信的氣場感染了麵試官,麵試官給了他一個機會。隨後,麵試官對自己的秘書說:“剛剛,我雇傭了一個想當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的年輕人。”

年輕人進入公司工作後,首先認識了一個叫做阿特·韋斯特的人,他對自己的新朋友說:“我將來要成為通用汽車公司的董事長。”當時的阿特·韋斯特覺得他是在吹牛。可是,32年之後,這個名叫羅傑·史密斯的年輕人真的坐上了通用公司董事長的位子。

在那些聰明勤懇、刻苦努力的人看來,羅傑·史密斯年輕時說得那番話,簡直就像是傻子在表演,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一個個剛剛來麵試的人,竟然宣揚要做公司的董事長,這怎麼可能?可事實上,羅傑·史密斯做到了。再看看生活中那些態度認真,在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辛苦勞作的人,他們的人生似乎並未有多大的成就。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每個有上進心、不甘平庸的人都會這樣問:到底是為什麼?

其實,這個世界上,每件成功的事情,在它沒有變成事實之前,就隻是一個夢想,甚至是一顆蠢蠢欲動的心。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曾經觀察過許多家庭背景完全不同的人。這些人中,有的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的則從未讀過書;有的人家境富有,有的則非常貧窮。他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完全不同的個人哲學。但是,在這些人當中,隻有很少的人才算得上成功,他們能夠賺錢養家,同時也獲得了別人的尊敬,有一定的影響力。剩餘的絕大多數人,都隻過著平庸的生活。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研究,拿破侖·希爾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從內心深處就不甘於平庸,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規劃,有一顆蠢蠢欲動的野心,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如何去實現自己的野心,並且知道如何鼓舞自己去追求夢想。就算周圍的氣場與他們的意誌相悖,他們也不會動搖,他們堅信自己的夢想會實現。

本侯根是一位著名的高爾夫選手,不過他並沒有其他選手那麼好的身體,能力上也有所欠缺,但是他有決心,有毅力,特別是在追求成功方麵的野心,無人能及。

本侯根有兩個職業。在他的高爾夫事業達到頂峰的時候,他不幸遭遇了一次意外。那是一個有霧的清晨,本侯根和太太維拉麗行駛在公路上。當他在一個拐彎處準備掉頭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輛巴士的車燈。在危機的時候,本侯根想都沒想,就把自己的身體擋在太太的麵前,試圖保護她。

這個善意的舉動最終救了他。因為方向盤被深深地嵌入了駕駛座。事後,本侯根昏迷了好幾天才得以脫離險境。醫生們告訴他,他今後不能夠再打高爾夫球了,能夠站起來走路就已經不錯了。

不過,醫生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忽略了本侯根的毅力和需要。他剛剛能夠站起來走幾步的時候,就萌發了出人頭地的想法。本侯根不斷地練習,增強臂力,不管走到哪裏,他都保留著高爾夫俱樂部的資格。

最初,本侯根走路時搖搖晃晃,當他再次回到球場的時候,也隻能夠在高爾夫球場的輕打區蹣跚而行。後來,當本侯根稍微能夠走路、工作的時候,他就回到了高爾夫球場練習打球。開始他隻是打幾個球,但他每去一次都堅持比上一次多打幾個。最後,當他重新參賽的時候,他的名次迅速上升。

這一切,都是因為本侯根有種強烈的野心,那就是隻做球場上的高手。而普通人與成功人的差別,也就源於這種野心的大小。

這個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抱著希望做成的。野心,這個詞語聽起來不太入耳。可實際上,如果沒有一顆野心的話,真的就隻能平庸下去。因為野心就是雄心,是目標,是方向。

有了遠大的、明確的目標,有了火熱的、不可磨滅的信念,才會產生堅決而有力的行動。有了實現目標的欲望,才能夠不畏懼困難,才能夠經得起磨難,才能夠義無反顧地朝著目標走過去。這種欲望越強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欲望和野心就像是一塊磁鐵,吸引著人們向目標靠近,而他們本身也具備了這樣的磁場,吸引著成功,讓它們朝自己走來。

人生的平庸與輝煌,完全取決於“野心”的有無,平庸與輝煌的程度,則取決於野心的大小。如果你渴望與羅傑·史密斯一樣,能夠坐上理想中的職位;或是像本侯根一樣,在自己從事的領域樹立影響力,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那麼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樹立野心。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你人生的航標,改變你的心智。當你有了追求和必勝的信念,你就會奮發圖強,全力以赴地實現自己的“野心”。想象一下:這時候的你,是多麼地不同凡響,多麼地有魄力和魅力!

02. 像渴望空氣一樣渴望成功

羅文出生在阿肯色州,一直在曼哈頓混日子,後來又去了東南亞。然而,到他35歲回國的時候,他已經從一個不學無術的窮小子變成了身價千萬美元的富豪,而這一切,都源於他內心的轉變。

過去,羅文一直在曼哈頓的街頭用撲克牌騙人,每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生怕被警察抓進監獄。但他並不覺得貧窮的日子有什麼不好,雖然周圍的親人朋友都在為了生活忙碌著,他們的生活也像火箭升天的速度一樣發生著改變。每個人都絞盡腦汁地賺錢,羅文卻一直玩世不恭,還把這種生活當成瀟灑和時尚。羅文最喜歡研究有關世界末日的話題,他常常說:“地球就要毀滅了,你做的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呢?”

然而有一天,羅文受到了羞辱。他去叔叔家吃飯,卻被擋在了門外,叔叔冷嘲熱諷地說:“很抱歉,羅文,這裏沒有你的飯。”羅文離開了叔叔家,在街頭上遊蕩,他突然覺得自己如此悲哀。他想:“為什麼他們要如此對待我?”逛了幾圈之後,他終於明白:想要改變這樣的生活,就必須和他們一樣。

其實,在這之前,羅文一點都不喜歡錢,甚至鄙視一切與財富有關的東西。每次看到股票新聞,他都想要嘔吐;路過銀行門口的時候,他也會想到“錢算什麼呀”。總之,那時候的他不希望變成什麼成功人士。可是現在,他發現自己生存的夾縫越來越小了,就連和他關係最緊密的親人和朋友都開始“嫌棄”他。因為羅文給人留下的印象太糟糕了,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讓人覺得是不可理喻的。誰願意和一個整天無所事事、終日在街頭拿著撲克牌瞎混的男人交往呢?

羅文決定要改變自己。他發誓:一定要成為有錢人,別人擁有的東西,自己一樣都不能少,這是最起碼的。於是,他開始在曼哈頓推銷日用品,後來又到東南亞去做電器生意。後來,他開設了自己的公司,注冊了自己的品牌,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已經擁有十幾家分公司了。

如果當初被叔叔趕走的時候,他隻是聳聳肩一笑,繼續過自己無欲無求的日子。那麼,現在的羅文是什麼樣子呢?羅文自己說:“我簡直不敢想象,或許是在監牢裏贖罪吧!”

世界上的平庸者,就像是過去的羅文,習慣過著無欲無求的日子,甚至巴望著天上能夠掉下一個餡餅。當然,也有人腦子裏想著要成功,但卻沒有拚盡全力展現自己的內心的欲望,以為守株待兔能夠在自己的身上應驗。這兩種人的人生,注定不會精彩,因為他們缺少了一股像“渴望空氣一樣渴望成功”的激情。

皮爾·菲爾在《氣場》(Charisma)一書中,曾經提到構成氣場的三個部分:勢,格局,人氣。

所謂“勢”,就是指恰當的時機,展現自己的野心或是目標。渴望成功是做人做事的基礎,順勢而為的人往往能事半功倍。

一個人要取得成功,有了“勢”的激情還不夠,更需要理性的規劃,這是實現目標的保證。所謂“格局”,就是指謀劃布局的能力和嚴謹的計劃,它能夠完美體現出一個人的氣場格局。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人氣”,內在的勢與格局,決定著一個人的外在。怎麼樣才能夠擁有足夠的人氣?這需要一個人具備領導力、人脈和影響力。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很多,但有人氣的並不多,因為多半人的氣場都是殘缺不全的,隻注重外在的人氣的追逐,卻少了內在的勢與格局。

在上述構建氣場的三個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勢”,它是位居第一位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不妨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人坐在一起,當有個麵包出現在他們麵前的時候,如果其中一個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而另一人卻十分想要得到麵包,那麼競爭的結果顯而易見。誰有了得到的渴望,誰就會占據上風,如果想都不想,那就不用談得到了。隻有想要,才可能有積極進取的態度,少了這點,上帝也不會可憐你。

其實,在生活中一樣如此。夢想就在我們觸手可及的地方,如果你有抓住它的“渴望”,那麼成功就有可能屬於你。世界酒店大王希爾頓,就是一個對成功充滿渴望的人,他也是憑借著這種“勢”,最終實現理想的。

希爾頓中學畢業後,考上了墨西哥州的礦冶大學。然而,他對礦冶沒多大興趣,而是希望以後成為一名銀行家。

1917年,希爾頓帶著自己的夢想,籌集了5000美元開辦了一家小銀行。當時,憑借這點資金想要在銀行業立足發展,簡直就是笑談,因為摩根銀行、花旗銀行、波士頓銀行等實力雄厚的銀行早已將美國銀行業壟斷。所以,剛剛踏上理想道路的希爾頓,很快就被現實打擊了一番。

希爾頓的銀行家之夢破滅了,想到自己而立之年沒有任何成就,甚至還沒有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希爾頓心裏煩躁不已。但是,他不相信自己這輩子會平庸無奇,他時刻都渴望著成功。

就在這個時候,希爾頓忽然聽到一個消息:得克薩斯州那裏有人挖石油,竟然一夜之間成了富翁。於是,希爾頓也跑去碰運氣。到了那裏他才發現,石油行業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他根本沒有這個實力。希爾頓更加失望了,他決定過些天回家另找出路。

那天晚上,希爾頓在街上逛了很久,最後心力交瘁的他來到一家旅館,準備休息一晚。不料,那家旅店沒有空房。希爾頓向夥計打聽得知:原來,到這裏找石油的人非常多,旅館每天都是客滿,而且店裏的房間一天一夜分三次出租,一個人隻允許住八個小時。這就是說,在這裏住上一天一夜,要比在其他地方住多付兩倍的錢。希爾頓靈機一動:為什麼不在這裏開旅館呢?於是,希爾頓想辦法買下了這家小旅館,這是他擁有的第一家旅館,也為他未來的事業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不久之後,希爾頓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要建造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旅館王國。1925年,第一家“希爾頓酒店”在達拉斯完工。到了1929年,當希爾頓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卻遭遇了經濟危機。希爾頓沒有泄氣,他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堅持了下去,希爾頓酒店一家接著一家的開業了,陸續分布在美國的各大州。在成功欲望的支配下,希爾頓又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國外,先後在英國、日本等國家開設了酒店。

時至今日,希爾頓的酒店已經遍布世界,他的資產發展到數百億美元,成了名副其實的酒店大王。

希爾頓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命運的垂青,而是他對成功始終保持著一種渴望。如果沒有這種渴望,即便是到手的成功,也可能會失去。有了一顆渴望成功的心,就有了積極的氣場,它也會幫助你吸引到幸運、機會和成功。

03. 喬布斯的欲望

《成功》雜誌中每年都會刊載該年度最了不起的實業家和創富者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有一個共同點:從不放棄前進的欲望。史蒂夫·喬布斯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當年,喬布斯在開發蘋果計算機的時候,心中有一個願望,那就是把計算機普及到普通市民的手中。當喬布斯被迫退出蘋果公司時,他已經很富有了,並成為了“民間英雄”。當時的喬布斯,完全有足夠的理由放棄繼續努力,安然地過生活,但他並沒有這樣做。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後,喬布斯的內心又燃起了新的欲望:組建新公司。於是,內克斯特公司誕生了。內克斯特公司是計算機行業中最強大的競爭者之一,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發展著,根本無視計算機硬件工業中的那些殊死搏鬥。後來,內克斯特公司正不斷地為蘋果計算機提供操作係統,幫助蘋果公司重振雄威。

按理說,這樣的成就已經很不錯了,甚至是多數人望塵莫及的。然而,喬布斯並不滿足,他又開始攀登新的高峰:組建“皮克薩爾電影製片公司”。這是喬布斯引人注目的又一大事件。就在“皮克薩爾”向世人公布的那天,喬布斯總資產已超過了12億美元。在奮鬥的過程中,喬布斯不斷地積累資金,雇傭最優秀的人,向世界證明“皮克薩爾”是一個世界級的動畫片公司,簽署重要合同,在公眾麵前代表公司等。與此同時,喬布斯又把“皮克薩爾”創造為一個具有一流工藝的計算機繪圖生產基地,而這在他創立“皮克薩爾”以前,就已經考慮到了。現在,喬布斯隻是義無反顧地把設想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