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集聚悅服眾人的聲望 ※(1 / 3)

第11章 集聚悅服眾人的聲望 ※

個人聲望,是個人魅力的一方麵,也是造就統馭力的關鍵。個人魅力和氣場算不上是權力,但它卻比權力更勝一籌。如果你渴望自己能夠服眾,樹立領導的威望,那麼你的內外氣場就該是一致的。隻有嚴格要求自己,在言行上起到表率作用,才有鼓動性和號召力。正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01. 聲望的價值

最近看《三國演義》,發現一種很重要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多的將領願意跟隨劉備?

許多人都不喜歡劉備,說他虛偽;更有人說,不懂如此窩囊的一個人怎麼那麼多能人願意跟隨他。

劉備以仁義當先,這是他人格中很有魅力的一點。曹操說過,為什麼劉備能得到那麼多好將領,我卻沒有這福氣呢?曹操多疑,人盡皆知,在一個混亂的戰爭年代,留在一個多疑的人身邊,你永遠有種隔著心的感覺。而劉備待人真誠、重感情,這從他待呂布就能看出,換曹操,呂布早死掉幾回了。

曹操起兵的導火線是因為其父被殺,曹操為逃脫董卓的追殺遂而起兵,而且很早就心懷改朝換代的野心。而劉備起兵的動機很單純,可以說隻為仁義而戰。董卓亂朝綱,挾持天子導致天下諸侯彙集討伐,當所有的諸侯都為爭奪地盤與糧草而爭執不休時,劉備卻帶領關羽與張飛在城門外大戰呂布。後來,袁術擅自稱帝,天子下詔剿賊,曹操正愁沒人應詔前來,劉備又來了,令曹操意外。劉備再一次為正義而戰。曹操說自己的名言是“寧願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劉備反其道說“寧願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兩人的心思可見一斑。

劉備的聲望也是在一次次的正義之舉中得到了聲張與提升。當時天下雖亂,但生活在底層的勞苦人民還是盼著仁義、信道德,劉備恰恰這一點符合很多人的理想。加上劉備皇家的血統,更加具有說服力。一個正統人,願意行仁義,為天下百姓請命,當然是很有前途的。

一個人要在社會中生存發展,他的聲望名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聲望名譽不僅可以給一個人帶來崇高的地位,它還可以給人帶來眾多的朋友和眾人的仰慕與信任,使人願意與你合作。古語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聲望好的人自然就是得道者,他們能夠獲得眾人的幫助也就順理成章。有了良好的聲望,你在廣闊的社會舞台上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縱使偶遇挫折,也會峰回路轉,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個人聲望,是個人魅力的一方麵,也是造就統馭力的關鍵。嚴格來說,個人魅力和氣場算不上是權力,但它卻比權力更勝一籌。作為一個領導者,你掌握的權力隻能夠在企業內部實施,它存在一個有效範圍,但是個人魅力和氣場卻不同,它在企業內外都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一個善於運用個人魅力和氣場樹立自己地位的領導者,他的地位往往是非常堅固的,因為個人魅力能夠讓他得到眾人的擁護和愛戴。古人早就說過“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在這上麵也不為過。

既然個人魅力的作用這麼大,那麼如何塑造個人魅力,進而提高個人的聲望呢?眾多領導者的成功經驗給我們提供了參考:中國的傳統教育非常重視“仁、義、禮、智、信”,而人們也常常以此作為評判一個人的標準。一個人的言行如果按這個要求去做,那麼他就可以有一個好的聲望,否則他可能會臭名遠揚。

聲望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無形的資產,而這個無形的資產遠遠要比實際財富重要。個人聲望可以為人們帶來經濟利益、員工的服從、社會的尊重,同時人們也可以憑借個人聲望獲得和維持領導地位。個人聲望不容易獲得,如果得到就要珍惜,一旦失去就很難再找回來。因此,我們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提高自己的個人聲望,提升自己的氣場,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02. 把握“關鍵時刻”

馬薩諸塞州的州長安德魯在1861年3月3日給林肯的信中寫道:“我們接到你們的宣言後,就馬上開戰,盡我們的所能,全力以赴。我們相信這樣做是美國和美國人民的意願,我們完全廢棄了所有的繁文縟節。”

1861年4月15日那天是星期一,他在上午收到軍隊從華盛頓發來的電報,在第二個星期天上午九點鍾他作了這樣的記錄:“所有要求從馬薩諸塞出動的兵力已經駐紮在華盛頓與門羅要塞附近,或者正在去往保衛首都的路上。”

安德魯州長說:“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采取什麼行動,如果這個問題得到回答,第二個問題就是下一步該幹什麼。”

安德魯的氣場是堅定而強大的。不管麵對什麼問題,他的回答都沒有一絲猶豫,而是果斷又堅決;至於要什麼時候開始行動,安德魯的回答永遠都是“立刻”,絕不拖延。作為一名州長,如果安德魯沒有這樣的行事風格,恐怕他也不會如此受人尊崇。

英國社會改革家喬治·羅斯金說:“從根本上說,人生的整個青年階段,是一個人個性成型、沉思默想和希望受到指引的階段。青年階段無時無刻不受到命運的擺布——某個時刻一旦過去,指定的工作就永遠無法完成,或者說如果沒有趁熱打鐵,某種任務也許永遠都無法完成。”

人生中很多事情的發展,都取決於某個關鍵時刻,當這個時刻到來的時候,一旦猶豫不決或退縮不前,機遇就會失之交臂,再也不會重新出現。特別是對於領導者來說,想樹立自己的威望,就必須有果敢的行動,決不能在氣勢上軟弱。當你露出一副畏畏縮縮的樣子時,你還想要別人如何追隨你?

拿破侖非常重視“黃金時間”,他知道,每場戰役都有“關鍵時刻”,把握住這一時刻意味著戰爭的勝利,稍有猶豫就會導致災難性的結局。拿破侖說:“之所以能打敗奧地利軍隊,是因為奧地利人不懂得五分鍾的價值。”

因為抓住了“關鍵時刻”,果敢地做出了決定,所以拿破侖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命運,他得到了眾人的敬仰和無與倫比的聲望。如果他當時猶豫了,沒有抓住那五分鍾的價值,曆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時間經不起蹉跎,很多事情也經不起等待。無論夏天有多長,也無法使春天被耽擱的事情得以完成。某顆星的運轉即使僅僅晚了一秒,它也會使整個宇宙陷入混亂,後果不可收拾。一個氣場強大的領導者,做事絕不能前怕狼後怕虎,一定要抓住關鍵時刻,做出決定。有些事情總是因為拖得時間太久,導致做事態度變得勉強。與其費盡心思地考慮今天的任務是否可以完成,還不如千方百計地用這些精力把它做完。在心情愉快或熱情高漲時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遲幾天或幾個星期後,就會變成苦不堪言的負擔。當機立斷常常可以避免做事情的乏味和無趣,拖延則通常意味著逃避,其結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如果領導者經常犯“拖延”和“逃避”的錯誤,那他必定無法服眾。

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遠都不會有時間去做。就像愛爾蘭女作家瑪麗·埃及奇沃斯說得那樣:“沒有任何時刻像現在這樣重要。不僅如此,沒有現在這一刻,任何時間都不會存在。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或能量不是在現在這一刻發揮著作用。如果一個人沒有趁著熱情高昂的時候采取果斷的行動,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實現這些願望的可能了。所有的希望都會被消磨,都會被淹沒在日常生活的瑣碎忙碌中,或者會在懶散消沉中流逝。”

羅傑有個朋友是企管顧問,幾年前他要搬新家,決定請一個女性朋友幫他做庭院設計。這個設計師是園藝學博士,學問好又聰明。

這個主人自己有很多構想,因為他很忙,又經常遠行,所以一再向女設計師強調,庭園的設計一定要讓他不用經常維護,自動混水裝置等省力的設計更是非常關鍵。總之,他一直設法減少需要花在維護庭園上的時間。

最後女設計師忍不住對他說:“我懂你的意思。但有個道理你應該事先明白,沒有園丁,就不可能有花園。”

想幹大事,首先要學會繞過瑣碎小事,要抓住關鍵,也就要是找出人生中最重要的花草,全力去栽培。想鍛造個人的強大的氣場,那就必須學會抓住關鍵時刻,做出最重要的決定。記住:你的聲望,取決於你的行動!

03. 行動是最有力的語言

有一個人,從確立了他的目標開始,時刻記得行動才是第一位的。這個人是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一名廚師。空餘時間,他代同事們寫情書,寫了一段時間以後,他覺得自己突然愛上了寫作。於是他給自己訂了一個目標:用兩年到三年的時間寫一本長篇小說。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立刻行動起來。每天晚上,大家都去娛樂了,他卻躲在屋子裏不停地寫啊寫。這樣整整寫了很長時間,他終於第一次在雜誌上見到了自己的作品,可這隻是一個小小的豆腐塊而已,稿酬也少得可憐。但他沒有灰心,而是從中看到了自己的潛能。

從美國海岸警衛隊退休以後,他仍然寫個不停。雖然稿費沒有多少,欠款卻越來越多了,有時候,他甚至沒有買一個麵包的錢。盡管如此,他仍然鍥而不舍地寫著。朋友們見他實在太貧窮了,就給他介紹了一份到政府部門工作的差事。可他卻拒絕了,他說:“我要做一個作家,我必須不停地寫作。”

又經過了幾年的努力,他終於寫出了預想的那本書。為了這本書,他花費了整整12年的時間,忍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艱難困苦。因為不停地寫,他的手指已經變形,他的視力也下降了許多。

最終,他成功了。小說出版後立刻引起了巨大轟動,僅在美國就發行了60萬冊精裝本和370萬冊平裝本。這部小說還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觀眾超過了1.3億人次,創電視收視率曆史最高記錄。這位真正的作家獲得了普利策獎,收入一下子超過500萬美元。

這位作家的名字叫哈裏,他的成名作就是我們今天經常讀到的《根》。哈裏說:“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立刻行動’,努力工作,並且對自己的目標深信不疑。世上並沒有什麼神奇的魔法可以將你一舉推上成功之巔,你必須有理想和信心,遇到艱難險阻必須設法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