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號召力是一種氣場,在它麵前,就算是堅冰也一樣能被融化。情感可以鍛造強大的感染力,很好地說服別人與你站在同一戰線。在人們感到失意或是反抗、或是需要花費金錢和付出努力的時候,用情感去打動他們吧,這種力量會讓他們與你的想法同步。
05. 避免無謂的爭論
二戰剛結束時,戴爾·卡耐基被邀請參加宴會,這一次的宴會是專門為推崇一位被英皇授予爵位的英雄而舉行的。
宴席期間,一位聲名顯赫的先生講了一段幽默的故事,並引用了一句話,大意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談的先生隨後補充到,他所征引的那句話出自《聖經》。
卡耐基一聽,頓時就知道他說錯了。他敢肯定,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而且他清楚地知道出自哪一出中哪一幕的哪一場。為了表現優越感,卡耐基立刻糾正了他。這時候,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譏:“什麼?出自莎士比亞?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句話就是出自《聖經》。”
卡耐基繼續說:“不信的話,你可以問問坐在我旁邊的這位先生,他是我的朋友法蘭克·葛孟。他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已有多年。”葛孟聽了,在桌子底下踢了我一下,然後說道:“戴爾,你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這句話的確出自《聖經》。”
宴會結束後,卡耐基私下裏問葛孟:“法蘭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你為什麼要撒謊?”
葛孟回答:“沒錯,我當然知道。那句話出自《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親愛的戴爾,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要證明他錯了?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為什麼不保留他的顏麵?他並沒問你的意見啊,他也並不需要你的意見。為什麼要跟他抬杠?永遠避免跟人家發生正麵衝突。”
這件事給了卡耐基一個教訓,他說:“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如果占了上風,獲得了勝利,還是輸了,證明了你並不是一個會做人的人。”的確,永遠不要與他人發生正麵衝突,這會削弱你的氣場。
爭論本身就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你與他人爭論輸了,你在氣勢上就軟了;就算爭論贏了,你一樣是輸了,你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你喪失了親和的吸引力,你在他麵前的氣場變成了負的,與對方的氣場產生相斥作用。
古人早就說過:“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何況人的想法。人際交往中,時常會出現意見不合的情況,爭執也在所難免。但是,如果你希望自己日後不成為對方的“敵人”,保持著一種吸引人的魅力,那麼在與他人發生分歧的時候,不要糾纏著與之爭論不休。嚐試理解他人,當然不是要求你完全接受別人的觀點,你要讓對方感覺到你在設身處地地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理解問題,用“同質”的氣場去影響他,才能夠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如果非要辯論、爭強,你就永遠也得不到對方的好感了。林肯就曾這樣對一位和同事發生爭論的青年軍官說:“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決不肯在私人爭辯中耗費時間。爭辯的結果,包括發脾氣、失去自製,其後果是難以讓人承擔得起的。”
爭論很容易讓人喪失控製力,在不斷升級的話語中,態度也越發蠻橫,話語逐漸傷人,在不知不覺中去挑戰對方的心理防線,導致雙方都不冷靜。一個失去了沉穩、氣度,變得狹隘、惡語連篇的人,怎麼還能夠散發出好的氣場呢?
其實,對於一個問題,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之分。特別是在生意場上,意見不統一、個人利益受到損失等情況時有發生,為此爭執不下、爭鬥不休往往沒有什麼好結果。看看那些氣場強大的有經驗和涵養的生意人,他們在與人交往、談判、合作時,永遠都是麵帶微笑,擺出一副坦誠的樣子。即便出現矛盾,也總是秉承以和為貴的原則,用自己強大而正麵的氣場贏得他人的好感,提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從而廣結人緣。如果是迫不得已被卷進了爭吵中,他們也會表現得非常有氣度,甚至甘願充當失敗者。
安迪與一家公司進行商業談判時,在價格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這時,對方代表突然站起來,衝著安迪揮舞著憤怒的拳頭,大發雷霆地說:“安迪,你簡直就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奸商。我恨你,我有絕對的理由恨你!”接著,恣意謾罵了長達10分鍾之久。
在場的所有人,都以為一場爭吵必不可免,甚至以為安迪會揮起拳頭向他打去,或是立即停止談判。可是,誰也沒想到,安迪竟然一點也不生氣,而是恭敬地站起來,用和善的神氣注視著這位攻擊者。那人越是暴躁,他便越顯出和善。對方被弄得莫名其妙,怒氣漸漸平息了下來。半小時後談判繼續進行,安迪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方代表意識到自己的一時衝動,誤解了安迪的意思。最終,雙方談判成功,達成合作。
在遇到分歧和爭論的時候,“認錯”和“寬大”並不是懦弱無能,而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德,一種超越“優越”和“權威”的氣場。有了這種氣場,人們才會樂於同你交往,你的親和力才會越來越強。與此同時,這種親和力也會推動你事業上的成功。
06. 向飛行員胡佛致敬
胡佛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飛行員,膽識過人、技術一流。
一次,他參加完飛行表演準備返回,當飛機降落到距離地麵300米高空的時候,飛機的發動機突然熄火了。這對於連同飛機裏的另外兩個人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在如此危急的時刻,胡佛依靠高超的技藝和過人的膽識,最終把飛機降落在了機場。雖然飛機受到了嚴重地損壞,但幸運的是人員除了一點輕傷外,沒有大礙。走出飛機駕駛位置後,胡佛立即對飛機作了檢查,結果發現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機械師把燃料加錯了。走出停機坪,胡佛立刻說要見一下那位幫他維修飛機的機械師。
幾乎所有人都以為他要狠狠地痛罵那位粗心大意的機械師。不過這也可以理解,這樣大的失誤不僅讓這架造價昂貴的飛機差點報廢,而且險些讓胡佛一行三人一命嗚呼。然而,胡佛沒有這樣做。
胡佛見到那位年輕的機械師以後,走過去攬住機械師的肩膀,嚴肅卻又充滿力量地隻說了一句話:“為了相信你不再出現這樣的情況,明天要起飛的F-16還要你來維修。”還沉浸在緊張、沮喪、痛悔情緒中的機械師,聽到這番話以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胡佛離開以後他還沒有醒過神來。自然,這件事情本身給這位機械師一次終身難忘的教訓。
年輕機械師犯了如此大的錯誤,胡佛有絕對的理由對他進行批評。出人意料地是,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有道理,就衝著機械師大吼大叫,更沒有得理不饒人。在有理的情況下,胡佛依然保持著一副低平的態度,隻是說了寥寥幾句含蓄的批評,給予機械師更多的還是肯定與信任。這就是一種氣場,一種最能觸動人心的力量!想必聰明的胡佛也知道,機械師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時,心中一定充滿了愧疚和自責。這時候如果劈頭蓋臉地訓責他,很可能會激起他的反抗。隻有拿捏好說話的語氣,恰到好處地批評他,才能讓他心悅誠服地認識錯誤,況且這樣也可以展現出自己的修養。
可惜,生活中不少人有一種下意識的錯覺,總覺得氣場強就是說話聲音大,氣勢強,語氣堅定,這樣能夠證明自己占著“理”,從而壓倒對方。而心理學家認為,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比之有聲語言要深刻得多。曾有國外的心理學家還就此列出了一個公式: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7%語調+38%語氣+55%表情。這個公式主要強調了無聲語言在人際交流中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那些氣場強大富有感染力的人,不僅會說話,還善於利用肢體、表情等無聲的言語來觸動他人。事實的確如此。那些嗓門大、習慣用粗魯的方式進行爭辯的人,總是讓人厭惡,並難以讓人心悅誠服。雖然從表麵上看,他們咄咄逼人,占據上風,事實上他的氣場早就被“沒有修養”、“刻薄狹隘”掩蓋了。
那些真正懂得說服別人的人,從來都不是靠聲調來取勝,而是依靠著一股氣場。聲調提高的時候,證明你已經憤怒了。憤怒是一種情緒的波動,在不冷靜的情況下,人的意誌力和自控力都會受到影響,不管是言語還是行動都可能會顯得“過分”。這時候,你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讓人信服的,隻會招來更多對立的東西。有時候,“潤物細無聲”的柔和比暴風驟雨更有力量。
有位醫學教授曾問剛剛入學的新生:“用酒精消毒,濃度多大為宜。”
學生們幾乎沒有經過思考就直接答道:“當然越高越好了!”
教授說:“不對。”
學生們一臉茫然。教授解釋說:“酒精的濃度太高了,會讓細菌的外壁在很短的時間內凝固,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這樣的話,後續的酒精就沒有辦法侵入了,那些細菌在壁壘後麵依然存活。”這個新奇的理論,學生們還是第一次聽到。
教授繼續解釋道:“最有效的濃度,是把酒精的濃度調得相對柔和些,潤物無聲地滲透進去,效果才佳。”
酒精殺滅細菌如此,要在氣場上勝過他人,也是如此。咄咄逼人、嚴聲厲色未必就能夠勝人一籌,溫順柔和的語言也未必讓你氣短一截。柔和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品質與風格;柔和也不是沒有原則,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堅守;柔和更不是退讓,而是一種水滴穿石的堅韌。與厲聲指責相比,柔和的言語不僅讓你具有親和力,更能讓你彰顯出一股“不曾劍拔弩張,依舊扼守尊嚴”的氣場!
釋放 以氣場獲得成功